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4張PPT)龍華千載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終。墻外桃花墻里血,一般鮮艷一般紅。——《革命烈士詩抄》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當萬死以赴學習目標Teaching objectives1.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語言表達的精妙,理解作者表達情感的方式;2.思維發展與提升:閱讀課文,把握作品主要內容,品析文中典型人物形象;3.審美鑒賞與創造:欣賞作家富有個性的創作風格;4.文化傳承與理解:從藝術形象中獲得熏陶與感染,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汲取人生營養,激發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活動一整體感知——梳理文脈1)本文標題叫《為了忘卻的記念》,作者要紀念什么?左聯五烈士主要是白莽(殷夫)和柔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簡稱,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以魯迅為旗手的無產階級革命作家的組織,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左聯”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并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工作方針,主張“對舊社會和舊勢力的斗爭必須堅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實力”。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參加了這一進步組織?!侗倍贰肥瞧渲饕铩?br/>1936年初,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解散。關于“左聯”記念誰?左聯五烈士即被國民黨反動派拘捕殺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革命作家。白莽(1909-1931),又名殷夫,原名徐祖華,浙江象山人;1927年考入上海同濟大學,積極投身反帝愛國斗爭運動,是“左聯”發起人之一。殷夫有一個極疼愛他,時任國民黨航空署長的哥哥。犧牲前他曾四度入獄,均被哥哥保釋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堅不屈從。主要作品有《別了,哥哥》《血字》《孩兒塔》《伏爾加的黑浪》等。柔石(1902-1931),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人。柔石先生一生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喚醒民眾憂國憂民的革命意識。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集《瘋人》、《希望》、《為奴隸的母親》,中篇小說《二月》、《三姊妹》等。主辦《朝花》、《語絲》等進步期刊雜志。馮鏗(1907-1931),原名馮嶺梅,廣東潮州人。馮鏗出身于富有文化教養的知識分子家庭。少女時,曾寄宿礐石女校,后就讀于汕頭友聯中學高中部,馮鏗是民國時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飯店被國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槍決,是左聯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短篇小說集《鐵和火的新生》,中篇小說《重新起來》。李偉森(1903-1931),又名李求實,湖北武昌人。五四時,參加領導學生運動,1921年入黨,1923年參加京鐵路工人大罷工。1930年春,參加上?!白舐摗钡念I導工作。后當選團中央委員,團中央宣傳部部長兼《中國青年》主編。同年8月,任中央宣傳部秘書。有《小品文雜感集》,譯著《朵思退夫斯基》。胡也頻(1903-1931),福建福州人。少年當過學徒,后求學天津大沽口海軍學校。曾在山東濟南省立高中教書,與沈從文在上?!吨醒肴請蟆肪庉嫺笨都t與黑》。參加“左聯”,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左聯”執行委員,兼工農通訊委員會主席。有中篇小說《到莫斯科去》《犧牲》等。1927年 “四·一二”政變后,蔣介石叛變革命,從軍事、文化兩方面對共產黨人實行反革命圍剿,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他們利用特務匪徒搗毀進步的文藝團體、書店,查禁進步書刊,通緝、逮捕甚至秘密屠殺進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左聯”作家白莽、柔石、馮鏗、李偉森、胡也頻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槍殺。五烈士遇難兩周年之日,魯迅發表此文深刻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后收入《南腔北調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指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的反革命政變。在北伐戰爭順利發展,工農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右派集團加緊勾結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準備背叛革命。1927年3月下旬,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勝利后,白崇禧才率軍進入上海并占領有利地區進行戒備,蔣介石隨后到上海,于4月初約集李宗仁、白崇禧、李濟深、張靜江、吳稚暉等10余人,舉行反共秘密會議,決定立即以暴力手段“清黨”,后又與汪精衛密謀,準備進行反革命政變。在這危急時刻,由于共產國際對蔣、汪抱有幻想,陳獨秀和汪精衛5日發表《聯合宣言》,為蔣介石叛變辟謠,使中共和革命群眾對行將發生的突然事變,缺乏應有準備。11日晚,蔣介石密令:已克復的各省,一致實行清黨。當晚,蔣指使杜月笙誘殺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共產黨員汪壽華。12日凌晨,被蔣介石收買的青幫武裝分子冒充工人,向分駐各處的工人糾察隊發動襲擊,工人糾察隊奮起抵抗。隨后,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周鳳岐部借口調解“工人內訌”,強行解除2000名工人糾察隊的武裝。13日上午,上海總工會在閘北青云路廣場舉行有10萬工人參加的群眾大會,會后整隊游行,當隊伍行至寶山路時,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屠殺,群眾死百余人,傷無數。此后,蔣介石繼續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僅三天,即有300多人被殺,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蹤。這次反革命政變是大革命從高潮走向失敗的轉折點。2)試給文章五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并概括寫作特色。第一部分寫與白莽的交往,交代寫作的目的。(回憶白莽)第二部分寫與柔石的交往。略寫馮鏗。(追憶柔石)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柔白被捕)第四部分獄中的情況和遇難,我的境遇和心情。(烈士遇害)第五部分抒發悲憤之情,表達堅定的信念。 (抒發悲憤)第一部分,著重寫了作者與白莽的三次會面,并引出柔石,為第二部分寫與柔石的交往和友誼作了鋪墊。第二部分,簡述了白莽、柔石是“左聯”成員,表明了作者和他們之間的關系,引出馮鏗。第三部分,寫托柔石送書給白莽。不久,他們都被捕。第四部分,是柔石、白莽等青年作家被捕殺害的極端憤慨和沉痛哀悼。再補寫李偉森、胡也頻。第五部分,照應開頭,也進一步表達了作者悲憤感情。整篇文章環環相扣,緊密無隙,線索明晰,重點突出。思考2:這五個部分是否可以顛倒一下順序?文本解讀為什么要“忘卻”?“忘卻”和“記念”在這里矛盾嗎?為什么?與其說“記念”是“為了忘卻”,倒不如說是“為了戰斗”,而唯有戰斗,才是對烈士最有價值的紀念?!稙榱送鼌s的記念》這個標題,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堅強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忘卻”,將悲哀擺脫 ; “記念”,記住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戰斗。二者聯結起來,有三層含義:●烈士往事歷歷在目,鮮血如在眼前,兩年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為了忘卻”正說明難以忘卻。●對烈士最好的記念是化悲痛為力量,輕裝上陣,奮然前行。●記住烈士生前事跡,讓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里,讓后人永遠記念他們。為了忘卻的記念→為了戰斗的記念解讀題目活動二合作探究——品鑒形象文本細讀一、紀青年作家如何理解 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有《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作者敘述了與白莽交往的那幾件事?敘述了與白莽的三次交往。第一次會面是白莽送書。第二次會面是白莽送譯稿?!罢劦帽鹊谝换囟嘁恍币还P帶過。第三次會面是白莽出獄。白莽“大熱天”穿著“一件厚棉袍”,見面后“彼此不禁失笑”。反映出國民黨反動派對社會各界施行高壓政策,白色恐怖嚴重的現實。“不敢載”,“不愿”載,“不屑載”,指怕載了觸犯敵人的膽小鬼;指明哲保身的糊涂蟲;指思想反動為虎作倀的小爬蟲。相關文段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br/>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蛔g了幾首,自己拿來了。勤奮好學愛憎分明率直坦誠第一次見面第二次見面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了捕”的那一次了。積極樂觀執著堅定、勇敢無畏第三次見面:相關文段文本細讀魯迅反復提及彼得菲,是借 彼得菲 來歌頌、贊美白莽 追求真理,熱愛自由,勇于斗爭的品質。在回憶與白莽的會面時,作者為何多次提到彼得菲?一、紀青年作家民族之歌(節選)彼得斐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是時候了,還不算太晚!愿意做自由人呢,還是做奴隸?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向匈牙利的上帝宣誓,我們宣誓,我們宣誓,我們不再繼續作奴隸!1、追求真理和自由,為了國家大膽的反抗,不怕犧牲。2、都為此獻出了生命3、以詩文作為武器,喚醒人們的反抗意識白莽形象性格特點:勤奮好學、愛憎分明率直坦誠、積極樂觀精神品質:執著堅定、勇敢無畏追求真理和自由、勇于斗爭純樸、率真、愛憎分明的人,富有才華的青年作家, 信念堅定的革命者一、紀青年作家一、紀青年作家思考討論:梳理柔石相關情節,分析柔石是一個怎樣的青年?為何說他“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他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迂、硬氣相關文段方孝孺先是,成祖發北平,姚廣孝(燕王謀士)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頷之。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勿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⑷嬖唬骸赏醢苍??’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欁笥沂诠P札。曰:‘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勺媾?,命桀諸市。孝孺慨然就死?!谧逵H友前后坐誅數百人。記述柔石時忽想起方孝孺,有何用意?在此之前,成祖在北平發兵,姚廣孝把方孝孺托付給成祖,對他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您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風氣就會斷絕。”成祖點頭答應了他。到這時,成祖想讓他起草詔書。方孝孺被召到宮中后,悲痛的哭喊聲響徹宮殿內外。成祖走下坐榻,勸導他說:“先生不要折磨自己了,我只是想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狈叫⑷嬲f:“成王在哪里 ”成祖說:“他已經自焚死了?!狈叫⑷嬲f:“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兒子?”成祖說:“治理國家要依賴年長一點的國君。”方孝孺說:“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弟弟 ”成祖說:“這是我們的家事?!本突仡^讓手下人遞給他筆和紙,說:“向天下發詔書,非你起草不可?!狈叫⑷姘压P扔到地上,一邊哭一邊罵說:“死就死吧,詔書(我)是不可能幫你起草的?!背勺娲笈钤隰[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通過類比讓人們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質。方孝孺與柔石同鄉,精神上有相似之處,而且,他們都面對著殘無人道的暴力。① 柔石——方孝孺方孝孺寧折不彎,舍生取義;硬氣固執,不適應實際。迂柔石為信仰而堅持不懈;硬氣書生氣,缺乏經驗。迂看他舊作品,都很有悲觀的氣息,但實際上并不然,他相信人們是好的。我有時談到人會怎樣的騙人,怎樣的賣友,怎樣的吮血,他就前額亮晶晶的,驚疑地圓睜了近視的眼睛,抗議道,“會這樣的么?——不至于此罷?……”不過朝華社不久就倒閉了,我也不想說清其中的原因,總之是柔石的理想的頭,先碰了一個大釘子,力氣固然白化,此外還得去借一百塊錢來付紙賬。后來他對于我那“人心惟危”說的懷疑減少了,有時也嘆息道,“真會這樣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們是好的。天真單純一、紀青年作家相關文段善良的本性迂:天真單純,堅持相信人們是好的迂迂與硬氣如何體現在柔石身上?一、紀青年作家相關文段然而柔石自己沒有錢,他借了二百多塊錢來做印本。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不過朝華社不久就倒閉了……他于是一面將自己所應得的朝華社的殘書送到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局去,希望還能夠收回幾文錢,一面就拚命的譯書,準備還借款。執拗,不知變通,不切實際沒有錢,借錢辦朝花社,不切實際迂:執拗,不知變通,執著于內心的追求,較為憨厚,勤勉迂一、紀青年作家相關文段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迂:不計個人得失,損己利人,天真善良,執著堅定他終于決定地改變了,有一回,曾經明白的告訴我,此后應該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我說:這怕難罷,譬如使慣了刀的,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簡潔的答道:只要學起來!迂:對革命事業的堅定,執著,至死不渝迂一、紀青年作家相關文段除買紙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雜務都是歸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圖,校字之類。他于是一面將自己所應得的朝花社的殘書送到明日書店和光華書局去,希望還能夠收回幾文錢,一面就拚命的譯書,準備還借款,硬氣:勇于承擔,剛毅堅強,譯書還賬,不消沉,硬氣:完成多項任務硬一、紀青年作家相關文段“現亦好,且跟殷夫兄學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幾次問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br/>硬氣:勇敢無畏,從容不迫,對朋友講義氣,寧折不屈硬硬氣:勇于承擔,剛毅堅強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柔石形象迂硬氣善良與純真勤勉與憨厚執著與堅定勇于承擔、剛毅堅強勇敢無畏、寧折不屈柔石是一位忠厚、果敢,認定真理就一往無前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一、紀青年作家探討比較,把握特點在回憶白莽和柔石時,對兩人的敘述處理為何會有不同?針對白莽,魯迅主要記敘了和他的三次見面;針對柔石,魯迅主要抓住他性格品質中“硬氣”和“迂”來選取典型事例。相較于白莽屈指可數的相見次數,魯迅對柔石則更為熟悉和了解:兩家不過相距四五家門面,碰面次數多;但魯迅不可能把每次見面的情形都記錄下來,所以他擇取了能突出柔石人物品質的事情進行敘述。這樣不僅在寫法上避免了重復,更使得柔石“硬氣”而“可愛”的性格特點躍然紙上。一、紀青年作家文本細讀“我對于她終于很隔膜……我其實也并不比我所怕見的神經過敏而自尊的文學青年高明。”“她的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且說馮女士的面目都浮腫了。”馮鏗的“積極進取,精神堅強?!?br/>解讀: 魯迅開始“疑心”她羅曼諦克,急于事功,又“疑心”她太影響柔石,最后“疑心”是自己的遷怒,否定了之前的兩個“疑心”。在作者自我批評與審判中,可以看出兩位青年斬釘截鐵,積極進取的可貴精神?!八捏w質是弱的”,這是作者說出來的話,而后在獄中面目浮腫證實了這點?!暗母锩袷菑姷模边@是作者沒有說出的話,她的革命經歷也證實了這點。第二部分,文章由柔石帶及對馮鏗的回憶,三個“疑心”體現了什么?明確:第一個“疑心”,是寫對馮鏗的印象。“我疑心……急于事功”,在魯迅看來,這種缺乏嚴酷的斗爭經驗的女青年常會有這樣的缺點。后面寫她在監獄里“面目都浮腫了”,可見她是一個堅強可敬的革命青年。第二個“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馮鏗的影響。他們都有點“羅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這個“疑心”又被第三個“疑心”所否定。第三個“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點來反襯馮鏗的優點?!暗矣忠尚奈易约?,……她身上去了”,突出魯迅勇于自責的精神。解讀文本·分析作用作者不回避寫出自己對馮鏗的“隔膜”,不隱諱自己對她的最初印象,甚至以自嘲的口吻說出“我其實……文學青年高明”正可見這段回憶的真實可信。一、紀青年作家青年作家 形象概括柔石 硬氣迂白莽 坦誠率真不怕犧牲追求自由與真理馮鏗 積極進取,革命精神堅強。由三位青年作折射出青年革命者共有的精神品質:為了國家與人民,為了自由與真理,英勇反抗、不畏犧牲、寧死不屈。品格小結一、紀青年作家不獨白莽、柔石,馮鏗,在李偉森、胡也頻身上也同樣體現出為了國家,為了真理,為了自由和民主,英勇反抗、不畏犧牲、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是這些革命青年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質。正應為有千萬個白莽柔石們的巨大奉獻和犧牲才換來了國家的解放、民族的新生,他們將永遠為我們所銘記!以白莽和柔石為代表的五位青年作家如此美好、如此優秀,他們是魯迅很好的朋友,是中國很好的青年,可是,他們就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秘密殺害,甚至于“身上中了十彈”。我們的善良正直、淳樸率真、樂觀堅定的青年作家們,為療救我們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怎能不讓人痛心,又怎能不讓我們銘記,不讓魯迅先生“記念”呢?可是,為什么標題中又說要“忘卻?”活動三抽絲剝繭——歸納主旨活動三ACTIVITY 3請本文題為《為了忘卻的記念》,既然是“記念”,為什么說是“為了忘卻”?能否將“悲憤”和“悲哀”交換一下位置?為什么?怎么理解“忘卻的含義 “悲憤”在這里表達了兩方面的內容:為烈士被敵人殘暴地殺害而悲哀,為敵人殘暴地殺害烈士而憤怒。改為“悲哀”,則少了“憤怒”的含義,表達不確切。作者要擺脫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憤怒”。如果改為“悲憤”,那就連“憤怒”也擺脫了。不能01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忘卻”,實際上就是“擺脫”“擱置”的同義語,“為了忘卻”,一是正說明了難以忘卻; 二對烈士最好的紀念,就是化悲痛為力量,前仆后繼,奮然前行;三寫些烈士和生平事跡,正是為了讓烈士永遠活在人們心中,永不忘卻,永遠紀念。WEILEWANGQUEDEJINIAN“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形象地 概括了三十年來,一切反動統治者殘酷屠殺革命者的罪行?!皬哪嗤林型谝粋€小孔”“延口殘喘”表明斗爭的艱難。“這是怎樣的世界”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全句表現了作者對反動派的切齒痛恨和頑強斗爭精神。02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WEILEWANGQUEDEJINIAN血的教訓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統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還長,斗爭還很艱巨。“不如忘卻”與文章開頭呼應,再次扣題。作者意識到“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會白流,革命終將取得勝利,這是歷史的必然。這就表達了對勝利的信心,與敵斗爭到底的精神。省略號表示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03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br/>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七律《悼柔石》首聯寫全家處境艱難,概括作者長期輾轉的戰斗生涯;頷聯寫人民的深重苦難,揭示造成這種苦難的根本原因;頸聯寫作者積郁在胸的萬丈怒火,表達對死者的深切哀思;尾聯寫作者的憤慨之情,揭示社會的黑暗。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七律《悼柔石》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我已經習慣于在漫漫長夜里度過春天的時光,鬢發斑白了帶著妻兒被迫出走。寫出了魯迅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的困難處境。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七律《悼柔石》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夢里仿佛看見慈祥的母親正為我擔憂落淚,而城頭上還在變換著軍閥們的各色旗號。點出了當時政局的動蕩,表現了魯迅對母親的深愛與懷念、母親為兒子遭受迫害的擔憂。揭露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各方勢力你爭我奪、連年混戰,不顧百姓死活的罪行。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七律《悼柔石》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我怎忍得看著年輕的戰友被敵人殺害,以憤怒的心情對著白色恐怖的刀叢寫詩悼念。新仇舊恨,涌上心頭,他面對敵人的屠刀,毫不退縮,用筆進行戰斗。一個“怒”字,是作者強烈感情的迸發,表現了與敵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著腥風血雨前進的戰斗精神。慣于長夜過春時,攜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七律《悼柔石》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吟誦之后俯視周圍卻沒有寫的地方 (不能發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著我這個穿黑袍的避難者。“低眉”是一個痛定思痛的形象,沉思如何繼續戰斗的形象。“無寫處”,指反動派對人民言論自由的壓制,是對反動派黑暗統治的強烈控訴。最后一句以寫景作結,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題,它渲染了一種悲涼、肅穆的氣氛,表現了作者處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1)有對中國籠罩在反動統治的黑暗中的深深憂慮;(2)有對敵人的殘忍與白色恐怖的憤怒與抨擊(3)有對革命青年犧牲的沉痛悼念。(4)抒發了作者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到底的決心,表現了不屈的反抗精神。這首詩深深感動和鼓舞了許多革命者,是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詩篇。體悟情感怎樣理解魯迅的七律?文本解讀既然是“記念”,為什么說是“為了忘卻”?作者面對“朋輩成新鬼”的慘烈現實,作者無比悲憤,“怒向刀叢覓小詩”,然而,敵人的卑劣和黑沉沉的現實壓得作者喘不過氣來,三十多年來,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作者埋得“不能呼吸”,因而,需要“忘卻”,只有“忘卻”,才能將悲哀擺脫 ,留下憤怒,記住憤怒,化悲痛為力量,踏著他們的血跡前進,繼續戰斗。WEILEWANGQUEDEJINIAN1.不是年青的為年老的寫記念,而在這三十年中,卻使我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將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一個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①運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來反動統治者殘酷屠殺革命者的罪行,表明斗爭的艱難;②運用反問對黑暗社會的控訴;③表現了作者對反動派的切齒痛恨和頑強斗爭精神。賞析重點語句及藝術特色重點語句文本解讀2.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運用象征手法,暗示反動勢力還很強大,斗爭的道路還很漫長。在這漫長而艱苦的斗爭途中,對于失去戰友的無比悲痛之情,還是暫時忘卻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為力量,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的紀念。預言光明的來臨和烈士的血不會白流,革命終將取得勝利,這是歷史的必然。表現了魯迅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表達了作者對革命烈士的熱愛與敵斗爭到底的精神。省略號表示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完。賞析重點語句及藝術特色重點語句文本解讀1.用方孝孺的典故與柔石類比。方孝孺: 硬氣—— 寧折不彎,舍生取義迂 —— 固執,不適應實際柔 石: 硬氣——為信仰而堅持不懈迂 —— 書生氣,缺乏經驗三處類比賞析重點語句及藝術特色文本解讀2. 《說岳全傳》中的高僧坐化是為躲避來追捕的差役,作者逃走是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搜捕,兩件事情有相似點。岳飛 柔石 : 都是被人謀殺的秦檜 國民黨反動派 :都是殘害無辜高僧 作者 : 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牽連通過類比揭露了敵人的卑劣三處類比賞析重點語句及藝術特色文本解讀3.魯迅以自己寫此文與向子期寫《思舊賦》類比,兩件事有相似點:向子期:生活在魏晉時期司馬氏政權的高壓之下,沒有言論自由。魯迅: 生活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中,也沒有言論自由。兩件事也有不同之處:向子期:不敢寫魯迅:以古喻今,曲折地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通過類比揭露社會的黑暗三處類比賞析重點語句及藝術特色文本解讀《為了忘卻的記念》中一共用了三個典故,分別有何用意?典故一:(p45)方孝孺“他的家鄉,是臺州的寧海,這只要一看他那臺州式的硬氣就知道,而且頗有點迂,有時會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覺得好像也有些這模樣的。”方孝孺因朱允炆、朱棣爭位而丟掉性命,連累親友宗族,實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剛烈精神,幾百年來一直為后人敬仰和贊頌。魯迅正是用這一典故來突出柔石的堅定正直、耿介不阿,也寫出魯迅對青年的敬意和愛護。同時這一典故還以朱棣慘無人道、濫殺無辜的暴行,來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青年的罪行。典故二:(p47)《說岳全傳》一個高僧的故事記得《說岳全傳》里講過一個高僧,當追捕的差役剛到寺門之前,他就"坐化"了,還留下什么"何立從東來,我向西方走"的偈子。這是奴隸所幻想的脫離苦海的惟一的好方法,"劍俠"盼不到,最自在的惟此而已。我不是高僧,沒有涅盤的自由,卻還有生之留戀,我于是就逃走。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誰也不明白”;秦檜捉拿道悅,與國民黨反動派要抓魯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這個社會有如秦檜當道的時代。當然,魯迅先生對道悅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贊成的,他并不像道悅和尚那樣束手待斃,而是“逃走”,保存實力,繼續戰斗。典故三:作者說:“年青時讀向子期《思舊賦》,很怪他為什么只有寥寥的幾行,剛開頭卻又煞了尾。現在我懂了?!弊髡叩降住岸谩绷耸裁??將自己當時的處境與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蔣介石的反動統治與司馬氏以殺奪手段建立的晉朝一樣,在政治上都是極端黑暗腐朽的,人們稍有不慎,都可招來殺身之禍。因此,正直的人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在“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的統治下,確實是“無寫處”的。司馬氏導致向子期寫《思舊賦》 以悼念亡友 而文短國民黨導致魯迅寫《為了……》 以紀念柔石等 而 “沒寫處”揭露專制黑暗映襯心情悲憤類比處境危殆思路內容總結全文總結全文主題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與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熱情謳歌了五個青年作家純樸、善良、追求光明與進步的高尚品質,表達了自己對他們深切的緬懷和悲痛之情,也無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動政府的窮兇極惡、黑暗腐朽,表達了對國民黨反動派卑劣無恥的行徑無比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戰斗下去的堅定信念。貫穿全文的情感主線:紀念烈士——控訴暴行——堅韌斗爭——堅信勝利(1)記敘、議論、抒情的完美結合本文是一篇以記敘為主的雜文,帶有濃厚的抒彩(對烈士的愛對敵人的恨),在夾敘夾議之中,表現鮮明的愛憎。前三部分重在記敘,第四部分記敘、抒情并重第五部分重在議論抒情而在每一部分中,記敘、議論、抒情又都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2)妙用典故,借古諷今。方孝孺、高僧坐化、《思舊賦》(3)結構嚴謹完整,繁中有簡,重點突出。文章特色試比較《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在文體、主題、情感、寫法、寫作背景、塑造人物的手法、抒情內容與抒情的方式等方面異同。①文體:《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是同一作者的兩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紀念性散文。②主題:兩篇文章主題相近,都是為悼念革命青年而作,即題目提示的為了“記念”③情感相通,都贊頌了革命青年的英勇,悲痛于他們的犧牲,憎恨反動勢力的殘暴,表現出悲與痛、愛與恨的情感交織④人物塑造手法相同,都善于選取典型材料,選取零散片段勾勒人物形象,并呈現出記敘、議論、抒情三者水乳交融的特點。比較閱讀相同點1.《記念劉和珍君》字里行間表達蘊含了魯迅先生的“至情”;《為了忘卻 的記念》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而作,感情深摯沉痛。《記念劉和珍君》重點記敘劉和珍的有關事跡,表現對烈士的敬仰以及對烈士犧牲意義的理性思考?!稙榱送鼌s的記念》重點回憶了白莽和柔石,作者選取一些看似零碎卻很能表現人物性格的小事,勾勒出兩位烈士的崇高形象。兩篇文章都帶有很強的抒情性,但《記念劉和珍君》的抒情直露顯豁、汪洋恣肆,《為了忘卻的記念》則使用了不少曲折隱晦的筆法,比如三個典故的使用,比如用“慣于長夜過春時”一詩表達深摯沉痛的情感,并且詩歌內容與文中一些內容相互印證。兩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卻”,前者以諷刺的口吻說“忘卻的救主快要降臨了罷”,后者則以沉痛的語氣說“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比較閱讀不同之處1.《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卻”,它們在含義、情感表達、文章作用中有何異同?①含義:《記念劉和珍君》中“忘卻”指忘記;《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忘卻”含義豐富,它含有“擺脫悲痛,化悲痛為力量”之意,而這種含義本身也有忘卻之意,只不過前者忘記的是慘案中的人和教訓,后者忘記的是悲哀、悲痛等。②感情實質:《記念劉和珍君》的忘卻是譏諷庸人,表達諷刺和不滿,以及作者對死難者錐心的悲哀悲痛,對屠戮者的憤怒和譴責?!稙榱送鼌s的記念》的忘卻是為我失去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去了很好的青年而悲憤,是對反動統治者的憤怒。2.《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了“忘卻”,它們在含義、情感表達、文章作用中有何異同?①含義的豐富程度。《記念劉和珍君》“忘卻”含義僅指忘記;《為了忘卻的記念》的“忘卻” 還體現出化悲痛為力量,去戰斗。②表達情感的特征。前者的“忘卻”譏諷當時眾多庸人的健忘,是一種鮮明的、強烈的、不加掩飾的諷刺和提醒。后者的“忘卻”表達的是一種濃烈的悲傷沉淀之后的內斂、冷峻和深沉。③在文中的作用。前者的指向是單一的、局部的與標題中的“記念”沒有直接的聯系。后者指向不是單一的,具有統領、貫穿全文的作用。2.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愿意開窗了。 ——《無聲的中國》一九二七年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中國語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于舊狀況那么心平氣和,于較新的機運就這么疾首蹙額;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興之事就這么求全責備?——《這個與那個》一九二六年魯迅心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