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屈原賈生列傳》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一、想見其為人身世請大家從節選部分找到相關內容并解釋大意。才德志向離 騷一、想見其為人身世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高陽:顓頊苗裔:遠代子孫朕,我。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起,才詔定位帝王自稱。皇考:已故的父親。[先妣撫之甚厚《項脊軒志》](妣:已故的母親)我是顓頊帝的遠代子孫,父親名為伯庸。高貴出身:與王同宗一、想見其為人身世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攝提:“攝提格”的省稱,寅年的別名。貞:當,正當孟:開端。陬:夏歷正月的別名。正月是一年的開端,故稱“孟陬”。(《楚辭》都用夏歷)惟,發語詞。庚寅,紀日的干支。(寅年寅月寅日,難得的吉日)正當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降生不凡:誕辰吉祥一、想見其為人身世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皇:“皇考”的簡稱覽:觀察。揆:揣度,測度,衡量。初度:出生時的情況。肇:開始 【肇事:引起事端;鬧事。肇:引起,引發,招惹】錫:賜給。嘉:美好。先父觀察衡量我降生時的情況,一出生就賜給我美名。賜予嘉名:個人品格 政治理想公正有法則:平均平之地能孕育靈秀之物:原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紛:盛多;重:加,增加。我既有這么多美好的內在品質,又加之以美好的容態。“內美” 是先天根基,“修能” 是后天努力。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扈:楚方言,披。江離:一種香草。辟:“僻”,幽僻,僻靜。辟芷:生于幽僻之處的白芷。紉:連綴,連接。佩:名詞,佩帶在身邊的裝飾品。肩披江離與長在幽僻處的白芷,將秋天的蘭花連綴起來做成佩飾。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木蘭:一種香木宿莽:一種香草搴:拔取,楚方言 。阰:土坡攬:采摘。朝搴夕攬: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早晨我采擷坡上的木蘭,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細讀注釋1—5江離:香草。(取其芬芳)辟芷:幽僻處的白芷。(取其淡泊)秋蘭:秋天盛開的蘭花。(取其高潔)木蘭:香木。去皮而不死。(取其頑強)宿莽:香草。經冬不枯。(取其堅貞)詩人將花草與人生結合起來,象征自己高潔的品德、卓越的才能。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離騷》開創了“香草美人”的文學意象:“香草”:品德高潔的 “自我鏡像”(自我品德的具象化) 與 “理想標尺”(政治環境的 “清明” 與 “賢才”)“美人”:君主、家國與理想的 “情感寄托”“香草喻德、美人喻志” 的關聯,讓屈原的個人品德與政治理想形成閉環:他的一切修身行為,都指向 “報國” 的理想;而他的一切理想追求,都以 “修身” 為根基。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從屈原開始,香草就不僅僅是香草,美人也不僅僅是美人。“《離騷》之文依《詩經》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修美人,以媲于君。”(漢 王逸:《楚辭章句》)香草美人的世界是一個理想化的繽紛世界,又實在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烏托邦”:百畝芝蘭,芬芳撲鼻;芰荷芙蓉,茂盛鮮艷……以香草美人比喻理想、賢人、君王,以思美人而不得比喻自己的不得志,從《楚辭》始便蔚然成風。“后世的“香草美人”——①陳子昂《感遇》:“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詩中以 “蘭若”(蘭花和杜若)自比,描繪了蘭若在春夏之際的繁茂與美麗,象征著自己的才華和高潔品格,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孤獨寂寞、不被賞識的情感。②張九齡《感遇》:“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張九齡以丹橘自喻,丹橘經冬猶綠,象征著自己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操守,借丹橘不被人賞識,表達了自己雖有才華卻報國無門的無奈。③蘇軾《赤壁賦》客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它既可能是對 “賢君”“清明時政” 的隱約期盼(蘇軾雖因 “烏臺詩案” 被貶黃州,仍未完全消解濟世之心),更指向一種超越現實困境的、理想化的精神境界—— 是對 “人生價值得以實現”“心靈獲得安頓” 的隱喻式表達。一、想見其為人才德離 騷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汩:水流很快的樣子。比喻時間過得很快。與:等待。不吾與:“不與吾”,不等待我。賓語前置句。光陰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歲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先天稟賦與家族傳承的 “內美”(根基之德)后天主動修行的 “修能”(踐行之德)敬畏時光、珍惜韶華的 “進取之德”二、悲其志離 騷忽:迅速。淹:久留。代序:時序更替。時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謝變化有常。政治理想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二、悲其志離 騷惟:想到(“伏惟”:俯身思量”)美人:代指有才德、有作為的人。遲暮:年歲衰老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擔心自己身體逐漸衰老。政治理想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二、悲其志離 騷不:何不。撫壯:把握壯年。棄:拋棄。穢:污穢的東西。度:法度,準則何不趁著年富力強去除邪惡污穢,何不改變現行的法度?政治理想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二、悲其志離 騷騏驥:良馬。來:召喚詞。道:通“導”,引導 。先路:前驅。夫(fú):語氣助詞,不譯。乘上千里馬縱橫馳騁吧,來吧,我愿為前驅!政治理想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二、悲其志離 騷1.對君主 “惜時修德、勿誤社稷” 的勸諫(核心理想:明君治國)2. 對楚國 “革除弊政、改弦更張” 的呼吁(關鍵理想:改革圖治)3. 對自身 “愿為先導、輔佐強國” 的擔當(實踐理想:任賢報國)政治理想志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二、悲其志“美政”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選拔賢能者擔任官吏,遵循法令的準則而沒有偏差。“舉賢而授能” 體現了屈原在人才選拔上的主張,他反對世卿世祿,主張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如奴隸傅說(殷商賢相)、屠夫呂望(姜太公,西周開國元勛)、商販寧戚(齊桓公重臣)等,都是他所列舉的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例子。“循繩墨而不頗” 則強調了要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使國家的治理能夠遵循一定的規則和標準,實現公平與公正。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二、悲其志志人格追求憂國憂民,忠君愛國堅持真理,獻身理想憤世嫉俗,不同流合污剛正不阿,一身正氣潔身自好,自我完善忠貞不移,至死不變離 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堅持“美政”理想憂國憂民,忠誠堅持真理,九死不悔二、悲其志志人格追求離 騷三、怪其不以彼才游諸侯請看某網站的網友跟帖,看他表達了怎樣的觀點。屈原崇尚的美政,其實是一種幼稚的政治見解,哪能像他想象的那樣來玩政治呢?其次,他個人的政治能力,處事能力也是值得懷疑的,一個朝廷那么多人,與他都合不來,他還認為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這難免讓人笑話。還有,當不了官,實現不了政治理想也沒必要就要去死啊,這個人官癮太大了,離了官就不活了。阮籍看到司馬政權污濁不堪,人家要求他去當官他還裝醉不去呢,楚懷王那么昏庸,躲避還來不及呢,他卻還要要死要活的去當官,與阮籍相比,哪個是真正的清高?還有,想當官也行啊,當時那么多諸侯國,哪兒去不行啊,‘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非死賴在楚國,標榜什么愛國主義,你愛楚國,楚國愛你嗎?”1.請同學們概括這段跟帖的觀點。2.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明理由。三、怪其不以彼才游諸侯司馬遷: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網友:當時那么多諸侯國,哪兒去不行啊,‘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非死賴在楚國,標榜什么愛國主義,你愛楚國,楚國愛你嗎?”屈原為什么不投奔他國?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橘頌》橘的自然屬性 屈原的人格 / 理想受命不遷,生南國 生于楚、忠于楚,不離開故國,堅守家國情懷深固難徙,更壹志 對 “美政”(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的追求專一,不被外界動搖獨立不遷,廓其無求 不依附貴族集團,不貪求功名利祿,保持人格獨立蘇世獨立,橫而不流 清醒于亂世,不與奸佞同流合污,堅守道德準則三、怪其不以彼才游諸侯司馬遷: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網友:當時那么多諸侯國,哪兒去不行啊,‘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非死賴在楚國,標榜什么愛國主義,你愛楚國,楚國愛你嗎?”屈原為什么不投奔他國?身份:楚國王室同宗,責任感情感:愛國憂民,使命感品行:堅定不移,寧折不彎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橘頌》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惟有“自沉”才可以實現人生價值的肯定,達到對生存意義的高揚。詩人是孤獨的,甚至是寂寞的,但又是圣潔的、高貴而傲岸的。他的悲傷與怨憤都來自于他的憂國憂民。因而他的人格是莊嚴而崇高的。在他心目中,正直清白的人格比個體的生命還要珍貴,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高貴和尊嚴,他寧折不彎,九死未悔。完美的形象 對屈原精神的解讀高尚的追求 高潔的人格 堅貞的操守 (1)憂國愛民,對祖國無限忠誠,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2)執著追求理想,追求真理,對黑暗現實大膽的揭露和批判精神(3)敢于斗爭,決不妥協,堅守高尚情操,寧死不屈(4)以天下為己任,主動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小結:屈原精神解讀屈原的形象特征:1.有美好的品德。正直。2.有理想。堅持理想,絕不同流合污。在逆境中堅持斗爭。3.憂國憂民,愛國愛民。4.特立獨行。一悲屈原受讒被疏,懷才不遇;二悲屈原心懷怨憤而作《離騷》;三悲屈原的忠言未被釆納,懷王客死于秦;四悲屈原不為楚國所容,流放江南;五悲屈原蒙世溫蠖,以死殉國;六悲屈原死后,“楚日以削”竟至亡國。司馬遷為何“悲其志”?“悲”的是什么?司馬遷與屈原有相似的人生經歷:在政治上,他們都是“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受到了當權者的無情打擊,都屬于“發憤之所為作也”,都是“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報任安書》);在對文學藝術的追求上,二人都以書言志,發憤著書。一樣的懷才、正直、忠君愛國、有志向;一樣的受讒被疏,面臨生死抉擇。這樣相似的經歷,給司馬遷帶來了啟發和精神上的鼓勵。所以司馬遷是借寫屈原的身世在抒發自己的感憤,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馬遷是以生踐“志”。司馬遷既然是“悲其志”,而不是悲其人,司馬遷的泣涕就不僅僅是針對屈原一個人,而是為天下所有懷有遠大志向而難以實現的人而哭泣。但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和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司馬遷為何“悲其志”?“悲”的是什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