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1張PPT)導入國家的發展遇到的阻礙,我們常常會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確實,如同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改革到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kuī)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他們都通過變革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富強,成為一方強國。到了宋代的王安石變法,似乎歷史的重擔落到了他的肩上,但是變法的道路崎嶇,除了面對國家發展的種種困難,王安石還要面對大量的質疑。然而,王安石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同學們可以帶著疑問,通過學習課文尋找失敗背后的原因?語言建構與運用: 積累文言知識,領會文句意思,通過朗讀,揣摩詞句的含義,品味文章的語言風格。思維發展與提升:借助注釋和詞典,通過品讀語言,體會作者對司馬光指責自己的“四條罪狀”的反駁,從而感受作者堅持改革、決不為流言俗議所動的決心。審美鑒賞與創造:掌握作者循循善誘的高超的說理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理思維。文化傳承與理解:培養學生做事堅持原則,說話要有委婉有禮、謙恭敬人的態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素養目標作者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慶歷二年(1042)登進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權,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稱“王安石變法”。作者簡介王安石的詩文多為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獨樹一幟;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主要作品有《答司馬諫議書》《傷仲永》《讀〈孟嘗君傳〉》《游褒禪山記》等散文名篇;詩歌《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等。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存世。作者簡介措施 內容 目的青苗法 政府低息貸款 1.為了改變積貧局面;2.調整國家、地主與農民的關系;3.發展生產;免役法 以錢代役市易法 設市易務 穩定市場均輸法 就賤就近采購物資農田水利法 開墾荒地 興修水利方田均稅法 按土地多少收稅富國之法理財以農事為先理財為方今先急王安石變法1王安石變法舉幾個王安石變法不當的例子。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黃不接時,由政府以低息給農民貸款貸糧。本是好意,但辦事的人中飽私囊,成了強制農民借貸,而且調高利息,農民負擔比原來還重。再比如水利法,鼓勵開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也可以向政府貸款。結果興修水利成了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一些地方官員強制百姓交錢修建,百姓負擔更重了。王安石變法條目繁多,百姓一時接受不了,中間還被辦事的人肆意解讀篡改,弄的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發點是好的,可是好心也會辦壞事。直到神宗死后,太后執政,王安石罷官,宣告變法失敗。變法之弊王安石變法2雖然此次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的非法漁利行為進行了打擊和限制。但是,變法在推行的過程中由于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使得百姓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因變法的最大支持者宋神宗的去世,變法也最終失敗。變法之弊2王安石變法北宋中期,社會矛盾尖銳。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實行變法,力圖通過整軍理財以求富國強兵。新法的實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強的特權,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對。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馬光一再致書王安石,要求罷黜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條駁斥對方對新法的責難,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舊、茍且偷安、不恤國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堅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決心。文章背景國家財富就那么多司馬光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王安石“答”:即“答復、回復”之意。“諫議”:則指的是“諫議大夫”這個官職。“司馬”:即司馬光,字君實,“書”:文體名,書信。本文是書信體文章的典范之作解題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書”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即書信。古人寫信多有題目,說明寫給誰,信題多為:解題“與……書”對象《與朱元思書》(吳均)《與妻書》林覺民“報……書”《報任安書》(司馬遷)復信“上……書”《上樞密韓太尉書》(蘇轍)高官“答……書”《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答蘇武書》(李陵)回信強聒 重念冀君實或見恕也 辟邪說難壬人 不恤國事胥怨者民也 會晤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 度義而后動qiǎng guōchóngjì shùpìnàn rénxùxūdùwùduó初讀正音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交代寫信的緣由。針對司馬光信中所指責的實施新法的弊端,逐一駁斥。分析反對派對新法聲勢洶洶、怨恨、誹謗的原因,并表示對士大夫不恤國事、茍且偷安、墨守成規等保守思想的不滿。書信常規的結束語。整體感知文本探究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復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的名字我私下 謙辭治國之道 政治主張往往 常常又考慮到詳細地說出我只所以這樣做的理由諒解我。“見”用在動詞前面表示對我怎么樣。如“慈父見背”“見諒”。承蒙您賜教(指來信)同游共處,交往書信往返硬在耳邊噦嗦,強作解說。聒:語聲嘈雜。看待 對待同“辯”,分辯文本探究第一段文本翻譯鄙人王安石陳述:昨天承蒙您賜教,我私下認為和君實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們)議論政事(意見上)常常不一致,(這是我們)所持的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既使想要勉強解釋幾句,最后也一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不再為自己一一辯解,又考慮到蒙受您的優厚對待,在書信往來時不應該粗疏草率,所以現在詳細說出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許能寬恕我。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覆不宜鹵莽,并表達為自己的做法進行辯解的意愿。1、寫信緣由——為什么寫這封信?因為二人之間有分歧,所以寫信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文本探究第一段2、寫信措辭如何?——蒙教 上報 見恕......——強聒 不宜鹵莽 冀君實或見恕也——終必不蒙見察文本探究第一段措辭彬彬有禮1語調含蓄委婉2暗藏鋒芒33、本段體現了王安石什么樣的形象?有禮節、有風度、有風骨的雍容的政治家形象文本探究第一段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系:“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朋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然自接待以來,十有余年,屢嘗同僚,亦不可謂之無一日之雅 也。雖愧多聞,至于直諒,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則固不敢為也。——益友司馬光把自己當作王安石的“益友”,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對方寫信,陳述自己對于老友主導的這次政治改革的不同意見:“故敢一陳其志,以自達于介甫,以終益友之義,其舍之取之,則在介甫矣!”于私盡朋友之誼,于公推心置腹,可謂光風霽月,賢者情懷。拓展補充但是他們兩位大賢友情的斷絕就始于這兩封書信。《宋史· 王安石傳》記載:“安石與光素厚,光援朋友責善之義,三詒(yí)書反覆勸之,安石不樂。”拓展補充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關系:“嗚呼!二公之賢多同,至議新法不合絕交,惜哉!”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這都是司馬光信上指責的話。意思是:王安石變法,添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職權;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擾民;設法生財,與民爭利;朝中有反對的意見拒不接受。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特別在于名和實(是否相符)怨恨指責文本探究第二段文本翻譯讀書人所爭論的問題,特別是在于名和實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實的關系已經明確了,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清楚了。現在君實您用來指教我的,是認為我侵官權,生事端,征民利,拒納言。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責。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于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預先以為,認為專有負責的官員批駁不正確的言論善于巧言獻媚,不行正道的人。不是,不算討論、審定國家的法令制度治理整頓財政文本探究第二段施行文本翻譯我卻認為從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議定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給負有專責的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犯官權;施行古代賢明君主的政策,來興起有利的功業并消除種種弊端,這也不是生事擾民。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是(與民)爭利;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言獻媚之人,這也不是拒絕采納大家的意見。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誹謗之言,那是我本來預先料到它會是這樣的。1、作者批駁了司馬光的什么觀點?“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謗”)文本探究第二段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2、作者認為判斷是非的原則是什么?文本探究第二段“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如果名實的的關系明確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名實之辯是中國哲學史和邏輯思想史上對名實關系的研究和爭論。名正則言順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場,對同樣一樣事就會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實之辯名:名稱;形式 實:實際內容文本探究第二段名 實司馬光(保守派) 王安石(改革派)變法的實際內容(性質)司馬光給新法冠上的罪名文本探究第二段生事 推行新法,生事擾民。 先王之政,興利除弊征利 設法生財,與民爭利 為天下理財拒諫 拒不接受反對意見。 辟邪說,難壬人侵官 添設新官,侵奪原來官吏的權利。 受命人主——議、修——授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文本探究第二段在辯駁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實問題”,先立于高處,揭露事情的本質,才能從根本上駁倒對方的責難,為變法正名。(先問是不是,再說好與壞)1先駁“侵官(侵奪了官吏們的職權)”:指出變法是 “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自己與大家在朝廷公開地議論修訂,負有專責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說便不攻自破。“受——議——授”使新法從決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順。2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文本探究第二段次駁“生事(制造事端)”:“舉先王之政”是理論根據,“以興利除弊”是根本目的。這樣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國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擾民”。3再駁“征利(爭奪百姓的財利)”:只用“為天下理財”一句已足。因為問題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為誰征利。根本出發點: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征利”的責難也就站不住腳。4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駁司馬光的觀點?文本探究第二段然后駁“拒諫(拒絕接受不同的意見)”:只有拒絕正確的批評,文過飾非才叫拒諫,因此,“辟邪說,難壬人”便與拒諫風馬牛不相及。5最后講到“怨誹”(怨恨和誹謗)之多”:卻不再從正面反駁,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語帶過,大有對此不屑一顧的輕蔑意味。6第二段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辯駁有何特點?思路清楚、邏輯明晰【辯論高手】抓住問題實質,從大處高處著眼(在駁斥的同時指責司馬光忤逆“人主”旨意,違背“先王”之政,不愿為天下興利除弊,將司馬光置于壬人邪說代言人的難堪境地)【扣帽子】言辭銳利,氣勢逼人,鋒芒畢露(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征利/不為拒諫/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文本探究123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眾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得過且過,沒有長遠打算形容聲勢盛大或兇猛附和世俗,向眾人獻媚討好。恤:體恤,文中指顧念、憂慮。文本探究第三段文本翻譯人們習慣于得過且過,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顧念國家大事、同流合污,向眾人諂媚當作好的事情。因此,皇上才想到變革這種情況,那么我不估量敵對者的多少,想要拿出力量幫助皇上來抵抗這股勢力,那么眾人怎么會不對我氣勢洶洶呢?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以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如君實責我不僅相怨,指百姓對上位者的怨恨。施恩惠給人民(duó)考慮認為正確(dù)計劃不做事,無所作為。前一個事是動詞,辦(事)后一個“事”是名詞。知道,這里是“領教”的意思。文本探究第三段文本翻譯盤庚遷都的時候,連百姓人民都抱怨,不僅是朝廷士大夫(反對);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的緣故就改變自己的計劃,(這是他)考慮到(遷都)適宜然后就去行動,認為正確就沒什么值得后悔的緣故啊。如果您責備我是因為我在位任職很久,沒能幫助皇上的大有一番作為,施恩惠給人民,那么我承認 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說現在應該什么事情都不做,守著前人所做的就可以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領教的了。1、王安石發動變法的客觀因素有哪些?文本探究第三段①人習于茍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官員)③上乃欲變此。(皇上)以確鑿的史實針砭當時士大夫的流俗,說明反對的人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錯誤,只要“度義而后動”,確認自己做的是正確的,就沒有任何退縮和后悔的必要,表明自己堅持變法的決心,絕不動搖。2、王安石追述“盤庚之遷”是為了表明什么?文本探究第三段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不是向司馬光認錯。王安石認為自己“錯”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普澤斯民”。由此可見王安石不僅沒有因改革“認錯”,反而認為自己改革還不夠堅決,不夠迅速,不夠徹底。3、王安石說:“某知罪矣”,這是王安石在向司馬光道歉認錯嗎?文本探究第三段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沒有緣由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這是古代書信的套路。不任,不勝。區區,小,用作自稱的謙辭。古代書信的套語,使全文結構更嚴謹。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文本探究第四段譯文:沒有緣由見面,內心不勝仰慕至極。1、中心論點:反駁論敵指責變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2、論據: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名實相符的原則新法的實際情況 盤庚遷殷(使反駁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實際原則基礎之上)3、論證方法: ①道理論證 ②舉例論證駁論特色作為書信體議論文,本文首要特點是行文簡潔、結構嚴謹、沒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寫信的原因,言語委婉有致;接著進行合情合理的辯駁,有理有據,層層深入;最后表明態度,不失酬答之禮。全文一氣貫通,結構嚴謹,說理透徹,堪稱古代駁論文的典范。藝術特色(1)層次清晰,條理分明。本文逐一反駁司馬光的指責,從而批駁了保守派的不恤國事、墨守成規,表明了作者推行新法的決心。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用了幾句酬答的禮貌語言外,其余部分緊緊扣住五大弊端進行駁斥。此外,其反駁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文中有“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這樣的直接反駁;有“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宮”這樣的舉出根據的反駁;還有“盤庚之遷”這樣的舉出史實的反駁。這些既委婉地反駁了“怨誹之多”的責備,又表達了自己變法的堅定決心。藝術特色(2)有的放矢,反駁有力。這篇文章的語言柔中帶剛,態度委婉而堅決,這樣的辭令符合答復指責性書信的特點。同時,本文駁斥司馬光指責的語句言簡意賅、不容置辯、干凈利落。如面對保守派的指責,作者說道:“則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堅持改革的決心。藝術特色(3)言簡意賅,措辭委婉而堅決。明晰主題本文王安石對司馬光加給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五個罪名逐一作了反駁,并批評士大夫階層的因循守舊,表明堅持變法的決心。言辭犀利,針鋒相對。語言特色①柔中帶剛多用謙稱,謙詞,并稱“與君實游處相好”,但立場堅定②態度委婉而堅決列出指責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駁,采用駁論的論證方法③言簡意賅語言精練,客觀清晰分析變法原因④不容置辯有理有據駁論有力立場堅定語言特點知識歸納(1)不復一一自辨:“辨”通“辯”,辯解。(2)于反覆不宜鹵莽:“鹵”通“魯”,粗魯。(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詳細。【01】通假字知識歸納知識歸納【02】古今異義(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2)雖欲強聒(3)不復一一自辨(3)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古義】私下,謙詞 ;【今義】偷竊【 古義】即使,表假設;【 今義】表轉折,雖然【 古義】再,又 ; 【 今義】往復,重復【 古義】小,謙辭,情意誠摯;【 今義】今常用作數量極少知識歸納【02】古今異義(5)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6) 于反覆不宜鹵莽(7)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古義】僅;【今義】特別,特殊【古義】 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古義】 又想到;【今義】想念,思念【03】一詞多義知識歸納以(1)故今具道所以:介詞,因。(2)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介詞,因。(3)以致天下怨謗:表結果關系,因而,因此。(4)以授之于有司:表順承關系,把。(5)以興利除弊:來,以便,用來。(6)以膏澤斯民:來。(7)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介詞,把。(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和“抗”;來。(1)不為侵官:算作,是。(2)未能助上大有為:名詞,作為。(3)為天下理財:介詞,替,給。(4)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動詞,當作。(5)則眾何為而不洶洶:介詞,因為。(6)守前所為而已:動詞,做。知識歸納【03】一詞多義為【03】一詞多義故(1)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緣故,原因。(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2)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名詞,計劃,主張。(3)度義而后動:動詞,考慮,揣度,估量。知識歸納度(1)而議事每不合:名詞,事情。(2)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動詞,做,從事。(1)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那么。(2)某則以為:卻。(3)則固前知其如此也:那,這。知識歸納【03】一詞多義事則【03】一詞多義(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2)為天下理財:治理,整理。(1)則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2)則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領教。(3)熟為汝多知乎:知識。知識歸納理知【04】詞類活用知識歸納(1)以膏澤斯民:名詞作動詞,給予好處。(2)同俗自媚于眾為善:形容詞用作動詞,諂媚,巴結。(3)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名詞用作動詞,做,從事,辦理。(4)以興利除弊:形容詞作名詞;有利的事業;形容詞作名詞;有害的事情。“為”譯為“是”表判斷。知識歸納【05】特殊句式——判斷句(1)所操之術多異故也:“……也”表判斷。(2)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斷。(1)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狀語后置。(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狀語后置。狀語后置句賓語前置句知識歸納【05】特殊句式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何為應為“為何”。定語后置句至于怨誹之多:“多”作定語后置。文化常識因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個具體的部門,而是代指官吏。文化常識文化常識(1)有司鄙人: 本義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臣: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系在內。仆: 舊時男子自稱謙辭。仆即奴仆,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仆,借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晚生:舊時對前輩稱己的謙辭。文化常識文化常識(2)古代常用謙稱商朝中期的一個君主。商朝原來建都在黃河以北的奄(今山東曲阜),常有水災。為了擺脫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災害,盤庚即位后,決定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這一決定曾遭到全國上下的怨恨反對。后來,盤庚發表文告說服了他們,完成了遷都計劃。事見《尚書·盤庚》。文化常識文化常識3.盤庚一、文化常識:判斷下列古代文化常識的正誤。A.古代男子二十歲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君實”就是司馬光的字,“臨川”是王安石的字。( )B.古人寫信時,常在正文開頭寫“某啟”或“敬啟者"。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啟”是“陳述、稟告”的意思,表示寫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啟告。( )C.有司,指有具體職務、做具體工作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其中“司”指官府、府衙。( )×√×高考銜接二、根據意思,填寫句子。(1)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2)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馬諫議書》中,王安石對司馬光在來信中給自己因推行變法而冠以“拒諫”罪名加以反駁的句子是:“ , , 。”(4)《答司馬諫議書》中, “ , ”,直接點明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而議事每不合 所操之術多異故也舉先王之政 以興利除弊 不為生事 為天下理財 不為征利辟邪說 難壬人 不為拒諫高考銜接臣竊觀自古人主,享國日久,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雖無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嘗不亂。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茍無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則不能詢考賢才,講求法度。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曠日持久,則未嘗不終于大亂。以臣所見,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于上,民貧于下,風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窮,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嘗有詢考講求之。意。此臣所以竊為陛下計,而不能無慨然者也。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舊。過今日,則臣恐亦有無所及之悔矣。然則以至誠詢考而眾建賢才,以至誠講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終身之狼疾為憂,而不以一日之瞑眩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備從官,朝廷治亂安危,臣實預其榮辱。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選自王安石《上時政疏》,有刪改)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片段,完成1-3題高考銜接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古準今 準:衡量B.厥疾弗瘳 瘳:痊愈C.臣既蒙陛下采擢 擢:提拔D.臣實預其榮辱 預:預測D高考銜接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賢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歲月,則幸或可以無他。(2)此臣所以不敢避進越之罪而忘盡規之義。(1)不任用賢才,不修明法度,茍且虛度歲月,那么僥幸也許可以無恙。(2)這是我不敢回避越級進諫的罪行而忘記(身負)竭力規勸陛下的責任的原因。高考銜接解析修,修明;偷,茍且;假,虛假的,這里引申為“虛度”;幸,僥幸。所以,……的原因;越,越級;規,規勸;義,合乎正義的行為,這里引申為“責任”。3.王安石在此奏疏中陳述變法革新的主張,其中提到了哪些與變法有關的內容?高考銜接指出變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強調變法的條件,即培養任用賢才;指出變法要態度堅決。解析王安石在此奏疏中強調“享國日久……天下未嘗不亂”,明確變法的必要性:指出現在“官亂于上,民貧于下,風俗日以薄,才力日以困窮”的現狀,然后亮明觀點“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悔矣”,強調變法的緊迫性;文中多次提到“眾建賢才”,指出培養任用賢才是變法的先決條件;引用《尚書》中的話,鼓勵皇帝在改革中不要因為遇到一些阻礙就退卻,要態度堅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