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觀滄海學習目標1.了解詩人的相關信息及寫作背景。2.反復吟誦,領略詩歌的圖畫美和意境美;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寫法。(難點)3.培養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重點)【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其詩氣勢雄渾,慷慨悲壯,是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開創者。著有《孫子略解》《兵法接要》,詩歌《觀滄海》《龜雖壽》等。作者簡介這是曹操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所作。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大戰之后,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寫作背景【建安文學】東漢末年一大批文學家在銅雀臺,用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由于其時正是漢獻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稱為建安文學。內容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思想情操。相關知識建安文學的十大代表詩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玚、劉楨。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漢族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作“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它是繼《詩經》《楚辭》后興起的一種新詩體。《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漢代《孔雀東南飛》、北朝《木蘭詩》和唐代韋莊的《秦婦吟》并稱“樂府三絕”。樂府詩注意節奏讀準字音讀出感情誦讀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曹操jiédànsǒng zhìsèzāi東臨 碣石,以觀滄海。文章釋義到達,登上。山名。【詩意】向東登上碣石山,來飽覽這壯觀的大海。交代觀察方位、地點以及觀察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水波蕩漾的樣子。聳立。【詩意】大海碧波蕩漾,山島高高聳立在海中。大海全景,寫出蒼茫渾然的氣勢。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詩意】島上樹木很多,各樣的草繁盛茂密。風吹草木,沙沙作響;海面掀起滔天巨浪。以山島草木烘托大海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巨大的波浪。靜景動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詩意】日月東升西落,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 ;銀河星光燦爛,斜貫天空,它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于大海一樣。銀河。借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扣住大海的磅礴氣勢虛寫,表現詩人的博大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幸運得很, 好極了。幸, 幸運。至, 達到極點。【詩意】真是幸運到了極點,我引吭高歌,傾吐宏偉志愿。最后兩句詩在《步出夏門行》各章末尾都有,應為詩歌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正文內容沒有直接關系。1.開頭交代了什么內容?詩賞析開篇點題,交代觀海的地點。“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皆由“觀”字展開,寫登山觀海所見。2.詩人由“觀”寫了哪些內容?并劃分層次。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① 總寫:地點、方位② 實景③ 虛景④ 附文3.找出詩中的意象,體會景物特點。日月、星漢波瀾壯闊欣欣向榮博大寬闊滄海、水、山島樹木、百草秋風、洪波波瀾壯闊4.第二句詩是詩人從哪一角度觀看到的情形?寫出了大海怎樣的狀態?是詩人從碣石山往下觀看到的滄海的情形。在視覺上突出遠觀的景物,動靜結合,海水動蕩為動景,山島聳立為靜景。相互映襯,從大處落筆,著力渲染出大海那種雄渾遼闊的氣勢。5.哪些詩句最能體現詩人的抱負?詩歌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詩人以豐富奇特的想象描繪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漢的壯闊景象,并以大海自比,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達了曹操的博大胸懷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6、讀完這首詩,你覺得詩人是用什么方式來抒發情感的?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呢?“詩言志”,詩人眼中的滄海波瀾壯闊、生機勃勃,映襯出詩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業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而這種情感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蘊含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里行間洋溢著飽滿的激情。寫景時實景和虛景相結合,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象,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主旨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實景虛景動:借景抒情靜:水、秋風、洪波山島、樹木、百草日、月、星漢建功立業統一中原小結總領全詩地點、方位、目的觀滄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