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篇】期中重點專項匯編: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篇】期中重點專項匯編: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廣東篇】期中重點專項匯編: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
(24-25八年級上·廣東江門·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乙】
林逋①喜為詩,多奇句,既就稿,隨輒②棄之?;蛑^:“何不錄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跡③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竊記之,今所傳尚三百余篇。
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蓋常以鶴飛為驗④也。
(摘編自《宋史·林逋傳》《夢溪筆談》,有刪改)
[注釋]①林逋:字君復,北宋詩人。②輒:就。③晦跡:隱居。④驗:證據,憑證。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急湍甚箭/可愛者甚蕃
B.猛浪若奔/雖乘奔御風
C.林逋喜為詩/其印為余群從所得
D.既就稿/蒙乃始就學
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2)良久,逋必棹小船而歸。
3.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
4.如果你是旅行社的導游,你將如何向游客介紹富春江呢?請結合【甲】文中的相關描寫,寫一段導游詞。
5.假如吳均與林逋跨越時空相遇,你覺得他們能成為志趣相投的好友嗎?請結合【甲】【乙】兩文簡要說說你的看法。
(24-25八年級上·廣東廣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節選自酈道元《三峽》)
【乙】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②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與朱元思書》)
【丙】
①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畢,遂浴黃山之湯泉。泉甘且冽,在懸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②次早,僧告曰:“從此山徑仄險,雖兜籠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慣負客者,號海馬,可用也?!币辶鶋奄邅?,俱手數丈布。余自笑羸老②乃復作襁褓兒耶?初猶自強,至憊甚,乃縛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負各半。行至云巢,路絕矣。躡木梯而上,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選自袁枚《游黃山記》)
【注】①兜籠:供游客乘坐、由人抬著上山的竹制器具,類似小山轎。②羸老:虛弱的老人。
6.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絕/猿則百叫無絕
C.猛浪若奔/雖乘奔御風 D.負勢競上/于是且步且負各半
7.下列對【丙】文中加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
B.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
C.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
D.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
8.給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2)引五六壯佼者來,俱手數丈布。
9.結合選文,比較分析這三篇山水游記抒發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24-25八年級上·廣東廣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游沙湖
蘇軾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①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br/>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是日劇飲而歸。
【注釋】①龐安常:北宋名醫,曾因詩文得禍,貶居僻遠。
10.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但少閑人與吾兩人耳 但當涉獵
B.解衣欲睡 實是欲界之仙都
C.相與步于中庭 嘗射于家圃
D.蓋竹柏影也 蓋以誘敵
1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B.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C.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D.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12.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兩文中畫線的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13.蘇軾在兩文中稱自己為“閑人”“異人”,這各自包含作者怎樣的復雜情感?請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看法。
(24-25八年級上·廣東廣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吳均集校注》)
【乙】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并①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橫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橋之南,其地益闊,左右皆林木相虧蔽。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②,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予時榜③小舟,幅巾④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荻聘?,踞⑥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⑦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⑧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⑨,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節選自蘇舜欽《滄浪亭記》)
[注]①并bàng:靠近。②碕qí:彎曲的堤岸。③榜bàng:搖槳,劃船。④幅巾:男子用布包頭,不戴帽子,這里指隨意的裝束。⑤箕:坐時臀部著地兩腿分開前伸,形如簸箕。⑥踞:蹲坐。⑦形骸:身體。⑧汩汩gǔ:官場沉浮。⑨磨戛jiá:折磨。
1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東趨數百步/東顧草樹郁然
B.橫柯上蔽/左右皆林木相虧蔽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遂以錢四萬得之
D.春冬之時/予時榜小舟
15.下列對【乙】文中加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B.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C.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D.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16.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的劃線句子。
(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2)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
17.兩個文段都寫了自然之景,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相同之處 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24-25八年級上·廣東梅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詩夜游》)
【乙】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①。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庇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節選自蘇軾《后赤壁賦》)
注釋:①臨皋:亭名,在黃風南長江邊上。
18.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是歲十月之望/實是欲界之仙都 B.步自雪堂/自三峽七百里中
C.今者薄暮/東皋薄暮望 D.顧安所得酒乎/顧野有麥場
1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20.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有 客 無 酒 有 酒 無 肴 月 白 風 清 如 此 良 夜 何
21.【甲】文和《黃鶴樓》都善于運用精妙的修辭寫景,請簡要分析。
22.蘇軾被貶黃州,卻寫出了若干流傳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記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賦》,【甲】文中“閑人”這一復雜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體現的?請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24-25八年級上·廣東中山·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題。
【甲】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幼有異操①,年四五歲,恒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及長,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未弱冠,齊高帝②作相,引為諸王侍讀。雖在朱門,閉門不交外人,唯以披閱為務。朝儀故事,多取決焉。永明十年,上表辭祿,詔許之,賜以束帛。及發,公卿祖之于征虜亭③,供帳甚盛,車馬填咽,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朝野榮之。
武帝即位后,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屢加禮聘。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笑曰: “此人無所不作,欲學曳尾之龜,豈有可致之理?”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節選自《梁書·陶弘景傳》,有刪改)
【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齊高帝:蕭道成,南朝齊的開國皇帝。③征虜亭:亭子名稱。
23.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 曉霧將歇:
(2) 恒以荻為筆:
(3) 朝儀故事:
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2) 咸云宋、齊以來,未有斯事,朝野榮之。
25.請用三條“/”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
并 不 出 唯 畫 作 兩 牛 一 牛 散 放 水 草 之 間 一 牛 著 金 籠頭
26.陶弘景為什么被稱為“山中宰相”?請結合甲乙兩文簡要分析。
27.你想把《答謝中書書》推薦給??懊牢墓操p”欄目,請參考示例寫一句推薦語,不超過50字。
示例:吳均《與朱元思書》:賞奇山異水,聽蟬鳴猿啼,字里行間流露出寄情山水的灑脫與達觀。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24-25八年級上·廣東佛山·期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8.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舜發于畎畝之中( ) (2)人恒過( ) (3)衡于慮( )
2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乙】
昭王①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②曰:“不可。長平之事③,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秦民之死者厚葬,傷者厚養,勞者相饗,飲食鋪饋,以靡其財;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其國內實,其交外成。當今之時,趙未可伐也?!?br/>王曰:“寡人既以興師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④將而伐趙。陵戰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稱疾不行。
(節選自《戰國策·中山策》,有刪改)
【注】①昭王:戰國時期秦國國君。②武安君:指秦國名將白起。③長平之事: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發生的戰事。④五校大夫王陵:五校大夫,官職。王陵,秦國大將。校,軍隊編制單位。
3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君臣憂懼/生于憂患 B.昭王既息民繕兵/望峰息心
C.趙自長平已來/自非亭午夜分 D.其國內實/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31.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今 王 發 軍 雖 倍 其 前 臣 料 趙 國 守 備 亦 以 十 倍 矣
32.甲文表達了什么觀點?乙文中“趙未可伐也”印證了甲文哪個觀點?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
(24-25八年級上·廣東廣州·期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與朱元思書
[南朝]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
【乙】
與元微之①書(節選)
[唐]白居易
仆去年秋始游廬山,到東西二林②間香爐峰下,見云水泉石,勝絕第一,愛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喬松十數株,修竹千余竿。青蘿為墻垣③,白石為橋道,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殫記。每一獨往,動彌旬日④。平生所好者,盡在其中。不唯忘歸,可以終老。
微之微之!作此書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筆,隨意亂書。封題之時,不覺欲曙。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又聞山猿谷鳥,哀鳴啾啾。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⑤塵念,此際暫生。
(有刪改)
【注】①元微之:即元稹,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好友。②東西二林:指廬山的東林寺和西林寺。③墻垣:籬笆墻。④動彌旬日:常常滿十天。⑤瞥然:形容時間短暫。
33.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猿則百叫無絕 勝絕第一 B.千丈見底 見云水泉石
C.負勢競上 橫柯上蔽 D.不覺欲曙 實是欲界之仙都
34.下列對文中劃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_______。
A.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B.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C.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D.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35.把下列兩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2)舉頭但見山僧一兩人,或坐或睡。
36.請簡要概括甲、乙兩文情感上的異同。
《【廣東篇】期中重點專項匯編:文言文閱讀-2025-2026學年語文八年級上冊統編版(2024)》參考答案
1.B 2.(1)那些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2)過一段時間,林逋一定會劃著小船回來。 3.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 4.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被譽為“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大家請看,這江水青碧透亮,千丈深仍能見底,魚兒在鵝卵石間自在游弋。兩岸高山聳立,樹木蒼翠,仿佛在比賽誰長得更高。聽,泉水叮咚,鳥鳴嚶嚶,蟬鳴猿啼此起彼伏。在這里,連最忙碌的官員都會忘記返程,最功利的人都能平息欲望。這就是吳均筆下“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 5. 我認為可以。吳均在奇山異水中隨江流飄蕩,婉勸追逐名利的人平息功名利祿之心;林逋不欲憑詩聞名一時,隱居孤山,養鶴游湖。兩人都有熱愛自然、避世退隱、不慕榮利的高潔志趣,所以能成為志趣相投的好友。
【導語】甲文以富春江為背景,通過“奇山異水”的鋪陳和“鳶飛戾天”的典故,展現了南朝文人寄情山水的審美情趣;乙文則通過“縱鶴”“泛舟”等細節,刻畫了宋代隱士林逋淡泊名利的形象。兩文在表現手法上都善用白描,但甲文氣勢恢宏,乙文含蓄內斂,共同構成中國古代文人“出世”精神的不同面向。
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勝過,超過/非常,很;
B.都是“飛奔的駿馬”;
C.寫/被;
D.完成/開始從事;
故選B。
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重點詞有:
(1)經綸:籌劃、治理;世務:國家大事;窺:看到;反:同“返”,返回;
(2)良久:過一段時間;棹:劃著;歸:回來。
3.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有客人到逋的住處,就有一童子出來,在大門口接待客人坐下,為客人開籠放鶴。
“有客至逋所居”是一個完整的主謂賓結構,表示有客人來到林逋的住處;“則一童子出應門”表示童子出來應門;“延客坐”是邀請客人坐下;“為開籠縱鶴”是為客人開籠放鶴。
“有客至逋所居”點明事件背景,需停頓;“則”表承接,引出童子的動作——“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三個動作并列需停頓,故斷句為:“有客至逋所居/則一童子出應門/延客坐/為開籠縱鶴”。
4.本題考查導游詞。
首先明確導游詞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時要包含景點特色和相關信息,然后提取【甲】文關鍵描寫:“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游魚細石”“好鳥相鳴”“蟬猿之聲”;“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最后注意語言風格,口語化、親切自然,可加入互動或感嘆句增強感染力。
示例: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被譽為“天下獨絕”的富春江。大家請看,這江水清澈見底,游魚細石都清晰可見,湍急處如離弦之箭,浪濤似萬馬奔騰。兩岸高山聳立,樹木蒼翠,仿佛在爭相比高。泉水叮咚作響,鳥兒歡快鳴唱,蟬鳴猿啼此起彼伏。古人說看到這樣的美景,連忙于政務的人都會流連忘返。相信大家置身其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洗滌心靈的獨特魅力。
5.本題考查談看法。
【甲】文,結合“從流飄蕩,任意東西”“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吳均通過描繪富春江的山水,表達出對熱衷功名利祿之人的勸誡,體現出他對自然的傾心以及對世俗紛擾的超脫,不慕榮利、向往避世退隱;
【乙】文,林逋“吾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后世乎!”,可見,其詩文絕佳,卻沒有傳世之作,只是全為自娛,淡泊名利,孤高自賞。結合“林逋隱居杭州孤山,常畜兩鶴,縱之則飛入云霄,盤旋久之,復入籠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諸寺”可知,隱于山林之間,不染世俗,以鶴為友,更顯其志趣的高潔。
因此,兩人都有沉醉自然、隱居避世、淡泊名利的高潔志趣,所以能成為志趣相投的好友。
【點睛】參考譯文:
【甲】風和煙都散盡了,天和山是一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和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陽光。
【乙】林逋喜歡寫詩,常常寫出奇特的詩句。詩作完成后,他總是隨手就丟棄。有人問他:“為什么不把詩記錄下來留給后世呢?”林逋說:“我正隱居在山林溝壑之間,尚且不想憑借詩歌在當下聞名,更何況是在后世呢!”然而,那些喜歡多事的人常常私下記錄他的詩,現在流傳下來的還有三百多篇。
林逋隱居在杭州孤山,常常養著兩只鶴。(他)把鶴放出去,鶴就會飛入高空云霄,盤旋很久之后,再飛回籠子里。林逋常常劃著小船,游覽西湖邊的各個寺廟。要是有客人到他的住處,就會有一個童子出來開門,請客人坐下,然后打開籠子把鶴放出去。過一段時間,林逋一定會劃著小船回來。大概(他)常常把鶴飛起來作為(知道有客人來的)憑證吧。
6.C 7.A 8.(1)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2)(僧人)招來五六個強壯英俊的人,(他們)都拿著幾丈布。 9.甲文《三峽》通過描寫夏水的湍急、春冬的清幽(“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抒發了對三峽壯麗風光的贊美之情;乙文《與朱元思書》描繪富春江“奇山異水”,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既表達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又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對歸隱山林的向往;丙文《游黃山記》記錄游黃山經歷,如“萬峰刺天”等描寫,流露出對黃山奇險景色的驚嘆與游歷的濃厚興致。
【導語】這三篇山水游記各具特色:《三峽》以雄奇險峻的筆觸展現三峽四季之景,突出自然之壯美;《與朱元思書》以清新飄逸的語言描繪富春江山水,寄寓超脫塵世之志;《游黃山記》則以詼諧自嘲的筆調記錄登山之艱,流露老當益壯之情。三文情感各異,卻都體現了古人對山水的熱愛與感悟。
6.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在/如果;
B.阻斷/停止;
C.飛奔的馬/飛奔的馬;
D.憑借/背;
故選C。
7.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我自嘲體弱年老,竟然又成了襁褓中的嬰兒嗎?
“余”后停頓為主體分割;“自笑羸老”是自笑的內容;“乃”表轉折單獨停頓;“復作襁褓兒耶”語義連貫;
故斷句為: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
故選A。
8.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句子要做到字字落實,直譯為主,還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
(1)鳶飛戾天者:像鳶鳥一樣極力追求功名的人;戾:至,到達;息心:平息名利之心;
(2)引:招來;壯佼者:強壯英俊的人;手:名詞作動詞,拿著;俱:都。
9.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
(1)甲文《三峽》:
根據文章第①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和第②段“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的內容分析,作者通過對比夏水的迅猛(“沿溯阻絕”“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與春冬的清澈幽靜(“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直接抒發了對三峽四季景色的贊美之情,情感側重于對自然奇觀的客觀描繪與欣賞。
(2)乙文《與朱元思書》:
根據文章第③段“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內容分析,作者在描寫富春江“奇山異水”(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響”)的基礎上,借景抒情,由自然之美引發對世俗功名的反思,表達了對歸隱自然、超脫塵世紛擾的向往,情感更顯深沉,兼具審美與哲思。
(3)丙文《游黃山記》:
根據文章第②段“萬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和“余自笑羸老乃復作襁褓兒耶”的內容分析,作者通過記述登山之險(“山徑仄險”“躡木梯而上”)與自身窘態(“縛跨其背”),以幽默自嘲的筆調,抒發了對黃山險峻奇景的驚嘆與親身探險的濃厚興致,情感更側重個人體驗與游歷之樂。
【點睛】參考譯文:
【甲】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
春冬季節,就有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確實趣味無窮。
【乙】
沒有一絲風,煙霧都消散,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隨意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也能一眼看到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越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絕。像老鷹一樣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忙于治理社會事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丙】
癸卯年四月初二,我游覽白岳峰結束后,就沐浴了黃山的溫泉。泉水甘甜而清冽,在懸崖的下面。晚上住在慈光寺。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訴我說:“從這里開始,山路狹窄危險,連兜籠也容不下。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虧當地有背慣了游客的人,叫做‘海馬’,可以雇傭?!北泐I了五六個健壯的人來,人人手里拿著幾丈布。我自覺好笑,難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嬰兒了嗎?開始時還想強撐著自己走,等到疲勞不堪時,就綁縛在“海馬”的背上。于是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著攀登。走到云巢,路斷了,只有踩著木梯子上去。只見萬座山峰直刺天空,慈光寺已經落在鍋底了。當晚到達文殊院,住了下來。
10.B 11.B 12.①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②泉水非常甜,(清泉寺)下面靠近蘭溪,溪水向西流去。 13.《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包含了蘇軾復雜的情感。一方面,“閑人”是指有閑情雅致的人,蘇軾和張懷民在夜晚欣賞庭院中的月色,體現了他們的悠閑。另一方面,蘇軾被貶黃州,官職清閑,“閑人”也透露出他內心的無奈和自嘲,在這看似清閑的生活背后,是他壯志難酬的郁悶。
《游沙湖》中,“異人”體現了蘇軾與龐安常同病相憐的情感。蘇軾和龐安常都是身體有疾之人,一個用手說話(蘇軾能文),一個用眼聽話(龐安常耳聾),這種身體上的特殊之處使他們顯得與眾不同。同時,“異人”也表現出蘇軾在逆境中豁達超脫的心境,他不被疾病和困境所束縛,與龐安常一起游玩,還能唱出“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樣積極向上的歌,展現出他的樂觀。
【導語】這篇短文展現了蘇軾在貶謫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記承天寺夜游》以空明月色映照閑適心境,竹柏影中暗含孤高氣節;《游沙湖》則通過與聾醫的交往,在病愈同游中流露超然態度?!伴e人”是自嘲亦是自得,“異人”之謂更見其以幽默化解困境的智慧。兩文皆以簡凈筆墨,在尋常景物與人事中寄寓深刻的人生感悟,體現了蘇軾“隨遇而安”的哲學,將困頓升華為詩意棲居。
1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都是副詞,只是;
B.動詞,想要/名詞,欲望;
C.都是介詞,在;
D.都是副詞,大概;
故選B。
1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龐安常雖然耳聾,但是聰明悟性超過常人,(別人)用紙條寫字,寫不了幾個字,(他)就能夠深刻地理解別人的意思?!鞍渤km聾,而穎悟絕人”,“雖”表示讓步,“而”在這里表轉折,連接兩個具有相反特征的描述,即“聾”和“穎悟絕人”,所以在“而”前斷開,使前后語義層次分明,凸顯龐安常身體缺陷與超常智力的對比;“以紙畫字”是偏正短語構成的句子,此處應獨立成句,與后面的內容區分開,體現行為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書不數字”,“書”是謂語動詞,“不數字”是賓語,指沒寫幾個字,在其前后斷開,可清晰呈現這一動作及其結果;“輒深了人意”,“輒”表示“就”,用于連接前面的動作“書不數字”和后面的結果“深了人意”,強調龐安常理解他人意思的迅速和高效,所以在“輒”前斷開,突出這種因果承接關系;
故斷句為: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
故選B。
1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重點詞語有:
①如,像,如同;交橫,交錯縱橫;蓋,大概是。
②極,非常,極其;甘,甜,味道好;臨,靠近,對著;西,向西。
13.本題考查文章的主旨情感。
閑人:根據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可知,蘇軾本已打算入睡,因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還特意尋好友張懷民共賞月色,二人在庭院中漫步觀景,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的竹柏影都能細致品味。這種因月色觸發興致、主動尋友賞景的行為,體現出“閑人”所具備的閑情雅致——不被俗事牽絆,能敏銳捕捉自然之美,在寧靜夜色中享受片刻的悠然,這是“閑人”背后輕松愉悅的情感底色。
根據“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閑人”并非單純指“有空閑的人”。蘇軾此時被貶黃州,本是才華橫溢、心懷報國之志的官員,卻因政治失意被迫脫離朝堂核心,官職清閑無實權。他口中的“閑人”,實則是對自己“無職無權、無所作為”處境的自嘲——并非主動選擇清閑,而是被迫成為“閑人”。在賞月的悠然背后,藏著他對壯志難酬的郁悶:空有抱負卻無法施展,只能在夜色中與好友消磨時光,“閑人”二字道盡了這種身不由己的無奈。
“異人”:根據乙文“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可知,蘇軾因相田得疾尋龐安常治病,而龐安常雖醫術高明卻天生耳聾。蘇軾以“手為口”(需通過寫字與龐安常交流),龐安常以“眼為耳”(需通過看字理解他人意圖),二人皆有“身體不便”的特殊之處。蘇軾稱二人“皆一時異人”,并非貶低,而是精準點出彼此的共同境遇——都因自身條件與常人不同,在生活、交往中需以特殊方式應對。這種對彼此“特殊性”的精準概括,背后是深深的共情:同是身處困境(蘇軾被貶、龐安常身殘)的人,能理解對方的不易,“異人”成為二人情感聯結的紐帶,流露“同病相憐”的溫情。
根據乙文“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余作歌云:‘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侨談★嫸鴼w”可知,蘇軾病愈后并未因過往困境消沉,反而主動與龐安常同游,還寫下“流水西流”“人生再少”的詩句。他稱自己與龐安常為“異人”,卻未因“異”而自卑或抱怨,反而以“異人”的特殊經歷為底色,提煉出“不服老、不向困境低頭”的人生態度?!爱惾恕辈辉偈恰芭c眾不同的可憐人”,而是“在逆境中仍能尋樂、仍有積極心態的獨特者”,這一稱呼彰顯了蘇軾的豁達——不被疾病、貶謫、“異于常人”的處境束縛,反而能在困境中尋得樂趣,以樂觀姿態面對生活,“劇飲而歸”的行為也印證了這種超脫心境。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準備睡覺時,月光照進門里,(于是我)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們)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黃州東南三十里有個鄉鎮沙湖,又稱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幾畝田,因為去查看田地,得了病。聽說麻橋人龐安常善于醫病但耳朵聾,就去他那里請他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領悟超過一般人,用紙給他寫字,寫不了幾個,就能夠懂得別人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把手當作嘴巴,你把眼當作耳朵,我們兩個都是當代的怪人。”
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游覽清泉寺。清泉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里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水很甘美,池下方有條蘭溪,溪水往西流。我作了一首詩歌:“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边@一天,我們開懷暢飲才回去。
14.D 15.B 16.(1)(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前面是竹子,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子,沒有窮盡。 17.兩文都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以及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閑適生活的向往。甲文通過描寫奇山異水,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功名利祿的淡泊;乙文通過描寫滄浪亭周圍的自然景色和作者在此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喜愛和對官場沉浮的厭倦。
【導語】這兩篇山水小品文展現了古人寄情山水的雅趣?!炯住课囊愿淮航瓰楸尘?,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領,通過“縹碧”“急湍”“寒樹”等意象,勾勒出空靈澄澈的山水畫卷。末句“望峰息心”“窺谷忘反”道出超脫塵世之志?!疽摇课挠涗浗ㄔ鞙胬送さ慕涍^,“灑然忘歸”“魚鳥共樂”的閑適,與“榮辱之場”形成鮮明對比,體現返璞歸真的生活理想。兩文都運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描寫中寄托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高潔情懷。
14.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向東/向東;
B.掩映、遮蔽/掩映、遮蔽;
C.于是,就/于是,就;
D.時候,時節/時常,常常;
故選D。
15.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句意:形體已然安適,神思中就沒有了煩惱;所聽所聞都是至純的,如此人生的道理就明了了。
結合“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分析,“形骸既適”與“觀聽無邪”均為完整的主謂結構,“則”作為連詞引出結果分句,前后形成工整的并列復句結構,符合駢文常見的四字句式特點;故句子斷句為: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
故選B。
1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負(憑借),勢(地勢),競(爭著),上(向上),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前(前面),后(后面),水之陽(水的北面),窮極(窮盡)”要理解正確。
17.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情感。
結合【甲】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可知,作者描寫了富春江兩岸的天下獨絕的山水美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結合【甲】文“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作者認為那些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富春江兩岸的山水美景,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據此可知,作者還表達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功名利祿之徒的蔑視及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結合【乙】文“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可知,作者喜愛滄浪亭周圍的自然景色,將喜愛的地方買下并建造了滄浪亭,還常常到亭上游玩,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結合“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可知,作者對比官場紛擾與自然之趣,表達了對官場沉浮的厭倦,抒發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綜上分析可知,兩文情感相同之處在于:通過描繪自然美景(甲文山水之絕,乙文竹水之幽),表達對世俗功利生活的厭倦,同時抒發了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高潔志趣,均體現文人借自然景觀超脫塵世的精神境界。據此概括作答。
【點睛】參考譯文:
【甲】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地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樹密而綠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乙】一天路過郡學,向東望去,草木郁郁蔥蔥,靠著水邊在雜花修竹之間找到一條小徑。向東走幾百步,有一塊廢棄的土地,縱橫合計約五六十尋,三面都臨水。橋的南面,那塊地方更加寬闊,左右都有林木遮蔽掩映。我喜愛這里,來回踱步,于是用四萬錢買下了它,在北面的曲岸上建造亭子,取名“滄浪”。前面是竹林,后面是流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一眼望不到盡頭。
我時常劃著小船,戴著幅巾前往,到了那里就自在灑脫得忘了回去。伸開兩腿坐著放聲高歌,蹲坐著仰頭呼嘯,沒有鄉野老人到來,只有魚鳥和我一同歡樂。身體已然舒適,精神便不煩悶;所見所聞沒有邪念,道義也就變得明晰?;仡^想想先前那追逐名利的場所,每天與微小的利害得失互相計較,與這真正的樂趣隔絕,不也太鄙陋了嗎!
18.C 19.(1)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2)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 20.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21.【甲】文中的“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蘊含了作者月下賞景的喜悅/欣喜之情。《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以樂景襯哀情,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22.(1)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與客在月明風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詩酬答。有良朋、美酒、佳肴,富有生活氣息。(或深夜出游賞月,清閑無比,悠游自在,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
(2)人生的感慨?!霸赵轮畮缀?,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時間相隔不久,江山景色卻再也認不出來,帶有作者對人世滄桑、世事變遷的感慨。
【導語】這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在被貶黃州后的創作中反映出其豁達心境與對自然的熱愛?!队洺刑焖乱褂巍方柙律?、竹影表達清雅閑適的心情,體現了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逗蟪啾谫x》則通過夜游赤壁,描繪壯麗的江山美景,結合無酒無肴的遺憾,展現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山水和月夜的襯托下,蘇軾把貶謫之愁化為吟詠賞景的樂趣,體現出一種超然自適的情懷。
18.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求學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含義,并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里的用法,結合自己對詞的積累,根據語境判斷,進行比較,得出答案。
A.代詞,這/動詞,表判斷;
B.介詞,從/介詞,在;
C.動詞,迫、逼近/動詞,迫、逼近;
D.連詞,但是/動詞,看;
故選C。
19.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鍵字詞。
(1)重點字詞:空明:清澈透明,形容月光如水般明亮。交橫:交錯縱橫,形容竹柏影子錯綜復雜。蓋:表推測,大概是。
(2)重點字詞:既:已經;盡:全,都;木葉: 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后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
20.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有客人卻沒有酒,即使有酒也沒有菜肴。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
前兩句“有客無酒”“有酒無肴”字數相同、結構一致,都屬于主謂賓結構的短句,是并列的語句關系,適合斷開。而后兩句“月白風清”是主謂結構,用來寫景,“如此良夜何”是一個固定句式,整體結構上有承接前文進行情感表達的作用,所以結構上也適合斷開。
根據以上分析,可推知: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21.此題考查詩句賞析。
甲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庭院中灑滿月光的地面比作積水,把竹子和松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澄澈皎潔,營造出空靈清幽的意境,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那美妙的月夜之景。
《黃鶴樓》中,對偶句運用精妙,極具表現力。像“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這一對偶句,形式上,“晴川”與“芳草”名詞相對,描繪出不同的景物;“歷歷”和“萋萋”疊詞相對,增強了語言的韻律美感與節奏感,也更生動地刻畫景物特點,讓漢陽樹的清晰、鸚鵡洲芳草的繁茂躍然紙上;“漢陽樹”與“鸚鵡洲”也是工整的地名對應,結構嚴謹。內容方面,上聯展現出晴日里,隔著江水能清晰看到漢陽岸邊樹木的明朗畫面,下聯則呈現出鸚鵡洲上芳草萋萋的繁茂之景,二者相互映襯,既細致勾勒出黃鶴樓周邊的優美自然風光,又為后文抒發思鄉等復雜情感營造出恰當的氛圍,借景抒情,使情感更具感染力,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中的意境與情緒。
22.本題考查文章的情感。
結合【甲】文“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其意思是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由這些句可知,文章“閑人”包含著復雜的情感: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
根據【乙】文“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其意思是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芍c客在月明風清之夜一面走,一面吟詩酬答,這種清閑自在的感覺無不體現了“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同時結合【乙】文“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其意思是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這句包含著作者對人世滄桑、世事變遷的感慨,是“人生的感慨”的體現。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紤]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即使有酒也沒有菜肴。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本瓦@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
23.(1)消散(2)常常(3)以前的 24.(1)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能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2)都說自宋、齊以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朝廷和民間都以這件事為榮。 25.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 26.①“山中”可從甲文中看出。甲文表達了陶弘景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情和對自康樂以來無人欣賞美景的遺憾之情。②“宰相”可從乙文中看出。陶弘景才華出眾,在朝為官時,很多朝事由他決斷。梁武帝時,他雖不出仕,隱居山中,但每當國家有吉兇征討的大事,仍會前去向他咨詢。 27.示例:觀山川之美,品猿鳥之聲,一尺信箋與友人分享寄情山水的快樂。
【導語】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以簡練的筆觸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風光,展現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與追求,文字簡潔卻充滿詩意。文章通過描繪高峰、清流、石壁、翠竹等自然景象,刻畫了一個仿佛人間仙境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與向往。傳記部分展示了陶弘景卓越的才學和獨特的品行,讓他在山水寄情中享有崇高聲望,雖身居山中卻影響朝政,是名副其實的“山中宰相”。
2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早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
(2)句意為:常常用蘆荻作為筆。恒:常常。
(3)句意為:朝廷禮儀事務。故:以前的。
24.本題考查譯句。重點詞語:
(1)自:自從??禈罚褐改铣挝膶W家謝靈運,謝靈運襲封康樂公,世稱 “謝康樂”。未復:不再。與:參與,這里指欣賞、領悟。奇:奇麗的景色。
(2)咸:都,全。云:說。斯:這,這樣。朝野:朝廷內外。榮:以…… 為榮耀。
25.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他都沒有出山,只是畫了兩頭牛,一頭牛在水草間自由自在地放養著,另一頭牛戴著金制的籠頭。
“并不出”意思是陶弘景并不出山,是一個完整的表意部分,所以在這里可以斷開;“唯畫作兩牛”說明他所做的具體行為是畫了兩頭牛,是一個單獨的動作描述,可單獨成句;“一牛散放水草之間”進一步描述其中一頭牛所處的狀態,是對所畫之牛情況的具體闡釋,可斷開;“一牛著金籠頭”同樣是在描述另一頭牛的樣子,跟前文描述兩頭牛不同狀態的結構相對應,也可獨立成一個停頓部分。
故斷句為:并不出/唯畫作兩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籠頭。
2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在甲文中,陶弘景用優美的筆觸描繪了山川景色的美妙,如“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通過對山水間四季不同景致、朝暮各異景象的細膩刻畫,能深切感受到他對山川自然之美的由衷欣賞與沉醉。并且文中提到“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流露出一種在欣賞這絕美山水時,感慨世間知音難覓,少有人能像他這般真正領略到自然之奇的遺憾情緒。由此可以看出他對山水有著深厚的情感,時常沉浸其中,過著一種親近自然、遠離塵世喧囂的山中生活,這便是“山中”之稱的來源之一。
從乙文來看,首先,陶弘景自幼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特質,勤奮好學,“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積累了深厚的學識,為日后能在諸多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在他還未弱冠之時,就被齊高帝引為諸王侍讀,而且“朝儀故事,多取決焉”,意思是朝廷中的很多禮儀以及以往的典章制度等諸多事務,大多都要向他詢問、參考他的意見之后才做決定,足以證明他當時在朝堂之上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具備很強的決斷能力。后來到了武帝即位后,盡管他選擇隱居山中不出仕,然而“國家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前以咨詢”,國家每當面臨重要的、關乎運勢的諸如吉兇判斷、出征討伐之類的大事時,都會事先去向他請教,征求他的看法和建議。這就如同宰相在朝廷中為皇帝出謀劃策、協助處理國家大事一般,雖然他身處山林之間,卻依然對國家大事有著關鍵的參謀作用,所以就有了“山中宰相”這一稱呼。
綜上所述,綜合甲乙兩文的相關內容,陶弘景因其鐘情山水的生活狀態以及對國家事務有著類似宰相般重要影響力的特點,故而被稱為“山中宰相”。
27.本題考查拓展應用。
仔細研讀《答謝中書書》,梳理文中描繪的山川美景的關鍵元素,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曉霧、猿鳥、夕日、沉鱗等,將這些元素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呈現。深入體會作者對這些美景的情感態度,文中傳達出作者對山川自然的熱愛、陶醉與贊美之情,以及在欣賞自然美景時所獲得的愉悅與超脫之感,把這種情感融入推薦語中。
示例結構分析:按照“動詞+文中主要意象,動詞+文中其他關鍵元素,表達出作者……情感或文章的……特色”的結構來組織語言。
答案示例:觀山川勝景,聞猿鳥啼鳴,陶弘景文里皆含自然妙趣與對山水的傾慕鐘情。或者:賞五色交輝,察沉鱗競躍,《答謝中書書》中飽含天地靈韻與對自然的欣然沉醉。
【點睛】參考譯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話題。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乙: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陽秣陵人。他小時候就有與眾不同的品行,四五歲的時候,常常拿荻草當作筆,在灰中學習寫字。等到長大后,他讀了一萬多卷書,只要有一件事不知道,就認為是很大的恥辱。還不到二十歲的時候,齊高帝擔任丞相,引薦他做各位王爺的侍讀。雖然身處富貴人家,卻關起門來不和外界交往,只把讀書當作要事。朝廷的禮儀和以往的典章制度,大多向他詢問請教后才做決定。永明十年,他向皇帝上表請求辭去俸祿,皇帝下詔準許了他的請求,并且賞賜給他束帛。等到出發的時候,公卿大臣們在征虜亭為他餞行,設置的帷帳很多,車馬把道路都堵塞了,大家都說從劉宋、南齊以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朝廷內外都認為他很榮耀。
武帝即位后,對他的恩寵和禮遇更加深厚了,書信問候不斷,多次用優厚的禮節去聘請他。他都沒有出山,只是畫了兩頭牛,一頭牛在水草間自由自在地放養著,另一頭牛戴著金制的籠頭,有人拿著繩子,用棍棒驅趕它。武帝笑著說:“這個人無所不作,想要學那拖著尾巴在泥水中自由自在的烏龜,哪有能請得動他的道理呢?”國家每當有吉兇、征伐等重大事情,沒有不事先向他咨詢的。當時的人都稱他為“山中宰相”。
28. 興起,指被任用。 犯錯誤。 同“橫”,梗塞、不順。 29.(1)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讓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2)(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30.A 31.今王發軍/雖倍其前/臣料趙國守備/亦以十倍矣 32.甲文觀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摆w未可伐也”印證了“生于憂患”的觀點。長平大戰中趙軍大敗,趙人害怕,舉國上下致力于防范秦國,這是“出則有敵國外患”;戰后,軍民齊心耕種充實財力,君臣憂懼,勤于政事,精于聯合,這是“入則有法家拂士”。可見,趙國生于憂患。
【導語】甲乙兩個選段都強調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哲理。甲文通過古代賢人的遭遇和磨礪,展示了逆境能錘煉人的意志和能力的觀點。乙文則通過秦趙戰事,呈現對放松警惕和輕敵的后果,支持謹慎行事的戰略。兩個選段配合得當,甲為理論探討,乙為歷史實例,提供了文學與歷史的對照,強化了生于憂患的實用價值。在個人和國家層面都提醒重要的持久警覺與務實。
2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舜從田野之中被起用。發,興起,指被任用。
(2)句意: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過,犯錯誤。
(3)句意:思緒阻塞。衡,同“橫”,梗塞、不順。
29.本題考查譯句。
重點詞語:(1)拂:違背。亂:擾亂。動:使……驚動。忍:使……堅韌。曾:同“增”,增加。
(2)入: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輔佐君王的賢士?!胺鳌?同“弼”,輔佐。出:在國外。敵國: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恒:常常。
30.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憂慮、擔憂\憂慮、擔憂;
B.使……休息\平息;
C.從\如果;
D.國家\國防;
故選A。
31.本題考查斷句。
句意:如今大王派出的軍隊,雖然比以前多一倍,我預料趙國的防守力量,也已經是以前的十倍了。
“今王發軍”意思是現在大王派出軍隊,表達了一個完整的行為主體和行為動作,可單獨成句;“雖倍其前”中“雖”表示轉折,是對前面“發軍”情況進一步的說明,說派出的軍隊數量與之前相比的狀況,可作為一個停頓的部分;“臣料趙國守備”,轉換了敘述角度,開始陳述說話者對趙國防守情況的預料,所以在此處斷開;“亦以十倍矣”則是對趙國守備情況程度的具體描述,是整個意思表達的結尾部分。
故斷句為:今王發軍 / 雖倍其前 / 臣料趙國守備 / 亦以十倍矣。
32.本題考查比較閱讀。
第一問:甲文開篇列舉舜、傅說、膠鬲等多位名人在經歷艱難困苦后被任用的事例,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說明這些人在困境中經受磨煉,從而具備了擔當大任的能力。接著闡述了上天磨煉人的方式,“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強調人要經歷艱難困苦才能有所成就。然后從個人的角度說明“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即人在憂患中才能成長進步。最后從國家角度論述“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正反對比,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第二問:“趙未可伐也”印證了“生于憂患”的觀點。乙文中提到“長平之事,秦軍大克,趙軍大破;秦人歡喜,趙人畏懼”,趙國在長平之戰失敗后,面臨秦國這個強大的外部威脅,這是典型的“出則有敵國外患”。而且“趙自長平已來,君臣憂懼,早朝晏退,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并心,備秦為務”,趙國因為有秦國這個外部的憂患,所以積極開展外交活動,與其他國家聯合來抵御秦國,這體現了趙國在外部壓力下積極應對的狀態。文中“趙人之死者不得收,傷者不得療,涕泣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表明趙國軍民在國內齊心合力,百姓努力耕種來增加國家財富,這體現了趙國國內上下一心的狀態。同時“君臣憂懼,早朝晏退”也體現了趙國的君臣能憂心國事,像“法家拂士”一樣盡心盡力治理國家,共同應對國家面臨的危機,這些都印證了“生于憂患”的觀點。
【點睛】參考譯文:
【甲】:舜從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賣魚和鹽的工作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臨在某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言談中表現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常處憂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
【乙】秦昭王在讓百姓休養生息、修繕兵器之后,又想要攻打趙國。武安君白起說:“不可以。長平之戰,秦軍大勝,趙軍大敗;秦國人很高興,趙國人很害怕。秦國戰死的百姓能得到厚葬,受傷的百姓能得到精心調養,勞苦的百姓相互宴飲,吃喝都有豐盛的食物供應,以此來消耗國家的財物;趙國戰死的人沒辦法收殮,受傷的人沒辦法治療,大家哭泣著相互哀憐,齊心合力共同擔憂,努力耕種,加緊勞作,以此來增加國家的財富。如今大王派出的軍隊雖然比以前多一倍,可我預料趙國的防守力量也已經是以前的十倍了。趙國自從長平之戰以來,君臣憂慮恐懼,早上朝,很晚才退朝,言辭謙卑,用豐厚的禮物,向四方派出使者,與燕國、魏國結親,和齊國、楚國交好,齊心合力,把防備秦國當作首要任務。它的國內國力充實,外交上又能與其他國家結成聯盟。現在這個時候,趙國是不可以攻打啊?!?br/>秦昭王說:“我已經發兵了?!?于是派遣五校大夫王陵率領軍隊去攻打趙國。王陵作戰失利,損失了五校(的兵力)。秦昭王想要派武安君(白起)出戰,武安君卻稱病不出征。
33.B 34.A 35.(1)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
(2)抬頭只看見一兩個山寺的和尚,有的坐著,有的睡著。(得分點:“舉”“但”“或”,句意通順) 36.共同點:都表達了愛慕美好自然之情(寄情自然山水之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不同點:甲文表達了作者對追求功名利祿的蔑視,對官場的厭倦和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淡泊名利,向往寧靜閑適生活)。乙文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或表達詩人隨遇而安的曠達之情。)
【導語】【甲】《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文學家吳均的作品,展現了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自然美景。作者通過細致的描寫,在字里行間表現出他對自然山水的贊美與陶醉之情。文中運用了大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描繪出青山綠水、急湍猛浪、魚兒細石的動人畫面,讓人仿佛置身其境,感受到山水的神奇及其無與倫比的美感。最后兩句體現出自然景致對人的心靈寧靜的影響,表達作者對世俗事務的淡然。
【乙】《與元微之書》節選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他以書信的形式描述了廬山怡人的自然環境和自己在此中的生活感受。通過細膩的描繪,白居易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詩中細致描繪了廬山草堂及周邊環境,營造了一個清幽靜謐的氛圍。作者不僅陶醉于眼前的美景,還表達出在大自然中消除了塵世煩擾,保持內心寧靜的愿望。作品傳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懷念和歸隱恬淡的生活理想。
3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停止,消失/極;
B.都是“看見”的意思;
C.向上/在上面;
D.將要/人間;
故選B。
34.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子意思:流水環繞在茅舍之下,飛泉灑落在屋檐之間,紅色的石榴和白色的蓮花,分別生長在石階下邊的水池中。“流水周于舍下”與“飛泉落于檐間”為并列關系,“羅生池砌”點明“紅榴白蓮”生長的位置;可斷句為:流水周于舍下∕飛泉落于檐間∕紅榴白蓮∕羅生池砌。
故選A。
35.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
(1)重點字詞:負:憑借;競:爭著;上:向上;軒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
(2)重點字詞:舉:抬;但:只;或:有的。
36.本題考查情感主旨。
【甲】文敘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表現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結合“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可知,作者認為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于俗事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通過寫“鳶飛戾天者”“經綸世務者”為了這自然景觀而拋棄世俗功名富貴,也含蓄地表達出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對友人的規勸,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乙】文中前半部分描寫了作者在廬山見到的美景:去年秋,在廬山東西兩林間香爐峰下,建造了草堂三間兩柱,二室四牖。周圍環境極其幽關,天下稱絕。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山水的熱愛之情和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樂觀)的情感;后半部分中“平生故人,去我萬里,瞥然塵念,此際暫生”表現了對摯友的懷念??蓳俗鞔?。
【點睛】參考譯文:
【甲】沒有一絲兒風,煙霧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乘著小船)隨著江流漂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洶涌的大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著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自憑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叫聲嚶嚶,和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著,猿持續地啼叫著??吹竭@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忙于俗事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交錯遮蔽,擋住了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乙】我去年秋天開始游廬山,到東林寺、西林寺之間的香爐峰下,看見飛云、流水、清泉、怪石,美景絕妙第一,喜愛得不忍離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幾株高大的松樹,一千多根修長的竹子。青色的藤蘿點綴著籬笆墻,潔白的石塊鋪著橋面。流水環繞在茅舍之下,飛泉灑落在屋檐之間,紅色的石榴,白色的蓮花,分別生長在石階下邊的水池中。大致像這樣,不能詳盡記述。每次我獨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滿十天。一生愛好的東西,全在這里。不僅忘記回家,簡直可以在此度過一生。
微之啊微之!寫這封信的夜晚,我正坐在草堂中對著山的窗下,隨手拿筆,隨意亂寫。寫好信封的時候,不知不覺天快亮了。抬頭只見一兩個山寺中的僧人,有的坐著,有的睡著。又聽到山上谷中傳來猿猴的哀號,禽鳥的鳴叫。平生老朋友,距離我萬里,一時間世俗的思念,此時突然產生。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塔城市| 大理市| 襄汾县| 巴林左旗| 西城区| 长顺县| 霍邱县| 吴堡县| 大连市| 孝昌县| 永川市| 灵寿县| 惠安县| 新建县| 琼海市| 凌云县| 汉寿县| 永川市| 常宁市| 休宁县| 体育| 广东省| 如皋市| 白银市| 商丘市| 天津市| 增城市| 富蕴县| 呼伦贝尔市| 奉新县| 儋州市| 融水| 邢台市| 鄂托克前旗| 金川县| 金堂县| 安庆市| 时尚| 万安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