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毛澤東經典名言1、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2、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3、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6、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7、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8、槍桿子里面出政權!9、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10、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1、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導入新課】在毛澤東著作中,有一篇堪稱“奇葩”的短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篇文章只是毛澤東同志在修改《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時增寫的一段文字,全文連同標題總共才一千多字。然而,它卻被譽為毛澤東哲學理論的集大成之作,這就是毛澤東同志寫于1963年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情景設置 】1.學習整體閱讀,整體把握文章。3.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理解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學會正確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邏輯層次,學習用事理進行層層深入論證的方法。4.比較閱讀毛澤東的兩篇作品,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理解兩篇作品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指導實踐的意義。【學習目標】【了解作者】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家、軍事家、書法家。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毛澤東的文章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有氣勢,即有革命家的氣勢---“理直氣壯,舍我其誰”;二是有思想,即有思想家的高度---“理從事出,片言成典”;三是知識淵博,即有學者式的積累---用典豐富,文庫史海,隨手拈來;四是個性化的語言,即政治家加文學家的語言---典雅、通俗、幽默。1962年,一場持久的大規模的全國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展起來。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開總結“四清”運動試點經驗的小型會議,討論農村社會主義教育問題。會議討論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即《前十條》),要求全國各地把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十個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去研究,并且就有關工作訂出計劃,全面部署,抓緊時機,在不誤生產、密切結合生產的條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驟地推行,爭取在兩三年內全部辦到,并力求辦好”。【寫作背景】中共中央印發這個文件前,毛澤東同志在前面加寫了具有前言性質的《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的一大段內容,提出應當對我們的同志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教育。這一闡述,堅持和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題目解讀】標題是一個疑問句,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深思。標題用語通俗易懂,有兩層意思:一是人的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涉及文章關于第一次飛躍的論述;二是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涉及文章關于第二次飛躍的論述。標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文章標題“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與本文所講的內容——認識的兩次飛躍緊密聯系,同時,這個標題是針對文中所寫的“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的現實提出的。文章標題使用疑問句能引起人們的深思,進而使人們提高認識,改進工作。這篇文章是毛澤東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關于目前農村工作中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中寫的一段話,后單獨成篇發表,閱讀對象主要是農村工作者,標題的語言通俗易懂,符合閱讀對象的認知水平。【題目特點】資料鏈接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辯證唯物主義是由辯證的唯物論和唯物的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部分組成。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在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誕生是哲學史上的變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它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資料鏈接唯心主義是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出來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國宋代的朱熹、古希臘的柏拉圖和德國的黑格爾等。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并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國宋代的陸九淵、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和德國的費希特等。唯心主義文章沒有分段,請按照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把文章分出具體段落,并說明這樣劃分的原因。【整體感知】第一部分:(開頭到“……這三項實踐中來”。)提出中心論點: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第二部分:(“人們的社會存在”到“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從實踐與認識的關系上,論述認識的辯證過程和規律,闡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形成的過程。第三部分:(“現在我們的同志中”到結束)聯系實際,指明學習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重要意義。引論——開頭——提出問題本論——主體——分析問題結論——結尾——解決問題速讀概括明確:作用——①造成疑問和懸念,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強調了回答的內容,使中心論點鮮明突出;③強調并說明了中心論點的內在含意。【研讀文本】第一部分1.開頭連提三個問題有什么作用?三個問題關系如何?關系——三個問句中,第一個問句引出議論的中心,統貫全篇,也包括了后兩個問句的內容。本文的題目是一個問句,文章的開頭部分就是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鮮明地提出了論點。請用圖示表示作者的觀點。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人的正確思想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生產斗爭階級斗爭科學實驗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破立結合,鮮明有力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可以看作是一篇獨立的議論文,試劃分結構。引論:總論物質與精神的辨證關系,這是下文兩個飛躍的綱。本論:分別論證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階段。第一個飛躍: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第二個飛躍:理性認識→實踐。結論:總結并深化上文,闡述正確認識的形成,需要一個反復實踐的過程。【研讀文本】第二部分·結構人的正確思想的產生要經歷兩個階段,分別是哪兩個階段 請找到相關的段落,理清內在邏輯關系,概括要點。第一階段: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從事各項斗爭,有了豐富的經驗,有成功的,有失敗的。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這種感性認識的材料積累多了,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了理性認識,這就是思想。這是一個認識過程。這是整個認識過程的第一個階段,即由客觀物質到主觀精神的階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階段。社會存在現象反映感性認識積累量變社會實踐理性認識(思想)物質——精神存在——思想【研讀文本】第二部分·內容人的正確思想的產生要經歷兩個階段,分別是哪兩個階段 請找到相關的段落,理清內在邏輯關系,概括要點。第二階段:這時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論、政策、計劃、辦法)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外界的規律,還是沒有證明的,還不能確定是否正確,然后又有認識過程的第二個階段,即由精神到物質的階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階段,這就是把第一個階段得到的認識放到社會實踐中去,看這些理論、政策、計劃、辦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預期的成功。一般的說來,成功了的就是正確的,失敗了的就是錯誤的,特別是人類對自然界的斗爭是如此……人們的認識經過實踐的考驗,又會產生一個飛躍。社會存在正確與否社會實踐理性認識(思想)精神——物質思想——存在檢驗【研讀文本】第二部分·內容思考:為什么人的認識要有第二次飛躍?第二次飛躍為什么比第一次飛躍的“意義更加偉大”?明確:要想證明從實踐中得來的理性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世界的規律,必須把它再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看它是否能達到預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認識要有第二次飛躍。第二次飛躍的“意義更加偉大”,一是因為只有經過第二次飛躍,才能證明從第一次飛躍中得到的認識正確與否;二是因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也即認識必須再回到實踐中去。【研讀文本】第二部分·內容思考:本文首尾呼應的寫作特點是如何體現的?【研讀文本】第三部分明確: ①文章開頭提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的問題,結尾部分用“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問他的思想、意見、政策、方法、計劃、結論、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是從哪里得來的,他覺得是個怪問題,回答不出來”來呼應。②文章開頭說,“而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結尾用“應當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的教育”來呼應。③而“克服困難,少犯錯誤,做好工作,努力奮斗,建設一個社會主義的偉大強國,并且幫助世界被壓迫被剝削的廣大人民,完成我們應當擔負的國際主義的偉大義務”的結束語,又是與開頭“變成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相呼應的。本文論述了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的道理。為了闡明這一道理,毛澤東從認識與實踐的關系角度,論述了正確思想的形成過程,使我們懂得: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人們要從實踐中得到正確思想,而正確的思想又不斷推動實踐,而且,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文章主旨【總結全文】(一)中心論點:人們的正確思想,只能從① 中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二)分析問題從感性認識到④_________的飛躍從理性認識到⑤ 的飛躍(三)聯系實際,點明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教育的意義社會實踐物質精神理性認識實踐(1)總論② 與③ 的辯證關系(2)認識過程的兩個飛躍(3)總結并深化:正確的認識需要多次反復【總結全文】思路結構藝術特色①語言通俗、嚴謹。【總結全文】本文的對象是農村廣大干部和農民,所以作者不用難懂的哲學術語,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述。如“無數客觀外界的現象通過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個官能反映到自己的頭腦中來,開始是感性認識”,從人體的具體器官來談“感性認識”,就非常通俗易懂。同時,為使說理準確、嚴密,句子中往往用一些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如“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這里用了兩個“只能”,說明人的正確思想來自實踐是唯一的,回答非常肯定。②事理論證,層層深入。本文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運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原理,層層深入地論證“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的論點。就是在內部層次上,也體現了這一特點。如在論證由實踐到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時,緊緊扣住認識怎樣從實踐開始,經過感性認識達到理性認識來談。③首尾呼應,全篇論述貫通一體。開頭提出“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兩個疑問,結尾部分以“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問他的思想、意見、政策、方法、計劃、結論、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是從哪里得來的,他覺得是個怪問題,回答不出來”與之呼應。開頭闡述“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結尾部分說,這些同志對于這一常見的飛躍現象,“也覺得不可理解”,與之呼應。【比較閱讀】結合相關歷史背景,談一談毛澤東兩文寫作的針對性、現實性。篇目 寫作時期 針對性 現實性《改造我們的學習》《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抗日戰爭時期針對黨內在學風中存在的問題所作的報告。毛澤東號召全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反對主觀主義的作風。精辟透徹,論證充分有力,不但在當時發揮了重大作用,就是針對今天學習仍有指導作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針對“現在我們的同志中,有很多人還不懂得這個認識論的道理”的現實情況所寫。不僅對當時的人民群眾有深刻教育意義,而且對今天我們提高馬列主義的思想認識也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學習本文,我有什么樣的收獲?閱讀和寫作范例。本文從結構形式上給我們提供了閱讀和寫作議論文的良好范例。議論文一般的結構形式,在總體上是共同的、不可逾越的。這就是:引論——開頭——提出問題,本論——本體——分析問題,結論——結尾——解決問題。語言表達的通俗性。寫文章使用語言,怎樣才是高明的?本文生動地告訴我們,樸素、平實,采用群眾的活潑新鮮的語言,照樣可以闡明道理。提高對實踐的重要性的認識。從理論上弄清楚認識和實踐的關系。【拓展思考】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性認識,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當今社會,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海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真假混雜,令人難辨,這就需要我們獨立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不信謠、不傳謠。疫情面前,對疫情信息的高度關注和極度敏感本是人之常情,但我們應有基本的科學常識,要能準確判斷這些所謂的“信息”“知識”是否符合科學常識,是否經過實踐的檢驗。我們要多一分理智,多一點責任,多一點思考,頭腦清晰,明辨是非。【對接現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