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6張PPT)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新聞六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新聞結構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溫故知新獲悉(xī)駐留(zhù)關鍵(jiàn)獲悉:得到消息知道(某事)。交會:會合;相交。節點:指整體事物中的某個關鍵點。駐留:時間相對較長的停留。關鍵:最關緊要的。探究新知背景鏈接中國空間站G基本概況名稱:天宮空間站(Tiangong Space Station)建設階段:2021-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運營階段:長期有人駐留,設計壽命10年以上K核心組成天和核心艙:主控艙段,提供航天員生活和工作支持問天實驗艙:側重空間生命科學研究夢天實驗艙:專注微重力科學與技術實驗載人飛船(神舟):航天員天地往返貨運飛船(天舟):物資補給I國際合作首批國際合作實驗項目已入選,向全球科學家開放未來可能對接外國艙段或航天器S意義中國首個長期在軌載人空間站標志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推動全球太空科研合作準備任務-名詞解釋1.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 ,可用于開展各種科學實驗和技術驗證。2.核心艙:是空間站的關鍵艙段,相當于空間站的 “大腦”,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還能承擔空間站組合體控制和管理等任務。3.在軌駐留:指航天員在航天器(如空間站)處于太空軌道運行期間,在其中停留生活和開展工作的狀態 。探究新知背景鏈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項以來,逐步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成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2005年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在軌飛行。2008年神舟七號完成首次空間出艙活動。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實現首次成功交會對接。2016年神舟十一號首次實現了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2021年,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上太空。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是一個重大歷史時刻和難忘瞬間。3名記者組成航天報道一線團隊,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兩地進行了多天前期采訪,通宵達旦值守,見證和記錄中國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時間精心撰寫稿件形成見報稿件。寫作背景2021年6月17日,余建斌、吳月輝、劉詩瑤三名記者組成航天報道一線團隊,克服疫情影響,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兩地進行了多天前期采訪,通宵達旦值守,見證和記錄中國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時間精心撰寫稿件形成見報稿件,展現了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對此重大事件的重磅消息,報社給予重點版面安排,這則短消息配照片刊發在頭版頭條,充分體現了人民日報的新聞價值判斷。這則消息榮獲了第32屆中國新聞獎。聚焦標題同學們,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主標題的含金量體現在哪里?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中國航天全新的里程碑,以零的突破宣告中國在載人空間站領域自此開啟征程。完全由中國自主掌控,充滿了國人的自豪與驕傲。這一歷史性時刻,是千年飛天夢的今朝綻放,也是宇宙長卷中中國人烙下的堅定印記!小知識:標題的種類標題分“單一標題”和“復式標題”兩種。1.單一標題:只有一個主標題(正題)。2.復式標題:①引題+正題;②正題+副題;③引題+正題+副題。引題:交代背景,說明原因,烘托氣氛,引出正題。正題:揭示消息主題或重要事實。副題:補充次要事實或說明正題的依據。內容上,這篇消息的文字,幾乎是字字珠璣,沒有一個多余的字詞,這體現了記者的文字功底。標題則采用“引題—正題”結構,引題“神舟十二號三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核心艙”,講的是新聞事實;正題“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聚焦新聞點,醒目奪人。這個標題不僅將新聞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也突出了該條新聞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彰顯了新聞報道書寫時代、記錄歷史的功能。片言居要字字含金探究新知學習任務一:整體感知1.梳理本消息的六要素。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6月17日9時22分 15時54分 18時48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空間站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空間站。飛船發射升空后順利入軌;與核心艙成功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先后進入空間站,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驗證關鍵技術學習任務一:整體感知2.根據時間軸,在課文中找出關鍵時間點及對應的事件,完成時間軸的填寫。新知探究學習任務一:整體感知3.消息講究時效性、真實性和準確性,結合課文內容,說說它們是如何體現的。時效性:6月17日18時48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當天完成報道,6月18日見諸《人民日報》。真實性:“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事實毋庸懷疑;“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由權威渠道獲得的一手信息,確保內容可靠。準確性:①6月17日9時22分 15時54分 18時48分②整個交會對接過程歷時約6.5小時。③按程序完成各項準備后,先后開啟節點艙艙門、核心艙艙門。④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新知探究學習任務二:品味語言1.“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三名航天員送上太空。”(句中“準確”“順利”能不能去掉 為什么 )不能,“準確”“順利”這兩個詞精準地描述了飛船發射升空后的狀態,體現了我國航天技術的高超水平和可靠性,表明此次發射任務的成功。去掉這兩個詞,就無法準確傳達出載人飛船升空后的狀態和我國航天技術水平的高超。新知探究學習任務二:品味語言2.“北京時間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 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分析句中具體時間和航天員名字的表述作用 )“17日18時48分”精確到分鐘,不僅體現了新聞的準確性和及時性,更讓讀者感受到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一歷史時刻的莊重;先后列舉航天員的名字,使進入天和核心艙這一事件更具畫面感,增加新聞的真實感和可信度;突出了這三位航天員的個體貢獻。新知探究學習任務三:探究意義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義?在課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課文語句:“北京時間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從科技發展角度,這標志著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掌握了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從國家實力角度,展示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從民族精神角度,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本文報道了我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從發射升空到三名航天員順利進入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突出了我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表達了作為中國人的強烈民族自豪感。課堂小結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