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9.古詩三首部編版 四年級語文上冊人文主題:連續觀察語文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習作要求: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看到這兩幅圖,你有怎樣的感受?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合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長慶集》傳世。知作者第一課時暮 江 吟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詩人在江邊。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詩人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釋詩題上方的“日”要寫得扁平一些,中間像個“大”,但捺不與撇交會,書寫要舒展,罩住下部。會寫字左邊的“口”要寫得小而偏上,右邊是一個“今”,不要寫成了“令”。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讀古詩明詩意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sè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瑟瑟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的江面上滾動。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憐可愛。真珠珍珠。似好像。詩人描寫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比喻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愛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樣閃爍著光芒,月亮如同一張彎弓掛在空中。詩的前后兩句分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悟詩情《暮江吟》描寫了深秋時節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江暮景圖,表達了詩人對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會誦讀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平緩,輕柔驚嘆贊美暮江吟傍晚:夕陽西沉、晚霞映江夜晚: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熱愛大自然明結構第二課時背誦上節課學習的古詩《暮江吟》。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后兩首詩——《題西林壁》《雪梅》。復習導入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其文縱橫恣肆,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知作者題西林壁齊讀課題,看到題目,你可以知道有關這首詩的哪些信息?作者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詩。釋詩題書寫,題寫。讀古詩題西林壁[宋]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yuántícèfēnɡlú////////會寫字題側廬緣峰tícèfēnɡlúyuán右上角是“互”少一橫,注意寫好撇折與橫撇。右邊的第一筆撇折起筆在豎中線上,第二筆是橫撇,第三筆橫不宜過長,右下部略瘦長、緊湊。明詩意你能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嗎?寫景明理詩意: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會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橫——嶺側——峰遠看近看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結果也會不同。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詩的后兩句蘊含哲理,它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啟發呢?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觀察分析事物。悟詩情《題西林壁》是宋代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的總結,描寫了詩人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位置所觀察到的廬山不同的樣子,并借景說理,告訴人們認識事物要客觀全面。明結構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遠近高低—姿態不同角度不同認識不同不識廬山面,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雪 梅“報春使者”讀古詩雪 梅[宋] 盧 鉞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lú yuèxiánɡsāoxùnshūɡē會寫字降費遜輸須不要忘記寫短橫。xiánɡfèixūshūxùnjiànɡxiánɡ梅雪爭春未肯降降落傘、下降投降在詩中表示“服輸” 。右上方罩住下方,右下方的橫起筆在橫中線上,撇折寫得略扁平些。上寬下窄,上面的“弗”要寫得扁平些,第五筆豎要寫在豎中線上,“貝”中的撇從豎中線起筆。明詩意你能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嗎?詩意:梅和雪都認為自己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這可愁壞了文人墨客,難以評議二者的高下。其實,梅在晶瑩潔白上應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卻又輸給了梅所帶的一段清香。雪白 梅香 各有長短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清香怡人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讀出各有長短的語氣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悟詩情明結構梅雪爭春對比梅——遜雪三分白雪——輸梅一段香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雪 梅 1.抄寫本課生字詞。 2.背誦三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課后作業9.古詩三首預習目標一: 掌握字詞 音 我給下列畫橫線的字注音,并將詩句讀準確,讀出停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形 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古詩,圈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把易錯的生字詞寫一寫。義 這三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我能把它們寫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預習目標二: 整體感知 這三首詩中,詩人看到了黃昏的江水、多彩的廬山、雪壓的梅花,這些景物在詩人眼中有什么特點呢?請寫在下面的表格里。預習目標三: 思考質疑 結合圖片,談談你理解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拓展 查閱資料,對白居易、蘇軾、盧鉞三位詩人做一個簡單的了解。詩中的景物景物的特點江水廬山梅花俯視4一b側視正視正視側視俯視9《古詩三首》導學案 課題 古詩三首 課型 新授課教學目標 認識“暮、瑟”等7個生字,讀準“降”的讀音,會寫“暮、吟”等13個字。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3.能結合注釋理解三首古詩的意思。 4.在朗讀與交流中體會三首古詩蘊含的道理,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學重難點 1.結合注釋理解三首古詩的意思。體會其中的道理。 2.感知三首古詩中蘊含的詩人的情感。課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2.預習課文,完成預學案設計。(學生)課時安排 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用時:5分鐘) 1.組織學生交流并背誦學過的古詩。 2.總結學生的背誦情況,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古詩的熱情。 3.板書課題《古詩三首》,并結合預習明確是哪三首古詩。 1.自由選擇學過的最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以更加飽滿的態度投入到本課的學習活動之中。 3.齊讀古詩題目:《暮江吟》《題西林壁》 《雪梅》。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選擇指名背誦或者小組內背誦,無論哪種形式,都要積極評價學生的積累行為,激發學生繼續積累古詩的熱情。二、自主學習,讀通古詩(用時:15分鐘) 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古詩。 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引導學生再讀古詩,圈畫生字,并識記生字。(3)組織學生小組內相互檢測生字的認讀情況。 (4)引導學生熟讀古詩。2.組織學生開展匯報交流。 (1)利用生字卡片檢測學生識字情況。 (2)針對識記不準的生字商討識記方法。 (3)組織學生重點識記多音字“降”。 3.組織學生齊聲誦讀三首古詩。 1.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主學習。 (1)借助拼音和識字表,讀準全詩。 (2)圈出三首古詩中的生字,商議識記這些生字的方法。 (3)組長利用字卡逐一檢測三首古詩中生字的認讀情況。 (4)小組任選方式,反復練讀古詩,努力做到讀得準確、流暢。 2.匯報交流: (1)利用字卡,準確認讀:暮、吟、題、側、峰、廬、緣、閣、費、須、遜、輸、瑟、騷。 (2)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 (3)利用工具書查找“降”的不同讀音,并根據讀音做擴詞訓練。 3.準確而流暢地誦讀三首古詩。 1.學生在自主學詩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自學能力,讓他們相互交流,達到學習成果分享,相互帶動的效果。 2.小組匯報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瑟”“騷”“遜”,“遜”不要讀成“孫”。 3.為了鞏固多音字,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呈現由不同讀音的“降”組成的詞語,組織學生認讀、運用。三、小組合作,了解詩意(用時:10分鐘) 1.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學習活動,借助注釋了解三首古詩的意思,努力說出三首古詩的大致內容。 2.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說出整首詩的大致意思,相互進行補充,指導學生根據集體的建議修改自己的發言內容。 1.組長組織小組自學活動,先選擇一首詩,再圈出詩句中不理解的詞語,然后到注釋中查找答案,最后將整首詩的大意說清楚。 2.小組代表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古詩的大致意思,并根據同學的回答進行補充。 1.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小組成員大膽交流,并認真傾聽同伴的想法,學會合作學習。 2.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只要學生能根據注釋說出古詩的大致意思即可,不要過于提高要求四、觀察交流,指導書寫(用時:10分鐘) 1.組織學生自主觀察課后寫字表,找出容易寫錯的部分,并進行細致觀察。 2.根據學生的發言,確定最難寫的字,并板書范寫。3.組織學生自由書寫生字,并進行巡視指導。 4.利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成果,并集體進行評議交流。 1.自主觀察課后寫字表,仔細看一看哪些筆畫或部首容易寫錯,圈出來,再書空。 2.認真觀察老師的范寫,既要看清楚筆畫,又要聽清楚老師的講解。 3.自由練寫,根據老師的建議進行修改。 4.觀察書寫作品,說一說哪里寫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教師要發揮學生自主性,引導學生細致觀察,發現漢字的書寫難點。例如,“吟”右半部分不要寫成“令”,“廬”外部不要寫成“疒”,“緣”右上部分是“彑”,不是“互”。第二課時教學環節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教學提示一、誦讀引入,鞏固生字(用時:6分鐘) 1.組織學生誦讀本課的三首古詩,針對誦讀情況進行訂正。 2.利用生字卡片,檢測學生生字認讀情況,并通過組詞檢測學生對字義的理解情況。 3.講清本節課的學習目的:走進古詩,了解詩中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感。 1.正確、流利地齊讀本課的三首古詩。 2.準確認讀:暮、吟、題、側、峰、廬、緣、降、閣、費、輸、瑟、騷、遜。并口頭組詞。 3.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的,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學生在組詞語的過程中,盡量引導他們多擴詞,提高詞語的積累量,同時可以結合喜歡的詞語練習造句,提高學生對詞語的運用能力。二、朗讀詩文,理解感悟(用時:28分鐘) 1.組織學生學習《暮江吟》。 (1)播放《暮江吟》音頻文件,引導學生傾聽,想象其中的意境。 (2)組織學生交流想象到的畫面。 (3)利用課件呈現《暮江吟》課文插圖,組織學生觀察并交流畫面。 (4)組織學生討論江水一半是綠色,一半是紅色的原因。 (5)利用課件呈現“夜晚月光下的江邊”圖片,引導學生觀察交流感受。 (6)播放音樂,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2.組織學生學習《題西林壁》。 (1)指名朗讀《題西林壁》。(2)利用課件出示從廬山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圖片,引導學生用學過的詞匯來表示“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并用簡筆畫的形式畫一畫。 (3)引導學生自由朗讀前兩句詩,結合剛才的圖片和交流,說出自己的感受。(4)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的道理。(5)師生采用問答式反復朗讀后兩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 (6)組織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全詩。 3.組織學生學習《雪梅》。(1)組織學生自讀古詩,一邊讀一邊想一想:詩人在詩里想告訴我們什么? (2)組織學生針對不理解的詞語進行質疑。 (3)組織學生匯報前兩句描寫的畫面。 (4)組織學生匯報后兩句的意思。 (5)組織學生討論: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 (6)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要讀出梅花和白雪相互不服輸的語氣和詩人為難的語氣。 (7)播放視頻,引導學生體會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 1.學習《暮江吟》。 (1)閉上眼睛,靜靜地聽,一邊聽一邊 想象,頭腦中出現了什么畫面。 (2)自由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補充。 (3)細致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畫面內容。(4)討論并交流:因為太陽接近地平線,江面有一半已經照不到陽光,所以半江是綠色,半江是紅色。 (5)看圖,交流: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一彎新月就像一張精致的弓,多么可愛!(6)在音樂中,想象古詩描寫的畫面,用朗讀表現出這種畫面。 2.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題西林壁》。 (1)自由朗讀《題西林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并繪畫:橫:連綿起伏、重巒疊嶂。側:高聳入云、高峻挺拔。遠:群山環繞、重巒疊嶂。近:奇峰羅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高:云霧繚繞。低:高聳入云。 交流:觀察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可回憶課文《畫楊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來交流。 討論后歸納: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只有把各處的景色綜合起來,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這正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朗讀全詩。 學習《雪梅》。 自由朗讀《雪梅》,遇到不理解之處看一看注釋,然后說一說這首詩的大致意思。 質疑并交流:“降”:服輸。“閣”:同“擱”,放下。“遜”:不及,比不上。 自由交流: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一想。 交流: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一段了。 (5)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 (6)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全詩。 (7)欣賞畫面,體會畫面中梅花和白雪 相互映襯的美麗,明白只有取長補短才能更加完美的道理。 1.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重點引導學生想象“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的景象。 2.學生觀察畫面、表達畫面的過程就是理解古詩內容、感知古詩意境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觀察,充分地想象,并 充分地表達與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既要注重古詩本來的節奏,更要注重古詩傳遞的情感。4.學生的繪畫不在于生動形象,不在于細致刻畫,而在于抓住各個角度觀察的不同結果。5.作者喜愛廬山,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象流連忘返。所以在朗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作者的贊美之情。6.雪和梅爭春,為什么比不出高低?教師要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從而得知: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7.學生在欣賞畫面時,重點感受梅花和白雪相互映襯帶來的美感,從而引導學生體會到“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的道理。三、對比閱讀,拓展延伸(用時:6分鐘) 1.課件出示盧鉞《雪梅》第二首,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利用課件播放這首古詩的詩意解讀,指導學生欣賞并理解。 3.引導學生聯系第一首詩,說一說自己的感受或體會。 4.拓展作業:查找另外四首《題西林壁》,誦讀并了解大意。 1.自由閱讀這首古詩: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2.在課件的幫助下大致了解古詩的意思。 3.自由交流: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才會完美。 4.完成作業。 教師引導學生大致了解詩意:梅花開放時,如果沒有雪,則顯示不出梅的神采韻致。雪雖有了,若沒有詩,更會使人平庸世俗。梅花開在傍晚的積雪中,詠梅的詩恰正作成,梅和雪,共同構成了最完整的美。《古詩三首》說課稿一、說教材《暮江吟》是一首與眾不同的優美的寫景詩,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輕松愉快;《題西林壁》是一首寫景哲理詩,表達出觀察角度不同則領悟不同的道理;《雪梅》是一首簡單有趣的寫景詩,表現了雪、梅的靈動生趣和各有長短的哲理。 二、說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生字和新詞,讀懂古詩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三首古詩,默寫《題西林壁》。 3.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詩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的心境,培養學生互助學習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難點1.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名句是教學重點。2.領會其中含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教學難點。四、說教學方法講解教學方法、講讀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想必大家都讀過唐詩三百首,也認識了許多老朋友,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人,我們今天要學的詩,也遇到了兩位老朋友,白居易和蘇軾,大家先來回想一下,我們讀過他們的什么詩句?白居易的有?(離離原上草、賣炭翁、憶江南等)蘇軾的詩句有?(竹外桃花三兩枝、水光瀲滟晴方好等)今天這兩位老朋友帶了一個新朋友過來,他們要告訴我們什么呢?一起來看看!(課件展示詩人簡介) 疏通字詞,讀通古詩。 1.指名讀古詩,糾正字音。(古詩的教學,離不開吟讀,因而在本環節中教師要相機進行朗讀指導,讀出情、讀出神)自由練讀。 2.出示生字,請學生說說自己已經學會了哪些生字。(讀準字音、記住字形)重點交流的幾個字:吟,峰,緣,降,輸等。 3.齊讀古詩,感受韻律。 (三)自主探究,學習感悟。 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課件展示任務) 1.這三首詩都屬于什么類型的詩?他們都是先描寫景物,這種被稱為寫景詩,然后借景物闡述道理,這也被稱為說理詩。 2.學習《暮江吟》我們就先跟著我們的老朋友白居易去看看,他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齊讀《暮江吟》) (1)解釋詩題。(引導為主)你從“暮江吟”這個題目中能知道什么?(指名答)暮是指什么(啟發回答,傍晚)很好,我們知道了時間,地點是哪里?(江邊)很棒了,吟是指什么?(課文注釋)所以連起來這就是詩人白居易(生答)傍晚在江邊做的詩,那么內容會是什么?傍晚在江邊看到的景色。 (2)理解詩意。(告訴方法,引導自學)①同學們通過詩題就知道了詩的內容了,太棒了,誰能告訴我詩人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象?(指名回答,學生互相補充糾正)明確:瑟瑟(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呈現的青綠色)、可憐(可愛)、真珠(珍珠)②同學們描述的都很漂亮,我們在翻譯詩句意思的時候一定要跟詩句結合起來,不能增加詩中沒有的內容,也不能刪減詩中原有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誰能再說說詩句的意思?(指名答,課件展示) ③白居易在詩中這么描繪,是不是真實的呢?有同學說真實,因為真的見到過這樣的景象,也有同學表示不理解,很棒,學貴質疑,我們來看看這些圖片,說說我們的老朋友寫的準不準確?(課件展示) 分析詩歌。(引導提示) ①引導背誦。合上課本,我們現在跟著白居易一起,我們在傍晚的時候來到了江邊,首先看到了什么?用詩句回答(一道殘陽鋪水中),我們往下看江面,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樣的?(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場面讓我們留戀了一會,太陽下去了,夜晚到來了,我們欣賞著風光,覺得這夜晚怎么樣?(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愛的夜晚,露水晶瑩像珍珠,月兒彎彎像弓,詩人脫口而出(露似真珠月似弓)。 ②修辭手法。大家看到這些景色的時候,仿佛就是白居易了,已經能夠把詩背下來了,真棒。現在這首詩就是你們作的了,你們在這詩中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誰能給老師講一講?(比喻)將什么比作了什么?(露珠比作了珍珠,月亮比作彎弓)(課件展示)農歷的九月初三的月亮“蛾眉月”,唐代的弓,形容貼切準確。 ③體會情感。大家在江邊吟著這首詩的時候又什么感覺,通過剛才的比喻的手法,你們認為詩人覺得這個場景怎么樣?(很美麗)他喜歡嗎?(喜歡)所以大家在江邊看到夕陽西沉、晚霞映江那么絢麗,又在江邊留戀是因為(江景美好)看到了彎月初升,露珠晶瑩,覺得夜色如何?(可愛,贊美夜色的可愛)這一切都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 再讀詩歌,背誦詩歌。我們領悟了詩歌的情感后,再懷著這樣的心情,有感情朗讀古詩,再一起背誦。 作業布置。 1.背誦《暮江吟》。2.熟讀《題西林壁》《雪梅》。 六、說板書設計 暮江吟時間→暮(傍晚) 夜晚 地點→江邊 景物→江景 露珠 彎月 手法→比喻 第二課時 (一)鞏固舊知,進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跟著白居易去了江邊,聽白居易吟了一首詩,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現在我們跟著蘇軾去爬爬山。首先請同學告訴我,你從詩題中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二)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自學任務,自讀自悟(課件展示任務)小組交流,互相糾正補充(培養學生互助學習能力) 2.集體匯報交流,感悟詩意和哲理。 (1)詩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廬山?(橫、側、遠、近、高、低) (2)看到的廬山分別是什么樣子?(橫看: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側看:奇峰陡峭;遠看:隱天蔽日;近看:危崖險巖;俯看:深溝幽壑;仰望:重巒疊嶂。)詩人眼中的廬山,形狀、姿態各不相同。 (3)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小組用書本文具搭建成山,用橡皮當做詩人,理解角度不同觀察結果也不同的道理。) 3.播放廬山風景,有感情朗讀背誦。(課件展示) 我們剛才模擬了一下,大家明白了角度不同看法不同的原理了,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廬山的各方面風景,看看蘇軾描繪得準不準確。橫看廬山連綿起伏,側看它奇峰陡峭,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看云霧繚繞,近看怪石險峻,高處看、低處看風景都不一樣,這就是(遠近高低各不同)詩人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不清廬山到底什么樣子,但是他知道為什么,你們知道嗎?(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同學們都太棒了!不僅學會了詩的內容,還知道了詩中蘊含的道理。 4.體會哲理(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1)回顧:作者是怎樣寫千姿百態的廬山風景的?(作者先寫游山所見,再談感受。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2)學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你認為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習《雪梅》 1.借助注釋,自讀自悟(課件展示任務)小組交流,互相糾正。 盧鉞是我們的新朋友,他也為我們帶來了一首寫景哲理詩,前面兩首詩他寫了什么呢? 2.理解詩題。知道描寫對象 3.理解詩句意思,集體交流。 (1)結合注釋解釋詩句意思(梅花雪花都認為各自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詩人難以評論高下,只得放下筆好好思量。) (2)根據詩句說說梅和雪各自的特點。(雪→白 梅→香)古人已經注意到梅和雪的這些特點,比如我們曾學過的一首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誰還知道這句詩的意思?(雪落滿枝頭的樣子,就好像是一夜之間春天來到,梨花開滿枝頭)說的就是雪花像梨花一樣白,王安石的《梅花》也有“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說的是雖然梅花像雪花一樣開放著,但是因為她浮動著暗香,所以不近看就知道是梅花了。 (3)“三分”十分之三,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將香氣物質化,使人覺得香氣可以測量。 4.分析鑒賞(課件展示) (1)這首詩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梅花和雪花真的互相爭論互不服輸嗎?(不是)詩人這么寫了的,因為詩人賦予了她們感情,這種手法是(擬人)詩人采用擬人手法,寫梅花與雪花互相競爭,都認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互不認輸,這讓我們有什么感覺?(梅花雪花的活潑有生機) (2)把握情感。這樣的寫法別出心裁地表現出梅花與雪花的特點,生動活潑,詩人想表達什么呢?(對雪花和梅花的贊美) (3)發現哲理。(引導)梅花和雪花爭春互不相讓,你們認為誰會贏?(自由交流)它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難以比較,任何事物都是有長短的,所以我們既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也要認識到自己的短處,不自卑,也不要自負。 5.有感情朗讀,理解背誦。 三、整體回顧,把握觀察方法。 1.齊讀三首詩,回顧課文。課件展示問題,指名回答,輪流回答。 (1)這三首詩描寫觀察的對象分別是什么?(傍晚的江、廬山、雪花和梅花)這三首詩觀察描述后的結論是什么?(《暮江吟》通過觀察描述,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和贊美。)2.課件展示基本的觀察方法,說說這三首詩分別運用了哪些觀察方法?(自然觀察方法、全面觀察方法、對比觀察方法) 收束全篇 1.熟讀成誦,小組比賽背誦三首詩。 2.默寫《題西林壁》。 五、作業布置 1.背誦三首古詩。 2.預習新課。 四年級各單元語文要素單元 主題 語文要素第一單元 自然之美 閱讀要素: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 寫作要素:介紹自己喜歡的好地方,把推薦理由寫清楚。第二單元 閱讀策略 閱讀要素:閱讀時要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寫作要素:抓住家人和動物的相似之處,寫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第三單元 連續觀察 閱讀要素: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 寫作要素:留心周圍事物,進行連續細致的觀察,學寫觀察日記。第四單元 神話故事 閱讀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感受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和鮮明的人物形象。 寫作要素:編寫故事,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第五單元 多彩生活 閱讀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 寫作要素:按一定的順序把一件事寫清楚。第六單元 成長故事 閱讀要素:◎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 ◎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體會人物的心情。 寫作要素:按順序把游戲寫清楚,寫出想法和感受。第七單元 家國情懷 閱讀要素: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課文的主要 主要內容。 寫作要素:用正確的格式寫一封信。第八單元 青史留名 閱讀要素: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 寫作要素:選取一件感受強烈的事,寫清楚事情的經過和當時的感受。單元導讀本單元以“連續觀察”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三篇課文。《古詩三首》描繪了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腳》和《蟋蟀的住宅》分別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動物為觀察對象,描寫了事物的特點和變化,展現了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順承三年級的“ 留心生活,細致觀察事物”,進一步引導學生學習連續觀察。圍繞語文要素,本單元進行了精心編排。其中,《爬山虎的腳》以準確形象的語言,描寫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細微變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過程。《蟋蟀的住宅》以準確生動的表達,再現了蟋蟀住宅的特點及修建過程。兩篇課文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細致的觀察。“交流平臺”則梳理、總結了觀察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遷移運用。本單元的習作要求是“進行連續觀察,學寫觀察日記”。旨在培養學生進行連續觀察,寫觀察日記的能力。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方面已經了解了日記的一-般格式,初步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另一方面,知道要仔細觀察,注意事物的變化,把觀察到的事物寫清楚。這些都為本次習作奠定了基礎。此外,本單元還編排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袋”和“閱讀鏈接”,幫助學生順利完成觀察日記的寫作。“資料袋”幫助學生養成連續觀察并進行記錄的習慣,“閱讀鏈接”引導學生了解觀察日記的內容和寫法。9.古詩三首【教學目標】1.會認“暮、瑟”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降”,會寫“暮、吟”等1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題西林壁》。3.能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4.能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繪的景象。【教學重難點】1.能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蘊含的道理。2.能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描繪的景象。【教學課時】 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重難點)【教學過程】單元導讀,明確單元主題單元整體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走進第三單元的學習,可以看到本單元導讀頁的這一句“處處留心皆學問”,這就是本單元的主題。這個單元,我們要從名家墨客的文字中,體會連續細致的觀察。首先,讓我們穿越時空,跟隨古代詩人們,看看他們的觀察與思考。畫面導入(課件出示“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么美的畫面,有什么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一個人比你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你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課件出示詩人簡介。指導學詩,理解詩題理解詩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暮江吟》。對“吟”字正音,齊讀詩題,引發思考:猜猜看,這首詩會寫什么?預設1:“暮”是指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點撥:“暮”字上面是草字頭,太陽正緩緩下沉,說明太陽落山了,自然就是傍晚了。預設2:“江”表示詩人在江邊。預設3:“吟”是古代詩歌體裁中的一種,如孟郊的《游子吟》、于謙的《石灰吟》。小結:詩題告訴我們這首詩是詩人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詩。會寫字:“暮”上方的“日”要寫得扁平一些,中間像個“大”,捺與撇不要交會,書寫要舒展,罩住下部,像太陽落在草叢中。“吟”的右邊是“今”,不是“令”。自由朗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抓住描寫景物的詞語,邊朗讀邊想象畫面。理解詩意,體會詩情1.教師啟發:同學們對于這首詩有了自己的初步感知,現在請同學再次自由大聲朗讀古詩,你和詩人都觀察到了什么?2.生自由朗讀學習古詩。3.全班交流。(1)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理解“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瑟瑟”:形容未受到殘陽照射的江水所呈現的青綠色。點撥:詩人描寫了傍晚的殘陽和江水,江水的特點是半江瑟瑟半江紅。啟發引導:太美了,誰來說說,你從這兩句詩中看到了怎樣的美景?預設: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的江面上滾動。過渡:好一道殘陽,詩人好似用水墨勾畫一般,將傍晚江面的景象展現在了我們眼前。(2)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理解“可憐”:可愛;“似”:好像;“真珠”:珍珠。點撥:這兩句詩詩人描寫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課件出示出示露珠和珍珠、新月和彎弓的對比圖,引導學生知道這里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把晶瑩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彎弓。想象畫面: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愛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樣閃爍著光芒,月亮如同一張彎弓掛在空中。(3)思考:詩的前后兩句分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預設:前兩句描繪了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后兩句描繪了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4.悟詩情:多么美麗的江景圖啊,我們想象畫面,用情朗讀,體會詩人蘊含其中的情感。預設:《暮江吟》這首詩描寫了深秋時節暮江落日和露伴新月的美景,展現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江暮景圖,表達了詩人對傍晚江畔秋色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5.朗讀指導。(1)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2)聽范讀。(出示課件: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后兩句贊美)(3)大家想象畫面,再次齊聲讀一遍。第2課時【課時目標】1.會認1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題西林壁》。3.能借助注釋、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蘊含的哲理。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重難點)【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1.教師指名背誦古詩《暮江吟》。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隨白居易從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隨著時間的變化,觀察到了江面美麗的景色,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本課后兩首詩《題西林壁》《雪梅》。二、學習古詩《題西林壁》(一)知作者,釋詩題1.教師:《題西林壁》這首詩的作者我們并不陌生,他是——(蘇軾)誰來說說你了解的蘇軾?(出示蘇軾簡介)2.出示詩題:齊讀課題,看到題目,你可以知道有關這首詩的哪些信息?預設:“題”是書寫、題寫的意思,西林是指的西林寺,壁是石壁所以詩題就告訴我們這是作者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石壁上的一首詩。(二)讀古詩,明詩意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抓住描寫景物的詞語,邊讀邊想象畫面。2.出示詩中會寫字,指導書寫,重點指導“緣”。緣:右上角是“互”少一橫,注意寫好撇折與橫撇。3.教師:你能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嗎?點撥:詩的前兩句是寫景,后兩句借景說理。預設:從正面看,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山峰巍峨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貌,是因為我正身處廬山之中。4.讀詩的前兩句,說一說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預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廬山的樣子因人的觀察角度不同而異,我知道了: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看到的結果也會不同。5.讀后兩句,思考:①為什么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預設:因為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②后兩句蘊含哲理,它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啟發呢?預設: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來觀察分析事物。(三)多誦讀,悟詩情1.教師:《題西林壁》是宋代詩人蘇軾游覽廬山后的總結,描寫了詩人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位置所觀察到的廬山不同的樣子,并借景說理,告訴人們認識事物要客觀全面。2.學生在四人小組內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等方式讀這首詩。3.四人小組展示朗讀。三、學習古詩《雪梅》同學們,在冬天你們最希望看到的一定就是雪了。(課件出示雪景圖)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在冬天,還有一種植物,人們也把它稱為“報春使者”,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那么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勝一籌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詩人盧鉞的《雪梅》。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強調“騷”是平舌音,“輸”是翹舌音,讀出節奏。抓住描寫景物的詞語,邊讀邊想象畫面。2.生字學習。出示詩中會寫字,指導書寫,重點提醒“輸”右部人字頭下不要忘記寫短橫,明確多音字“降”:“降”可組詞“投降”,讀xiáng,在詩句“梅雪爭春未肯降”中意思是“服輸”。它還可以組詞“降落傘、下降”,表示“下落、落下”,讀jiàng。3.書寫指導。(課件出示“降、費”的動態筆順)4.明詩意:你能結合注釋理解詩意嗎?同桌相互說一說。預設:梅和雪都認為自己占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這可愁壞了文人墨客,難以評議二者的高下。其實,梅在晶瑩潔白上應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卻又輸給了梅所帶的一段清香。5.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的后兩句。(讀出各有長短的語氣)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雪,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6.悟詩情:讓我們一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出示圖片)引出主題: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所以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四、布置作業五、板書【教學反思】教學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詩意,結合詩意談感悟,背誦古詩,對詩歌有了整體感悟和體會。學習體會了詩人的不同觀察角度,發揮想象,感悟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和道理。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帶著問題,由淺入深地學習理解詩句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類文閱讀-9 古詩三首浪淘沙[唐] 劉禹錫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1.根據意思寫出詩中的詞語。(1)指極短的時間。 ( )(2)江海匯合之處。 ( )2.“八月濤聲吼地來”是從 (視覺 聽覺)方面來描寫的,寫了 (漲潮 退潮)時的景象;“頭高數丈觸山回” 是從 (視覺 聽覺)方面來描寫的,寫了(漲潮 退潮)時的景象。3.把“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改寫成現代漢語。4.“卷起沙堆似雪堆”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請你運用這種手法仿寫一句。參考答案1.(1)須臾 (2)海門2.聽覺 漲潮 視覺 退潮3.片刻之間便退向江海匯合之處回歸大海,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陽光照耀下像潔白的雪堆。4.比喻 示例:茫茫的草原像一張無邊無際的地毯。雪梅 其二[宋] 盧鉞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1.解釋詞語。(1)日暮:(2)十分春:2.把“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 改寫成現代漢語。(用上恰當的關聯詞語)3.從這首詩的后兩句可以看出,詩人認為“十分春”的組成部分包括( )A.梅和雪 B.梅和詩 C.雪和詩 D.梅、雪、詩4.你還知道哪些寫梅花的詩句呢?寫一寫吧。參考答案1.(1)指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傍晚。 (2)全部的春天。2.只有梅花沒有雪花的話,看起來沒有什么精神氣質。如果下雪了卻沒有詩文相和,也會非常俗氣。3.D4.示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9.《古詩三首》.pptx (配套教案)9.《古詩三首》.docx (預習卡) 9.《古詩三首》.docx 《古詩三首》導學案.doc 《古詩三首》說課稿.doc 類文閱讀-9 古詩三首.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