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語文園地三[教學目標]1.能結合閱讀體驗,交流連續細致觀察的好處,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語文要素】2.能正確搭配動物和它的“家”,知道動物的“家”有不同的說法。3.通過比較句子,體會表達的準確性。【語文要素】4.積累與秋天有關的氣象諺語。[教學重難點]1.通過比較句子,體會表達的準確性。2.積累與秋天有關的氣象諺語。[教學課時]2課時第1課時[課時目標]1.能結合閱讀體驗,交流連續細致觀察的好處,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重點)2.能正確搭配動物和它的“家”,知道動物的“家”有不同的說法。(重點)一、交流平臺:觀察的方法1.引導學生回顧課文,說說本單元課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表達、準確生動的語句,以及從中感受到的作者進行連續細致觀察的表現。2.出示“交流平臺”的三個例句,朗讀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作者連續細致觀察的表現。(1)如,第二個例句有對爬山虎的腳的變化的觀察;第三個例句,不僅觀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點,還傾聽了蟋蟀的歌聲。(2)閱讀泡泡框中的提示,體會連續細致觀察的好處。3.遷移運用。鼓勵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時記錄下來,為自己的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二、詞句段運用:為動物找家1.談話:在這單元我們研讀了蟋蟀的住宅,了解了燕子窩,你還知道其他動物的家嗎?誰來說一說鳥的家稱作什么?學生自由說。教師點評:根據大家的回答,我們知道了鳥的家,可以叫鳥窩,也可以叫鳥巢。語言表達具有多樣性,同一個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叫法。根據示例,讓學生初步感知動物的“家”有不同的表達。2.結合生活實際、借助圖片或視頻感知“圈、廄、棚”等動物的住所。(1)將不同動物和它的“家”用線連起來。(2)讓學生嘗試連線,在交流匯報中體會表達的豐富性。注意有些詞語的搭配是生活中約定俗成的。如,“廄”只能與“馬”搭配組成“馬廄”一詞,“狗”的住所只能稱為“狗窩”而非“狗洞”(狗洞指的是供狗進出的通道)。3.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說說更多類似的詞語,并鼓勵積累、運用。第2課時[課時目標]1.通過比較句子,體會表達的準確性。(重點)2.積累與秋天有關的氣象諺語。(難點)一、詞句段運用:體會表達的準確性1.初步感知每組句子意思的不同。(1)(課件出示兩組句子)采用師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種形式朗讀句子,說說加點詞語的意思。(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點詞語后,意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讀句子,討論,并交流。教師及時進行評價。師總結并出示課件:“逐漸”一詞寫出了爬山虎的腳是一點兒一點兒變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變成灰色的。這個詞語讓句子表達的意思更準確。“最多”一詞,說明隧道最深有九寸,從中能夠體會到作者一定經過反復觀察,甚至是測量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作者的觀察是耐心而又細致的。2.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整體朗讀。讀“逐漸”時可通過拉長語音,感受時間推移的過程;讀“最多”時可加重語氣,體會對蟋蟀住宅描寫的精準。從而體會意思的不同,以及表達的準確性。3.放手讓學生在本單元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這樣表達準確的句子,通過品讀,感受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二、日積月累:與秋天有關的氣象諺語1.(課件出示諺語)先引導學生自讀,在此基礎上采用多種形式的讀,體會諺語短小精練、朗朗上口的特點。2.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對諺語的理解,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相機進行講解。同時感受先民善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品質。(1)立了秋,把扇丟:立秋以后,天氣轉涼,不再需要用扇子。(2)二八月,亂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時天氣冷熱多變,人們穿衣服沒有一定之規,有的人捂得嚴實,有的人則穿著輕薄。(3)夏雨少,秋霜早: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會提前。(4)八月里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到了農歷八月份,大雁就開始向南飛去,大雁一旦南飛,就表示要下霜了。(5)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場秋雨,天氣就會變冷一些,下了多場秋雨后天氣就冷得該穿棉襖了。(6)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農歷八九月還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氣還溫暖如春,俗稱“小陽春”。3.學生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積累諺語。4.拓展其他氣象諺語,豐富積累。如,(1)春雨貴如油,點滴無白流。(2)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優點在于放手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氛圍較好。在“詞句段運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采用師生、同桌、男女生合作等多種形式朗讀句子,指導學生初步體會句子的含義,理解加點詞語的作用,并通過朗讀的形式再次進行鞏固。最后,我放手讓學生在本單元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這樣表達準確的句子,指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理解表示程度或表示限定的詞語在增強句子表達上的作用,通過品讀感受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這樣,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會更加注重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嚴謹性,逐步養成留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共26張PPT)語文園地第一課時第二課時四年級語文·上第一課時交流平臺回顧課文,說說本單元課文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表達、準確生動的語句,以及從中感受到的作者進行連續細致觀察的表現。朗讀句子,交流其中有哪些體現了作者連續細致觀察的表現。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似的大顎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們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對爬山虎的腳的變化的觀察。那微斜的門口,經過仔細耙掃,收拾得很平坦。這就是蟋蟀的平臺。當四周很安靜的時候,蟋蟀就在這平臺上彈琴。不僅觀察了蟋蟀住宅外部的特點,還傾聽了蟋蟀的歌聲。閱讀泡泡框中的提示,說說連續細致觀察的好處。準確具體生動我們平時應留心觀察生活中的事物,并及時記錄下來,為自己的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詞句段運用本單元我們學習了《蟋蟀的住宅》,你知道其他動物都住在哪里嗎?鳥巢羊圈馬廄牛棚將不同動物和它的“家”用線連起來。狗 鼠 鳥 豬 馬 魚 牛 虎窩 洞 巢 圈 塘 廄 穴 棚(jiù)表達的豐富性約定俗成的搭配:狗窩、馬廄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家?雞籠、蜂窩……第二課時詞句段運用多種形式朗讀句子,說說加點詞語的意思。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變成灰色。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拉長語音,感受時間推移的過程。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加重語氣,體會對蟋蟀住宅描寫的精準。深入思考,句子加上加點詞語后,意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變成灰色。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寫出了爬山虎的腳是一點兒一點兒變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變成灰色的。這個詞語讓句子表達的意思更準確。逐漸說明隧道最深有九寸,從中能夠體會到作者一定經過反復觀察,甚至是測量才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作者的觀察是耐心而又細致的。最多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隧道順著地勢彎彎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寬,這便是蟋蟀的住宅。讀讀下面這句話,說一說:哪個詞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這座橋長約12米,寬約8米。點明了橋的大概長度、寬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約在本單元學過的課文中找一找這樣表達準確的句子,說說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日積月累立了秋,把扇丟。二八月,亂穿衣。夏雨少,秋霜早。八月里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短小精練朗朗上口諺語結合生活實際說說對諺語的理解,感受先民善于觀察、善于總結的品質。立了秋,把扇丟。立秋以后,天氣轉涼,不再需要用扇子。二八月,亂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時天氣冷熱多變,人們穿衣服沒有一定之規,有的人捂得嚴實,有的人則穿著單薄。夏雨少,秋霜早。如果夏天的雨水少,秋天的霜期就會提前。八月里來雁門開,雁兒腳上帶霜來。到了農歷八月份,大雁就開始向南飛去,大雁一旦南飛,就表示要下霜了。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每下一場秋雨,天氣就會變冷一些,下了多場秋雨后天氣就冷得該穿棉襖了。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農歷八九月還很暖和,甚至十月天氣還溫暖如春,俗稱“小陽春”。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積累諺語。你還知道哪些其他氣象諺語?春雨貴如油,點滴無白流。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課件)《語文園地三》.pptx (配套教案)《語文園地三》 .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