資源簡介 (共35張PPT)大學之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禮記》中的名句: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學記》)2.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曲禮上》)3.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 學記》)4.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5.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7.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禮記·子張問入官》)東南大學香港大學廈門大學河南大學大學校訓中的《大學》格言學習目標1. 理解課文中的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 了解《禮記》的有關知識,理解并把握《大學之道》的要旨。3. 把握本文中的“三綱”“八目”,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4. 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第一章基礎知識簡介四書五經六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樂經》溫故知新《大學》相傳是孔子門生曾參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所作,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大學》逐漸被官方認可和推崇,這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乃至整個社會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按髮W之道”是《大學》開篇的第一句。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參同師孔子。倡導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于“復圣”顏淵。《禮記》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國甾縣(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生于梁國睢陽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西漢時期官員、學者、禮學家、漢代今文經學的開創者。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禮》,兩人被后人合稱為“大小戴”。戴圣為“小戴”。著有《禮記》。《禮記》是儒家經典“三禮”之一,記載先秦時期的禮儀制度,道德規范,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內容是先秦的禮制。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周禮》:周代官制體系,理想中的政治制度。《儀禮》:禮儀細節,生活行為的指南。《禮記》:是對《儀禮》等禮儀典籍的解釋、補充與論述。解題:提示: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大學之道”大學與小學有什么不同?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研究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小學大學1.博學。2.“大學”是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第一章讀準字音,概括大意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初讀文本,讀準字音;辨識結構,讀對停頓。第三章梳理探究文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明明德:彰明美德?!懊鳌笔鞘箘釉~,使彰明。明德,明,形容詞,光明正大的品德,美好的德行。親民:親近愛撫民眾,一說“親”當作“新”?!靶旅瘛奔词固煜氯藯壟f圖新,去惡向善,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善”。狀語后置。止:達到。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定:堅定的目標。靜:心不妥動。安:性情安和。慮:思慮精詳。得:處事合宜或收獲。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學習和應用于生活(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狀語后置句。齊其家:使動,使家族中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正、誠、致其知:使動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使自己的意念真誠。使自己獲得知識。一說,把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推到極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于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誠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后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養品德作為根本。問題探究研讀第一段,小組之間討論交流,探究文章第一段闡述的內容是什么?第一段闡述了儒學追求的“三綱”“三綱”之間以及達成目標的路徑。所謂“明德”就是人天生擁有的善性,但這種善性會被外在的東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發揮出來,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親民”親近愛撫民眾,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別人,提高別人的修養,祛除別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為新民。“至善”就是不論明明德,還是親民,都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地,從而使全社會的成員的道德趨于完善。通過教化移風易俗,革除廣大民眾的舊思想,讓他們的美德煥然一新。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朱熹)1.第一段闡述了儒學追求的“三綱”,三綱是什么?“三綱”之間的是怎樣的關系?“三綱”的關系明明德——個人(內圣)親民——推己及人(外王)止于至善——最終追求“三綱”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關系。“這三者之間是一個循序漸進、有始有終的過程。它們構成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人要有目標。明確了“知止”的目標后,才會“定、靜、安、慮、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會隨波逐流、碌碌無為、虛度此生。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從“知止”到“能得”,“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終,要知道事物發展的規律。閱讀第一段,談談你的認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使心意誠實端正內心修養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國家使天下歸于太平欲明明德于天下,應該怎么做呢?“八目”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八目之間是相互聯結的關系,它包括“內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了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三綱”與“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止于至善明明德親民★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平天下內修外治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三綱八目三綱八目與孔孟思想“三綱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三綱八目”也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內圣外王儒家思想體系:“內圣外王”最早出自《莊子 · 天下》。但由于這個說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漸形成了儒家哲學的主題——內圣外王之道?!皟仁ァ本褪切奚眇B德,要求人要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三綱八目與孔孟思想“三綱八目”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三綱八目”也是對孔孟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孔子思想:仁孟子思想:仁政、王道修己以敬、安人、安百姓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大學之道》討論了個人修養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關系,你對這種關系是如何理解的?明確:提高個人修養是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治國、平天下是提高個人修養的目的?!洞髮W之道》反復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說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強調了治國、平天下與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有了對世間萬物的研究,就能夠獲得對真理的認識,就能夠做到“誠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內心不被個人好惡左右,這樣修身的目的就達到了,“明明德”的個人道德修養問題也就解決了。在此基礎上,還要“親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夠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這樣的過程,無論是個人修養,還是國家治理,就都達到了“至善”的境地。《大學之道》的現實意義親民:以民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發展格物致知:實踐出真知誠意正心:誠實、求真、良好的初心修身、齊家:自我完善家庭責任治國、平天下:社會責任普世價值弘揚明明德:以德治國,立德樹人《大學之道》第四章文本的論證結構本文的論證特點: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偡质秸撟C結構,渾然一體,結構嚴謹,條理清晰。2.運用排比、頂真手法,論證力強。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3.采用了很多遞進論述的方法,有很強的邏輯關系。先由大至小,條目之間是條件關系;再由小至大,條目之間是因果關系。無論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剖析深刻,邏輯嚴密。思維提升:錢理群先生曾提出,我們的一些大學正在培養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即經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謀取個人利益。針對此類社會現象,有人認為這是傳統知識分子道德修養缺失所致,對此,你是否認同 請結合本課所學加以闡釋。示例:我認同。《大學之道》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培養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大學之道》又具體闡明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目”。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擴展,到處理家族關系,最終到“平天下”,即承擔社會責任,以天下為己任,這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也是儒學為人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兩千多年來,它已經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所攀登的人生階梯。反觀當下一些學校的教育,急功近利,過度重視對知識的灌輸和對技能的培養,而將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現了清華學子向狗熊潑硫酸、復旦學子給室友投毒這些由極度自私引發的令人發指的案件。而錢理群先生所說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歸根結底還是缺少責任意識,缺少家國情懷。在《禮記》這類傳統典籍里,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養人的最終目的是令其承擔社會責任。這對當下一些過度重視對學生的知識教育而輕視道德培養的學校來說,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鼓勵青年學生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僅能強化他們的道德自律,同時能夠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引導他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而不是只以個人利益為唯一的考量。《大學之道》提出“三綱”“八目”,強調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修養的一致性。 通過學習,我們可以得知,在長期占據中國封建統治思想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聯系密切。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個人、家族、民族、國家、天下并無具體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連接。 課堂小結 大學之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