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統測八年級語文2025.4班級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編號____________一、基礎·運用(共18分)近期八年級的同學們參與了游學活動,語文老師發起了“少年游”的分享活動,請你完成下列任務。“少年游”活動序章 少年游,不僅指代游歷行為,也代表著一種富有詩意的情感表達,承載著青年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在古代,游學是指學子離開本鄉,遠游異地,通過拜訪名師、游歷名山大川等方式,以增進知識、開闊眼界、提升學問的一種教育文化活動。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被視為現代游學的始源。在現代,少年游依然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鼓勵青年們多接觸社會,體驗生活,增長見識,走出課堂。這種游歷不僅是身體的遷徙,更是心靈的成長與蛻變。 說起游學,就令人向往。你或許想馳騁萬里,去看廣袤的大地;你或許想登臨海島,去看洶涌的波濤;你或許想去往郊外,看鳥語花香、草長鷹飛、溪水潺潺;你或許還想去參觀歷史遺跡,心無旁騖地研究古戰場上令人振撼的金戈鐵馬的遺跡……1. 閱讀“活動序章”,請你確認文段中的加點詞語是否有錯字,根據詞義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因為表達的是“遷移,搬家”的意思,所以“遷徙”一詞中有錯字。B. 因為本指“蟬蛻殼變”,后“比喻人或事物發生形或質的改變”,所以“蛻變”一詞中沒有錯字。C. 因為形容的是“草兒生長、黃鸝飛翔的春天景象”,所以“草長鷹飛”寫法正確。D. 因為表達的是“心靈受到強烈的沖擊”的意思,所以“振撼”寫法正確。2. “活動序章”中畫橫線的句子存在兩處語病,請修改。【一】游山賞水“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自然山水可以讓我們獲得美的享受與心靈的觸動,同學們在一起分享不同路線的游學經歷。小明:最讓我難忘的是春天的揚州,那是一個風光旖旎、景致千姿百態的旅游勝地。當你漫步于一碧萬頃的瘦西湖邊,撲面而來的是輕柔的春風。湖面上短棹推波,蕩開陣陣漣漪,美麗的湖景令人嘆為觀止!春風過處,連揚州城的磚縫里都沁出三分靈氣。【甲】個園的竹海翻涌著翡翠浪,何園的山茶燃起紅燭萬盞,平山堂前的梧桐新葉托著檐角風鈴,叮咚聲里飄著千年文墨香。【乙】這座被大運河浸潤了千年的古城,此刻正枕著春水,在瓊花影里做著唐宋年間的清夢。這時候,所有的喧囂都消失了,只有流淌在揚州城里的豐盈詩意,令人神往。3. 你閱讀小明同學的游學經歷后,判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風光旖旎”“千姿百態”“枕著春水”分別是主謂、并列、動賓短語。B. “嘆為觀止”寫出了西湖美景令人感到驚嘆,表達作者喜愛之情。C. 【甲】句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增強了語勢,富有感染力地寫出了揚州城的美麗與雅致。D. 【乙】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這座運河古城奮發昂揚的生機與活力。小紅:“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揚州已是滿目春意,但冰城卻仍白雪紛紛,哈爾濱一游最讓我難忘的是神奇的霧凇。我專門查了霧凇的形成原理,美景中也有科學趣味。4. 小紅查找時,不小心把資料的順序打亂了,請你幫她選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確的一項( )①而大風是霧凇形成過程中的天敵,它總能把形成過程中結構松散的冰晶吹散,即使簇擁在一起的霧凇也會被吹得無影無蹤。②霧凇是低溫環境中,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或者無數0℃以下的過冷霧滴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黏的結果。③夜間有云時,地面氣溫降低較慢,晝夜溫差相對較小,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就不會凝結。④其次,霧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靜風或是風速很小。⑤若是云散去,熱量就更多地散發出去,使地面溫度降低,為水汽的凝結提供了必要條件。⑥形成霧凇的氣象條件非常苛刻,要求低溫寒冷,而且空氣中水汽充足。A. ②⑥④①③⑤ B. ⑥②①④③⑤ C. ②⑥④③⑤① D. ⑥②④⑤③①【二】探游民俗游學過程中見到的一幅幅民俗風情畫卷讓同學們感受到多彩的地域文化。小亮:這次出游,雖沒見到課文里陜北“安塞腰鼓”粗獷豪放、剛健雄渾的英姿,但在山西臨汾也可以說是得償所愿,一飽眼福。臨汾的“威風鑼鼓”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它突出表現在一個“威”字上,無論是聲響、節奏,還是陣勢、舞姿,都極為“威風”。鼓聲一響,靜穆的隊伍驀然騰躍起來:時而緊鑼密鼓,如暴風驟雨,瓢潑而下;時而變換節奏,如山間溪流,回旋激蕩;______________。“威風鑼鼓”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恢宏壯闊的場面真叫人熱血沸騰!5. 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在空缺處仿寫一組句子,構成一組排比句,使之語意連貫。6. 同學們觀賞腰鼓表演后,創作了一副對聯來表達內心激動之情,請選出在上下聯橫線處填入詞語最恰當的一項( )上聯: ① ,鼓聲澎湃, ③下聯:排山倒海, ② ,敲響盛世風情A. ①威震河岳 ②氣勢磅礴 ③舞出炎黃神韻B. ①驚天動地 ②勢破乾坤 ③擂出華夏英姿C. ①驚天動地 ②氣勢磅礴 ③舞出炎黃神韻D. ①威震河岳 ②勢破乾坤 ③擂出華夏英姿7. 下面是同學們探討民俗的對話,請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A. 社,在紹興指一種居住區域,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選自魯迅先生《吶喊》的回憶性散文《社戲》就反映了這一地方民俗。B. 信天游是流傳在中國西北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形式。《回延安》就采用了“信天游”的形式,兩行一節,節內押韻,形式活潑,節奏自由。C. 《詩經》中的詩原本也都是配樂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為風、雅、頌三類,其中“風”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D.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是直陳其事,比是借物譬喻,興是托物起興。這三種手法在民歌中也常見。【三】意“游”未盡“詩言志,歌詠言”,詩歌本同源,同學們在研學晚會上唱誦詩歌來抒發游興。【唱春歌】 上春山 二月天楊柳醉春煙 三月三來山青草漫漫 最美是人間四月的天 一江春水綠如藍 春色鬧人不得眠 春雨漲滿池塘喚睡蓮 春花兒開遍呢喃的燕 春風得意正少年 我上春山約你來見 我攢了一年萬千思念 山上兒童放紙鳶 山下游人紛紛追畫船 東風拂人而落花作簪 踏遍春山不思還 (有刪改) 【誦春詩】 春思 李白(唐)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8. 以下是同學們對歌詞與詩歌的賞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上春山》歌詞中滿是春日生機勃發的意象,感情基調歡快明朗,歌唱時要唱出歡樂活潑的氛圍,表達對春日的喜愛與贊美。B. 《上春山》歌詞具有音樂美與古典美,押“an”韻,并化用了許多詩詞,唱起來朗朗上口,傳達了愉悅的情緒。C. 《春思》開頭兩句以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起興,寫獨處秦地的思婦觸景生情,終日思念遠在燕地衛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歸來,表達了思念之情。D. 《春思》整體押“i”韻,唱誦時宜聲韻響亮,節奏明快,曲調高昂。9. 研學晚會上,小超同學剛登上舞臺就不留神絆了一跤,臺下一片嘩然。眾目睽睽之下,小超迅速爬起,不慌不忙舉起話筒,說:“______________。”請選出應對最機智和恰當的一項( )A. “真是不好意思,失禮了。”B. “今天的晚會節目太精彩了,老師和同學們太熱情了,以至我不得不為之傾倒啊!”C. “舞臺地面太滑了,麻煩工作人員處理一下吧,謝謝!”D. “吃一塹長一智,后面上臺同學可以以我為戒,不再摔倒了哈哈。”10. 作為晚會主持人,小麗同學要對研學之旅的收獲做最后的總結,請你幫她寫幾句結束語,并用上“既……又……”這組關聯詞,請注意語境和對觀眾的稱呼。二、古詩文閱讀(共19分)(一)(共6分)11. 默寫(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關雎》)(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文的一大特色。如《桃花源記》:“土地平曠,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雞犬相聞。”(《桃花源記》)(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5)同學們在做“花”主題的古詩輯錄工作,請寫出帶“花”字的一句古詩文:__________________。(試卷中已出現的除外)(二)(共6分)請閱讀《蒹葭》和《子衿》,完成下面小題。蒹葭《詩經·秦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子衿《詩經·鄭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12. 《蒹葭》以“蒹葭”“白露”營造出____________的意境,暗示追尋的渺茫;《子衿》用“衿”“佩”等服飾意象,凸顯女子___________的細膩情思。《蒹葭》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通過描寫______________,展現追求者與目標的距離感;《子衿》以“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夸張修辭,直抒女子的心情。13. 《蒹葭》與《子衿》均以“追尋”為內核,但兩首詩在情感表達上各具特色。《蒹葭》含蓄、深沉,《子衿》則更為直露、熱烈。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蒹葭》和《子衿》在寫法上相同點及其對表達情感的作用。(三)(共7分)閱讀《小石潭記》,完成下面小題。小石潭記柳宗元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14. “隸而從者”中的“從”與下列選項中加點的“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便舍船,從口入 B. 擇善而從 C. 從長計議 D. 從天而降15. 下列對文章內容和寫法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 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記,按“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順序,記錄了作者游覽的經歷。B. 文章開篇以珮環相擊之音來寫水聲,表現出水聲清脆,令人愉悅;同時也借水聲烘托出環境的幽靜。C. 第②段寫游魚,先總體寫魚的大體數量和“空游無所依”的狀態,接著采用特寫鏡頭寫日光魚影,勾畫出一幅生動活潑的游魚圖。D. 作者善用正面和側面的描寫方法來寫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側面描寫的方法寫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16. 下面鏈接材料和《小石潭記》均為“永州八記”中的篇章,兩文的寫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有相通之處,請分析《小石潭記》中作者的情感變化及原因,并推斷鏈接材料中作者通過小丘所表達的思想情感。【鏈接材料】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①而有之。問其主,曰:“唐氏之棄地,貨②而不售③。”問其價,曰:“止四百。”余憐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時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鏟刈穢草,伐去惡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噫!以茲丘之勝,致之灃、鎬、鄠、杜④,則貴游之士爭買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⑤乎!(節選自柳宗元《鈷姆潭西小丘記》)【注】①籠:收攏。②貨:賣,出售。③售:買。④灃、鎬、鄠、杜:京都附近的繁華地方。⑤遭:遇合,運氣。三、名著閱讀(共5分)17. 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里說:“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經典常談》共十三篇,從內容上看,有的一部書是一門學問,有的一部書是一種生活習俗,有的一部書是一段歷史……請以書中的某篇為例,談談你讀完后獲得了什么新文化知識,從而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四、現代文閱讀(共18分)(一)(7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物候南方與北方不同。我國疆域遼闊,在唐宋時代,南北緯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異自然很分明。②秦嶺在地理上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在氣候上是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③秦嶺是我國亞熱帶的北界,南嶺則可說是我國亞熱帶的南界,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熱帶的特征是:“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換言之,在熱帶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而五嶺以南即有此種景象,可于唐宋詩人的吟詠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詩:“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應該是中原(以河南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區)桃李爭春的時候,但在柳州①最普遍的常綠喬木榕樹卻于此時落葉最多,使人迷惑這是春天還是秋天?④我國地處世界最大陸地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熱,氣候變遷劇烈。在冬季,南北溫度相差懸殊;但到夏季,則又相差無幾。北京、南京緯度相差7度,在三四月間,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間,柳絮飛、洋槐盛花時,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溫度尚比北京高3.6攝氏度,到4月則兩地平均溫度只差0.7攝氏度,5月則兩地溫度幾乎相等。在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物候差異尚且不能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加之我國地形復雜,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異各處不同,差異自然必更為復雜。(節選自竺可楨《物候的南北差異》,有刪改)【注】①柳州:簡稱“柳”,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材料二】①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于季風區。一年中,伴隨著季風的變化,大陸上的降水也呈現出明顯的季節特征:華北地區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潤如酥”“春雨貴如油”等說法;江南地區的春雨較多,正所謂“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幾時”。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氣和暖濕氣流激戰的主戰場,既容易出現連綿的陰雨,也容易出現短時強降雨、雷暴等強對流天氣。那么,華北和江南的春雨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②春季是冬季風轉向夏季風的過渡時節,雖然總體趨勢是冬季風慢慢變弱、夏季風逐漸強盛,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兩軍對壘、互有勝負,呈現拉鋸戰的態勢。當冷空氣在春季南下時,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③第一種情況是干冷空氣強勁,暖濕空氣柔弱。強勁而干冷的西北風以“短、平、快”的特點快速掠過中東部地區,此時,華北地區的天氣現象就表現為大風、降溫。其間,如果某地有水汽條件并且存在輻合上升運動,就可能產生短時弱降水。在江南,強冷空氣推著柔弱的暖空氣東移南撤,形成了冷鋒鋒面,而后冷空氣快速過境,江南地區藍天重現。④第二種情況是暖濕空氣北上,然后干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先北上,漸次占領江南和華北,上述地區近地面風向以南風為主。俗話說“南風吹到底,北風來還禮”,春季的冷空氣也不是吃素的,它們在關鍵區積蓄到一定程度后會大舉南下。由于暖濕空氣比較強勢,所以冷空氣南下的進程阻力較大、行進緩慢,“打太極式”地慢慢推著暖濕空氣南撤。在這種情況下,華北表現為連續兩三天的綿綿細雨,十分有利于夏糧生產。可惜這種天氣形勢并不常見,所以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會漸次減弱、變性,抵達江南時,與盤踞此處的暖濕空氣勢均力敵,甚至會形成靜止鋒,此時江南地區降水多,持久且猛烈。⑤綜上所述,當春天的冷空氣南下時,華北多數情況下只是刮刮風、降降溫,落幾滴微雨;而江南則會發生冷暖空氣的激烈對峙,從而產生持續性降雨。(選自劉浩《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18. 以上兩則材料均提及了“南北方物候”的不同,但說明的主要問題不同。請仔細閱讀材料二,總結材料二主要說明的事理。【材料一】:造成南北方物候差異表現的多種原因【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 根據以上兩則材料的內容,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材料一中,我國地處世界最大陸地亞洲的東部,大陸性氣候極顯著,冬冷夏涼,氣候變化差異較大。B. 材料一中,在長江、黃河大平原上,物候差異可以簡單地按緯度計算出來,然而那些丘陵、山地就無法計算,物候差異就變得復雜。C. 材料二中,在春季,江南區域成為冷空氣與暖濕氣流對抗的核心地帶。該地區雖然容易遭受持續的陰雨天氣,但并不經常遭遇突發的短時強降雨、雷暴等劇烈對流天氣。D. 材料二中,當冷空氣在春季南下時,由于暖濕氣流的強勁勢頭,冷空氣南下的步伐遭遇了顯著的阻礙,導致其緩慢而艱難地向南推進。在這種情況下,華北表現為連續兩三天的綿綿細雨,利于夏糧的生產。20. 【材料一】第③段中畫線句,柳宗元《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詩:“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結合材料二的內容推測詩中出現的天氣現象的原因。(二)(共11分)閱讀《北京之夜》,完成下面小題。北京之夜林文欽①最早知曉北京,是因幼年時看到的一張老郵票,上面印著“祖國風光美麗首都”的影像。慢慢地,看過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和黃宗英的《京城瑣記》……北京,在漸次的閱讀中,一點一點地立體起來,卻始終讓人覺得有些疏離。彼時,我認為北京是遠離我的,她站在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兀自繁華,兀自高貴。②2014年的春風邀請我來到北京,我終于有機會靜讀北京。③她,是古典的。走在北京城的胡同里,我感受著千年的歷史。那典雅大方的古老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一磚一瓦都沉淀著歷史和故事,連接著的是老百姓的悲歡離合。“老字號”是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標志,“全聚德”“同仁堂”“內聯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百個“老字號”,像繁星般鑲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放射著光芒,傳遞出歷史長河的每一個精彩瞬間。不管是衣食住行的哪塊招牌、哪一行當,細心去領略,都會讓人耳目一新。看哪兒都讓人覺得踏實,覺得愜意,覺得舒心,覺得物有所值。在老舍茶館聽戲喝茶,品一碗馨香,聽一串豪情,那京腔京味彌散著千年神話的飄逸。④她,是詩意的。陽光燦爛的午后,我獨自騎車穿梭在這座城市中。我喜歡燈光明亮的新華書城、首都圖書館,喜歡社區廣場上快樂嬉戲的孩子們、投入跳舞的老人們,喜歡看到無人售票公交車的干凈快捷,喜歡看到年輕母親們一遍遍教自己的孩子怎樣禮讓三先,更喜歡看到等紅燈時對面等著過馬路的人嘴角眉眼溢出的會心的笑意。北京的詩意,不僅是物質上的豐富,還有一種不可復制的人文境界。華燈初上時,我漫步到后海。墜向山底的斜陽把最后余暉照在舊時清朝皇家獨享的這一泓清池上,使得整個后海水面發出粼粼的光。在我的心中,這里是人文濃厚的地方,那岸上古樸簡約的民居和熱情、操濃重京味的居民,周圍數不勝數、曾經門庭若市的王府和名人故居,不也時時散發出無窮的京韻和歷史的回聲嗎?滿月高懸,光線斑斕,一泓清水悄悄地隨風微顫,一陣幽幽的二胡或琵琶聲從湖上的游船里裊裊地飄蕩開來,給寧靜的后海增添了浪漫的情調……⑤此時此刻,對于北京,我只能用這個有時簡單、有時虛幻、有時繁雜的動詞來形容對她的感受——愛。⑥即使是這座城市的過客,即使只是在這里待上幾個時日,也會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涌上心頭。2008 年,我短駐北京,工作之余,漫步街頭。街角屏幕上放映著北京的城市形象展示片。畫面聚焦了全球百余個民族的臉孔,匯集著不同種族的百種語言和世界幾萬個地區的文化元素。這些鮮明的文化元素,分布在北京的CBD、王府井、大學院校,在各個開發區,在京城的各個角落,相互融合、相互撞擊、相互滲透、相互交匯,不斷排列組合成一批又一批新的帶有京味兒的文化元素。它們在北京這塊得天獨厚的土壤中生根、開花、結果。是的,這是一座總會讓人感動的城市,因為她凝結了太多的故事。故事,是一段過去的事,但它們帶來的感懷總是常駐心間。⑦晚春之夜,北京的容顏顯得格外迷人。長安街的盡頭落下墨藍色的天幕,密集的車燈在交錯起伏的摩天大廈之間劃出許多極為現代的線條。北京就似一位古典的淑女,忽然換下舊日密裹玉體的云衫紫裙,卻不失往昔的羞澀和含蓄。她融入全球化的時尚中,未有一絲遲疑驚惶,便坦然地亮裝登場了。想來,真正的美一定是內涵的、理念的、終極的,進而是無須修飾的。北京的美,是沉郁了幾千年的大美,沁入肌骨、無可替代。⑧離京回閩后不久,友人給我寄來《城市畫報》,一直放在床頭,始終看不完。我總是在看里面的城市圖片,而文字一度被我忽略掉。那些圖片如此清晰地透射出城市的精髓——在華麗光鮮的外表包裹中沉淀下來的溫情。我深知,我愛著北京的,并非僅是故宮長城的巍峨壯觀,現代酒店的華麗斑斕,央視電視塔的奪目璀璨;我相信,對于北京,那些或張揚或奢華或迷幻或狂野的,始終只是她的軀殼,而她的內心,卻是異常淡定的。那些古時的樓臺亭榭,陳舊的胡同窗欞,還有孕育名士豪杰的希望,永遠不會被城市的發展速度所抹殺,它們是我感知的城市品格,是富有東方色彩的都市之魂。⑨林徽因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存世理想,每一地人也有每一地人不可抵達的城市。”而每個人心中都可以有自己的北京,在閱盡千城之后,唯有這個富有境界的城市,讓人不再刻意提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取材于《北京文學》,有刪改)21. 文章寫了作者對北京情感的變化。請閱讀全文,完成表格。時間 方式 情感變化年少時 ①__________ 向往2008年 看展示片 ②__________2014年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22. 文章語言富有表現力,請從③、④段中任選一句,從內容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做簡要賞析。23. 作者在文末說“在閱盡千城之后,唯有這個富有境界的城市,讓人不再刻意提起,永遠也不會忘記”。請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作者心中的北京有著怎樣的“境界”。五、作文(4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一篇作文。題目一:24. 中國有眾多的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與節日有關的傳說故事和傳統習俗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永恒記憶。請完成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寫出你對節日風俗的感受與理解。要求:(1)請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2)作文內容積極向上,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題目二:25. 故宮的角樓,是榫卯交響的幾何之美;春日的西湖,是桃紅柳綠的色彩之美:蘇州的園林,是能工巧匠的構思之美:燈火中的秦淮河,是浮光流影之美……我們欣賞美景,感悟人情,理解歷史,體悟人生。請以“我眼中的美”為題,寫一篇記敘文,書寫你的所見所聞所感。要求:(1)請將作文題目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2)作文內容積極向上,不少于600字。(3)不要出現所在學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北京市第八十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統測八年級語文2025.4班級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編號____________一、基礎·運用(共18分)【1~10題答案】【答案】1. B 2. 在“積極向上”后加上“的精神”;將“走出課堂”加逗號,移至“多接觸社會”前面。 3. D 4. C5. 示例:時而舒緩輕柔,如林間晨霧,縹緲彌漫;時而戛然而止,如空谷回音,余韻悠長。 6. C 7. A 8. D 9. B10. 示例:親愛的同學們,本次研學之旅既讓我們領略了山河壯美、民俗多彩,又在實踐中增長了見識,收獲了成長。愿大家帶著這份美好記憶,繼續在求知路上勇敢前行!二、古詩文閱讀(共19分)(一)(共6分)【11題答案】【答案】 ①. 君子好逑 ②. 無為在歧路 ③. 屋舍儼然 ④. 阡陌交通 ⑤. 氣蒸云夢澤 ⑥. 示例:感時花濺淚(二)(共6分)【12~13題答案】【答案】12. ①. 凄清、朦朧 ②. 思念戀人 ③. 追尋道路的艱險漫長13. 都運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蒹葭》:三章詩在結構、句式上基本一致,只是更換了“蒼蒼”“萋萋”“采采”,“為霜”“未晞”“未已”等詞語。這種重章疊句的手法,反復渲染了蒹葭、白露營造的凄清朦朧意境,強化了追尋“伊人”而不得的惆悵、迷茫之感,讓情感在回環往復中愈發深沉含蓄。《子衿》:前兩章結構相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與“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僅更換了“衿”“佩”,“心”“思”等字詞。通過重章疊句,反復抒發女子對戀人的思念與期盼,將那種因戀人無音信、不見面而產生的焦灼、熱烈的情感,層層遞進地表達出來,使情感更顯直露濃烈。(三)(共7分)【14~16題答案】【答案】14. B 15. D16. 《小石潭記》情感變化及原因:作者起初聽到清脆的水聲,“心樂之”,看到潭中魚兒自由游動,也覺歡快;但后來坐在潭邊,四周竹樹環合,寂靜無人,又讓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種情感變化源于他被貶謫的處境,暫時的山水之樂難以排遣內心的孤寂、憂傷。鏈接材料思想情感:作者借小丘雖有美景卻被棄置,后被自己和友人發現欣賞的經歷,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被貶謫的苦悶,同時也表達了對賞識小丘(象征自身才華)的慶幸,以及對美好事物(包括自身價值)終能被發現的期待。三、名著閱讀(共5分)【17題答案】【答案】示例一:讀《〈詩經〉第四》,在原先所知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的基礎上,我了解了《詩經》的成書過程,明白了“詩言志”這一說法的來由,了解了《毛傳》和賦、比、興的相關內容等。示例二:讀完《<說文解字〉第一》后,我對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有了深層次理解,我更加珍視漢字的獨特性和文化價值,這一篇也讓我對中華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四、現代文閱讀(共18分)(一)(7分)【18~20題答案】【答案】18. 華北和江南春雨性格不同的原因(或:春季冷空氣南下時,華北和江南降水情況不同的原因) 19. D20. 柳州地處江南,春季時,冷空氣南下與盤踞在江南的暖濕空氣勢均力敵,甚至形成靜止鋒,導致降水多且持久猛烈,所以出現“山城過雨百花盡”的天氣現象。(二)(共11分)【21~23題答案】【答案】21. ①. 閱讀(看老郵票、讀郁達夫和黃宗英的作品) ②. 感動 ③. 親身體驗(在胡同里感受、騎車穿梭、漫步后海等) ④. 愛22. 示例:“‘老字號’是這座古老城市文明的標志,‘全聚德’‘同仁堂’‘內聯升’‘瑞蚨祥’‘六必居’等上百個‘老字號’,像繁星般鑲嵌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放射著光芒,傳遞出歷史長河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內容上,這句話列舉了北京諸多著名的“老字號”,體現出北京歷史文化的豐厚與綿長。表現手法上,運用比喻的修辭,把“老字號”比作“繁星”,形象地展現出“老字號”數量眾多,且如繁星般在老胡同里閃耀,突出了它們在傳承北京歷史文化方面的關鍵作用,表達了作者對北京傳統文化的喜愛與贊美之情。23. 作者心中的北京有著獨特境界:它古典且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胡同、古老建筑、眾多“老字號”承載著千年歷史與百姓的悲歡離合;它充滿詩意且具人文境界,不僅物質豐富,還有著如后海那般獨特的人文氛圍;它兼容并包,能融合全球不同文化元素,形成新的京味文化;它既有現代時尚的一面,又不失古典的羞澀與含蓄,美是沉郁了幾千年的大美,深入肌骨;它內心淡定,古典的樓臺亭榭、陳舊的胡同窗欞以及孕育名士豪杰的希望等城市品格,構成了富有東方色彩的都市之魂。五、作文(40分)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一篇作文。題目一:【24題答案】【答案】例文:灶間的粽葉香端午的晨光剛漫過老屋的窗臺,灶間就飄起了淡淡的蘆葦葉香。我揉著眼睛跑進去時,奶奶正坐在小板凳上,把泡得發亮的粽葉攤在膝頭,指尖輕輕捋著葉片上的紋路。“來得正好,跟奶奶學包粽子。”奶奶笑著遞來一片粽葉,我笨手笨腳地接過來,葉片邊緣的鋸齒不小心劃到指尖,一點刺痛讓我縮回了手。奶奶沒說話,只是把我的手攏在她掌心,教我將粽葉折成漏斗狀:“底要折緊,不然米會漏出來,就像過日子,得把根基扎牢。”她掌心的溫度透過粽葉傳來,我跟著她的動作,把雪白的糯米填進“漏斗”里,再放上一顆蜜棗——那是奶奶前幾天特意去集市挑的,說甜棗能襯出糯米的香。媽媽這時端著泡好的紅豆進來,看見我包的“歪歪扭扭的小漏斗”,忍不住笑:“我小時候跟你奶奶學,比你還笨,第一只粽子煮出來,米漏得只剩半顆棗。”奶奶也笑,手指靈活地幫我把粽葉裹緊,再用棉繩一圈圈繞好、系牢:“包粽子急不得,得慢慢來。你看這粽葉,得順著它的性子折;這繩子,得勒得松緊剛好,太松會散,太緊會破。”我看著奶奶手里翻飛的粽葉,她的白發沾著幾點糯米,眼角的皺紋里都盛著笑意,忽然想起她常說的,這包粽子的手藝,是她的奶奶教給她的。鍋里的水“咕嘟咕嘟”開了,奶奶把包好的粽子一個個放進大鐵鍋,蓋上厚重的木蓋。我趴在灶邊添柴火,火苗舔著鍋底,粽葉的清香混著糯米的甜香,漸漸填滿了整個屋子。奶奶坐在灶門口,給我講屈原的故事,她說:“以前日子苦,只有端午才舍得包粽子,一家人圍著鍋等,剝開粽葉的那一刻,比吃什么都甜。現在日子好了,但這粽子不能少,因為這里面裹著的,是念想。”不知過了多久,奶奶掀開鍋蓋,蒸騰的熱氣裹著濃郁的香氣涌出來。她撈出一個冒著熱氣的粽子,在冷水里浸了浸,遞給我:“嘗嘗你的第一只粽子。”我剝開粽葉,糯米黏著蜜棗,咬一口,甜意從舌尖漫到心里。媽媽也湊過來,咬了一口自己包的粽子,三個人的笑聲,和灶間的粽葉香纏在一起,飄出窗外,落在院子里那棵老槐樹上。原來端午的味道,從來不止是粽子的甜。那灶間翻飛的粽葉、奶奶掌心的溫度、一家人圍坐的熱鬧,才是端午真正的香。這香氣,會像奶奶傳下來的手藝一樣,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提醒我什么是傳承,什么是家的溫暖。題目二:【25題答案】【答案】例文:我眼中的美周末的午后,我攥著媽媽給的零錢,去巷口的老店買醬油。剛拐進巷口,就看見張爺爺的修鞋鋪前圍著人,我好奇地湊過去,竟在那滿是工具的小鋪里,撞見了我眼中最美的模樣。張爺爺的鋪子就支在老槐樹下,木架子上擺著密密麻麻的鞋釘、線軸和膠水,墻上掛著幾雙待取的舊鞋,鞋面上還貼著小紙條,寫著顧客的姓氏。此刻他正蹲在小馬扎上,手里拿著一雙磨破鞋底的運動鞋,指尖捏著細針,慢慢往鞋幫里穿線。陽光透過槐樹葉的縫隙,落在他花白的頭發上,也落在他滿是老繭的手背上——那雙手指關節突出,掌心的紋路里還嵌著洗不掉的鞋油,可穿針引線時,卻穩得像握著精密的儀器。“張爺爺,這鞋還能修嗎?”穿校服的男孩小聲問,語氣里帶著不舍。張爺爺把鞋翻過來,用拇指摸了摸磨損的鞋底,笑著說:“能修,給你換塊新鞋底,跟新的一樣穿。”他從木盒里挑出一塊棕色鞋底,比了比尺寸,又拿出小銼刀,細細打磨鞋邊的毛邊。銼刀劃過皮革的“沙沙”聲,混著槐樹葉的輕響,竟讓人覺得格外安心。我站在旁邊等,看著張爺爺干活的樣子:他給鞋底涂膠水時,會特意避開鞋幫的布料,怕弄臟了;釘鞋釘時,每敲一下都輕輕用力,生怕震壞了鞋面;最后還拿出軟布,把鞋面上的灰塵擦得干干凈凈。男孩問多少錢,張爺爺擺擺手:“小毛病,不要錢,下次鞋子壞了再來。”男孩不肯,硬要塞給他五塊錢,張爺爺拗不過,只好收下,還額外給男孩的鞋帶打了個結實的結:“這樣不容易松,跑操也放心。”男孩拿著鞋蹦蹦跳跳地走了,張爺爺才抬頭看見我,笑著問:“丫頭買醬油啊?等我把這雙鞋收好,你再過去,別擋著人家路。”我點點頭,看著他把修好的鞋仔細擺在架子上,又在紙條上添了個“已修”的小記號。風一吹,槐樹葉落在他的工具箱上,他撿起來,順手夾進旁邊的舊書里,說這葉子壓平了好看。后來我提著醬油回家,回頭看了一眼老槐樹下的修鞋鋪:張爺爺還在低頭忙活,陽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和滿架子的舊鞋、墻上的紙條一起,拼成了一幅溫柔的畫。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眼中的美,從不是櫥窗里耀眼的裝飾,而是張爺爺手上的老繭,是他修鞋時的認真,是他對陌生人的善意——是藏在平凡日子里,最踏實、最溫暖的模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