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玩偶之家(節(jié)選)易卜生人們戀愛的時候做著美夢,一旦結(jié)婚就從夢中醒來。——蒲柏【英】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5.23)挪威戲劇家、詩人歐洲近代戲劇的創(chuàng)始人被稱作世界“現(xiàn)代戲劇之父”出生于挪威南部一個商人家庭。由于父親破產(chǎn),只接受過幾年小學教育。16歲入藥材店當學徒,22歲去首都奧斯陸參加社會主義者領導的工人運動(挪威民族獨立運動)并從事寫作。1849年開始戲劇創(chuàng)作,1851—1862年任劇院編劇、導演,共寫劇本26部。倡導挪威民族戲劇,遭到保守勢力攻擊。1864年出于對政府的不滿而出國,僑居國外27年。晚年回到挪威,他去世后挪威為他舉行了國葬。02以古代英雄傳奇、民謠、神話等為素材,題材多樣,富有幻想和浪漫色彩,如《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戀愛喜劇》、《布朗德》和《培爾·金特》等。1850一1868早期揭露和批判的鋒芒指向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主要劇作有《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國民公敵》等。1869一1890中期創(chuàng)作著重于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分析,象征主義因素加重,悲觀氣氛較濃,如《海達·高布樂》和《建筑師》等。1891一1906晚期他的各種體裁的劇本按思想發(fā)展歷程,開分為三個階段。易卜生四大社會問題劇《社會支柱》(1877年)《玩偶之家》(1879年)《群鬼》(1881年)《人民公敵》(1882年)易卜生在四大社會問題劇中用犀利的筆鋒飽含著憤激的熱情,戳穿了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關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偽和荒謬。“社會問題劇”現(xiàn)今也泛指反映現(xiàn)實社會問題,揭示社會矛盾的戲劇形式。指的是易卜生創(chuàng)造的直接揭示現(xiàn)實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它側(cè)重于提出問題而不是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正如易卜生所言“我的工作是提出問題,我對這些問題沒有答案”。討論又是社會問題劇的一大特點,劇本里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討論和爭論問題的對白,所以社會問題劇又叫“討論劇”。社會問題劇創(chuàng)作背景易卜生所處的挪威,地處歐洲邊陲,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遲緩,資本主義出現(xiàn)較晚,而且也沒有封建的農(nóng)奴制度,所以受封建的壓迫和沖擊較少,眼界雖然狹小,但“還有性格以及獨立的精神”。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處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生產(chǎn)力快速發(fā)展,企業(yè)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出現(xiàn)更加分工明確的部門,整個社會需要更多勞動力支持。在這樣獨特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條件下,長期處于男權社會的挪威,關于婦女解放的呼聲越來越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隨后,挪威社會上發(fā)動的強大女權運動,給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來支持婦女解放運動。在易卜生的內(nèi)心深處,仍保有對“真正的人”的美好回憶。這就使他在早中期作品中:一方面,對資本主義人性喪失的現(xiàn)實進行無情地批判,呼喚“真正的人”的復歸;另一方面,又塑造具有人的尊嚴、道德、情感和期盼以及精神尚未枯萎的正面人物。1879年易卜生創(chuàng)作《玩偶之家》時,正是挪威婦女解放運動高漲的年代。易卜生先后結(jié)識了兩位婦女解放運動活動家——卡米拉·科萊特和奧斯塔·漢斯泰。她們發(fā)動的強大婦女解放運動,給易卜生以巨大的鼓舞,更促使他以自己的作品來支持婦女解放運動。《玩偶之家》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該劇共三幕, 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問題劇,課文節(jié)選自第三幕。玩偶,指供兒童玩耍的人形玩具。劇中喻指女主人公娜拉在家庭中 “玩偶”般從屬于丈夫的地位, 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當時男權社會中婦女沒有獨立自主地位的社會現(xiàn)實。此處實指劇本,是一種文學體裁在西方,戲劇即指話劇;在中國,戲劇是戲曲、話劇、歌劇等的總稱,也常專指話劇。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舞臺藝術。它是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社會生活的。按劇情繁簡和結(jié)構(gòu)按題材所反映的時代按矛盾沖突的性質(zhì)按藝術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戲劇的種類獨幕劇多幕劇歷史劇現(xiàn)代劇悲劇喜劇正劇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悲劇往往反映社會生活中的重大矛盾沖突、展示善惡兩種社會力量的嚴重斗爭。主要表現(xiàn)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從事的事業(yè),由于邪惡勢力的迫害及本身的過錯而不能實現(xiàn),并以其悲慘遭遇或自身毀滅引起人們的憐憫、同情、悲憤、崇敬。基調(diào)莊重,氣氛嚴肅。喜劇以諷刺、幽默為特點,以揭露、嘲笑社會生活中的落后丑惡現(xiàn)象,從而肯定歌頌美好事物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種戲劇。又稱“悲喜劇”,兼有悲劇和喜劇兩種因素,能夠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復雜變化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的一種戲劇。正劇既可表現(xiàn)重大、嚴肅的社會事件,也可以表現(xiàn)富有社會意義的日常生活;既有對正面人物的歌頌,又有對反面人物的批判。正劇三要素010203舞臺說明戲劇沖突人物臺詞地點一致三一律時間一致情節(jié)一致戲劇要素文學要素音樂要素美術要素舞蹈要素人物關系圖海爾茂娜拉柯洛克斯泰阮克醫(yī)生林丹太太老朋友夫妻同學同學(現(xiàn)為同事)昔日戀人娜拉興沖沖地趕回家準備過節(jié),她與孩子們玩游戲。娜拉的老同學林丹太太來找她。林丹太太為生活所迫,她急需找個工作。娜拉同情林丹太太的遭遇,答應說服丈夫海爾茂,在銀行里為林丹太太安排個職位。阮克醫(yī)生是海爾茂的朋友,極度消沉的他常常到海爾茂家來尋找精神寄托,并暗戀著活潑熱情的娜拉。品行不正的銀行小職員柯洛克斯泰曾冒犯過新升任銀行經(jīng)理的海爾茂,海爾茂便抓住他的過錯,想借此把他辭退。作為曾經(jīng)借錢給娜拉,幫助她挽救丈夫生命的債主,柯洛克斯泰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以揭露娜拉背著海爾茂,假冒父親簽名借款,來要挾娜拉在丈夫面前為他說情,但海爾茂并不聽娜拉的勸說。第一幕時間:圣誕節(jié)前一天被海爾茂辭退了職位的柯洛克斯泰終于把揭露真相的信件投進了郵筒,再次對娜拉進行威脅、恐嚇。娜拉內(nèi)心不安,但她對海爾茂還存在幻想,她相信一旦海爾茂知道了真實情況,必定會出現(xiàn)奇跡:他將主動承擔全部責任。但她做好準備,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愿丈夫的名譽受到損害,于是娜拉想到自殺。得知真相的林丹太太決定幫助娜拉擺脫柯洛克斯泰的威脅,同時鼓勵娜拉將偷偷借錢給丈夫養(yǎng)病與假冒父親簽名借款的事情,告訴丈夫海爾茂。第二幕時間:圣誕節(jié)當天看課本,梳理第三幕的故事情節(jié)第三幕時間:圣誕節(jié)第二天發(fā)現(xiàn)借據(jù)之前一、(開頭至P104 “好讓我拼著命,犧牲一切去救你”發(fā)現(xiàn)借據(jù)之后(看第一封信)二、(到P106“娜拉,你快藏起來,只推脫有病。(娜拉站著不動。海爾茂走過去開門)”)借據(jù)問題解決(看第二封信)溫情的面紗被揭下123理清故事情節(jié)海爾茂沉浸節(jié)日舞會的興奮中,娜拉擔心丈夫知道借據(jù)的事。4娜拉在海爾茂的責罵之后突然覺醒三、(至P108“可是,娜拉——”)柯洛克斯泰退還借據(jù)使海爾茂在“轉(zhuǎn)危為安”之后再顯恩愛,丑態(tài)百出四、(至結(jié)尾)娜拉出走,對海爾茂提出獨立宣言請結(jié)合人物關系簡表和故事情節(jié),看一看劇中人物之間有哪些矛盾關系。第三幕主要矛盾討論:1.當柯洛克斯泰的第一封信出現(xiàn)以后,娜拉和海爾茂的沖突是怎樣的 第一封信出現(xiàn)后:海爾茂一改先前甜蜜的笑臉,變得暴跳如雷,大罵娜拉是騙子,是下賤女人;而娜拉則看清了海爾茂丑惡的嘴臉,開始覺醒。討論:2.當柯洛克斯泰的第二封信出現(xiàn)以后,娜拉和海爾茂的沖突是怎么變化的 第二封信出現(xiàn)后共有三次沖突:(1)第一次沖突:海爾茂以為一切萬事大吉,反過來安慰娜拉,娜拉一聲不吭。海爾茂這時對娜拉出奇的冷靜感到害怕。(2)第二次沖突:娜拉換上日常衣服并和海爾茂進行一次談話。隨著談話的激化,海爾茂越來越被動尷尬,傲然的姿態(tài)也維持不下去了。娜拉明確宣布:“我不愛你了”。(3)第三次沖突:海爾茂已經(jīng)處于劣勢,他只能用“你還是我的老婆”來要挾娜拉,娜拉的反抗卻繼續(xù)走向高峰。她不僅退還了結(jié)婚戒指,而且離家出走。第一次海爾茂即將升遷,全家人就要過好日子了。沒想到科洛克斯泰為了保住自己銀行的職位,向娜拉翻出當年偽造簽名借債的舊賬相威脅,娜拉陷入絕境。第二次,海爾茂得知事情真相,勃然大怒,夫妻感情即將破裂,沒想到科洛克斯泰竟然還回當年的借債,危機解除。第三次,海爾茂態(tài)度大變,以為娜拉會接受自己的饒恕,重歸于好。沒想到娜拉毅然離家出走。這些沒想到所發(fā)生的就是戲劇性事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就是突轉(zhuǎn),先將觀眾和讀者帶入某種期待,然后又提供一個大相徑庭的故事發(fā)展,這樣的一波三折使人獲得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一書中,以俄狄浦斯王一句為例,將它解釋為,突轉(zhuǎn)是行動按照我們所說的原則向相反的方向發(fā)生,指情勢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變。如從順境到逆境或從逆境到順境,是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發(fā)生的。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戲劇性事件做突轉(zhuǎn),故事將會怎樣進行呢?1、試想,如果沒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偽造簽名的事相要挾2、試想,如果沒有柯洛克斯泰歸還了當年的借債3、試想,如果娜拉沒有離家出走娜拉的家庭可能永遠不會爆發(fā)沖突,這個家庭就會平靜地存在下去——————突轉(zhuǎn)作用:1、使戲劇曲折多變、跌宕起伏,獲得出奇制勝的戲劇性效果。2、有利于揭示、挖掘人物性格和表現(xiàn);3、深化劇作主題。三次突轉(zhuǎn)性質(zhì)是一樣的嗎?第一二兩次突轉(zhuǎn),從娜拉角度看,這是一種外部不可知的力量。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在某時某刻因緣際會,來自不可知的冥冥之中,命運弄人,在造化面前人皆為玩偶。第三次突轉(zhuǎn)是人的主觀選擇,是由人物自身的性格引發(fā)的。思考:是什么引發(fā)了娜拉的覺醒和抗爭?完成表格,找一找海爾茂對娜拉的稱呼前后有何變化?讀信前 讀到第一封信后 讀到第二封信后我的小鳥兒迷人的小東西我的好寶貝我的一個人的親寶貝我的娜拉嬌滴滴的小寶貝兒不懂事的孩子海爾茂就是這樣男權思想的擁護者,通過將妻子當作玩偶來獲得快樂和滿足。讀信前 讀到第一封信后 讀到第二封信后我的小鳥兒迷人的小東西我的好寶貝我的一個人的親寶貝我的娜拉嬌滴滴的小寶貝兒不懂事的孩子你這壞東西偽君子撒謊的人下賤女人犯罪的人我的可憐的娜拉受驚的小鳥兒小鴿子她丈夫的孩子可憐的小寶貝兒思考:在家庭關系里,娜拉原先處于一個怎樣的角色和地位呢?生活習慣受控經(jīng)濟依附想丈夫之所想,愛丈夫之所愛,不能有自己的意識和行動。但是在“平靜的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埋下了娜拉出走的伏筆。12娜拉不會因為假簽名事件而受到懲罰,海爾荗也最終寬恕她了,但她最終仍舊離家出走的原因:美好愛情生活理想的破滅她為了所愛的人,做出當時違反法律的事,甚至可以為之犧牲名譽和生命;她渴望得到丈夫同樣的真愛, “耐著性子整整等了八年”。但是,柯洛克斯泰的信讓她清醒地看到,丈夫并不是真的愛自己, 對于愛情,她徹底絕望了。為了獲得人格尊嚴和平等地位她沒有人格和尊嚴,只是丈夫的“玩偶”,丈夫認為,“正經(jīng)事跟你有什么相干?”,二人在八年中“從來沒在正經(jīng)事情上頭談過一句正經(jīng)話”。丈夫不了解她,并不真正愛她,只是拿她消遣;她被賦予“一個老婆,一個母親”的“神圣的責任”,卻沒有任何人對她負責任,丈夫可以隨意羞辱、責罵她。34在家里沒有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八年里, “簡直像個要飯的叫花子,要一口,吃一口”,靠著給丈夫“耍把戲過日子”;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活”,最終成為一個只能和丈夫“說說笑笑湊個熱的“沒出息”的人。對孩子的教育和撫養(yǎng)失去了信心娜拉害怕自己撒謊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她說“我不配教育孩子。要想教育孩子,先得教育我自己”。對娜拉而言,只有出走,才能讓孩子擺脫撒謊媽媽的陰影,娜拉自己的內(nèi)心才能獲得解脫。132鍵入描述文字在外:奉公守法的公民、一個頗為“敬業(yè)”的職員;在家:好丈夫、好父親冷酷、自私、虛偽、專制、沒有擔當。海爾茂控制家庭經(jīng)濟權,在家庭中掌控著一切,將妻子視作自己的附屬品、玩物,在婚姻中不尊重自己的妻子。對妻子所謂的“愛”,僅是獲得自我滿足的生活調(diào)劑品。海爾茂的形象分析表面上實際上男權至上的社會背景下典型的男性形象娜拉形象分析123無憂無慮,單純?nèi)涡?br/>從劇作開始她瞞著丈夫偷吃杏仁餅干的細節(jié)中,就體現(xiàn)出她十足的孩子氣……善良,富有同情心無論是對失業(yè)的林丹太太,還是對身患絕癥的阮克醫(yī)生,她都能夠真誠地予以關懷和幫助。即使是傭人和保姆,她也以平等關系相待性格堅毅,勇于擔當丈夫身患重病,她不惜鋌而走險,仿冒她父親的簽名,來借錢幫助她丈夫。仿冒簽名的事情被揭發(fā)以后,為了不連累丈夫她甚至做了犧牲一己性命的準備,她準備自己去自殺來挽救自己的丈夫覺醒前覺醒后娜拉在丈夫無情的咒罵和侮辱中認識到自己在家庭和丈夫眼中的“玩偶”地位后,開始清醒,并對當時的法律、宗教等產(chǎn)生質(zhì)疑,并果斷、堅毅地邁出家門,告別過去,追求新的生活。喚起了對尊嚴的需求,冷靜,追求平等、獨立和個性解放,具有勇敢堅毅的品格和反抗精神。思考:娜拉和海爾茂的矛盾僅僅是家庭中夫妻的矛盾嗎?她的出走是對資產(chǎn)階級虛偽的道德、法律、家庭、婚姻制度的挑戰(zhàn),是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奮勇沖擊。她用反叛的行動向“物化”女性的罪惡社會莊嚴宣告:“我首先是一個人,不是玩偶。”成為婦女解放的“獨立宣言”。這對廣大婦女爭取自由、平等、人格的獨立起了巨大鼓舞作用。但娜拉出走后怎么辦?作者沒有明晰的答案。娜拉離家出走的巨大社會意義結(jié)尾的“一聲門響”引發(fā)人們關于“娜拉走后怎樣”的思考娜拉出走所表現(xiàn)出的歷史局限性1923年魯迅發(fā)表著名演講《娜拉走后怎樣?》,在魯迅看來,娜拉走后的出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演講詞)但從事理上推想起來,娜拉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倘使已經(jīng)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jīng)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么路。0102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 社會還沒有為婦女的獨立生存提供充分的空間。易卜生創(chuàng)作《玩偶之家》的1879年,工業(yè)革命還在發(fā)展中;挪威的婦女的社會地位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社會還不能為婦女提供充足的勞動就業(yè)機會,娜拉出走之后很可能難以及時得到足以養(yǎng)活自己的正常工作。戲劇中的林丹太太就是一個例子,她為了得到一份工作,不得不求助于并沒有什么地位的娜拉,讓娜拉央求海爾茂為她找工作。從主觀條件來看,娜拉沒有賴以謀生的一技之長。從劇情來看,娜拉除了長得漂亮、跳舞跳得好之外,并沒有什么特長,甚至操持家務的工作也是由傭人來做的。從人物性格來看,娜拉出走時不帶走海爾茂的任何東西,即便在“手頭不方便的時候”也不愿接受海爾茂的任何幫助,是一位性情剛烈的女性;從她對愛情的態(tài)度來看,她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她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現(xiàn)實有著很大的差距。這樣一位年輕女子,很難適應當時男權主義流行的社會。0305從娜拉出走時的狀況來看,她沒有可以立足于社會的條件。愛她的阮克大夫即將離世;林丹太太雖然幫助娜拉解除了借款風波帶來的危機,但她本身就是向娜拉求助的人;平時沒有經(jīng)濟地位的娜拉,花錢都是跟海爾茂要,省下來的錢都用于還債。因此,從人脈關系和經(jīng)濟基礎來看,出走后的娜拉甚至難以在社會上暫時立足。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來看,娜拉很可能成為女權運動的犧牲品。魯迅在《娜拉走后怎樣》中寫道:“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意思是說中國的每一次變革和進步,都會有人付出血的代價。中國是這樣,挪威也如此。我們絲毫不懷疑社會進步的必然性,然而,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娜拉為追求個性解放、人格獨立、男女平等、經(jīng)濟獨立的出走,要么以失敗告終后重新回到海爾茂的身邊,要么淪為社會進步的犧牲品。換句話說,人格獨立只有依附于獨立自主的經(jīng)濟地位才變得有價值,有意義。所以,娜拉出走,如果她沒有獲得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她是不能真正地獲得個人地位的真正解放的。易卜生已經(jīng)洞悉到婦女在家庭中處于不平等的地位是因為她們在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但還不能回答婦女如何才能獲得獨立的經(jīng)濟地位,如何才能從男權的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問題,但光是這些問題的提出以及對娜拉出走這一行動的肯定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有力反抗,就足以給資產(chǎn)階級的倫理道德以摧毀性打擊。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總 結(jié)《玩偶之家》戲劇沖突的特點。①戲劇沖突尖銳激烈。海爾茂自私自利,男權思想根深蒂固,娜拉追求婦女解放,不安于“玩偶”地位,于是雙方發(fā)生了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②戲劇沖突高度集中。在劇中,作者把海爾茂和娜拉的沖突安排在一個地點(家中)、圍繞一件事(借據(jù)事件)而展開,戲劇沖突高度集中。③戲劇沖突緊張曲折在劇中,海爾茂“變色龍”般的變化,娜拉性格、情感的前后變化,構(gòu)成了緊張曲折的戲劇沖突,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