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創業與守成上問侍臣:創業與守成孰難 房玄齡曰:“草昧之初,與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創業難矣!魏征對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艱難,失之于安逸,守成難矣!——選自《資治通鑒·唐紀》你認為打天下和守天下到底哪個更難 歐陽修學習目標1. 了解歐陽修以及唐末五代及北宋的歷史背景。2.掌握課文文言知識,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內容。3. 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習本文嚴謹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學習以散體寫史論的手法。4.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的道理,領悟歐陽修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意識及文中警句對人生的啟示。了解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了解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歐陽修是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繼續和發展了唐朝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他團結并培養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蘇”父子、王安石、曾鞏等皆出其門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六一居士傳》拓展延伸解讀題目五代史伶官傳序《新五代史》是宋代歐陽修所撰的紀傳體史書,成書于皇佑五年(1035年)。記載了自后梁開平元年(907年)至后周顯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歷史。封建時代稱演戲的人為伶。在宮廷中授有官職的伶人叫做伶官 。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解讀題目序的分類:①書序,為書做的序言,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②詩序,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如《孔雀東南飛》;③贈序,古人在親朋師友離別之際,有臨別贈文以示推重贊許、勸勉囑托的習俗。如《送東陽馬生序》④宴集序,古人飲宴,常一同賦詩,集結成冊,再推舉一人作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人,于三月三日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集會。他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是為《蘭亭集序》。如《蘭亭集序》《滕王閣序》、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史料補充五代(唐宋之間的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是我國歷史上戰亂頻仍的動蕩時期。在這短短53年間,先后換了四姓十四個國君,篡位、弒君現象屢見不鮮。我國歷史上有一個特別的時段:五代期間,出現了一個特別的帝王:后唐---莊宗莊 宗 李 存 勖李存勖出身于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兵變有功,被唐朝皇帝賜為李姓,編入宗室譜籍。父親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駐節太原,建立河東割據勢力。十一歲的時候,隨父面見唐昭宗,唐昭宗看他面相奇特,撫著他的背說:“兒將來之國棟也,勿忘忠孝于予家?!辈⑶屹p賜深厚,又因為昭宗一句“此子可亞其父”而得名“亞子”莊 宗 李 存 勖⑴軍事天才: 毛澤東:“生子當如李亞子。”李存勖自幼喜歡騎馬射箭,少年即隨父作戰,11歲與父親一同到長安報功;24歲襲晉王位,滅了試圖造反的親叔父李克寧;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給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家中,每次出征都要隨身攜帶,激勵自己。911年,李存勖擊敗朱溫50萬大軍,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劉守光;921年,擊敗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顧;923年滅后梁,李存勖登基稱帝,國號唐。;925年滅前蜀,疆域達到頂峰,“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為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李存勖是真正的軍事奇才,他擅長謀略,膽力過人。對后梁決定性的汴梁之戰,他力排眾議,發揮騎兵機動力強的優勢,9天之內滅2城,長途奔襲600余里兵臨汴梁城下,一戰滅亡后梁,成為軍事史上長途奔襲、速戰速決的經典戰例。李存勖還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敢于冒險,常常以少勝多,比起“渾身是膽”的趙子龍亦不遑多讓。莊 宗 李 存 勖⑵政治白癡滅梁稱帝后,李存勖沉湎聲色,用人無方,不思進取,開始享樂,縱容皇后干政,尤其對伶人、宦官極度寵幸,猜忌殺戮功臣,橫征暴斂,吝惜錢財,以致百姓困苦、藩鎮怨憤、士卒離心。926年,李存勖聽信宦官讒言,冤殺了剛剛帶兵滅亡前蜀,立下第一戰功的郭崇韜;另一位戰功卓著的大將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監視,險遭殺害,搞得眾叛親離,怨聲四起,伶官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了莊宗。最終導致魏州兵變,李存勖死于亂兵之中。探尋背景北宋王朝建立以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經濟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還讓他們享有免役、免稅等特權。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對勞動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殘酷。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為收復燕云十六州和統一全國而斗爭,反而忍受恥辱,長期向遼王朝輸款納幣,以求維持茍安的局面。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通過活生生的李存勖興亡史,來呼吁“憂勞興國”,警告“逸豫亡身”,可謂對癥下藥。后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了歐陽修的擔憂不無道理。讀準字音盛衰之理(shèng) 盛以錦囊(chéng)以三矢賜莊宗(shǐ ) 系燕父子以組(xì)仇讎(chóu) 燕王,吾所立(yān)豈獨伶人也哉(líng)梳理文意·第一段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道理,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推究莊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譯文道理推其根本難道……的原因指人的作為文本分析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立論的依據是什么?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論據: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事實。2.文章以“嗚呼”發端,有何用意?感嘆詞,一聲嗟嘆,表達對歷史興衰,人生盛衰的強烈感嘆;慷慨悲涼,營造了一種濃郁的抒情氛圍;寓含深沉的歷史感慨,奠定嘆惋基調。梳理文意·第二段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去歸順梁。譯文判斷句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死把箭即位名作動,訂立盟約梳理文意·第二段判斷句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動詞,給一定這三者,是我的遺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愿望。”莊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里。譯文梳理文意·第二段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狀語后置,省略:以錦囊盛(之)隨從官員豬、羊各一頭用走在前面等到收藏用祭告譯文這之后出兵作戰,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枝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文本分析1.簡單概括晉王臨終遺言主要內容是什么?告知三件憾事,囑咐莊宗完成遺愿。2.莊宗對父親遺命的態度是怎樣的?文中是如何表現的?受箭時的一系列動詞:受、藏、請、盛、負、納。恭恭敬敬課文第2段是怎樣詳細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的?本段以“三矢”貫穿前后,分兩層來記述。第1層是莊宗接受遺命。晉王賜矢--晉王遺命--莊宗受而藏之(先寫晉王賜三矢,次寫晉王遺命,詳細交代了賜矢的原因,再寫莊宗將三矢“受而藏之于廟”)第2層是莊宗執行遺命。莊宗用兵(請矢)--作戰(負矢)---凱旋(納矢)(寫莊宗出師征戰,以三矢勵志,大功告成后,還三矢于先王。)其中,著重寫莊宗對三矢的恭敬態度。這一段概括了莊宗全盛時期的戰爭狀況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這就為下面的議論作了準備。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欲抑先揚,為下文張本。梳理文意·第三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當莊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么雄壯啊。譯文狀語后置當捆綁用名作動,用木匣裝繩子動詞,稟告動作名,成功的消息梳理文意·第三段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對天發誓,割下頭發,大家的淚水沾濕衣襟,又是多么衰頹啊。譯文等到名作狀,在夜里出逃以至于仇人名作狀,向東回到哪里去多么梳理文意·第三段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 或者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于人事嗎 《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睉n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譯文判斷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或者推究他(指莊宗)跡象使…興盛使…滅亡安樂分析莊宗是如何“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并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一份后唐莊宗的“大事年表”。908年23歲“與爾三矢”(繼父遺志)913年28歲“系燕父子以組”(滅燕)923年38歲“函梁君臣之首”(滅后梁,建后唐)926年41歲“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后唐莊宗如何“得天下”?思考:作者是怎樣評價莊宗得天下這一歷史過程的?“三矢”復仇后梁燕王契丹“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得天下的原因?“憂勞可以興國”后唐莊宗如何“失天下”?正反對比二段正面敘說,三段反面敘說。何其衰也!作者是怎樣評價莊宗失天下這一歷史過程的?失天下的原因?“逸豫可以亡身”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一夫夜呼,亂者四應誓天斷發,泣下沾襟根據課文第3段,分析后唐“盛”“衰”的表現及由此得出的結論。盛 衰 結論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以兩個對比渲染莊宗由成到敗的巨大反差。先寫其成功,報燕、梁之仇,功業達到頂峰,“可謂壯哉!”再寫其由勝到轉敗?!昂纹渌ヒ?!”兩句概括性極強,對比極為鮮明,引發下文的議論。先讓一步,歸于天命。隨即作出回答:因為人事。接著分析怎樣的“人事”導致其成敗。引古訓,得出結論:“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第三段小結梳理文意·第四段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因此,當莊宗強盛的時候,全天下的豪杰,沒有誰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譯文被動句全恥笑沒有誰等到被梳理文意·第四段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細微的事情困擾狀語后置被所溺愛的事物只是譯文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難道只是溺愛伶人才如此嗎 被動句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引出教訓總結全文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經驗教訓——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推廣一層,為后世戒 ——豈獨伶人也哉總結全文,強調中心主旨,引人深思。從莊宗得失天下的歷史史實中警戒世人: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本分析本文到第3段,論點已得到證明,可作者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呢?①照應題目;②借古諷今,諷諫北宋統治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③作者強調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局限于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第4段增強了文章的針對性,也使得文章更具有現實意義。④引出教訓,借古諷今。含蓄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當權者要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第4段由上文“盛”“衰”處進一步闡發“盛衰之數,雖曰天命,豈非人事”的觀點。最后將此觀點擴而廣之,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結束全篇。內容總結提出論點: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總起反面:分說后唐莊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伶官傳序正面:分說后唐莊宗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得出結論:總結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做事要居安思危,謹小慎微,防微杜漸小心玩物喪志,不要滿足于表面的虛榮啟示概括主旨文章總結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的道理。歐陽修寫《伶官傳》并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北宋統治者吸取后唐莊宗李存勖寵信伶人而身死國滅的歷史教訓,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寫作特點①語言委婉,氣勢旺盛。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以嘆終。于反復詠嘆中顯示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對仗工整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氣勢和節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②文筆酣暢,波瀾起伏。文章開篇發出嗟嘆,提出論點,語勢突兀而起;隨后敘莊宗成敗之事,語勢猛升陡降;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訓,文章于此戛然而止。拓展延伸你還能想到歷史上哪些“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文帝景帝“文景之治”唐太宗“以史為鑒”唐玄宗李隆基,憂勞時,迎來了“開元盛世”蜀漢后主“樂不思蜀”陳后主“后庭遺曲”隋煬帝楊廣,驕奢淫逸,身死部將之手;唐玄宗李隆基逸豫時,天寶危機,釀成了安史之亂;從歷史興亡中窺見自己禍患常積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自律勤奮則成,放縱懶惰則??!課堂總結本單元《過秦論》和《五代史伶官傳序》兩篇史論,分別探討秦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請比較兩篇文章的語言風格不同之處。《過秦論》以賦為文,文風一氣貫注,氣勢充沛,鋪張揚厲;《五代史伶官傳序》以散體寫史論,文字平易曉暢,簡潔生動。1.《伶官傳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難易都是由人事決定的句子是: ? , ?2.《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話“滿招損,謙得益",結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論是“ , , 。”3.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伶官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一句話是: , 。4.《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 , , !"5.《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抑本其成敗之跡 皆自于人歟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盛衰之理 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豈獨伶人也哉6.《伶官傳序》中,從“ , "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7.《伶官傳序》中,晉王將終時提及三個仇人的情況是: , ; , ; , 。8.《伶官傳序》中,作者以感嘆詞起筆,接著語用反問,提出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 , , !這一嘆一問,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9.《伶官傳序》中,莊宗出兵打仗及凱旋之時,用“ , , , , ,”來表示對父親的敬重及對其遺愿的重視。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與其所以失之者梁 吾仇也 燕王 吾所立 契丹與吾約為兄弟 而皆背晉以歸梁嗚呼 盛衰之理 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其后用兵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請其矢 盛以錦囊 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10.《伶官傳序》中, 由 “ , , ; , ,, ”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 , , ?”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11.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說:“ , ?!?br/>12.作者引《尚書》之語與史實相對照的句是: , 。13.《伶官傳序》中,莊宗之父以三箭與其子來明其志的句子是: , !故方其盛也 舉天下豪杰 莫能與之爭 及其衰也 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 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豈獨伶人也哉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滿招損 謙得益與爾三矢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