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第14課編版高中語文教材 必修 上冊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寫作背景,積累文學常識。2.學會運用本文的比喻、通感、動詞使用、疊音等修辭手法,初步掌握鑒賞散文的技巧。3.品味文章語言,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學習目標情境導入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將月臺、父親和橘子聯系在了一起,寫出了濃厚的親情。今天,我們再一起學習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體會其中的情感。知人論世——人物軼事朱自清是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6月,北平學生掀起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的運動。當時,朱自清身患重病,又無錢醫治,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療無效,12日逝世。那時他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國面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后不買國民黨配合給的美國面粉!”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詩人知人論世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后,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1898—1948)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說散文取材廣泛,不受時空的限制,表現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文體知識——了解“散文”(一)散文的特點2.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作者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表達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3.語言優美凝練,富于文采散文的語言大多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于音樂感;同時,又兼具簡潔質樸,自然流暢的特點。文體知識——了解“散文”(二)散文的分類敘事性散文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抒情散文(寫景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哲理性散文尼采的《我的靈魂》三、解題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月色:月光,點明了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目錄CONTENTS入境:靜夜起游入畫:月下荷塘0102出神:江南采蓮回門:靜而復憂0304技法:修辭與線索05意蘊:時代與自我06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閱讀全文,為文章劃分層次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6段)第三部分(7-10段)夜觀荷塘的緣由荷塘月色采蓮舊俗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第一句就說:“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強調了“頗不寧靜”,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而且時間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幾天以來的心情了。我一煩悶便想到外面散步,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滿月的光,于是便離家去荷塘。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是按照什么線索展開的?行蹤反映情感變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歸結家中乘涼走向荷塘賞析荷、月離開荷塘心里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今晚卻很好。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頗不寧靜求靜得靜打破寧靜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是按照什么線索展開的?行蹤反映情感變化的抒情性句子情感歸結忽憶采蓮又憶《西洲曲》回到家中①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②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出靜得靜難靜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結構小結頗不寧靜尋求寧靜獲得寧靜打破寧靜內環:情感變化外環:空間變化雙線環形結構:離家走向荷塘賞荷、月離開荷塘回到家中01入境:靜夜起游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作者如此的不寧靜昵 請結合文本和你對寫作背景的了解,談談看法。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不寧靜的心與忽然的荷塘1927年,白色恐怖籠罩,作者內心彷徨壓抑,精神苦悶。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作者‘心里頗不寧靜’,渴望尋找一片寧靜之地。1927年白色恐怖下的彷徨正是這種內心的苦悶,讓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于是,他帶上門,獨自踏上夜游荷塘的旅程,試圖在自然中尋找片刻的安寧。荷塘召喚與夜游決定“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為什么?點明現實世界造成了內心的困惑、苦悶和煩惱。想擺脫掉這種苦悶、煩惱,就想逃避,不得不暫時離開這個“家”,去追尋一片寧靜的天地。第3段,“背著手踱著”,句中的“踱”如果改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踱”字表現了作者的悠閑、超然照應了下文的“自由”“走”字缺少這種情景交融的神韻幽徑獨行:從家門到荷塘作者走在小煤屑路上,這里幽僻、樹影婆娑,淡月朦朧,營造出一種‘無人’與‘靜’的氛圍,為心靈的沉靜做好鋪墊。小煤屑路的幽靜氛圍作者‘背著手踱著’,步態緩慢,刻意放慢節奏以安頓情緒。外在的靜謐讓他能更好地聆聽內心的聲音,逐漸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踱步中的情緒調試這條幽徑成為作者從喧囂現實通向寧靜審美境界的過渡帶,每一步都在拉近他與自然的距離,為下文鋪展荷塘全景蓄勢。從現實到審美的過渡02入畫:月下荷塘五、初讀課文——整體感知6、作者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寫的?小煤屑路——幽僻、寂寞荷塘四面樹木——無月光的晚上陰森森的荷葉——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態各異,盡顯秀色荷香——隨風飄蕩,不絕如縷荷波——疾如閃電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霧——薄如輕紗樹影——奇形異狀、如畫如樂樹縫燈光——沒精打采蛙叫蟬鳴——最為熱鬧疊詞與比喻的妙用第四段中,作者用‘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疊詞,層層遞進,呈現荷塘的立體空間。同時,運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如‘裊娜’‘羞澀’‘明珠’‘星星’‘美人’,從不同角度描寫荷花的形態、色彩和氣質,使靜謐的荷塘充滿靈動之美,成為作者暫時安放靈魂的‘綠色島嶼’。荷葉田田:疊詞與比喻的交響月輝如瀉:動詞點亮難狀之景‘瀉’字生動地寫出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的動感,使月光有了活力,仿佛可以觸摸到。‘瀉’字的動感‘浮’字巧妙地描繪出霧氣輕柔、自上而下擴散的特點,讓讀者感受到月色與薄霧交融的美妙。‘浮’字的輕柔‘洗’字形象地表現出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奶白色且鮮艷欲滴的狀態,給人清新之感。‘洗’字的清新‘畫’字則賦予月影一種人為的藝術美感,仿佛有無形的手在描繪,讓月影之美更加生動逼真。‘畫’字的人工美蟬聲蛙鼓:熱鬧與我無關第六段中,作者以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的熱鬧,反襯出自己的孤寂。‘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即使身處熱鬧之中,作者內心的空漠依然無法填補,‘得靜’的境界并非真正的解脫。以動襯靜的寫法初讀課文——知識補充例如: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春》)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種比喻。運用博喻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比喻) 博喻:初讀課文——知識補充例如:(1)她笑得很甜。(2)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通感:思考探究1、為什么“心里不寧靜”的作者要“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明確:作者的行蹤與他的情感緊密相連:正因為在家里“心里不寧靜”,所以要走出家門追求寧靜,可謂緣情寫景。2、第五段中,作者為什么認為月色“恰到好處”?明確:荷塘素淡朦朧、寧靜幽寂的景象與作者的心境吻合,這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無牽無掛獨自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擺脫不寧靜,得到安寧,寄情于景。思考探究3、為什么認為“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明確:寧靜只是片刻,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讓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熱鬧,讓作者走出寧靜,回到家中,是謂觸景生情。4、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明確:“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03出神:江南采蓮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樣的江南采蓮圖?作者所追尋的無憂無慮、自由幸福、相親相愛的理想世界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辟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思考探究5、《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明確: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6、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明確: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忽憶采蓮:由實入虛的時空跳躍作者的思緒由眼前的寂寥忽然轉向熱鬧的江南采蓮場景,這種由實入虛的時空跳躍,形成了‘虛景’與‘實景’的鮮明對照。從寂寥到熱鬧的轉折‘忽然’一詞是情緒轉折的關鍵,現實越冷,記憶越熱。這種對比不僅豐富了文章的情感層次,也為下文的歷史聯想鋪墊了情緒落差。情緒轉折的關鍵南朝樂府采蓮盛景中,少年男女的歡聲笑語、蘭舟桂槳的往來穿梭,投射出作者對自由相親的理想社會的隱秘渴望,與當下知識分子的失落形成強烈對比。對理想社會的渴望《西洲曲》里到底惦著江南引用古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把空間想象推向江南故土,使個人的鄉愁與時代的苦悶相互交織,情感更加復雜深沉。古曲引發的鄉愁‘到底惦著’四字收束聯想,表明作者雖然暫時沉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終明白逃避無法解決問題,精神歸宿仍在遠方,內心的彷徨仍未解脫。精神歸宿的迷茫04回門:靜而復憂思考探究7、“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確:照應開頭;回到無法超脫的現實中,更能體現作者的哀愁。末段寫作者悄然回家,‘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這與開頭‘帶上門出去’首尾呼應,形成環形結構,使文章結構更加完整。推門進屋:帶不走的寧靜首尾呼應的結構05技法:修辭與線索所有景物描寫均服務于心理變奏,通過關鍵詞句的運用,作者巧妙地將情感融入到每一個場景中,實現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情景交融的表達行蹤牽情:一條雙線并進的脈絡文章以‘行蹤+心情’雙螺旋方式展開,空間線從家中到小徑、荷塘、憶江南再到回家,情感線則從思靜到求靜、得靜、出靜,最后又回到難靜。雙線并進的結構通感與疊音:讓夜色有聲音有顏色文中運用比喻使月色具象,擬人使花葉含情,通感讓‘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打通了嗅覺與聽覺,使讀者的感官更加豐富。修辭手法的運用疊音詞如‘田田’‘亭亭’‘縷縷’的運用,不僅增添了語言的節奏感,還使語句更加柔婉動聽,富有音樂性。疊音的節奏與柔婉這些修辭手法共同營造出‘朦朧而精準’的審美氛圍,讓讀者在似與不似之間,深刻體會到作者既想沉醉又想清醒的復雜心境。營造朦朧而精準的氛圍06意蘊:時代與自我1927年,白色恐怖、血流成河,作者既憎惡國民黨的暴力,又恐懼革命的血腥,選擇‘中間道路’卻找不到立足點,陷入了深深的彷徨。時代背景下的個人抉擇1927年的彷徨:個人與時代的裂縫荷塘月色雖然成為作者暫時的精神避難所,但最終還是被記憶與現實雙重撕裂,無法真正解脫。這反映了在時代巨變中,正直知識分子的獨立姿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精神避難所的脆弱0102超越時代的思考荷塘月色并非解脫,而是對‘寧靜何在’的永恒追問。朱自清用精致的語言保存了知識分子在歷史夾縫中的真實呼吸,作品以其‘未完成’的彷徨,超越時代,成為每個焦慮現代人可攜帶的精神鏡像,余味悠長。余味:未竟的寧靜與永恒追問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深沉而又曲折的情感都委婉地寄托在了筆下詩意的荷塘里,就如那微風吹過的縷縷荷香,那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情與景相互滲透相互浸潤,共同營造了《荷塘月色》獨特的情致。現在距離《荷塘月色》誕生己經80多年,距離朱自清先生逝世也己60多年,我們什么引起了先生的“不寧靜”也許被人淡忘,但是他的筆下的“荷塘月色”之美卻永不會被淡忘。總結全文對朱自清而言,獨處的妙處是“一個人享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對你而言,“獨處的妙處”是什么呢?請用一段150-200字左右的文字將其表現出來,并在其中正確地使用比喻和通感兩種手法。寫作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