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富錦市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八年級語文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積累與運用(30分)1. 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 元勛(xūn) 奠基(diàn) 選聘(pìn) 鍥而不舍(qì)B. 摯友(zhì) 迭起(dié) 澎湃(bài) 鮮為人知(xiǎn)C. 卓越(zhuó) 校對(jiào) 薪金(xīn) 深惡痛絕(wù)D. 碩果(shuò) 草率(shuài) 悠然(yōu) 目不窺園(guī)2. 下列詞語書寫無誤一項是( )A 謠言 背誦 昆侖 鋒芒必露 B. 屏嶂 喧鬧 督促 鞠躬盡瘁C. 取締 霹靂 鑲嵌 大庭廣眾 D. 煩瑣 荒僻 愧作 微不足道3. 下列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A. 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B. 為了迎接首屆文化藝術節,小龍和小錢逢場作戲,精心編排了一出話劇。C. 楊絳先生為人謙遜低調,做學問孜孜不倦,錢鐘書先生評價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D. 這篇文章結尾畫龍點睛,點明了中心思想。4. 下列關于文學常識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孫權勸學》節選自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紀傳體通史《資治通鑒》。B.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與《孔雀東南飛》并稱“樂府雙璧”。C.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小說集《朝花夕拾》,文中的長媽媽是一個善良、樸實的勞動婦女。D. 《賣油翁》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學過他的《岳陽樓記》。5. 默寫。(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陳子昂《登幽州臺歌》)(2)______________,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3)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飛來峰》)(4)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5)落紅不是無情物,______________。(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6)《泊秦淮》中諷喻晚唐統治者醉生夢死、荒淫誤國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愛蓮說》中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陋室銘》中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綜合性學習。(8分)6. 班級開展“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主題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1)請你為本次活動擬寫一條宣傳標語。(2)請你為本次活動設計兩種活動形式。(3)請你以主持人的身份,為本次活動寫一段開場白。二、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甲】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歐陽修《賣油翁》)【乙】南方多沒人①,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蘇軾《日喻》)【注釋】①沒人:能潛水的人。7.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公亦以此自矜( )(2)睨之久而不去( )(3)夫沒者豈茍然哉( )(4)見舟而畏之( )8.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B.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C.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D. 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9.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2)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10. 【甲】【乙】兩文都告訴了人們一個什么道理?(二)現代文閱讀(15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老海棠樹史鐵生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塊空地,不論窗前屋后,要是能隨我的心愿種點什么,我就種兩棵樹:一棵合歡,紀念母親;一棵海棠,紀念我的奶奶。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樹,在我的記憶里不能分開,好像她們從來就在一起。③老海棠樹有兩條粗壯的枝椏,彎曲如一把躺椅,小時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兒玩。奶奶在樹下喊:“下來,下來吧,你就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頭不下來了?”是的,我在那兒看小人書,用彈弓向四處射擊,甚至在那兒寫作業。“飯也在上頭吃嗎?”對,在上頭吃。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覺呢,也在上頭睡?”沒錯。四周是花香,是蜂鳴,春風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樹下,望著我……④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記得奶奶坐在樹下糊紙袋,不時地沖我嘮叨:“就不下來幫幫我?你那小手兒糊得多快!”我在樹上東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說:“我求過你嗎?這回活兒緊!”我說:“我爸我媽根本就不想讓您糊那破玩意兒,是您自己非要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聲,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紙袋。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樹枝繁葉茂,奶奶坐在樹下的濃蔭里,又不知從哪兒找來了補花的活兒,戴著老花鏡,埋頭于床單或被罩,一針一線地縫。天色暗下來時她沖我喊:“你就不能勞駕去洗洗菜?沒見我忙不過來嗎?”我跳下樹,洗菜,胡亂一洗了事。奶奶生氣了:“你們上班上學,就是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兒推開,一邊重新洗菜一邊說:“我就一輩子得給你們做飯?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這回是我不再吭聲。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樹照舊果實累累,落葉紛紛。那時我大些了,在外工作,從陜北回來看她,奶奶已經腰彎背駝。早晨,天還昏暗,奶奶就起來去掃院子,“唰啦唰啦”的聲音把我驚醒,趕緊跑出去:“您歇著吧,我來,保證用不了三分鐘。”可這回奶奶不要我幫:“你剛回來,去歇息著吧。”⑦冬天,窗外,風中,老海棠樹枯干的枝條敲打著屋檐,摩擦著窗欞。奶奶常常在燈下學習。她曾經讀一本《掃盲識字課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報紙上的頭版新聞。那一回,奶奶舉著一張報紙,小心地湊到我跟前:“這一段,你給我說說,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說,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奶奶立刻不語,唯低頭盯著那張報紙,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動。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奶奶。”“奶奶!”“奶奶——”我記得她終于抬起頭時,眼里竟無對我的責備。⑧……⑨如今,奶奶已離我而去。而在我的夢里,我的祈禱中,老海棠樹也便隨之飄然而去,跟隨著奶奶,陪伴著她,圍攏著她;奶奶坐在滿樹的繁花中,滿地的濃蔭里,望著我,或不時地要我給她說說:“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11. 文章寫了關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12. 品味語言,回答問題。(1)從人物描寫的角度,賞析第③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奶奶把盛好的飯菜舉過頭頂,我兩腿攀緊樹椏,一個海底撈月把碗筷接上來。(2)結合語境,賞析第④段中加點詞語的表達效果。春天,老海棠樹搖動滿樹繁花,搖落一地雪似的花瓣。13. 文章第⑦段寫“我的心一下子收緊,但知已無法彌補”,“我”的心為什么會一下子收緊?14. 文章以“老海棠樹”為題有什么作用?(三)名著閱讀(10分)閱讀下面的名著選段,完成各題。①祥子的衣服早已濕透,全身沒有一點干松的地方;隔著草帽,他的頭發已經全濕。地上的水過了腳面,濕褲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著他的頭和背,橫掃著他的臉。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曉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覺得透骨涼的水往身上各處澆。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覺得心有點熱氣,耳邊有一片雨聲。他要把車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車的仿佛死在了車上,一聲不出地任憑車夫在水里掙命。②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氣:“先生,避避再走吧!”③“快走!你把我扔在這兒算怎么回事?”坐車的跺著腳喊。祥子真想硬把車放下,去找個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渾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會哆嗦成一團。他咬上了牙,蹚著水,不管高低深淺地跑起來。剛跑出不遠,天黑了一陣,緊跟著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④拉到了,坐車的連一個銅板也沒多給。祥子沒說什么,他已經顧不過命來。⑤雨住一會兒,又下一陣兒,比以前小了許多,祥子一口氣跑回了家。抱著火,烤了一陣,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15. 以上選段出自______________(作者)長篇小說《______________》。16. 請概括選段的主要內容。17. 文中的祥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選段內容簡要分析。三、寫作(50分)18. 請以“我的一次______________經歷”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①先將題目補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字數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富錦市2025—2026學年度上學期開學摸底考試八年級語文試卷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積累與運用(30分)【1題答案】C【2題答案】C【3題答案】B【4題答案】B【5題答案】①. 獨愴然而涕下 ②. 會當凌絕頂 ③. 自緣身在最高層 ④. 山重水復疑無路 ⑤. 化作春泥更護花 ⑥. 商女不知亡國恨 ⑦. 隔江猶唱后庭花 ⑧.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⑨. 濯清漣而不妖 ⑩. 談笑有鴻儒 . 往來無白丁綜合性學習。(8分)【6題答案】(1)示例:弘揚孝道美德,傳承中華文明。(2)示例:①舉辦“孝親敬老”主題演講比賽;②開展“孝親敬老”主題手抄報展覽。(3)示例:親愛的同學們,“百善孝為先”,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弘揚這一美德,我們今天在這里舉行“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的主題活動。希望通過這次活動,大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孝親敬老的含義,并將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現在,我宣布,活動正式開始!二、閱讀(40分)(一)文言文閱讀(15分)【7~10題答案】7. ①. 自夸 ②. 斜著眼看,這里形容不在意的樣子 ③. 隨便、隨意 ④. 害怕 8. D9. (1)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滴入葫蘆,油從銅錢的方孔進入,而銅錢沒有被沾濕。(2)所以凡是不學習就想懂得其中道理的人,都是像北方學潛水的人一樣。10. 示例:兩文都告訴人們,要想學會一項技能,就得多練習,熟能生巧。(二)現代文閱讀(15分)【11~14題答案】11. ①奶奶在老海棠樹下糊紙袋;②奶奶在老海棠樹下補花;③奶奶在老海棠樹下掃院子;④奶奶在老海棠樹下學習。12. (1)運用動作描寫,“舉”“攀緊”“接”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在樹上吃飯的情景,表現了“我”的調皮和奶奶對“我”的疼愛。(2)“搖動”“搖落”兩個動詞,生動地寫出了老海棠樹繁花飄落的情景,營造了優美的氛圍,也為下文寫奶奶在樹下糊紙袋做鋪墊。13. “我”的心一下子收緊,是因為“我”隨口說出的“不知道。再說,您學那玩意兒有用嗎?”這句話,深深傷害了奶奶的自尊心。奶奶渴望學習、渴望跟上時代的愿望被“我”無情地否定,她當時的沉默和低頭凝視報紙的神情,讓“我”瞬間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多么輕率和傷人,而這種傷害已經造成,無法挽回,因此“我”內心充滿了愧疚和不安。14. ①“老海棠樹”是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將奶奶的多個生活片段串聯起來,使文章結構清晰;②“老海棠樹”是奶奶的象征,它見證了奶奶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與奶奶的形象緊密相連,奶奶在樹下的勞作、學習等場景,都離不開老海棠樹,它承載了奶奶的歲月痕跡;③“老海棠樹”寄托了“我”對奶奶的思念和痛悔之情,如今奶奶離世,老海棠樹也成為“我”回憶奶奶的重要載體,深化了文章的主題。(三)名著閱讀(10分)【15~17題答案】15. ①. 老舍(舒慶春) ②. 駱駝祥子16. 選段主要講述了祥子在暴雨中艱難地拉車,坐車人卻冷漠催促,祥子最終將車拉到目的地后,渾身濕透、疲憊不堪地跑回家烤火的故事。17. ①祥子是一個堅韌、吃苦耐勞的人。從“他咬上了牙,蹚著水,不管高低深淺地跑起來”“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可以看出,即使在暴雨中身體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他依然堅持拉車,不輕易放棄;②祥子是一個逆來順受、善良隱忍的人。面對坐車人在暴雨中的無情催促和到達后的吝嗇,他“沒說什么”,只是默默承受,顧不上計較,體現了他的隱忍。三、寫作(50分)【18題答案】例文:我的一次修復舊物的經歷書桌抽屜深處,那只掉了漆的鐵皮文具盒總躺在角落。它是小學時外婆送我的,邊角磕出的小坑積著細細的灰塵,正面的小熊貼紙卷了邊,露出底下斑駁的紅色底漆,最讓我心疼的是,側面的搭扣斷了——原本銀光閃閃的金屬扣裂成兩半,斷口處生了點淡褐色的銹,每次開合都得小心翼翼捧著,生怕里面的鉛筆滾出來。周末整理房間時,我又翻到了它。指尖摩挲著冰涼的鐵皮,觸到搭扣的斷口時,還能感覺到細微的粗糙感,突然想試試把它修好。找來媽媽的針線盒,針戳在金屬搭扣上,只留下一個小小的白印,根本穿不透;用透明膠水粘了兩次,剛粘好時看著還行,一用力扣合,“啪”的一聲又裂開了,斷口處還粘了一圈白白的膠痕,看著更糟了。坐在地毯上盯著文具盒發呆時,爸爸路過,笑著遞來一套迷你螺絲刀和一小罐銀色油漆:“試試從結構上修,別只盯著粘。”我跟著爸爸的提示,先把斷成兩截的搭扣拆開,用細砂紙蘸著水,輕輕打磨斷裂處的銹跡。砂紙劃過金屬的聲音細細沙沙,淡褐色的銹末混著水,在紙巾上留下小小的印子,直到斷口露出亮閃閃的金屬原色,摸起來滑溜溜的才停下。接著,在斷面涂上新買的強力膠,用小夾子把兩截搭扣固定好,盯著秒表等了半小時,連大氣都不敢喘,生怕膠水沒干就動了位置。等膠水干透,再用迷你螺絲刀把搭扣重新裝回盒身,輕輕一按,“咔嗒”一聲,居然能順暢扣上了!最后,我蘸著銀色油漆,用細毛筆一點點填補邊角的小坑,油漆干了后,再用透明膠帶把卷邊的小熊貼紙壓平,在上面輕輕涂了層透明指甲油——媽媽說這樣能防潮,貼紙就不會再卷邊了。當夕陽透過窗戶照在修復好的文具盒上,銀色的漆面泛著微光,小熊貼紙也重新變得平整,連之前的小坑都看不出來了。我把常用的鉛筆、橡皮放進去,聽著搭扣“咔嗒”一聲扣緊的聲音,心里滿是歡喜。這次修復舊物的經歷,沒什么驚天動地的情節,卻讓我明白:有些看似沒用的舊東西,藏著珍貴的回憶;而一點點耐心和嘗試,就能讓這些回憶重新煥發生機。現在,這只鐵皮文具盒又成了我的“寶貝”,每次用它,都像能摸到外婆當初送我時的溫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