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6 國行公祭 為佑世界和平1.了解這則通訊所報道事件的來龍去脈與重要意義,感受作者在作品中體現的嚴正立場和充沛氣勢。2.思考作者是怎樣選擇新聞事實來支撐觀點的,體會其開闊的視野和運用事實的技巧。3.掌握新聞評論的基礎知識,了解其寫法特點。學習目標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在我國南京對我同胞實施長達四十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慘案,三十多萬中國人慘遭殺戮。歷史背景 日本政府雖然承認“發生過殺害非戰斗人員和掠奪等行為”,但對遇難人數則曖昧不清,更有認為南京大屠殺不存在的“否認派”。歷史背景 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全票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寫作背景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80周年祭。課文選自當日《人民日報》的新聞評論。寫作背景作者簡介鐘聲“鐘聲”是《人民日報》創辦的國際新聞評論專欄。自2008年開欄以來,憑借專業的評論和權威的聲音,在國際輿論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國際社會和民眾獲取觀點信息的重要來源。“鐘聲”發表的評論以正面闡述中國對一些國際問題和涉華問題的立場與主張為重點,在風格上以快速反應、尖銳鮮明見長。文體知識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價值的新聞事件和有普遍意義的緊迫問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一種新聞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工具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的總稱,屬于論說文的范疇。簡而言之,新聞評論就是有價值的新聞事實和社會現象發表意見以指導實踐的一種文體。文體知識新聞評論與消息、新聞特寫、通訊的區別如下:消息 新聞特寫 通訊 新聞評論時效性篇幅表達 方式主要內容強一般較弱(有日益變強的趨勢)較強報道新聞事件整體突出呈現新聞事件的某一場景詳細記述新聞故事,具體表現特定人物對新聞事件、社會現象、重要問題等發表評論一般比較短比較靈活較長一般比較短以記敘為主以記敘、描寫為主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記敘、議論為主默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課文開篇用概括性的語言簡述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基本情況,闡明了國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義,同時也表達了中國捍衛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如何理解這篇新聞評論的標題?①標題點明了這則新聞評論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目的;②標題簡明、醒目,能夠引起讀者的關注。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隨后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中國同胞慘遭殺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記敘順序?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插敘。這句話交代了“南京大屠殺”的時間和死亡人數,補充說明文章的背景,使情節更加完整。第②段綜述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這段綜述選擇了世界上多個地區、不同階層、多種形式的與南京大屠殺相關的紀念活動,多國度、多階層、多角度的材料,更有說服力,強有力地證明了歷史是沒有被忘卻的,令人信服。讀第③自然段,說說這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內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勢力妄圖辱沒真相和良知的表現,指出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設立的必要性。結構上:與上文形成對比,從反面揭示了當前維護世界和平嚴峻的形勢。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新聞事實來支撐觀點,試著找出來。正面事實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有關“設立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動議美國圣迭戈市的圖書館為民眾講述南京大屠殺史實在加利福尼亞州,人們紀念羅伯特·威爾遜(東京審判時,南京大屠殺的第一位證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學老師組成的研究會建議將“南京大屠殺”等詞語列入教科書日內瓦裁軍會議取消日本和平演講的資格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狠批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要求其正視歷史正面事實反面事實《紐約時報》的報道國際和平城市協會授予南京“國際和平城市”的稱號,執行會長弗雷德·阿門特發表言論日本右翼分子在連鎖酒店大肆擺放美化侵略戰爭的書籍,大規模篡改歷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國民追尋事實真相舊金山市通過設立“慰安婦日”的議案后,大阪市市長表示要解除大阪市與舊金山市的姐妹城市關系重點分析為什么說“日本右翼越頑固,越會引起愛好和平的人們高度警惕”?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題,日本右翼分子的頑固阻礙了世界和平與發展,與當前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馳。試簡要分析這篇新聞評論的論證思路。課文開篇首先用概括性的語言簡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的基本情況,同時提出觀點,即“中國人民永遠牢記南京大屠殺歷史,與全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共同維護和平”。然后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正面以美國、加拿大等全世界正義之士對死難者的紀念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勢力丑態百出的表演為例,說明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歷史事實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運的變遷收束,表明中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針對性強,有“警鐘”和“宣言”的雙重作用。語言品析 作者用詞簡潔、精準、針對性強,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畫出這樣的語句,并分析其作用。示例:在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還在不斷尋找各種借口對當年的軍國主義罪行百般抵賴,扭曲歷史,美化戰爭,顛倒黑白,并企圖通過修憲復活軍國主義。四字短語,句式整齊,節奏鏗鏘,具有極強的氣勢和力量。語言品析(1)那些人以丑態百出的表演,妄圖辱沒真相和良知。(2)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提出218項建議,狠批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態度,要求日本“正視歷史,應努力向后代講述真實的歷史”。(3)國家公祭日之長鳴警鐘振聾發聵,那些裝睡夢游的罪惡靈魂無處遁形。語言品析(4)從“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運變遷足證和平是何等珍貴。(5)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一以貫之的和平誓言,彰顯堅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1.基礎型作業:鞏固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發展型作業: ①完成此課的習題;②拓展閱讀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國家公祭日,構筑民族記憶共同體》,撰寫讀后感,不少于200字。課后作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