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2026屆高考語文復習專題課件基于審美素養與情感領悟的散文閱讀活動一 回顧教材知來處——喚醒課內知識,尋找命題依據教材素養要求散文重寫實,充滿詩情畫意,注重文采,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散文閱讀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與情感領悟能力。在新教材中,散文閱讀涉及文學閱讀與寫作、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習、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四個任務群。這些作品,有的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有的塑造了為民族解放事業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志士,有的反映出百年來中國人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變動的軌跡。這些文章,風格不同,手法各異,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基礎和依據。選文類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養要求寫景抒 情散文 故都的秋/郁達夫 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位,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要關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寫和人生思考,體會作者觀察、欣賞和表現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結合的手法;還要反復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辭之美。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與地壇(節選)/史鐵生 風景談/茅盾 結合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在欣賞寫景技巧,分析景、人關系的基礎上,體會每幅風景的暗示意義,探究風景之間的縱向與橫向聯系,思考作者是怎樣把政治寓于風景之中的。寫人敘 事散文 記念劉和珍君/魯迅 了解紀實作品的特點和表現手法,欣賞作家塑造藝術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個性的創作風格;梳理文章的情感發展脈絡,品味文中表達情感的語句,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如“忘卻”的含義、抒情的方法等。為了忘卻的記念/魯迅 選文類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養要求文化散文 秦腔/賈平凹 關注作品豐富的細節描寫,體會作者是如何將秦腔所激發的喜怒哀樂場面表現出來,并且與秦腔藝術的韻味融為一體的。回憶錄 長征勝利萬歲/楊成武 1.把握回憶錄的風格特點,學習其寫作技巧,欣賞富有時代特征的表達藝術。2.作者通過一些具體場面和細節記錄這一重大歷史時刻,并融入恰當的議論和抒情來表達感受,閱讀時要多加體會。朗讀文中多處引用的毛澤東關于長征的論述,加深對長征偉大意義的理解。3.理清行文線索,思考這個“插曲”的意義。大戰中的插曲/聶榮臻 隨筆 讀書:目的和前提/黑塞 找出文中關于讀書與修養的名句,細加體味;聯系自己的讀書生活,思考閱讀對于人生的意義。上圖書館/王佐良 選文類型 教材篇目 指向高考的素養要求報告文學 包身工/夏衍 閱讀時留意文章新聞性與文學性是如何做到有機統一的;注意分析和體會文中大量的細節描寫;結合背景材料,理解造成底層人民苦難的根本原因。文體知識概要現代文學中,散文是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散文,是指除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體文章。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1.散文的分類散文類別 內容特色 藝術手法寫景狀 物散文 寫景散文 描繪景物特征,表現作者的內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狀物散文 描摹刻畫具體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寫人敘事散文 選取一個側面或片段記人敘事。 記敘、描寫議論說理散文 以議論為主,文筆靈活,寓哲理于形象。 議論、象征文化游記散文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寫作對象。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主題、意蘊等。“神聚”,指文章表達的中心思想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如何廣泛,表現手法多么靈活,都要受中心思想的約束。散文的“神”整體統攝內容和形式的各個方面,因此在結構上往往需要有一條鮮明的線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貫串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線索的表現形式有:①以時間變化、空間轉換為線索;②以具體的人、事、物為線索;③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為線索。(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地依次寫來,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3)語言優美、凝練所謂優美,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韻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便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活動二 走進考場知考法——細研高考真題,明確備考方向真題試做一、(2024·新課標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6分)放 牛 記徐則臣我現在想不起我何時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徹底結束了這種生活。我很小就羨慕那些吆喝牛馬的孩子,覺得他們是豪放粗獷的英雄。而我只是個溫順的可憐蟲,總是衣褲整齊,指甲干凈,不剃光頭,站在他們身邊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們一樣,只穿一條小褲衩,光著上身和腳,曬成黑鐵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揮舞自制的長鞭,雄赳赳氣昂昂向野地里進發。能夠大喊大叫,可以隨地撒尿,無視課堂和作業,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個都不落下,輕易就能滾出來一身泥。我想當個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慫恿父親買一頭牛。我家的確需要一頭牛。父親是醫生,農忙時經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紀大了,體力活兒也幫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還要念書;十畝田都要母親一個人對付,運糧食時都沒個幫手。父親決定買牛,哪怕只用來拉車。買牛的那天我記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動。在下午,我和父親去兩里外的鄰村牽牛,已經提前談好了價。在鄰村的中心路邊,我頭一次見到鋸木廠,在一間大屋里,電鋸沖開木料的聲音在午后的熱空氣里格外尖利,幾乎能看見那聲音在閃耀著銀光。我停下來看陰影里的鋸木廠,橫七豎八堆滿了木料,新鮮的木頭味道和鋸末一起飛濺出來。那頭小母牛還小,吃奶的時候還要哼哼唧唧地叫,長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歡。主人是個中年男人,說:回去調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給小牛結了一個簡單的轡頭,韁繩遞給我們,我們就把牛牽出了門。小牛屁顛屁顛跟著我們走,出了村才感覺不對,開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著身子走,擰巴著被牽到我家。這一路走得我興奮又糾結,想牽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趕緊撤,怕它踢。當然后來我知道,再沒有比水牛更溫馴的動物了。我經歷了把一頭小牛訓練成壯勞力的全過程。換轡頭,套車,駕轅,用聲音和韁繩指揮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幾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個人鍘草、套車、駕轅,運送滿滿一車糧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頭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搖屁股想干什么。當然,這對我來說是副產品,我想說的還是放牛。在當時,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讓一個必須規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個旁逸斜出的機會。就算現在,我也不認為整天和一頭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嘰嘰的事,相反,我以為那是我少年時代最快樂的生活之一。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時間。三伏天的午后太陽高懸,螞蟻都被曬蒙了,暈暈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線;如果要去遠處找水草豐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從午睡中爬起來,戴上草帽出門。我直犯困,遇到樹蔭就不想再動,尤其經過河邊,看那些戲水的同伴,你真覺得放牛實在是個負擔。讓人煩的還有一個,大雨天。這不是放牛的好時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讓它每天吃飽;家里自也備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讓它吃新鮮的,不人道也不牛道。還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籃子割草去。漫天雨霧,湯湯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個人,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不過這樣的時候畢竟少,英雄主義的少年時代總體上是樂觀向上的——放牛的確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種無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與放松。放牛通常是集體行動,幾個放牛娃排成隊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墊條麻袋。水牛走起來渾身都在動,騎牛更像坐轎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個跟著一個跑起來,六七頭牛,都在撅著屁股跑,那隊伍看起來很壯觀。牛一跑,大肚子就撲扇撲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魚鰓在鼓鼓癟癟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韁繩,夾緊兩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則你隨時可能掉下去。有天黃昏,牧童晚歸,我騎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對著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驚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還抱著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專心地找音,連韁繩都沒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溝里,半個腦袋扎進了淤泥。如果真要找一點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經常帶本書,很多武俠小說都是在墳地里看的。亂墳崗子里草好,把韁繩纏到牛角上讓它們自己吃去,我們找個形狀合適的墳堆,鋪上麻袋就著墳勢躺下來,蹺起二郎腿。想睡覺的睡覺,想唱歌的唱歌,想發呆的發呆;我想看書,從兜里拽出一本武俠小說來。清風徐來,頭頂有松樹遮陰,天上流云飛動,此時看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一個白衣飄飄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大虛乃是大實,大無中有大有。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經如此貼近。我在放牛時沒能讓自己成為一個野孩子,或者說沒能成為我希望的那樣的野孩子,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好還是壞。往事總在回憶時被賦予意義,在放牛這個經歷上,我更愿意就事論事,返回到當年的心境里,看一看當時的悲歡和憂樂。(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父親決定買牛,除了確屬生產需要,也想讓兒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變他“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那樣不合群的性格。B.作為一個曾經的“老把式”,“我”卻認為馭牛的諸般本領都只是“副產品”,只有放牛那種“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談論的。C.大雨天里為牛割草的情形,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可見放牛生活對“我”思想意識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D.文中記述“我”在亂墳崗子里看武俠小說,是有意以環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也凸顯出“塵囂皆忘”的讀書境界。B解析 A項,由原文第二段“我家的確需要一頭牛……十畝田都要母親一個人對付,運糧食時都沒個幫手。父親決定買牛,哪怕只用來拉車”可知,父親買牛是為了滿足家庭生產的需要,并未提及是為了改變“我”不合群的性格。選項“也想讓兒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變他‘像個走親戚的陌生人’那樣不合群的性格”于文無據。B項,由原文“幾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當然,這對我來說是副產品,我想說的還是放牛”“在當時,放牛部分地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讓一個必須規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個旁逸斜出的機會”可知,選項對“我”放牛感受的理解正確,與原文“我想說的還是放牛”等表述相符。C項,由原文“漫天雨霧,湯湯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個人,蹲在草叢里形同消失,像我這種動不動就悲觀的人,常常會覺得自己被這個世界遺棄了,那感覺也不太好”可知,“悲觀”是“我”本身的性格特點,并非放牛的生活讓“我”意識到這一點。選項“讓‘我’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悲觀’之人”表述錯誤,且“至關重要的意義”也是夸大其詞。D項,從原文“清風徐來,頭頂有松樹遮陰,天上流云飛動,此時看武俠,幾等于塵囂皆忘,那一個白衣飄飄的俠義世界美不勝收”可知,亂墳崗子的環境并非陰森怪異,而是清幽美好,以此映襯看武俠的樂趣,表達了一種忘我、投入的讀書狀態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寧靜氛圍。選項中“是有意以環境的陰森怪異來映襯看武俠的樂趣”表述錯誤。2.關于文中鋸木廠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買牛讓“我”格外激動,因此買牛那天的相關情景在“我”的記憶里依然生動鮮活。B.兩里外鄰村路邊的鋸木廠,對那時的“我”來說,儼然一個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C.這個段落看似閑筆,實則以先抑后揚的手法來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D.這段文字里彌漫著熱、聲、光影、氣味,營造出記憶中少年舊事那獨特的氣息。C解析 C項,文中只是簡單描寫了鋸木廠的場景,展現了“我”在去買牛途中的新奇感受,營造出熱烈氛圍,與“我”當時和父親去牽牛的激動心情相映襯,并未使用先抑后揚手法,也沒有以此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選項“以先抑后揚的手法來突出下文‘我’的‘興奮又糾結’”表述錯誤。3.文章為何說“放牛給了我一個幾近完美的少年時代” (4分)①少年時代,放牛部分滿足了“我”的“少年英雄夢”,也讓“我”擁有一些自由自在的好時光;②回首往事,感慨放牛生活使“我”那樣親近自然與大地,滋養了“我”的成長。4.文末畫線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憶往事時為放牛“賦予意義”。你認為本文是否做到了這一點 請簡要說明。(6分)觀點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視角來寫,緊貼少年的心理,寫放牛的快樂,也寫放牛的煩惱,都寫得真實而生動;②文章就事論事,只記錄當年的悲歡憂樂,拒絕拔高放牛的意義,也不對當年生活刻意美化。觀點二:沒做到。①文中的放牛生活雖然真切,但仍然經過了回憶的過濾甚至重塑,已經被賦予了意義;②其中對“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強化,讀武俠而感嘆虛實有無等,已經滲入了當下經驗和現實感受。二、(2022·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6分)到橘子林去李廣田小孩子的記憶力真是特別好,尤其是關于她特別有興趣的事情,她總會牢牢地記著,到了適當的機會她就會把過去的事來問你,提醒你。“爸爸,你領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滿樹上是金黃的橘子。”今天,小岫忽然向我這樣說,我稍稍遲疑了一會,還不等回她,她就又搶著說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說過領我去看的。”我這才想起來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領她到西郊去。那里滿坑滿谷都是橘子,但那時橘子還是綠的,她并不覺得好玩,只是說:“這些橘子幾時才能熟呢 ”“等著吧,等橘子熟了,等一個晴天的日子,我就領你來看看了。”這地方陰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覺得非常稀罕,簡直覺得這一日不能隨便放過。小孩子對于這一點也該是敏感的,于是她就這樣問我了。去嗎,那當然是要去,并不是為了那一言的然諾,卻是為了這一股子好興致。我們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來,活躍了起來。石頭道上的水洼子被陽光照著,像一面面的鏡子;女人頭上的金屬飾物隨著她們的腳步一明一滅;挑煤炭的出了滿頭大汗,脫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氣,而汗水被陽光照得一閃一閃的。天空自然是藍的了,一個小孩子仰臉看天,也許是看一只鴿子,兩行小牙齒放著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興的,別人的高興就會使她高興,別人的笑聲就會引起她的笑聲。可是她可并沒有像我一樣關心到這些街頭的景象。她毫無駐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著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著到橘子林去。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寬闊了,也聽到好多地方的流水聲了,看不到洗衣人,卻聽到洗衣人的杵擊聲。而那一片山,那紅崖,那巖石的紋理,層層疊疊,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壘成,沒有云,也沒有霧,崖面上為太陽照出一種奇奇怪怪的顏色,真像一架金碧輝煌的屏風。還有瀑布,看起來像一絲絲銀線一樣在半山里飛濺。我看著眼前這些景物,雖然手里還握著一只溫嫩的小胖手,我卻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擾亂我。我想,她不會關心到眼前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著到橘子林去。遠遠地看見一大片濃綠,我知道橘子林已經在望了,然而我們卻忽然停了下來,不是我要停下來,而是她要停下來,眼前的一個故事把她吸引住了。是在一堆破爛茅屋的前面,兩個趕大車的人在給一匹馬修理蹄子。我認識他們,只是認識他們是屬于這一種職業的人,而且他們還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鄉親。他們時常叫我感到那樣子的可親近,可信任。他們把內地的貨物運到邊疆上出口,又把外邊的貨物運到內地,他們給抗戰盡了不少的力量……他們兩個正在忙著,一心一意地“對付”那匹馬。你看,那匹馬老老實實地站著,不必拴,也不必籠,它的一對富有感情的眼睛幾乎閉起來了。不但如此,我想這個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在給我修理蹄子,我們走的路太遠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們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錯,他正在給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只蹄子來,先上下四周撫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細端詳一番,然后就用一把銳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圍修理著。我為那一匹牲口預感到一種疾馳飛揚的快樂……我這樣想著,看著,看著,又想著,只是頃刻之間的事情,猛一驚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從我的掌握中脫開了,我低頭一看,卻正看見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來注視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見,她的小指甲是相當長的,也頗污穢了,每一個小指甲里都藏著一點黑色的東西。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對眼前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語擾亂她,我看她將要看到什么時候為止。趕馬車的人把那一只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釘著鐵掌。釘完了鐵掌,便把馬蹄子放下了。那匹馬把整個的身子抖擻了一下,我說那簡直就是說一聲謝謝,或者是故意調皮一下。然后,人和馬,不,是人跟著馬,可不是馬跟著人,更不是人牽著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爛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門口掛一個大木牌,上邊寫著拙劣的大字:“敘永騾車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們也可以少受一些風塵。“回家。”小岫很堅決地說,而且已經在向后轉了。“回家告訴媽媽:馬剪指甲,馬不哭,馬乖。”她拉著我向回路走。我心里笑了,我還是沒有說什么,我只是跟著她向回路走。“我的手指甲也長了,回家叫媽媽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這么說著,又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對,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馬還乖。”這次我是不能不說話了,我被她拉著,用相當急促的腳步走著。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天降落了,紅崖的顏色更濃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擴大了。我們向城里走著,我們都沉默著,小岫不說話,我也不說話。“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許有這么一句話,也許并沒有。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我”決定帶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為不想“隨便放過”偶然到來的晴天,與她提醒“我”履行承諾無關。B.“我”從“幾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從我的掌握中脫開”,這個變化表明“我”的出游興致變高了。C.趕大車的人讓“我”感到可親近、可信任,除了他們“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鄉親”,還因為他們為抗戰做出了貢獻。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說話,我也不說話”,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們對未到達橘子林感到有點失落。C解析 此題考查對散文內容的理解。A項,“與她提醒‘我’履行承諾無關”錯誤。B項,“這個變化表明‘我’的出游興致變高了”有誤,由文中內容可知,“我”的興致一開始就是高的,這個變化表明“我”更深地陷入由出游所見而引發的感悟中。D項,“感到有點失落”于文無據,文中沒有表現失落之感。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我的大哥在給我修理蹄子,我們走的路太遠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們就上路。”這一句將馬人格化,寫出了馬對車夫的感情,生動而饒有趣味。B.“我”在判斷小岫對去橘子林的態度時,用語從“一定”變為后來的“也許”,暗示小岫的心理變得難以琢磨了。C.小岫讓“我”領她去橘子林,實際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著走的,由此可見,小岫的言行決定著本文的節奏。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視角,先后描寫了街道、山林、騾車店等處的景象,看似散漫,實則突出主題,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點。A解析 B項,文中說:“她毫無駐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著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著到橘子林去。”“‘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許有這么一句話,也許并沒有。”結合前文小岫回家的態度和言行的堅決,可知她的心理并沒有變得難以琢磨。C項,由文中內容可知,決定本文節奏的是父女二人的興致,而不是小岫的言行。D項,文章主要是以“我”的視角呈現沿途的風景。3.“我”和小岫最終放棄去橘子林,本文卻仍以《到橘子林去》為題,請簡要談談你的理解。(4分)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為題,文中也一再強調,讓讀者對橘子林充滿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終選擇放棄,結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敘述的主要線索,本文主要記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見所聞。③突出小岫的隨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棄也是她的決定。(答出兩點即可)4.本文的童趣往往通過細節體現出來,請指出三處這樣的細節并簡要分析。(6分)①“還不等回她,她就又搶著說了”,體現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點狡黠。②小岫沿途不關心眼前景物,“一直拉著我向前走”,體現了孩童的單純可愛。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訴媽媽:馬剪指甲,馬不哭,馬乖。”這是孩童的語言和思維方式,體現孩童的天真。(答出三點即可)讀文點撥散文閱讀“三步法”鑒于散文形式自由靈活,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風格多樣,情感真摯動人,意蘊深遠等特點,散文的閱讀方法也不一而足,概括來說有如下三步。第一步,抓標題,尋找解讀鑰匙有的標題提供了文章的線索,隱含著寫作對象、寫作內容等信息,與作者的情感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快速閱讀散文,需要特別關注標題的作用。第二步,找線索,梳理行文脈絡散文一般都有一條組織材料的線索,找到了這條線索,就能較容易地梳理行文脈絡,讀懂文章內容,概括出段落大意。第三步,抓關鍵,把握情感旨趣作者在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對生活的高度認識,即思想的升華。它傳達著作者的心聲,給人以啟迪,仔細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閱讀時,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體味作者所寄寓的情感旨趣。散文閱讀“三步法” 示例一 《放牛記》 示例二 《到橘子林去》第一步,抓標題,尋找解讀鑰匙 標題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主題——回憶作者少年時期的放牛經歷。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透露出一種懷舊與溫馨的情感基調。 這篇文章以《到橘子林去》為標題,既交代文章所寫的主要內容,又設置了懸念,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是文章的線索,起到了統攝全文的作用。第二步,找線索,梳理行文脈絡 散文閱讀“三步法” 示例一 《放牛記》 示例二 《到橘子林去》第三步,抓關鍵,把握情感旨趣 文章的關鍵在于對放牛生活的描繪與感悟。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生動展現了放牛時的歡樂與自由,同時也透露出對那段時光的懷念與珍惜。在情感旨趣上,文章既表達了對少年時期放牛生活的喜愛與留戀,也體現了對自然與大地、自由與放松的向往與追求。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寫了修馬蹄、釘馬掌的勞動場景,飽含對普通勞動者“趕大車的”的親近和信任,并將車夫的運輸工作與抗戰時期的物資轉運關聯起來,表達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主題。命題解讀1.注重價值引領,培養勞動精神2024年新課標Ⅰ卷徐則臣的《放牛記》回憶童年放牛的樂趣,引導考生從平凡的小事中思考生活的意義;2024年全國甲卷《霜降夜》,寫在農村小住期間體會到的節氣給人的生命感受,引導考生領悟自然與人生的道理;2023年全國甲卷選用的巴金的散文《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文章禮贊勞動,引導考生思考“機械的詩”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創造。2.強化教考銜接,注重閱讀體驗教考銜接不僅在考查內容層面與課程標準、統編教材緊密銜接,更在能力、素養層面深度契合。2024年新課標Ⅰ卷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文為回憶性散文,試題設置與此相關,可以視為對教材中多篇回憶性散文學習的融會貫通。命題者重視考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閱讀體驗,重視考生的鑒賞評價能力。對散文技巧的鑒賞和對觀點態度的分析評價,都是常見的命題角度。強化閱讀體驗,無論是探究還是評價,都與考生個人的閱讀體驗密切相關。3.命題形態上基本保持穩定新高考是兩道選擇題和兩道主觀題。主要考查對文本內容、語言和藝術特色的理解鑒賞、對散文情感和藝術技巧的分析評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