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宿建德江》說課稿大家好!高興能向各位評委老師分享我在新課標背景下,對《宿建德江》這一課的個性設計與思考。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教法、學法等五個維度對本課進行闡述。首先,立足單元說教材《宿建德江》是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中的一首古詩。本單元以“觸摸自然”為主題,以“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為單元的語文要素,編排了《草原》《丁香結》《古詩詞三首》《花之歌》四篇課文。四篇課文都是展現自然之美的文學名篇,其中《草原》和《丁香結》屬于現代名家散文,《古詩詞三首》是經典古詩詞,《花之歌》是外國散文詩。四篇課文,雖然體裁不同、內容各異,但都是描寫自然景觀或自然現象,并且作者在描述景色時均融入豐富的聯想。《宿建德江》刻畫了秋江暮色,寫出了詩人的羈旅之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課程內容。依據本單元內容特點及課后習題要求,本單元可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基于真實情境,整合單元內容,我設計了“帶上‘妙想’去研學”的主題情境,將“開啟妙想之旅”作為單元的核心任務,本課的任務情境為:古詩里的妙想之旅——漫步建德江。教師除了要分析好教材,還要掌握好學生的情況。六年級的學生古詩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并且已經具備了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學生能夠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結合自身的閱讀經驗,遵循一些方法,形成自動化的聯想和想象。基于以上認識和分析,并結合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目標:1.學習古詩《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2.理解這首古詩的大意,感受詩的意境。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以景入情,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其次,依據學情定策略基于學情,結合新課標要求,在大任務、大情境的背景下,我采用情境式教學策略,設計教學環節,驅動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借助以讀促悟、交流分享等方法,在實踐中獲得語言知識、技能和語言運用經驗。同時,將評價任務貫穿始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第三,以生為本話流程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開課伊始,我創設一個情境: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開啟了“帶上‘妙想’去研學”的旅行,跟隨著作家開啟了散文里的妙想之旅,打卡了老舍先生筆下的內蒙草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與遼闊,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偶遇了宗璞筆下一樹的丁香,欣賞到了花的美麗姿態,體會到了作者豁達的人生態度。今天,我們要開啟古詩里的妙想之旅,一起漫步建德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創設研學打卡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任務驅動中主動學習,在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語文學習經驗,建構適應未來學習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順勢進入環節二:完成初級任務——讀,感受韻味語文教學,“讀”占鰲頭,古詩教學更應該以“讀”貫之。因此,在本環節中,我重點引導學生的讀:初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解決生字,重點關注多音字“泊”“渚”的讀音);二讀,讀好停頓;三讀,讀出畫面感。通過學生初讀、發揮想象讀、多種形式指生讀、合作讀、教師范讀、氣氛推動齊讀等方式,加深對古詩認識,也是感知韻律美,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的過程,滲透著對文化自信、審美創造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并開展“我是朗誦者”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選,體現出“學習任務群”的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特征。緊接著進入環節三:完成升級任務——解,讀懂詩意古詩只有短短的四句,雖短但意無窮。讀懂古詩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導學生理解詩題的意思,結合之前所學過的古詩《夜宿山寺》和《宿新市徐公店》可知,題目中的“宿”都是指住宿在某個地方。再借助注釋和插圖,學生很快便能明白是詩人孟浩然夜宿于建德江邊時所寫的一首詩。順勢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孟浩然此時心情如何?從哪句詩可以看出?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再引導學生自由朗讀古詩,結合注釋和插圖想象畫面,說說透過詩中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教師配樂范讀,生閉眼想畫面(詩人劃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沙洲旁,暮色沉沉,陣陣愁緒彌漫心頭,無邊無際的原野上,天幕低垂和樹木連在了一起,江水清澈,那月,距離詩人那么近)。探究:為什么日暮時分會引發愁情呢?出示:《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詩經》的這首詩寫了:一位婦女的丈夫在外服役,沒有人知道歸期,當夜幕降臨,雞歸籠舍、牛羊入圈時,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更甚。日暮時分的思念由此成文,詩人孟浩然值此日暮,所思又是什么?你從哪個字可以看出詩人思念的是家鄉?適時出示: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 ,引導學生齊讀詩句,指名交流這些詩句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小結:在這些詩句中,沒有“思鄉”一詞,一個“客”字卻訴說著濃濃的思鄉。適時引入了與古詩內容有關聯的詩句,讓學生在感受古詩用詞特點的基礎上,更好地感知詩人的情感,降低了理解坡度,使學生更為全面、深刻地理解詩意。最后進入環節四:完成終極任務——品,體會情感1.在學生理解詩意地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愁新”。暮色沉沉,伴著思鄉的心緒,一陣陣愁情漫上心頭,詩人在“愁”什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出示創作背景,引導學生思考:此時,詩人移舟暮宿建德江,望著眼前的蒼茫暮色、朦朧煙霧,愁的是什么呢?學生可能會回答:愁——不知該如何跟父老鄉親交代、愁——不知該往何方、愁——接下來該做什么……此環節采取了扶放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交流,層層深入學習古詩。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也在思維過程中,實現了語言的建構運用。2.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愁”藏在他目之所及處。小組合作交流:此時,詩人內心茫茫然,那本該生機勃勃的原野看起來卻是 ,那本該用晚霞渲染的天幕也變得 。江水清澈,唯一與自己親近的居然是那一輪映在江中的明月。3.交流之后,再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邊讀邊展開想象:此時此刻,那月會對詩人說些什么;詩人會對那月說些什么。最后,再讓學生帶著新的感悟去讀古詩,并嘗試背誦古詩。在對詩人遭遇理解的基礎上,小組合作開拓思維,充分激發學生進行大膽想象畫面,讓學生幻化成距離詩人最近的那月,幻化成距離那月最近的詩人,更好地融入到詩的意境中,輔助突破重難點。接下來,落實“雙減”談作業課后作業以“作業超市”的形式呈現,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作業形式:畫一畫:畫一畫詩人眼中的建德江。寫一寫:請將《宿建德江》改寫成一個小故事。。讀一讀:你還讀過關于孟浩然的哪些古詩呢?摘抄下來,讀給同學或者家人聽吧。“作業超市”從學生的個性需求出發,賦予學生作業選擇權,設置了畫一畫、寫一寫、讀一讀等實踐活動,讓在實踐中,鞏固知識,鍛煉能力,提升素養。同時,還能激發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最后,梳理歸納話板書我的板書,以課題為中心,以日暮的秋江為背景,呈現整首古詩,突出一個“愁”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