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同步寫作(指導解析) --《熱愛寫作,學會觀察》 2025-2026學年上學期初中語文統編版(2024)七年級上冊同步作文一、片段寫作。九月份,由夏入秋,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自然景物、人們穿戴等方面也相應發生了許多變化。你注意到這些變化了嗎 到生活中去細心觀察、體驗,選取一個場景,寫一段文字,描述這些變化。提示:1.關鍵是要善于發現,觀察、感受到的點點滴滴都可能成為寫作的素材,可以先積累下來。2.注意“九月份”這個特定的時節,寫出由夏入秋的各種變化。要寫得具體明確,比如你的感受是“秋高氣爽”,就要用特定的景物把這個感覺描繪出來。指導一、場景 (聚焦典型空間) 優先選取日常高頻接觸的場景,如校園操場、社區公園、街角菜市場等。這些場景中自然景物與人文活動交織,能集中體現季節更替的細節。例如校園里的行道樹、操場邊的宣傳欄,公園里的長椅、荷塘,菜市場的蔬果攤位等,都能成為觀察的核心載體,避免場景過于寬泛而導致描寫零散。 角度(多維度捕捉變化) 1.自然景物:關注植物形態與色彩的漸變,如樹葉從邊緣泛黃到整體轉色,花朵從繁盛到凋零;水體狀態的改變,如荷塘從荷葉田田到殘葉漂浮;天空與光線的變化,如秋日天空更顯高遠,陽光角度變斜、溫度減弱。 2.人們穿戴:留意衣物的增減,從短袖到長袖、薄外套的過渡;配飾的變化,如從遮陽帽、墨鏡到圍巾、薄手套的出現;隨身物品的更替,如從冰飲到熱飲,從蒲扇到保溫杯等。 3.環境氣息:捕捉空氣味道的轉變,夏末的濕熱消散,秋初的干爽帶著草木清香;聲音的差異,蟬鳴漸弱,風聲、落葉聲漸顯。 三、描寫方法(讓變化具象可感) 1.細節刻畫:用具體的動詞、形容詞展現細微變化,如 “銀杏葉邊緣被秋陽烤得卷了邊,像被人用指甲輕輕掐過”“老太太把藤椅往向陽處挪了半米,毛線針在膝頭敲出噠噠聲”。 2.感官聯動:融合視覺(色彩、形態)、觸覺(溫度、觸感)、聽覺(聲音)、嗅覺(氣味)描寫,例如 “風掠過袖口時帶著涼意,混著桂花的甜香,吹得宣傳欄上的通知紙嘩啦作響,陽光透過疏葉在地面投下晃動的光斑”。 3.對比襯托:將九月的景象與盛夏對比,突出 “由夏入秋” 的過渡感,如 “同一片草坪,上周還能看見穿短褲的孩子打滾,如今他們裹著衛衣追跑,影子被夕陽拉得比夏天長了許多”。 四、避免誤區避免籠統的季節概括,如 “秋天來了,天氣變涼了”;少用抽象形容詞,多以具體場景中的細節讓讀者自行感知秋意。同時,注意 “過渡感” 的體現,不寫極端的秋景,而是突出夏末秋初的交織狀態,如 “荷塘里還有一朵遲開的荷花,旁邊卻浮著半池枯褐色的荷葉”。例文解析校園晨讀教學樓后的銀杏葉像被誰悄悄描了圈金邊 —— 這是秋意最早的筆跡(用比喻手法,將銀杏葉泛黃比作 “描金邊”,生動展現初秋葉片的細微變化),邊緣泛黃的葉片在風中輕輕搖晃,偶爾有一兩片打著旋兒落下,鋪在青磚小徑上。早讀的鈴聲比盛夏時更清亮些,穿短袖校服的同學明顯少了,有人在襯衫里加了件薄針織衫(通過同學們衣物的變化,直接體現氣溫下降,是生活中感知秋涼的典型細節),袖口隨意卷到小臂,露出的皮膚不再像七月那樣總沾著汗。領操臺旁的紫薇花還開著,只是花瓣不如從前飽滿,風掠過操場時,不再帶著灼熱氣浪,反倒卷著些涼意(對比盛夏與初秋風的不同質感,“灼熱氣浪” 變 “涼意”,突出季節轉換帶來的溫度變化),把落在臺階上的花瓣吹得滾來滾去。靠窗的女生正朗讀著課文,呵出的氣息在玻璃上凝成一層薄霧,她用指尖劃開霧水,能看見遠處的玉蘭樹葉子,不知何時蒙上了層細細的塵,不像夏天總被雨水洗得發亮。【點評】此篇以校園為場景,圍繞銀杏葉、學生著裝、風的觸感等元素展開。通過比喻、對比等手法,從視覺、觸覺等角度細致描繪初秋景象,將秋意的悄然降臨融入校園日常,畫面鮮活且富有生活氣息。滿分作文解析公園長椅老太太們把藤椅搬到了向陽的草坪,這是她們應對秋涼的智慧 —— 背對著陽光能擋些風,手里的蒲扇早就換成了毛線團,銀灰色的線在竹針間穿梭,織出的紋路像極了天邊淡淡的云。荷塘里的荷葉半數枯成深褐色,卷成一個個小筒,像被歲月揉皺的信箋,只有零星幾朵晚蓮還擎著粉白的花瓣,在殘葉間格外醒目。穿跑鞋的年輕人跑過石板路,鞋跟敲出的聲響比夏天清脆,大概是空氣變稀薄了些,連帶著他呼出的氣都能看見淡淡的白痕。不遠處的銀杏樹下,有孩子撿了片半黃半綠的葉子,舉起來對著太陽看,葉脈在光里清晰得像幅地圖,那是秋天畫下的路線。【點評】選取公園場景,聚焦老人、荷塘、年輕人等對象。以物品替換、行為變化、景物形態為切入點,運用比喻手法,展現初秋的層次感,字里行間透著生活的閑適與季節的流轉。街角菜場賣橘子的攤位悄悄擠占了西瓜的地盤,這是季節輪換的信號,竹筐里堆著青黃相間的果子,果皮上還掛著晨露,折射出細碎的光。穿花襯衫的攤主套上了藍布褂,領口的扣子系得嚴嚴實實,算賬時手指在計算器上敲得飛快,呵出的白氣在晨光里閃了閃就散了,像從未出現過。旁邊賣蔬菜的攤子上,秋葵不再是主角,取而代之的是帶著泥土的山藥和胡蘿卜,捆成小把的菠菜綠油油的,葉子上還沾著水珠。拎著菜籃的阿姨們不再問冰鎮汽水多少錢一瓶,轉而圍在板栗攤前,捏起一顆圓滾滾的栗子掂量著,討論著是燉雞還是炒著吃,她們的說話聲里,都帶著些被涼風吹出的沙啞,不像夏天那樣清亮。【點評】以街角菜場為背景,圍繞蔬果、攤主、顧客展開描寫。通過攤位更迭、著裝變化、聲音差異等細節,展現初秋對市井生活的影響,充滿煙火氣,讓季節變化更貼近生活。二、升入初中,來到新校園,走進新教室,見到新老師,結識新同學……你一定會有許多新的見聞吧 試著做一番觀察,拿起筆,將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寫下來,字數不限。提示:1.全新的校園環境、不一樣的課堂活動、初次見面的老師和同學……都可能成為寫作的內容。要試著打開思路,放出眼光,豐富自己觀察的角度。2.印象之所以“深”,想必是因為帶給了你不一樣的觸動。在講述的同時,也要注意表達你真實而獨特的感受。3.寫完之后與同學分享,看看各自的所見所感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相信通過這樣的交流,你不僅會結識新朋友,也會在如何觀察和思考方面得到更多的啟發和靈感。指導一、場景選取 從新校園的具體空間中篩選獨特且有細節的場景,避免泛泛而談。可優先考慮: 有標志性物件的角落:如教室后墻的綠植角、走廊盡頭的留言板、操場邊的公告欄等,物件能成為記憶的錨點。 有互動感的場景:如第一節班會課的自我介紹、第一次小組討論的課桌、食堂排隊時的對話等,人與人的互動更易產生深刻印象。 與小學形成對比的地方:如更大的圖書館、不同的實驗室設備、陌生的課間操音樂等,對比中更能凸顯 “新” 的特質。 二、多維度觀察, 捕捉細節(一)環境特征: 1.視覺:教室的采光(比小學更明亮 / 昏暗)、墻面裝飾(黑板報風格、班級公約字體)、桌椅排列(單人桌 / 小組圍坐)。 2.聽覺:上課鈴聲(電子音 / 鋼琴聲)、老師講課的口音(與小學老師不同)、同學間的交談(新的口頭禪、課間游戲的呼喊)。 3.嗅覺:新書的油墨味、走廊消毒水的味道、食堂飯菜的香氣(與小學食堂差異)。 (二)人物狀態: 1.老師:第一次見面的穿著(嚴肅的西裝 / 休閑的衛衣)、標志性動作(推眼鏡的姿勢、握粉筆的手勢)、說話風格(溫和 / 干練)。 2.同學:同桌的小動作(轉筆、貼課本的貼紙)、班干部組織活動的方式(緊張 / 熟練)、陌生同學間的眼神交流(好奇 / 羞澀)。 (三)自我感受: 1.身體反應:緊張時手心出汗、看到新奇設備時的心跳加速、融入集體后的放松感。 2.心理變化:從陌生到熟悉的微妙過程(如記住第一個同學名字時的欣喜、聽懂第一個校園梗時的歸屬感)。 三、寫作手法(讓 “新” 與 “深” 具象化) (一)細節放大: 1.用動詞刻畫動作:“班主任把點名冊放在講臺上時,指尖在‘新生’兩個字上頓了兩秒”“前桌女生轉過來借橡皮,馬尾辮掃過我的課桌,帶起一陣洗發水的清香”。 2.用比喻連接陌生與熟悉:“新教室的鐘表走得比小學快,指針像小火車一樣往前沖”“老師的板書像串歪歪扭扭的糖葫蘆,看著陌生卻很親切”。 (二)以小見大: 1.借物件傳遞情感:“課桌抽屜里發現半塊橡皮擦,刻著模糊的名字,大概是上屆學長留下的,突然覺得這間教室藏著好多故事”。 2.用瞬間折射整體:“自我介紹時,我聲音發顫,后排突然有人小聲說‘加油’,那聲氣音像羽毛落在心上,原來新集體沒那么可怕”。 (三)對比襯托: 1.與過去對比:“小學時總搶最后一排的座位,現在卻喜歡坐在靠窗的位置,陽光灑在課本上的樣子,比以前好看多了”。 2.與預期對比:“以為初中老師會很嚴厲,沒想到她笑著說‘寫錯沒關系,誰不是從錯題里長大的’,這句話比想象中暖”。 四、結構安排(從 “瞬間” 到 “感悟”) 1.開篇:用一個特寫鏡頭切入,直接呈現印象最深的畫面。例如:“推開初二(3)班的門時,陽光正斜斜地打在第三排的課桌上,粉筆灰在光里飄,像一群小問號 —— 這就是我的新教室。” 2.主體:展開場景:描述環境與人物的具體狀態,加入 1-2 個核心細節(如老師的一句話、同學的一個動作)。融入感受:穿插自我的心理活動,讓場景不只是 “看見”,更是 “體驗”。例如:“同桌遞給我一張畫著笑臉的便利貼,說‘我叫小雨’,便利貼的邊角有點卷,像她說話時微微上揚的嘴角,我突然不那么想家了。” 3.結尾:用一個呼應開篇的畫面收束,帶出對 “新” 的理解。例如:“放學時再看那扇教室門,陽光已經移到了墻角,粉筆灰落定在課桌上,像給新故事鋪了層薄薄的底色。” 五、避免誤區1.避免流水賬:不寫 “早上報到、中午領書、下午開班會” 的流程,聚焦 “哪一刻讓你突然覺得‘我是初中生了’”。 2.少用抽象評價:不說 “新老師很好”,而寫 “她蹲下來幫我撿筆時,頭發垂下來的樣子”;不說 “同學很友好”,而寫 “借我尺子時,他特意把有刻度的一面朝我”。 3.保留 “不完美”:陌生環境里的小尷尬(說錯話、走錯教室)更真實,反而能體現成長的開始。例文解析教室后的綠蘿墻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王維的詩句忽然漫上心頭,只因撞見教室后墻那片蓬勃的綠蘿。它們像群綠色的瀑布,沿著鐵架傾瀉而下,葉片邊緣泛著玉石般的光澤(用 “綠色的瀑布” 比喻綠蘿的長勢,“玉石般的光澤” 描繪葉片質感,視覺上突出綠蘿的生機與溫潤。),葉尖懸著的水珠在陽光下滾來滾去,墜落后在瓷磚上洇出小小的水痕,一圈圈暈開,像誰在地上畫的省略號(將水痕比作 “省略號”,既寫出水痕形態,又暗含對綠蘿故事的留白,引發聯想。)。開學第一天,我便發現每片葉子都藏著秘密 —— 銀色馬克筆寫的名字在光影里忽明忽暗,有的字跡已經模糊,大概是被雨水打濕過,同桌小雨說這是上屆學長用植物做的紀念冊,“你看這片最大的葉子,上面寫著‘林曉’,聽說她現在在市重點高中呢。” 她指著一片巴掌大的綠蘿葉,語氣里滿是羨慕(通過同桌的話語,將綠蘿與學長學姐的故事聯系,賦予綠蘿傳承的意義,體現校園的歷史感。)。 班主任李老師推門而入時,綠蘿的影子正爬上她的教案本,在 “開學第一課” 那行字上輕輕晃動(“影子爬上教案本” 的動態描寫,將綠蘿與課堂連接,營造出自然與學習相融的氛圍。)。她沒有急著點名,指尖輕輕拂過片新抽的嫩葉,葉片上的絨毛在陽光下看得清清楚楚:“這些小家伙比我更早歡迎你們呢。它們跟著這間教室經歷了三屆學生,現在要看著你們長大了。” 話音未落,前排扎馬尾的女生琪琪已舉起手里的營養液,透明的瓶子里晃著細碎的陽光,像裝了一整個夏天的星光(“裝了一整個夏天的星光” 將營養液中的陽光具象化,既寫出光線的璀璨,又暗含夏日將盡的不舍與對新學期的期待。),緊接著,七八只小噴壺從課桌后探出來,細密的水霧在陽光下織成道彩虹,彩虹的一端恰好落在李老師的發梢,把她鬢角的幾根碎發染成了金色。 午后的陽光像被剪刀裁過,斜斜地切進教室,在綠蘿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我踮腳夠到最矮的那片葉子,馬克筆劃過葉面時,沾到些黏糊糊的汁液,涼涼的、滑滑的,仿佛這片植物在悄悄握我的手(將汁液的觸感轉化為 “悄悄握我的手”,賦予植物擬人化的溫情,體現 “我” 對新環境的接納與親近。)。風從走廊溜進來,帶著隔壁班傳來的朗讀聲,綠蘿葉沙沙地響,像是在跟著念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混著窗外的蟬鳴,竟有了種夏末初秋特有的溫柔。我忽然注意到,綠蘿架下的角落里,放著個小小的陶瓷貓,脖子上還系著紅繩,大概是哪個學姐留下的,此刻正睜著圓溜溜的眼睛,安靜地看著我們(陶瓷貓的細節,為場景增添生活氣息,也暗示著校園里隱藏的溫暖小物件,體現校園的溫馨。)。 【點評】這篇文章以教室后墻的綠蘿為核心場景,巧妙融入王維的詩句增添文化底蘊。通過對綠蘿形態、師生與綠蘿的互動等細節描寫,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如 “綠色的瀑布”“悄悄握我的手”,將綠蘿賦予生命與情感。既展現了新教室的環境特點,又傳遞出師生間、新舊學生間的溫情聯系,字里行間滿是對新班級的喜愛與歸屬感。滿分作文解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歡笑,有感動,當然也會有淚水,有悲傷……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體驗,一點一滴都是生命中寶貴的財富。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有什么事情讓你深受觸動,難以忘懷 回憶當時的情景,把它寫下來。題目自擬。不少于500字。提示:1.生活中讓你動情的事可能有好幾件,要從中選擇一件讓你最受觸動的事情來寫。可以先把這件事講給身邊的同學們聽,看看他們的反應然后再落筆。2.在記敘時,要交代清楚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讓記敘眉目清楚。3.除了記敘經過,還要抒發自己的感受。可以開門見山或篇末點題也可以與記敘相結合來表達。【深度指導】一、素材選擇(聚焦 “觸動點”) 1.情感類型:優先選擇包含強烈情感反差的事件,如從絕望到希望(考試失利后得到意外鼓勵)、從誤解到理解(與朋友爭吵后的和解)、從膽怯到勇敢(第一次挑戰自我成功)。避免平鋪直敘的平淡經歷,確保事件本身自帶 “難忘” 的基因。 2.事件規模:不必追求驚天動地的大事,日常小事中的微光更易引發共鳴。例如陌生人遞來的一把傘、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自己與過去的某個壞習慣告別等,細微處的情感更顯真實。 3.獨特性:挖掘事件中與眾不同的細節,如 “奶奶用縫紉機補書包時,踏板發出的‘咔嗒’聲與窗外的蟬鳴混在一起”,獨特的場景記憶能讓文章跳出俗套。 二、細節刻畫(讓場景 “立起來”) (一)環境細節: 1.視覺:事件發生時的光線(暴雨天的灰色天幕、深夜臺燈的暖黃光暈)、周圍的物件狀態(摔碎的杯子邊緣沾著茶葉、獎狀被風吹得卷了角)。 2.聽覺:相關的聲音(老師辦公室的鋼筆劃過紙張聲、醫院走廊的腳步聲、雨打窗戶的噼啪聲),用聲音增強場景的沉浸感。 3.觸覺:身體感受到的溫度(冬天里對方手心的汗溫、淚水落在手背的冰涼、擁抱時毛衣的粗糙觸感),讓讀者身臨其境。 (二)人物細節: 1.動作:刻畫關鍵人物的標志性動作,如 “爸爸彎腰系鞋帶時,后頸的皺紋像被風吹皺的湖面”“同桌把橡皮切成兩半推過來,指甲縫里還留著鉛筆灰”。 2.神態:捕捉表情的細微變化,如 “老師批評我時,嘴角其實往下撇了撇,眼神里藏著不忍”“賣早點的阿姨找錢時,凍瘡裂開的手指在塑料袋上蹭了蹭,卻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縫”。 (三)自我細節: 1.生理反應:緊張時喉嚨發緊、感動時鼻腔發酸、后悔時指尖掐進掌心的痛感,用身體的真實感受傳遞內心情緒。 2.物件關聯:事件中接觸的物品(攥皺的試卷、磨破的運動鞋、寫滿鼓勵的筆記本),讓物件成為情感的載體,如 “那支斷水的鋼筆,至今筆帽上還留著我咬過的牙印”。 三、情感表達(讓 “觸動” 可感) 1.分層遞進:寫出情感的變化過程,例如 “剛拿到成績單時,耳朵嗡嗡作響像塞了棉花(麻木)—— 看到媽媽揉眼睛的動作,眼淚突然決堤(崩潰)—— 她卻說‘沒關系’,我反而哭得更兇(愧疚與溫暖交織)”,避免情感單一化。 2.隱喻轉化:將抽象情感具象化,如 “委屈像漲潮的海水,從腳底一點點漫到胸口”“他的話像顆糖,含在嘴里慢慢化開,連呼吸都變甜了”,用比喻讓情感更易感知。 3.留白處理:不必直白說出 “我很感動”,而是通過后續行為體現,如 “那把傘我洗了七次,傘骨上的銹跡卻總也洗不掉,每次下雨還是會帶著它”,讓情感在細節中自然流露。 四、避坑提示 1.避免 “流水賬”:不按時間順序羅列事件,而是聚焦 “最觸動的三分鐘”,用特寫鏡頭放大關鍵瞬間。 2.拒絕 “口號式感悟”:不說 “這件事讓我學會了堅強”,而是寫 “后來每次摔門而出,都會想起爸爸站在樓道里的背影,腳步就慢了下來”,讓成長體現在具體行為的改變中。 3.慎用 “過度抒情”:情感表達要克制,例如寫離別之痛,與其說 “我哭得撕心裂肺”,不如寫 “車開時,我攥著他給的書簽,直到邊緣被捏出深深的折痕”。滿分解析傘下的晴空 暴雨傾盆時,豆大的雨點砸在公交站臺的廣告牌上,噼啪作響,像無數根小鞭子在抽打。我抱著書包蹲在廣告牌下,褲腳已經濕透,冰涼的濕氣順著腳踝往上爬,凍得我直打哆嗦。穿藍色工裝的環衛工阿姨推著清掃車經過,她戴著的草帽沿還在滴水,看見我這副模樣,突然把傘往我這邊傾斜大半。那是一把褪色的藍布傘,傘骨有些變形,她自己的肩膀很快洇出深色水漬,像地圖上蔓延的河流(用 “小鞭子抽打” 比喻雨點,“地圖上蔓延的河流” 形容濕痕,從聽覺和視覺角度強化暴雨的沖擊力,凸顯阿姨的善意。)。 “姑娘,別淋壞了。” 她的手套沾著泥點,指縫里還嵌著草葉,說話時呼出的白氣混著雨霧,在我眼前輕輕散開。我連忙說謝謝,聲音被雨聲吞掉大半。公交車遲遲不來,風裹著雨絲鉆進領口,我忍不住打了個噴嚏。阿姨從隨身的布包里掏出塊姜糖,塑料紙在雨聲里窸窣作響,像只小蟲子在爬(“草葉嵌指縫” 細節刻畫勞作痕跡,“小蟲子在爬” 比喻塑料紙聲響,讓平凡場景更具生活質感。)。 “含著,暖身子。” 她的指甲修剪得很短,邊緣有些粗糙,遞糖的手卻很穩。我咬開糖塊時,辛辣的甜香突然漫上來,順著喉嚨滑進胃里,竟比便利店的水果糖更讓人安心。阿姨看著我笑,眼角的皺紋里盛著雨水,像落滿了星星(“皺紋里盛著雨水像星星”,用詩意比喻展現阿姨的慈祥,讓溫暖感更具體可感。)。雨勢漸小時,公交車終于來了。阿姨把傘塞給我,傘柄上還留著她的體溫。“拿著吧,路遠。” 她轉身沖進雨里,橙色的反光條在灰蒙蒙的雨幕中一閃一閃,像顆移動的星星,清掃車的轱轆碾過積水,濺起一圈圈漣漪(“傘柄上的體溫” 傳遞細微暖意,“移動的星星” 升華阿姨形象,動靜結合讓畫面更鮮活。)。那把傘我后來洗了很多次,傘骨上的銹跡卻總也洗不掉,像她留在我記憶里的指紋。每次下雨打開它,耳邊總會響起那句 “別淋壞了”,比任何天氣預報都讓人安心。 (以 “銹跡像指紋” 呼應前文,“比天氣預報安心” 的感受,將瞬間感動轉化為長久記憶,情感余味悠長。) 【點評】文章以暴雨中的陌生人相助為核心,通過工裝、手套、姜糖等細節構建真實場景。批注點明了對比手法與象征意義的運用,平凡的善舉在雨幕中顯得格外溫暖,500 余字卻將瞬間的感動寫得余味悠長。滿分解析這是給您的一點點回報自從我上了初中,每天放學,一進家門,“嗞啦嗞啦”的炒菜聲“咕嚕咕嚕”的燉肉聲,總會從廚房傳來——媽媽在做飯呢!廚房里噪聲很大,可她的耳朵真靈,即使再輕的開門聲,她都能捕捉到,然后高聲喊道:“回來啦?趕快來吃飯吧!”不等她叫,我早就被喜歡的美味拽到了飯桌旁。還沒坐下,媽媽便從廚房沖了出來,半瞇著眼睛,在氤著熱氣的燉鍋里,仔細挑選出幾塊最大的肉來,急急地往我的碗里送。這么溫馨的場面,我卻開心不起來。我都快十三歲了,可一坐到餐桌上,頓時成了永遠長不大的小孩;更重要的是媽媽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不衛生的飲食習慣。我實在忍不住,就向媽媽表達了我的不滿。她“哦”了一聲,動作停了下來。可到了第二天,她拿起公筷,又一如既往地給我夾菜。我知道,夾菜成了她無法改變的習慣這終究是件小事,況且她拿的是公筷,符合衛生要求,我沒有理由因為這件小事和媽媽發生不愉快。那一天,同學邀我聚餐,叫我把媽媽帶上。聽到這消息我既興奮又擔心,媽媽要是又給我夾菜,豈不會被人笑話?我不放心地提醒媽媽。她看著我,笑道:“放心!”到了飯店,菜上齊后,大家還沒有行動,媽媽卻不假思索地站起來,拿起公筷,夾起砂鍋里的一只雞腿,朝我送來。就在雞腿將要放進我碗里的瞬間,她瞟到了我不滿的眼神。停頓了片刻,她把雞腿轉送到了身旁同學的碗里,嘴里說著“祝你學習進步”之類的客氣話。我長舒了一口氣,心里暗夸媽媽機靈。盡管沖突沒有公開爆發,媽媽一直有說有笑可我分明看出了她眼里的黯然與失落,我的心里不安起來。從此,媽媽很少拿公筷給我夾菜了。可每次吃飯時,她總是不自覺地把夾著菜的公筷向我這邊伸,伸了伸,又無奈地縮了回去,菜“違心”地落到 了她自己的碗里。看著吃飯時不再談笑風生的媽媽,我的心里很不是滋 味。過了些時日,我終于忍不住說:“媽媽,還是你夾的菜好吃!”聽到這話, 媽媽像聽到了喜訊一般,笑呵呵地又行動了起來。她一邊拿起公筷幫我挑選 著美味,一邊打趣地說:“這么多天,終于不用再憋著了。來,多吃點!”望著媽媽笑容滿面的樣子,我的心里卻怎么也樂不起來。我沒有想到,自己的幾句話差點兒傷害了最親愛的媽媽。這時,我偷偷拿起公筷,夾了媽媽喜歡吃的菜,悄悄地放到了媽媽的碗里。媽媽發現了,驚訝地問:“怎么啦?”我笑了笑說:“媽媽,我愛您,這是給您的一點點回報!”【點評】結構清晰,形象鮮明。作者通過“夾菜”這件司空見慣的小事,選取典型場景,將各 部分內容有序串聯,由不理解媽媽給“我”夾菜到“我”主動為媽媽夾菜,表現了母女情深 和“我”的成長,文章脈絡清晰,自然流暢。描寫細膩,情感動人。作者熟練運用細節描寫,如參加同學聚會時,媽媽那一“站” 一“夾”一“送”的細節,富有戲劇性;之后在餐桌上,媽媽那一“伸”一“縮”的細節,也在風 趣中流露出幾分心酸。通過這些細節描寫,不僅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我”的成長,還將兩 輩人之間的代溝及母女之間的情感渲染得情真意切,細膩動人。寫作模板 一、標題(建議 6 - 10 字) 采用 “具象物件 + 情感標簽” 的組合方式。具象物件可以是與青春回憶緊密相關的實體物品,像教室里的倒計時牌、操場邊的籃球架、一本寫滿筆記的舊課本等;情感標簽則用來點明文章情感基調,比如 “難忘”“溫暖”“遺憾” 等。例如《褪色的倒計時牌》《籃球架下的蟬鳴》,這樣的標題能快速吸引讀者,且為全文定下情感基調,讓讀者大致知曉文章圍繞何物、何種情感展開回憶。 二、開頭(建議 50 - 100 字) 運用場景切入 + 感官喚醒的手法。先描繪一個與青春回憶相關的具體場景,通過對光影、聲音、氣味等感官細節的刻畫,將讀者帶入特定時空。比如 “夏末的陽光斜斜切進教室,粉筆灰在光束里浮沉,講臺上的倒計時牌紅筆圈著‘30’,油墨味混著后排男生偷偷拆開的薄荷糖氣息,在悶熱的空氣里漫開。” 這部分要簡潔且生動,迅速勾起讀者對相似青春場景的記憶,自然引出下文的回憶。 三、主體(建議 300 - 400 字) 采用三層遞進式敘事結構: 1.沖突鋪墊(50 - 100 字):設置一個青春成長中的沖突情節,如學習上的困難、與同學的矛盾等。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展現青春里的迷茫、焦慮或挫折感。例如 “數學課代表把試卷摔在我桌上時,油墨洇透了指尖。‘這道二次函數講過八遍了’,他的白球鞋在地板上蹭出煩躁的響。窗外的梧桐葉被風掀起,露出背面灰白的筋絡,像我此刻的心情。” 利用自然景物的變化呼應人物內心,增強情感的感染力。 2.轉折瞬間(100 - 150 字):在沖突之后,安排一個溫暖、積極的轉折情節。描述關鍵人物的幫助、自我的突然領悟等。同樣注重細節刻畫,像 “晚自習的燈亮到第九盞時,他突然把筆記本推過來。‘輔助線要這樣畫’,鉛筆在紙上劃出沙沙聲,字跡比平時潦草,卻把關鍵步驟標成了橙色。月光從窗簾縫溜進來,剛好落在他握筆的指節上,那里還沾著下午打籃球蹭的灰。” 這些細節能讓轉折更具真實感與畫面感,使情感從低落走向溫暖、振奮。 3.情感升華(80 - 120 字):將前面的情節進行總結與升華,點明這段青春回憶對自己的深遠影響。可以借助某個物件或場景,把瞬間的感悟轉化為長久的記憶符號。比如 “后來那張畫滿輔助線的草稿紙,被我夾在畢業紀念冊里。多年后翻到,發現背面有行小字:‘最后 30 天,一起沖’,筆尖戳破了紙頁,像顆用力跳動的心臟。” 讓讀者感受到青春回憶的力量與成長的蛻變。 四、結尾(建議 50 - 100 字) 運用物件留白 + 余味延伸的技巧。再次提及開頭或主體中出現的關鍵物件,展現其現在的狀態,與過去形成對比,引發讀者對時光流逝、青春變遷的感慨。如 “如今路過母校,新的倒計時牌又立在講臺,只是數字變成了‘45’。風過時,籃球架下的蟬鳴依舊,像在重復那年夏天沒說完的話。” 結尾不要把話說得太滿,給讀者留下思考與回味的空間,讓他們沉浸在文章營造的青春回憶氛圍中,產生共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