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上圖書館 王佐良1、梳理文章層次,理清寫作脈絡,了解作者2、品味重點詞句,賞析細節描寫3、了解作者上圖書館的經歷,品味真正的圖書館之樂4、認識圖書館的特點和作用,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學習目標重點:了解作者不同階段上圖書館的經歷,明確圖書館對其成長的重要作用。難點:找出文中運用的細節描寫,分析其作用領會作者的觀點態度,品味真正的圖書館之樂,思考自己的讀書生活。重點難點“圖書館”“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于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我國。1894年最呈在我國《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擬設簡便圖書館說》文獻中出現。我國最早的省級圖書館為1904年創辦的湖北省圖書館。其實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我國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稱作“圖書館”,而是稱為“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罷了。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結繩記事甲骨、青銅、竹簡帛書、麻紙、紙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飛鳥傳(飛鴿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燈光傳(孔明燈)等印刷品電子媒介類互聯網報紙、雜志、書籍等廣播、電視、電影、音響等網絡(頭條、抖音、直播等)圖書館媒介發展史你多久閱讀一本書?圖書館典藏云集,走近書架,斑斕的封面是知識殿堂的大門;走近圖書,陣陣的墨香是識殿堂的華燈;走進文字,華美的文采是知識殿堂的鑰匙。圖書館是充滿著詩意的,涌動性的,彌漫著芳香的,流淌著旋律的,演繹著精彩的地方,我們在圖書館中閱覽書籍,我們籍中學會成長!今天我們就隨王佐良先生去看看他上圖書館的經歷。課堂導入1.了解作者探究新知翻譯家和詩人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詩人、翻譯家、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我國英語界泰斗級人物,享譽中西的外國文學專家,在英國文學、比較文學、文體學及文學翻譯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躋身國際知名英語文學專家之列。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許國璋、吳景榮曾被譽為“三大英語權威”。主要作品《約翰 韋伯斯特的文學聲譽》(英文)、《英國文學論文集》,譯有《彭斯詩選》、中譯英《雷雨》(曹禺著)。翻譯家和詩人王佐良先生有句口頭禪“瞄瞄”,對感興趣的一切新內容,他都喜歡“拿過來瞄瞄”。他對中外文學和文化的廣泛涉獵,開闊的學術視野,都與這“瞄瞄”有些關系。他由衷感慨:“盡管四面八方在引誘,真正的大師還是在教室里?!?br/>1.了解作者探究新知2.寫作背景探究新知王佐良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評論家,是國際上最著名的英國文學研究專家之一。在創作和翻譯過程中,王佐良需要博覽群書。本文就是王佐良在回憶自己成長路上的上圖書館的讀書經歷,表達了對讀書的熱愛。腹有詩書氣自華,讓書香一路伴隨你!隨筆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3.文體知識探究新知特點:①短小精悍,以小見大②隨意而談,言之有物③真情實感,發而為文④要引人向善①短小精悍,以小見大隨筆的篇幅必短,有一個字數不多的限制。小題故可小做,大題也不妨小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引人入勝。比之長篇巨作的大部頭文章,一篇隨筆,少則幾百字,多則一兩千字。這個“小”的另一層意思,指其題材,大都是凡人小事。但能因小見大,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3.文體知識探究新知②隨意而談,言之有物隨筆這種文體的特點之二是不拘一格,隨意而談,只要言之有物就行。可再現一個小場景,可記敘一件小事情,可描寫一個鮮明的人物,可抒發一種動人的情感,可表達一種獨特的感悟。當然,隨意而談,表面上看來,似乎章法自由,材料較“散”,實際上都有明確的中心,隨筆不“隨”意。隨意而談的含義,也指隨筆的題材可以說都是“信手拈來”。身旁周圍,俯拾即是,嬉笑怒罵,皆能成篇。要打消寫隨筆的“神秘感”,就要注意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勤于思考,有感而發,因情而敘。③真情實感,發而為文隨筆要求將真事、實事、種種矛盾、種種糾葛,按它們的本來面目,真實地袒露在人們面前。它以真情、至情引起人們的共鳴,讀后讓人感慨、悲憤、沉思、冥想、自省,因為它是直抒胸臆、慷慨陳詞的。文字上也就自然形成質樸、無華、深沉、自然的風格。3.文體知識探究新知④要引人向善隨筆要寫得真實,但并不是什么都能寫,什么都如實反映。生活是豐富的,也是復雜的。我們每天親歷、親見、親聞的事情,有好的,有壞的;有有意義、給人啟迪、催人上進的,也有沒意思、卑微瑣碎甚至丑惡奸邪的。但是我們要關注主流,理直氣壯地歌頌正面的美好的事物;即使要反映負面的消極的事情,也應當抱有正確的觀點和態度,分清是非和善惡。4.字音字詞探究新知(1) :一盞燈只有豆粒那樣大的燈光。形容燈光弱小昏暗。(2) :形容由狹窄昏暗變為開闊光亮。也比喻對某一問題長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3)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種多樣,非常壯觀。(4) :把關系不大的事物勉強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①教益(yì) ②音訊(xùn)③高聳(sǒng) ④蒼穹(qióng)⑤白熾燈(chì) ⑥間隙(jiàn)⑦覆蓋(fù) ⑧吟嘯(xiào)一燈如豆豁然開朗氣象萬千牽強附會回憶上圖書館之樂上圖書館上中學“公書林”(4-5)進清華第三閱覽室(6—7)留學時期包德林圖書館(8)圓形圖書館:升華體會總結上圖書館之奇趣 (9—10)總分總時間順序由西蒙 德波伏娃鐘情法國國立圖書館導入話題(1—3) 任務一:閱讀課文,梳理文章的結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2)時間順序。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成長過程來記述這幾個圖書館的。任務二:文中主要記敘了幾個圖書館 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這幾個圖書館的 (1)圖書館:法國國立圖書館文華公書林(1929-1935年)清華圖書館(1935-1946年)牛津大學包德林圖書館(1947-1949年)英國博物館圓形圖書館(1947-1949年)法國國立圖書館文華公書林圖書館是中國近代最早開辦的公共圖書館,是武漢一所藏書公開和管理完善的公共性質的圖書館。清華大學圖書館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且標是建成研究型、數字化和開放文明的現代化圖書館截至2015年底,清華大學圖書館(含專蜍旴果掃圖書館及院系資料室)的實體館藏總量約491.2萬冊(件)、建筑總面積約57229平方米。包德林圖書館建于1602年,英國第二大圖書館,不僅是牛津大學的文化象征,更是教授學者們心目中的研究圣殿。大英博物館閱覽室(亦譯圓形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于1973年7月1日建立。圖書館位于倫敦和西約克郡。擁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件館藏,包括期刊、報紙、劇本、專利、圖畫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古老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法國最大的圖書館,也是屈指可數的世界大型圖書館之一。它是由皇家圖書館發展起來的,其歷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為收藏歷代王室藏書而建立的國王圖書館。文中的幾個圖書館這些圖書館分別又怎樣的特點,“我”是怎樣的情感、獲得了什么?圖書館 閱讀內容 環境、感受 對“我”的影響 三重世界法國國立圖書館公書林清華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的包德林圖書館英國博物館的圓形圖書館圖書館 閱讀內容 環境、感受 對“我”的影響 三重世界國立公書林清華包德林圓形華美的房子、幾百萬冊書滿足了“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也從旁學到了一些英文”使我進入知識和情感上的新世界1. 建筑華美,但燈光差。2. 古本用鏈子鎖。3.一燈如豆、一心苦讀的空氣讓“我”因戰事而不平靜的心豁然開朗感悟知識、理性、偉大的力量知識的世界情感的世界現實的世界斯蒂文生的小說和一些英文雜志柏拉圖的《對話》英譯本,西洋哲學史,古羅馬史,希臘悲劇,英國16、17世紀詩……英文古本書籍環境:寬敞、舒服、幽靜整潔感受:有趣、好奇、愉悅環境:比“公書林”更神氣,書刊精美閃光感受:獲得溫情和寧靜環境:建筑華美、氣象萬千感受:人類的偉大,理性的高貴,閱讀的力量任務二:研讀文章,回答問題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上圖書館給作者帶來了哪些有益的收獲 中心:作者回顧自己在圖書館的閱讀經歷,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階段的讀書選擇、讀書的感受與思考,闡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和讀書樂趣,引發作者對上圖書館是一種奇趣的感慨,表達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和熱愛。收獲:(1)獲得了比來自中外老師還要多的知識;(2)產生了讀小說的興趣和好奇心;(3)養成了看英文雜志的習慣;(4)豐富了有關歷史、哲學、戲劇方面的知識和情感;(5)心情豁然開朗,并認識到了人類的高貴偉大。任務二:研讀文章,回答問題2.圖書館對人生的意義?提供了觀察、了解世界的途徑;為作者人生的成長進階提供了幫助;受圖書館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內心溫情寧靜,意志堅定,對知識充滿了崇敬任務三:深度探究1.文中開頭和結尾各有一處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這兩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1)區別:開頭引用了西蒙·德波伏娃的話,結尾引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中的臺詞。開頭的引用是間接引用(由“她”字可以看出),結尾部分的引用是直接引用,所以,結尾的引用有引號,開頭的引用沒有引號。開頭部分還指出了引用部分引自何人,結尾部分沒有交代。任務三:深度探究1.文中開頭和結尾各有一處引用,二者在引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這兩次引用的作用是什么?(2)作用:開頭部分引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話是為了引出“我”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結尾部分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是用來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任務三:深度探究2.試分析本文引用論證的作用。引用論證,增強說理的權威性。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話,引出自己對圖書館讀書生活的熱愛;引用莎士比亞的臺詞,說明人類創造了知識理性。這種引用,語言精練,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說理增強權威性,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本文的主題: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分別寫了作者在中學階段、大學階段、留學期間上圖書館的經歷及品味到的樂趣,展示了圖書館在其學習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寫出了讀書在增長知識、豐富情感、提升教養等方面的作用。課堂小結1.《讀書:目的和前提》與《上圖書館》兩篇文章都與讀書有關,它們論述的內容有什么不同?《讀書:目的和前提》主要論述的是閱讀經典是獲得真正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并點明閱讀經典著作的重要意義,提出正確的讀書觀。課堂練習《上圖書館》記敘了作者在不同圖書館讀書的幾段經歷,從而表明了讀書之樂。2.這兩篇文章都寫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經歷,在記敘側重點上,二者有什么異同?相同點:二者都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記述的,都寫到了自己在不同時期讀到的書籍及自己的感受與收獲。課堂練習不同點:《讀書:目的和前提》描寫自己的感受與收獲比較詳細具體,《上圖書館》一文在記述中則還寫到了各個圖書館的建筑特點。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作家的看法加以評說。布置作業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言:“如果天堂存在的話,那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比肆⒂谑?,世界就是一本大書。誠如材料中作家所言,人生三本大書是“有字之書”“無字之書”與“心靈之書”。但我認為,這三者并非并列。作為新時代的讀“書”人,應當將心靈融入“有字”與“無字”中。有字之書,是文化的積累與傳承。中國古代造紙與印刷二術并存,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典籍資源。步入現代社會,網絡媒介下的書應運而生。無論是平板上的電子書還是電腦中的進制碼,它們都可以被視為有“字”,因為這是一種記載,暫時無關人心。 范文示例: 我們都是讀“書”人無字之書,是文化的拓展與領悟。社會以其復雜性裹挾著人們,而人們卻也從中學到了處世之法。除社會之外,無字之書仍包舉宇內。誠如經歷、經驗與教訓,帶給我們學識、認知、涵養、想象、精神甚至萬物法則。它們來自自身領悟,具有無字之書的一切意義與特征——但我要說,這仍然不夠,因為它們不具有心靈的尺度。在人的心靈介入之前,這一切只是存在;只有心靈介入之后,才稱得上真正意義。 范文示例: 我們都是讀“書”人心靈之書,凌駕于有字與無字之上,是我們這代讀書人理應追求的。如不融入心靈這一必要條件,有字之書將成為謬誤,無字之書將成為偏倚的社會價值。當下中國,人均受教育程度逐年上升,但社會期望看到的和諧景象卻遲遲未現。地鐵藏書熱從歐洲席卷至中國,而北上廣的各地鐵站、車廂中盡是隨意丟棄的書本——這難道不是對有字之書的踐踏嗎?資深的大學教授對否定其意見的老人大打出手,社會戾氣日益顯現——這難道不是無字之書的遺憾嗎?缺少了心靈之書的“閱讀”,一切其他方式都顯得徒勞。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心靈的必要輔助不見蹤影,和諧的社會氛圍就會被急躁打破。范文示例: 我們都是讀“書”人總之,人們戴著“讀書人”的帽子卻退化為無知的受眾,那么文化的滅亡就在劫難逃。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于將心靈之書讀透,將其融入有字與無字的系統中,關鍵更在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毫無爭議的讀書人。而讀書的過程,是把握好心靈的途徑。我們勢必要在實踐中發現真理,然后用心去悅納它,實現自我價值。我們是用心讀書的人。讀得最完美的,一定要是“心靈”這本大書。張載的名句可以作為訓誡: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愿意一讀終生。范文示例: 我們都是讀“書”人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