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登岳陽樓作者:杜甫學 習 目 標· 熟知杜甫的人生經歷與詩歌創作風格,明 晰本節課所涉詩歌的創作背景。· 掌握通過把握古典詩歌里意象,來體會與 品味詩歌意境美的方法。· 領會杜甫懷才不遇的憂憤情緒,感悟其憂 國憂民的博大情懷。擔任過工部侍郎,故又稱杜工部。他是我國古代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別”,這些作品真實呈現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進程以及百姓的困苦生活。他的詩被譽為“詩史”,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被尊稱為“詩圣”。其作品風格以沉郁頓挫為主,“沉郁”體現為情感深沉蘊藉,“頓挫”表現為情感起伏轉折。知人論世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士,自號少陵野老。因杜甫自幼受傳統儒家文化熏陶,胸懷“致君堯舜上,再使 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歲時前往吳 越游歷,二十三歲到洛陽參加科舉卻未中第,而后北游齊趙之地,并在此期間與李白相遇。這一階段是他創作的積累期, 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馬》《畫鷹》等,此時期詩風 浪漫豪放,契合盛唐氣象。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 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會當臨絕頂, 一覽眾山小”(《望岳》) 等詩句,都能體現這一時期的風格與他的抱負。走進杜甫走進杜甫天寶五載(746年),杜甫前往長安謀求官職。次年,唐玄宗 詔令天下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城應試,然而李林甫設下“野無 遺賢”的騙局,致使所有應試者落選。這成為杜甫人生與創作 的轉折點。他經歷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 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也正是這段經歷,讓他透過社會表面的繁華,看清了朝廷的黑暗腐朽。“杜陵布衣”“少陵野老”的自稱便始于此時。歷經諸多挫折后, 直到天寶十四載(755年),他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職 位。此時期,杜甫周旋于社會土層,又深入接觸下層百姓,開始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其富有特色的現實主義創作之路由 此開啟,代表作包括《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等。走進杜甫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攜家人與百姓一同流亡,將家安置在鄜州 后,獨自前往朝廷投奔,途中被叛軍擄至長安。在此期間,他 寫下《月夜》《哀王孫》《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 江頭》等詩,這些作品成為反映“安史之亂”的珍貴一手資料, 也標志著他進入創作最活躍的時期,他密切關注時局變化,及 時在詩中反映重大事件。次年,杜甫冒險逃離長安, 抵達陜西 鳳翔,以“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述懷》) 的狀態拜見 皇帝,被任命為左拾遺(從八品上)。后因營救房琯觸怒唐肅 宗,最終受房琯事件牽連,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別”等作品,代表了他現實主義創作的 巔峰水準。走進杜甫乾元二年(759年),杜甫辭去官職前往秦州,自此遠離朝廷,踏上貼近民眾的道路。這年年末,他進入蜀地,在成都市郊建造草堂定居,度過了幾年相對安穩的時光。期間因軍閥混戰,前往梓州、閬州等地避難。 大歷三年(768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蜀地, 一路漂泊輾轉,最終在從長沙前往岳陽的舟中病逝。此時期,他雖身處田園,卻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思想愈發深刻,詩歌藝術也更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秋興八 首》等皆為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時年五十七歲的杜甫,生命已步入倒計時,僅余兩年時光。彼時,他處境艱難,生活凄 苦,且年老體衰。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歷經江陵、公安等地, 一路漂泊,抵達岳陽(今屬湖南) ,一家人寄居于小船之上,靠垂釣維持生計。因戰亂紛擾,此前他只能遠遠眺望岳陽樓,未能如愿登臨。終于,在登上心儀已久的岳陽樓后,他憑靠著樓軒遠眺,面對 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先是由衷地禮贊這雄渾之景;繼而聯想到自己一生漂泊無依,國家亦是多災多難,理想難以實現,不禁感慨萬千,遂寫下這首名篇《登岳陽樓》。初讀文本登岳陽樓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杜甫文本探究—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登樓時什么樣的感情?這種情感是怎么表現的呢?“昔聞”:說明詩人對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今上”:表達了自己如愿以償的喜悅。今昔的心情對照,突出了登樓時的喜悅心情。這種心情與頷聯所描繪的奇麗壯闊景象相一致,同時也襯托突出了詩末所抒發的哀情。虛實交錯古今對比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人說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認為是“悲涼沉郁之情。你怎樣認為?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親友離散、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國家戰亂不已、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文本探究—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古人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大家覺得這首詩首聯的“無字處”是什么?妙在何處?“無字處”是指“昔”和“今”之間的空白,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這期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并隨著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這其實是一句包含了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文本探究—首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文本探究—頷聯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寫出洞庭湖怎樣的景色特點?“坼”為“分裂、裂開”之義,體現一種力量感;洞庭湖波濤萬頃、巨浪千層,方圓數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為兩片,剎那間,乾坤搖動、天崩地解;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浮”為“漂浮、浮動”之義,體現一種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包容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氣勢磅礴意境闊大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文本探究—頸聯頸聯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歷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于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尾聯寫出什么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文本探究—尾聯尾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身世之悲家國之痛憂國憂民文本探究—尾聯杜甫的眼淚為誰而流?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淚是為山河破碎而流;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這淚是為故國經久難復而流;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這淚是為百姓一貧如洗、哀哀無助而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淚是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而流;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這淚是為君王平定叛軍,中興有望而流;文本探究—尾聯杜甫的眼淚為誰而流?有人說,苦難對人的影響,無非三種:最下者埋怨社會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墮入魔道;中者以此為動力,改變自己命運,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淪為與于連之屬,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為小人;最上者,因對苦難體會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別人之苦難,甚至在別人有了苦難的時候忘記了自己的苦難,這樣的人,命運坎坷,身份卑微,但是靈魂卻由此而不朽。杜甫是當之無愧的“詩圣”,“圣”就是第三種人。文本小結首聯(起):敘登臨—昔—今(時間)—人世滄桑—事頷聯(承):眼前景—浩瀚壯闊(空)—博大胸襟—景頸聯(轉):想自身—老病孤舟(狹窄)—無限辛酸尾聯(合):念家國—戎馬關山(寬闊)—憂國憂民情文本小結這首詩通過對洞庭湖雄偉壯闊景象的描繪,觸景生情,抒發了詩人年老多病、身世凄涼的孤寂感傷之情以及報國無門的感慨,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文本小結孤舟雖小卻裝著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著—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江山之壯闊與詩人胸襟之悲壯,互為表里,故悲傷沉郁。對比閱讀對比閱讀杜甫《登岳陽樓》和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下面的內容。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 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對比閱讀《登岳陽樓》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寫景詩句畫面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洞庭湖)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岳陽樓,洞庭湖)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布于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涌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蕩著,景象壯美極了!登上岳陽樓,無邊景色盡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 遠方,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對比閱讀《登岳陽樓》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煉字意境坼--分裂,引申為劃分。洞庭湖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沖開、訇然裂為兩半,剎那間,乾坤搖動、天崩地裂,洞庭湖磅礴氣勢立現!浮---漂浮,具有鮮明的動態感,日月星辰都隨著湖水的波動而漂蕩起落,在詩人的筆下,洞庭湖不僅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并且主宰著它們的沉浮。該聯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萬頃波濤的磅礴氣勢,而且還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吞吐日月的雄渾壯闊。盡—完、全,“岳陽盡”即登上岳陽樓遠望,無邊景色盡收眼底;。迥---渺遠,“川迥”即只見江水滾滾向前,流向茫茫遠方。開---開闊,“洞庭開”即洞庭湖面浩蕩開闊,汪洋無際。一個“盡”字寫出了岳陽樓坐地倚天、高聳入云之態;一“迥”、一“開”展現出洞庭湖浩浩湯湯、渺遠遼闊之景。庭湖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意境雄渾闊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江水奔向遠方,洞庭浩蕩開闊,意境雄渾壯闊。對比閱讀《登岳陽樓》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背景抒情情景關系此時唐王朝安史之亂雖然結束(762),但外族侵擾,藩鎮割據,國家離亂,民不聊生,百姓羸弱。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冬,杜甫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 峽,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安史之亂(755)爆發,李白正在廬山隱居。永王李磷奉命征討逆賊,李白滿懷愛國熱情參加了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永王“違帝旨” 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因此 獲罪,永遠流放夜郎 (今貴州桐梓一帶)。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 )李白在流浪 途中幸遇大赦,旋即放舟東下江夏,這年夏末秋初得以回舟江陵,南游岳陽所作。憑軒涕泗流。山銜好月來,雁引愁心去。壯景 悲情 融情于景 反襯壯景 樂情 融情于景 正襯對比閱讀孟子曾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封建士大夫的詩仙詩圣不可避免受其影響,當它們面對同樣壯闊的洞庭湖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對孟子的思想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結合本詩請同學們說說詩圣詩仙做了怎樣的選擇?還能分別從他們的哪些詩句感受到呢?你能從思想的視角去探討一下詩圣與詩仙的含義嗎?對比閱讀唐朝詩人無數,詩圣只有一個。盡管他窮困潦倒,除了苦難屈辱就是輾轉奔波,但他并沒逃避,而是拿出自己生命的全部情懷,給了天下下蒼生最真摯的關注。日暮鄉關,何處是歸程?晚年的杜甫,以一腔依然年輕的熱血固守在大唐盛世的風云變幻間。“戎馬關山北,憑 軒涕泗流”,便是他對儒道的守望。杜甫——窮亦胸懷天下,守儒對比閱讀唐朝詩人無數,詩仙只有一個。莊子出世, 孔子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無功便“出世”, “出世”又為下一次的“入世”鋪墊,順則進,逆則退,似莊子從心所欲,逍遙一世。無計留春,何需問歸程?飄逸的李白,總會在無可奈 何之際間尋求一種自我解脫,于蒼山云水間自留一份豁達灑脫,“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便是他對道學的領悟。李白——窮則獨善其身,悟道對比閱讀雄渾壯闊的洞庭湖,盛滿了杜甫的胸懷天下沉郁悲壯;雄渾壯闊的洞庭湖盛滿了李白的暫得于己歡樂灑脫。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同選擇,才有了老淚縱橫的詩圣杜甫,才有了笑傲紅塵的詩仙李白,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流光異彩。異曲同話岳陽樓,李杜光焰萬丈長。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體現了詩人怎樣復雜的情感 此聯體現了詩人多種復雜情感。“親朋無一字”飽含因戰亂導致音信斷絕的急切與無奈,反映出詩人與外界失聯的孤獨與苦悶。“老病有孤舟”則展現出詩人年老體衰、疾病纏身卻只能以 孤舟為居所,在湖湘間漂泊的孤苦無依。這不僅有對自身悲慘 境遇的哀傷,更有對前途渺茫的迷茫,還蘊含著懷才不遇、壯志 難酬的憤懣,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盡顯詩人的辛酸悲苦。小組討論尾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在結構和情感表達上有何作 用 結構上:此聯呼應首聯和頷聯,首聯寫登樓,頷聯寫登樓所見之景,尾聯則由登樓遠眺聯想到北方的戰事,使詩歌結構完整,脈絡清晰。情感表達上:詩人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戎馬關 山北”點明國家仍處于戰亂之中,百姓受苦,“憑軒涕泗流”則生 動地表現出詩人因國家動蕩、自己卻報國無門而悲痛流淚的情景, 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將全詩情感推向高潮。小組討論《登岳陽樓》中詩人是如何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的 詩人通過詩歌內容逐步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連。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看似簡單敘述登樓之事,實則隱含著個人身世的滄桑變遷。頷聯寫洞庭湖壯闊之景,展現出詩人的壯志,為后文情感的升華做鋪墊。頸聯“親朋無一字,老病 有孤舟”,直接描寫個人的孤苦漂泊、懷才不遇。尾聯“戎馬關 山北,憑軒涕泗流”,由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北方的戰爭,想 到國家的危難、黎民的疾苦,將個人的悲傷與國家的動蕩相融合, 體現出詩人因國家命運而悲痛涕零,深刻表達出憂國憂民的情懷 。小組討論與杜甫的《望岳》相比,《登岳陽樓》在情感表達上有何異同 相同點:兩首詩都蘊含著詩人的壯志豪情。 《望岳》中“會 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人渴望攀登絕頂、俯瞰一切的 雄心,展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 《登岳陽樓》頷聯描繪洞庭湖 的壯闊,也寄寓著詩人的壯志。不同點: 《望岳》主要體現的是詩人年輕時的意氣風發、對 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情感基調較為激昂向上;而《登岳陽樓》 創作于杜甫晚年,此時他歷經滄桑,詩中除了壯志,更多的是個 人身世的孤苦、漂泊的無奈,以及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憂慮,情感 更加沉郁悲傷,是一種歷經磨難后的憂國憂民和壯志難酬的復雜 情感。小組討論口詳細分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所描繪的景象,用自己 的語言描述畫面,字數不少于200字,并說明此聯在全詩中 的作用。口結合杜甫的人生經歷和創作背景,談談你對“親朋無一字,老 病有孤舟”所表達情感的理解,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作業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