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江城子·記夢》深度解讀——穿越生死的永恒悲情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反復誦讀,把握詞的節奏和韻律,積累“茫茫”、“凄涼”、“顧”等重點字詞。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對比閱讀、小組討論,分析詞中虛實結合、白描等藝術手法,探究“夢”的意象與情感表達的關系,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審美能力。審美鑒賞與創造:深入品味詞中真摯深婉的情感,感受蘇軾婉約凄美的詞風,獲得審美體驗。文化傳承與理解:理解蘇軾在詞中寄托的人生感傷和對生死離別的深刻思考,體悟中華傳統文化中“悼亡”文學的獨特魅力與情感價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躊躇滿志的蘇軾豪放不羈的蘇軾曠達自信的蘇軾豁達樂觀的蘇軾在你心中蘇軾是一種怎樣的形象?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詞《江城子》,來了解和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蘇軾,體會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在詩、詞、文、書、畫等領域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激進措施,他外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職。后又因“烏臺詩案”被誣陷下獄,險些喪命,最終貶謫黃州,這是他人生與創作的重大轉折點。在黃州,他開墾東坡,以“東坡居士”為號,創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等不朽名篇。晚年更被流放至遙遠的惠州和儋州(海南島),但他始終保持著超然豁達的胸襟和心系蒼生的情懷。蘇軾的詩歌風格蘇軾的詩歌題材廣闊,內容宏富,風格多樣,其核心特質可概括為以下四點:清雄豪放,想象奇崛蘇詩最具代表性的風格是氣勢磅礴、雄健奔放。他常以宏大的意象、開闊的意境和飛動的氣勢構建詩境,如《游金山寺》中“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以及《有美堂暴雨》中“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都展現出其馳騁想象、吞吐山河的豪邁氣概。這種風格直接開啟了宋詩的豪放之風。理趣盎然,富于哲思蘇軾善于從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中提煉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并將哲理與詩情畫意完美融合,形成獨特的“理趣”。他并不枯燥說教,而是讓哲理在生動的形象中自然流露。最經典的例子是《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及《和子由澠池懷舊》中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些詩句既是對具體情境的描繪,又蘊含著普遍的人生感悟,意味雋永。清新自然,平淡至美在豪放與理趣之外,蘇軾還有許多詩作語言質樸流暢,意境清新優美,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細膩的觀察。這體現了他高超的“化俗為雅”的能力。例如《贈劉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以及《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畫面生動,情趣盎然,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匠心獨運,達到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藝術至高境界。比喻新穎,語言靈動蘇軾是一位語言大師,他運用比喻常常出人意料,又格外貼切傳神。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將西湖比作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此喻千古傳誦,成為西湖最美的注腳。這種新奇而精妙的比喻,使其詩歌語言顯得格外生動活潑,極具表現力。蘇軾的散文風格蘇軾是唐宋古文運動的集大成者,其散文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風格核心可概括為:“行云流水”,自然暢達這是蘇軾對自己文章風格的概括,也是其最核心的特點。他反對矯揉造作和艱深晦澀,主張“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他的文章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隨物賦形,無拘無束,充滿了流動感和節奏感。無論是書信、雜記還是政論,都讀來如行云般舒卷自如,似流水般宛轉暢達。縱橫恣肆,雄辯滔滔蘇軾的議論文,如《留侯論》、《賈誼論》等,繼承和發展了《孟子》、《戰國策》的雄辯之風,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文筆縱橫捭闔,氣勢恢宏。他善于運用豐富的史實和生動的比喻進行論證,文章汪洋恣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展現出其非凡的才氣和見識。情景交融,韻味悠長蘇軾的山水游記和亭臺記是其散文的精華所在,他將抒情、寫景、議論完美地熔于一爐。代表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不僅描繪了赤壁月夜的美好景色,更融入了對宇宙、人生、歷史的深刻哲思。情、景、理水乳交融,意境幽遠,極富詩情畫意和藝術韻味,將賦體散文的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幽默曠達,真率深摯蘇軾的書信、小品文尤其能體現其個性。他毫無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或幽默自嘲,或曠達超脫,或深情款款。如在《記錄天寺夜游》中,他與友人月下漫步的閑情與“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慨,真率自然,感人至深。這種充滿個性與情感的書寫,使其文章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點明作詞時間,干支紀年法,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近四十。詞牌名點明寫作內容,記錄夢中所見所聞。解 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mǎozhēng你我一生一死,隔絕已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卻難以忘懷。你的孤墳遠在千里,我沒有地方向你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即使相逢你也該認不出我了,因為四處奔波,我早已灰塵滿面,鬢發如霜。晚上忽然在夢境中又回到了家鄉,只見你在小窗前對鏡梳妝。你我默默相望,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無言的淚水落下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的長著小松樹的墳山,是你年復一年地思念我而痛欲斷腸的地方。以讀悟情,真情告白這首詞的情感基調是什么?請用一個詞概括,并說明理由。核心詞:悲愴。時空之悲:“十年”寫時間之久遠,“千里”寫空間之遙隔,“兩茫茫”則道盡了生死永訣的無望與虛無感。時間與空間的雙重阻隔,奠定了全詞宏大而深沉的悲愴底色。境遇之悲:“塵滿面,鬢如霜”六字,不僅是容顏的衰老,更是詞人十年來仕途坎坷(經歷“烏臺詩案”、外放貶謫)、身心俱疲的縮影。這種自我形象的刻畫,將個人身世之悲融入悼亡之痛中,使悲情更具厚度與時代感。夢境之悲:夢中相逢的極致溫馨(“小軒窗,正梳妝”)與醒來后的極致凄涼形成強烈反差。而夢中“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場景,更是將千言萬語化作無聲淚水的極致悲痛,這是一種情感飽和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深重悲愴。結局之悲:詞的結尾從夢境拉回現實,想象亡妻“年年腸斷”的孤寂,實則是詞人自己永無止境的思念。悲情不再局限于一時一夢,而是延展為一種年年復年年、永恒循環的宿命式悲哀。高度總結:此詞的“悲”,非小家碧玉的哀怨,而是一種融合了時間哲學、生命境遇和人類永恒情感的、極為深沉宏大的悲愴。它超越了個人情感的宣泄,升華為對生命、死亡與離別這一人類終極命題的深刻悲憫。核心手法:虛實結合,交錯映襯。結構剖析:上闋(實→虛):以實寫現實起筆(十年、千里、塵面、鬢霜),積郁的情感無處排遣,自然逼出“縱使相逢應不識”的虛擬假設,為下闋入夢做好了充分的情緒鋪墊。下闋(虛→實):以虛寫夢境承接(忽還鄉、梳妝、無言、淚千行),將情感推向高潮。隨后以“料得”二字猛然拽回現實,想象明月松崗下的斷腸人,使虛幻的夢境有了一個堅實而凄涼的現實落腳點。藝術效果:這種虛實之間的自如穿梭,極大地拓展了詞的情感時空維度。現實是夢境的起因和歸宿,夢境是現實的映照與升華。兩者循環交織,形成一股情感的漩渦,將讀者深深卷入其中,感同身受那份回環往復、無法自拔的悲痛。詞人是如何構建這場“記夢”的?其最突出的藝術手法是什么?問題: 開篇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為何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數字的沉重感:“十年”,不是一個簡單的計時,它象征著三千多個日日夜夜的累積思念,象征著生命中最美好年華的逝去,其重量足以壓垮人心。空間的隔絕感:“生死”二字,是世間最絕對、最無情的空間隔絕,是任何力量都無法跨越的鴻溝。精神的虛無感:“兩茫茫”,是全句的靈魂。它既是死者與生者相互未知的狀態,更是詞人內心巨大的空洞、迷茫與無助感的精神寫照。它寫的不是“思念”,而是“思念而不得”的終極虛無。高度總結:這七個字,以最樸素的語言,構建了一個時空、生死、情感的三維悲情空間。它從一開始就將個人的悼亡之情,提升到了對生命存在狀態的哲學觀照層面,奠定了全詞蒼茫悲涼的宏大格局。主旨句深度解讀 詞的結尾為何將視角轉向“明月夜,短松岡”?有何深意?意象的升華:“明月”是團圓、思念的古典意象,“松岡”是亡妻墳塋的所在。兩者結合,營造出一個清冷、孤寂、永恒的畫面。這不再是一個具體的墳冢,而是一個被詩化、被升華的情感象征符號,象征著哀思的永恒與凄涼。情感的位移與深化:詞人不說自己斷腸,而想象對方“年年腸斷”,這是古典詩詞中“對寫法”(或曲筆)的高妙運用。將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對方身上,仿佛亡妻也在思念自己,從而使情感表達更加婉轉深曲,愁思更加綿延不絕。時空的無限延伸:“年年”一詞,將時間拉向無限未來,使悲痛成為一種循環往復、永無止境的宿命。詞的意境由此從一場具體的夢境,擴展為一種恒久的、普世的悲涼,余韻悠長,令人回味無窮。夢前思量(懷念)——夢中相逢——夢醒悲涼——現實夢境現實題雖為記夢,實際是以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同時也抒發了自己世路之艱的感慨。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詞情小結記夢永恒的悲情與藝術的超越內容要點:情感之真:源于蘇軾對王弗刻骨銘心的深情,真情是這一切的基石。藝術之高:通過虛實結合、細節白描、對寫等手法,將個人體驗轉化為審美典范。哲學之深:將對亡妻的思念,升華為對生死、時空、離別的深刻思考,觸及人類共同的情感核心。結語: 正因為此,《江城子》才超越了單純的悼亡,成為了人類表達至真至深之情的永恒絕響。 《詩經·邶風·綠衣》(節選)(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悼亡詩)原文(節選):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現代文翻譯:綠色的外衣啊綠色的外衣,外面是綠色,黃布做夾里。我心中的悲傷啊,什么時候才能停止!綠色的外衣啊綠色的外衣,綠色的上衣,黃色的下裳。我心中的憂傷啊,什么時候才能被遺忘!(注:詩人通過看到亡妻親手縫制的綠衣,觸物傷情,抒發了永難忘懷的悲哀。)潘岳 《悼亡詩三首》(其一)(節選)(開創以“悼亡”為詩題的先河)原文(節選):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帷屏無仿佛,翰墨有馀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現代文翻譯:時光流逝,冬去春來,寒暑季節忽然間就已變換。你已歸于九泉之下,層層土壤將我們永遠地隔絕。……帷帳和屏風間再也看不到你依稀的身影,只有你生前留下的墨跡尚存。衣襟上殘留的芳香還未散盡,你留下的字畫依然懸掛在墻壁。我神情恍惚,總覺得你還在人世,一時間惶惑不安,感到惆悵、震驚和恐懼。元稹 《離思五首·其四》(最為膾炙人口的悼亡絕唱)原文: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現代文翻譯:曾經見識過浩瀚海洋的人,別處的水便難以再稱其為水;除了那巫山上瑰麗纏綿的云霞,別處的云都相形失色,黯然無光。我即使信步走過盛開的花叢,也懶得回頭去看一眼,這一半是因為潛心修身奉道,另一半卻全都是因為你。賀鑄 《鷓鴣天·重過閶門萬事非》(與蘇軾《江城子》并稱宋代悼亡詞雙璧)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后,頭白鴛鴦失伴飛。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垅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再次來到蘇州閶門,只覺得一切物是人非。你我當初一同來到這里,為何卻不能一同歸去?我就像那經霜后半死的梧桐,衰弱不堪;又像那白了頭的鴛鴦,失去了伴侶,獨自孤飛。人生如同原野上的草,葉上的露水剛剛被曬干般短暫。我們昔日的故居和你的新墳,都讓我留戀不舍,不忍離去。夜里獨臥在空蕩蕩的床上,聽著窗外的凄風冷雨,從此以后,還有誰會在深夜挑亮燈盞,為我縫補衣裳呢!理解性默寫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直抒胸臆,看似矛盾,實則深情的句子“ , ”。不思量自難忘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中,表現詩人夢里歸鄉,與妻子相見時,“執手相互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的句子是: “ ,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理解性默寫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把現實與夢幻混同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的種種憂憤,包含在了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的句子是“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 ”兩句,既寫出了妻子獨臥黃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寫出了詞人和妻子不能互訴凄涼的悲哀。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作者以“ , ”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寥寥數字,勾勒出亡妻在自己心目留存的溫柔美好的印象。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 鬢如霜小軒窗 正梳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