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象的耳朵》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教材與學情分析】《大象的耳朵》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該單元由四篇有思維價值的故事組成,四個故事指向一個主題“改變”。《大象的耳朵》這一故事圍繞著大象的“耳朵”展開,通過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馬等與大象的對話,告訴學生一個深刻的道理: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不同,做事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對別人的建議要學會理性判斷,有自己的主見,勇敢做自己。文中的語言表達很有特色,運用了大量的對話、問句,寫出了大象想法的變化過程,也非常適合問句的朗讀練習。課后練習也要求讀好問句。一年級的孩子在《比尾巴》《要下雨了》等課文的學習中對問句的朗讀已有了初步的體驗,本課旨在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讓孩子體會問句的朗讀會因語境不同,心情不同而有所變化,并在讀好問句的基礎上,學習提問并積累提問的語言。一年級的學生面對二年級下冊的課文,字詞的積累,長句子的朗讀,對語言的理解等都是極大的挑戰。【課時目標】通過隨文識字、聯系生活經驗等方法認識“耷、豎”等5個生字,根據語境能正確選擇多音字“似、扇”的讀音,能按筆順正確書寫“扇、遇”2個字。能正確地朗讀課文1—8自然段,讀好文中的問句。學習運用語氣詞、疑問詞等提問;能借助大象的話,感受大象想法的變化。【教學重點、難點】1.能讀好文中的問句。2.借助大象的話,感受大象想法的變化。【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板貼,動物頭飾等【教學流程】情境導入,揭示課題“我就是我”頒獎典禮,為大象頒獎。揭示課題 ,讀準課題。設計意圖:創設動物王國頒獎情境,“大象因為什么獲得‘特別耳朵獎’呢?”這一疑問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同時也為明白大象最后說的“人家是人家,我就是我。”這一道理做鋪墊。二、初讀課文,聚焦“耳朵”1. 請生用橫線畫找: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樣的?(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認識“耷”,通過觀察,理解“耷拉”的意思,讀準多音字“似”,并嘗試用“似的”說話。聯系生活學習“扇”。2. 請生用波浪線畫找:大象的大耳朵有什么作用?(有蟲子來的話,大象只要把它的大耳朵一扇,就能把他們趕跑。)結合《作業本》的練習,根據語境選擇多音字“扇、似”的正確讀音。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根據問題“大象耳朵到底特別在何處?”從文中快速提取相關信息的能力,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運用會意字的特點,識記“耷”;通過做動作理解多音字“扇”。三、角色扮演,讀好問句1.大象的獲獎感言,引發思辨:大象的耳朵為什么會給它帶來煩惱呢?它的耳朵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 圈一圈:文中哪些小動物覺得大象的耳朵很奇怪?3.借助語氣詞、疑問詞讀好問句。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再次激起學生探究興趣,角色代入遵循低段孩子的年齡特征,讓孩子在一次次對話中學會了抓住語氣詞、疑問詞讀好問句的方法。四、讀演結合,感受“變化”1.動物們,你們為什么都覺得大象的耳朵奇怪啊?2.除了小兔和小羊,還有很多動物也都問了大象同樣的問題。出示提問小錦囊。3.師生合作演,學習運用語氣詞、疑問詞提問,感受大象的內心變化4.四人小組分角色表演大象與小動物的對話。5. 你們演得真好,為什么課文里沒有寫這些小動物的問話呢?(重復)是啊,你發現了作者寫故事的小秘密,課文用一句話,大家就明白了,一起讀。設計意圖:角色扮演遵循低段孩子的年齡特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合作,加入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化物為我,入情入境,在合作扮演中學會了抓住語氣詞、疑問詞說好問句。同時四人小組的合作表演,也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五、觀察字形,指導書寫1.指導書寫“遇”。2.找出本課另外2個半包圍結構的字作比較。“遇”左下包圍,“扇”和“痛”是左上包圍結構。3. 學生練寫,描一遍寫兩遍。4. 學生互相點評寫字作品,再進行修改。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孩子在觀察中發現半包圍的字書寫規律,進而運用規律左上包圍的字都是先寫外面再寫里面的規律,而且里面都有且只有一筆露在外面,并應用在書寫“扇”字中,從而提高識字書寫能力。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