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學這個有什么用?”“做這個能賺錢嗎?”我們總被“有用”綁架,卻忘了——那些看似無用的小事,恰恰是生命里最奢侈的幸福。導入:你是否患上了“有用強迫癥”? 讀書必須“提升認知”,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運動必須“減肥塑形”,否則就是無效鍛煉; 交朋友必須“拓展人脈”,否則就是無效社交; 連聽首歌都要“學英語”……這個社會病了,得了“有用強迫癥”。任務一:品讀故事,了解莊惠之交惠子(約前370—約前310),惠氏,名施,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名家學派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子是六國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并建議齊、魏互尊為王。惠子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并以善辯成名,做過梁惠王的相。莊子(約前369一前286),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 (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原系楚國王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一生率性,崇尚自然。生活貧困,以編草鞋為生,淡泊名利,僅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楚威王曾以厚禮請他擔任相國,被他拒絕,終身不仕。莊子與他的最佳辯友莊子與惠子,一位是道家宗師,一位是名家鼻祖;一位窮得叮當響,一位貴為相國;一位視名利如敝屣,一位卻汲汲于富貴;一位喜歡深居簡出,一位則不甘寂寞。兩人的出身與個性如此的不同,卻偏偏結交成了朋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濠梁之辯莊子最后說 “我知之濠上也”,并非回避問題,而是直指語言的局限:當惠子問 “汝安知魚樂” 時,其實已經默認了 “莊子知魚樂”(否則無需追問 “如何知”)。濠梁之辯的魅力,在于它不是一場 “誰對誰錯” 的爭論,而是兩種世界觀的碰撞。惠子相xiàng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待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鹓yuān鶵chú ,子知之乎?夫鹓鶵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lǐ泉不飲,于是鴟chī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惠子相梁莊子將自己比作鹓鶵,將惠子比作鴟,把功名利祿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棄功名利祿的立場和志趣,諷刺惠子是一個醉心于功名利祿且無端猜忌好友的小人。莊子釣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lèi)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tú)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莊子的“持竿不顧”,除了明哲保生的全身哲學之外,當然還有莊子本性中對自由的渴望。這份強烈的自由之心,遠遠超出了名利的誘惑。曳尾涂中莊子送葬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隨從說道:“郢都有一個人,不小心讓一星點白灰粘在鼻子上,這點白灰就像蒼蠅的翅膀那樣又薄又小,他讓石匠替他削掉。石匠揮起斧子,隨斧而起的風呼呼作響,任憑斧子向鼻端揮去,泥點盡除而鼻子安然不傷,郢都人站立不動,神色不變。宋元君聽說此事后,把石匠召去,說道:‘試著替我再做一遍。’石匠說道:‘臣下確實曾經削掉過鼻尖上的泥點,不過現在可以配合我的人已經死了很久了!’自從先生去世,我再也沒有對手/知音了,我再也找不到辯論的對象了!”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yǐng人堊è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zhuó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莊、惠兩人,在現實生活上固然有距離,在學術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卻是莊子平生唯一的摯友。以上可以看出,二人身份、志向不同。此外,二人在性格、思想等方面也有差異。莊子靈慧而善感,主張“逍遙”,也就是認為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惠子務實而理性,注重邏輯推理,且長于辯論。他一心從政,推行合縱抗秦策略。這種不同在本文中也可看出。五石之瓠“石”shí:現讀dàn。計算容量的單位,十斗為一石。“五石”是指數量。“瓠(hù)”是葫蘆的一種。“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蘆。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來說明道理。任務二:感知大意,掌握文言基礎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yí)我大瓠(hù)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chéng)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pōu)之以為瓢,則瓠(huò)落無所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為(wèi)其無用而掊(pǒu)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zhuō)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jūn)手之藥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請與(yǔ)之。’客得之,以說(shuì)吳王。越有難(nàn),吳王使之將(jiàng)。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zūn)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huò)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 hù 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 chéng 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huò落無所 容。非不呺xiāo然大也,吾為wèi其無用而掊pǒu之。”省略句賓語前置名作動,種植贈送容納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果實)。內中空虛而寬大的樣子。把……制作成承托形作名,大瓠的堅固程度。擊破因為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有所” “無所”: “有 / 沒有…… 的(人、事、物、行為等)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種植它結出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的果實)。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經不起自身盛水的壓力。把它剖開來做瓢,則瓢寬大而沒有什么可承受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擊破了。”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jūn手之藥者,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wéi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請與之。’定語后置句狀語后置實在,確實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不善于發揮事物的“大”的功用。形作名,大的東西防止手凍裂的藥物。龜,同“皸” ,皮膚凍裂。漂洗絲絮。洴澼,漂洗。絖,同“纊”,絲綿絮。狀語后置句,以百金買其方請允許我不超過賣莊子說:“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有個宋國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個客人聽說這種藥品,愿意出百金購買藥方。于是聚合全家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只得到很少的錢,現在一旦賣出藥方就可獲得百金,就賣了吧。’客得之,以說yuè吳王。越有難nàn,吳王使之將jiàng。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省略句同“悅”,取悅。其他注疏為游說(shuì)。發難。指越人發兵侵吳。代客領兵數作形,相同避免、擺脫名作狀,在冬天判斷句省略主語省略句,或以(之)封客人得到藥方,便去取悅(一說游說)吳王。這時越國發兵侵犯吳國,吳王就派他領兵,冬天和越軍在水上交戰,大敗越軍,于是吳王割地封賞他。同樣一個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獲得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是使用方法的不同。劃地封賞他名作狀,在水里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盛酒器。這是說大瓠像大樽,縛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用繩結綴狀語后置比喻不通達的見識。蓬,一種草,彎曲不直。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結綴當做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呢?可見你還是見識不通達啊!”省略句,以之為(1)不龜手之藥:(2)以洴澼絖為事:(3)以說吳王:龜(jūn),同“皸”,皮膚凍裂。譯文:防止手凍裂的藥物。(kuàng),同“纊”,絲綿絮。譯文:以漂洗絲絮為業。說,同“悅”,取悅。譯文:拿去游說吳王。通假字(1)我樹之成而實五石(2)其堅不能自舉也(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4)聚族而謀之(5)吳王使之將(6)能不龜手一也詞類活用樹,名作動,種植。實,名作動,結果實。堅,形作名,堅固的程度。大,形作名,大的東西。聚,使動用法,使……聚合。將(jiàng),名詞作動詞,當將領,領兵。一,數作形,相同的,同樣的。1.其堅不能自舉也2.宋人有善為不角手之藥者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宋人”,譯為“有個善干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正常語序為“其堅不能舉自也”,譯為“它的堅固程度卻經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壓力”特殊句式(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而浮乎江湖(3)請買其方百金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夫子固于用大拙矣”,譯為“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而乎江湖浮”,譯為“而在江湖上漂浮”。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請(以)百金買其方”,譯為“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省略句(1)以盛水漿(2)請買其方百金(3)裂地而封之(4)或以封“以(之)盛水漿”,用它來盛水。“請買其方(以)百金”,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吳王)裂地而封之”,吳王割地封賞他。“或以(之)封”,有人因此得到封賞。客 → 獲裂地封侯之賞宋人→ 不免于洴澼絖不龜手之藥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則所用之異也。“不龜手之藥”寓意:同一種事物,用法不同,價值就不同;對待事物,人們要善于去發現這個事物的最大價值,從而完美地利用它。任務三:把握觀點,理解“無用之用”1.宋人和客分別是如何使用“不龜手之藥”的 這個故事有何寓意 惠子:從實用(功利)角度理解,強調事物在外在使用價值上的“有用”,講究物的實用性。莊子:從審美主義的角度理解,立足自然,摒棄世俗價值。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來泛舟江湖,讓使用者身心兩閑,優游從容。大葫蘆既沒有被劈開,也沒有被當成粗笨的器皿,不僅保全了大瓠,還發揮了無用之大用,發揮了“大用”。2.惠子和莊子分別是如何使用“大瓠”的 為什么面對同一個事物,莊子和惠子的態度不一樣?這個故事有何寓意 惠子→ 盛水、裝東西莊子 → 做成大樽浮乎江湖大而無用無用之用“大瓠之種”寓意:“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道家哲學。3.結合現實生活,如何理解莊子的“無用之用”?潮玩品牌Labubu席卷全球市場2025年6月,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上,一只130余厘米高的薄荷色LABUBU以108萬元落槌成交,震驚收藏界。一只拍出108萬元天價,Labubu為什么讓年輕人集體“上頭”?無用之用,才是永恒的價值——就像博物館里的藝術品從不更新換代,卻承載著人類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鳴。——創始人王寧如果把Molly的頭拔掉是個U盤,大家肯定只買一個,因為會從功能性考慮,已經有了一個,沒必要再買那么多U盤。正是因為Molly和Labubu除了情緒價值,一無所用,大家才會一買再買。——創始人王寧恰如王寧所言,奢侈品與藝術聯名、潮玩收藏的情感共鳴,皆因剝離功能屬性而獲得永恒生命力。“無用之用”的價值主張重構為“非功能性需求”,其價值主張聚焦于:情感價值:收藏帶來的驚喜感(盲盒機制)、審美滿足(造型設計)、情緒陪伴(玩偶作為“精神寄托”);社交價值:身份認同(“潮玩玩家”標簽)、社交貨幣(通過藏品與同好交流)、稀缺性炫耀(限量款的圈層準入權)。這些價值不依賴“實用功能”,而是綁定用戶的情感體驗與社交需求,形成“非必需但不可或缺”的消費邏輯。盲盒經濟——享受一瞬間的刺激開盲盒短暫的多巴胺刺激,如同“電子布洛芬”,成為了壓力時代年輕人短暫的情緒泄洪口。從泡泡瑪特開始,各式各樣的盲盒潮玩店在大型商場隨處可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爛”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Z世代”開始熱衷于收集紙袋、奶茶杯墊、零食包裝等看似不起眼的“破爛”,這逐漸成為一種新興文化現象,形成一股獨特潮流。據小紅書數據顯示,僅關于紙袋收藏的筆記數量就已接近40萬,足見這一現象的流行程度。“Z世代”將這些平常的生活垃圾重新賦予了價值,不僅展現了他們的個性與創意,也體現了當代年輕人對生活的獨特理解。Z世代成為“破爛收藏家”:無用之物,承載著年輕人的“大用”頻頻受挫的李文秀在獲得一些成就感后開心地對母親說:“我雖然笨手笨腳,但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母親反問她:“啥叫有用?生你下來是為了服務別人的?你看看這草原上的樹、草,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自由自在的。”《莊子》里那棵“無用”的大樹,木匠嫌棄它不能做家具,莊子卻說:“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愿我們都能:做些無用的事,愛些無用之物,在功利的世界里,給自己留一塊逍遙地。4.莊子為何倡導“無用之用”?匠石之齊,至于曲轅,見櫟(lì)社樹。其大蔽牛,絜(xié)之百圍,其高臨山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 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瞞,以為柱則蠹dù ,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莊子《內篇 人間世第四》山木,自寇kòu 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莊子認為“無用”是大用,因為大樹雖然對社會無用,但是“不天斤斧,物無害者”,這種“無用”對自己“保身“全生”“養親”“盡年”是大用。走近莊子的時代,探究其思想成因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戰國策·劉向書錄》莊子所處的時代,社會劇烈動蕩、戰爭頻發、生靈涂炭,莊子認為“無用”是自我保全的途徑,“ 無用之用”的思想對保全自身、保持精神世界獨立有著重要的意義。諷莊子學說大而無用諷惠子固陋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總結全文在個人如何立身處世方面,儒家、道家的觀點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聯系實際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辨析儒、道的不同不滿社會現實自身修養積極進取使命責任自然天性寧靜和諧超越世俗療救社會,使之恢復正常的秩序加法減法糧店藥店人生啟迪:用儒家思想進取,用道家智慧煉心。做勇于擔當的堂堂“君子”,做內心超然的悠悠“圣人”。對這三家(儒釋道),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雜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懷瑾:《老子他說》中國知識分子既有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面,以社會倫理原則約束自身,積極入世,擔當責任;同時又有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一面,必要時采取超然物外的通達態度,順應自然而不刻意強求,歷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淵明、柳宗元、蘇軾等,為官時或在順境中以儒家為歸依,堅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將;在野時或處逆境中則以道家為歸依,酒脫自在,淡泊名利,獨善其身。儒道交替為用,士大夫們可以在曲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這種“士”的精神實質就是儒道并立互補。林語堂先生說:“道家及儒家是中國人靈魂的兩面。”這的確是精要恰當的概括。我們如果把積極的人生觀念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度地配起來,我們便能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于動作和靜止之間,介于塵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現實人生之間;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學中,這一種可說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林語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