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紅燭當一個詩人決定去死反動派,你看見一個倒下去,可也看得見千百個繼起的!正義是殺不完的,因為真理永遠存在!歷史賦予昆明的任務是爭取民主和平,我們昆明的青年必須完成這任務!我們不怕死,我們有犧牲的精神!我們隨時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聞一多《最后一次演講》聞一多聞一多(1899-1946),詩人、學者、“新月派”代表人物。1923年,第一本詩集《紅燭》出版,1928年出版《死水》,另有《唐詩雜論》等文集。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革命斗士1946年7月11日,聞一多參加民盟負責人李公樸追悼會,當晚被國民黨殺害,年僅48歲。1922年,聞一多遠渡重洋留學美國,他的行囊里裝的還就是薄薄的一本杜甫詩集。美國的發達他看在眼里,中國的貧窮和戰亂他刻在心里。在家書中,他說:“一個有思想的中國青年,留居美國的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在美國,有的中國同學去理發,卻因為就是有色人種,門都沒進去,告到法院雖然勝訴。可就是店老板還就是要求中國學生只能偷偷地來理發。畢業典禮上,慣例就是男女生成對上前接受畢業文憑,但六個中國男生只能自己結成三對走向講臺。因為沒有美國女生愿意和他們站在一起。每每耳聞目睹這些事,聞一多都會痛苦地折斷手中的筆。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他知道,很多不堪卒讀的話語。都可以用來形容祖國的苦難,但他寫下的詩句卻就是“我要贊美我祖國的花,我要贊美我如花的祖國”。有人說:“國家就是腐敗的,到處丑惡,不值得愛。”聞一多痛心地反駁道:“不對,只要就是你的祖國,再丑、再惡,也要愛他。”他常把自己的詩寄給國內的朋友們。也常常提醒道:“不要誤會我想的就是狹義的家,我所想的就是中國的山川,中國的草木,中國的鳥獸,中國的屋宇,中國的人”。詩歌的“三美”音樂美一建筑美二繪畫美三是指新月派詩歌有節奏韻律、有平仄、講究押韻,好像音樂一樣。是指詩歌的格式在視覺上好像建筑一樣。講究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要求借助富有色彩的詞藻來創造“濃麗”的意象,以此增添詩歌的畫面感。文藝評論中總能看到一個術語,叫“意象解構”,它指的是詩人經常將一個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幾個不同的部分來表情達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的筆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顏色、味道、氣質三個部分。請大家找出“蠟炬”“紅燭”這個意象在李商隱和聞一多的詩中主要被解構成了哪幾個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無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意象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例如:1.鴻雁——思鄉懷親“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2.梅花——高潔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蠟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淚”兩部分。“紅燭”被分解成了“色”“光”“淚”“灰”四個部分。紅燭啊!這樣紅的燭!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 紅燭的紅色代表赤誠、熱烈、忠誠。將紅燭的紅,類比為紅心的紅。自我剖析意識紅燭的“色”紅燭的“光”運用了反復的手法,表明了詩人的醒悟:光是要“燒”出來的,只有燃燒自我,無私奉獻,才能放出光芒。為何/更須/燒蠟/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第2節)紅燭啊!不誤,不誤!原是要“燒”出你的光來-——這正是自然的方法。(第3節)內容:對先前的認識進行了徹底的自我否定紅燭的“淚”紅燭啊!匠人造了你,原是為燒的。既已燒著,又何苦傷心流淚 哦!我知道了!是殘風來侵你的光芒,你燒得不穩時,才著急得流淚!“淚”象征著因拯救祖國、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礙而產生的著急焦慮之情。體現了詩人懷著拯救祖國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動勢力的阻撓,感到壯志難酬,故而痛苦流淚。紅燭的“淚”象征著為了拯救世人,而主動自我犧牲后還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詩人勉勵紅燭流淚,并培出花兒,結成果子,實際是勉勵自己為爭取人民的幸福快樂無私奉獻。紅燭啊!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請將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間,培出慰藉的花兒,結成快樂的果子!紅燭的“灰”隱含作者的同情,在不公平的因果關系下,更凸顯出“紅燭”的奉獻精神。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全詩作者的情感發生了幾次變化?分別是怎樣的?7次。贊美(第一節)——困惑(第二節)——明白(第三節)——感傷(第四節)——困惑(第五節)——明白(第六節)——安慰(第七、八節)①《紅燭》引用李商隱詩句不僅是因為這句詩概括了全詩的主旨,點出了蠟燭甘愿自我犧牲直至生命終止的高尚品格;②更是安排內在情感結構的需要:詩人先知道并接受了“蠟炬成灰淚始干”的事實,在心底生出贊嘆、困惑、憐憫、認可和歌頌,繼而托物言志,更加堅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獻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構。③引用李商隱的詩句與全詩結尾所引“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形成呼應,以引用起,以引用終,讓詩歌首尾照應、豐潤圓滿,加上中間部分的贊嘆、困惑、感傷等情感,全詩體現出一種起承轉合之美。思考:作者為什么要把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干”放在開頭?思考:與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傳統詠燭詩相比,聞一多筆下的被注入人格的“紅燭”具有哪些獨特之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①燃燒動機不同:蠟炬是 “被動消耗” 到,紅燭是“主動選擇”,紅燭是有使命的 “清醒奉獻者”第一節中,“與詩人同心”的姿態,主動選擇用紅色火焰(象征熱情與理想)照亮,表明紅燭是清醒的“奉獻者”而非被動的“犧牲品”。② 奉獻狀態:跳出傳統 “奉獻與犧牲單一內涵” 的局限,紅燭以 “矛盾中不退縮” 的姿態,成為有掙扎卻更堅定的清醒踐行者。A傳統詠燭詩中,“蠟炬之淚” 始終困在 “奉獻與犧牲”的單一內涵里,(如 “蠟炬成灰淚始干” ),無 “痛苦” 與 “使命” 的對抗性。B聞一多筆下的紅燭清晰認知燃燒的 “代價”(“流淚” 是痛苦,“灰心” 是損耗,二者都是 “果”),但更明確燃燒的 “意義”(“創造光明” 是核心 “因”)。這種 “明知痛苦仍要燃燒” 的矛盾,正是聞一多的自我寫照:他深知民國初年的時代黑暗、理想踐行的艱難,卻仍愿以自身 “燃燒”(投身文化救亡、詩歌革新)換取光明,紅燭由此成為 “帶著掙扎卻絕不退縮” 的清醒踐行者,而非單純的 悲劇“犧牲品”。“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讓紅燭的價值不再依賴 “是否照亮更多人”“是否被認可” 等 “收獲” 來定義,而是完全專注于 “燃燒本身”,即 “踐行理想、奉獻自我” 的 “耕耘過程”。這恰是聞一多對 “奉獻” 的重新定義:將個人價值與時代使命深度綁定,不求名利回報,只以 “踐行信念” 為核心。此刻的紅燭,早已跳出 “簡單犧牲象征” 的局限,成為了超越功利性的 “精神圖騰”。③精神內核:超越現實功利性藝術特色歸納:(1)反復。“紅燭啊”貫穿全詩,局部復沓吟詠,形成節的排比,回環往復的形式使詩歌富于音樂美。(2)渲染。表現手法上重視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詩人心中的情感。(3)托物言志。詩人以物化的紅燭表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過隱喻的筆法描寫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內心所涌現的矛盾、痛苦和掙扎。主旨總結:全詩以詩人與“紅燭”的心跡交流為線索,用發問的形式展開詩意,詩人將自己比作紅燭,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熱來照亮險惡的前途,去燒破世人的迷夢,搗破禁錮著人們靈魂的監獄,為人間培養出慰藉的花兒和快樂的果子。雖然“流一滴淚,灰一分心”,但即使是“蠟炬成灰淚始干”也在所不惜,凸顯了詩人獻身祖國、敢于自我犧牲的愛國精神。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曼德拉: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那就蜷伏于墻角。但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了自己茍且而得意;不要嘲笑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我們可以卑微如泥土,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蟲。“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魯迅《吶喊〈自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