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基礎達標卷(單元測試)2025-2026上學期六年級語文上冊統編版(時間: 90 分鐘, 滿分: 100分)題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總分得分≈積累運用≈一、閱讀語段,完成練習。(15分)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yáo lán( ),是那樣美麗zhuàng guān( ),hé’ǎi( )可親。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地球不斷遭到破壞,令人慨嘆。lìrú( ),過度捕撈導致江河生態gēn jī( )受到重創,亂砍濫伐導致風沙肆虐,塑料垃圾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命安全……為了不讓地球將來變得cǎn bù rěn dǔ( ),我們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為保護生機盎然、五彩斑斕的地球貢獻自己的力量,給zǐ sūn( )后代留下一片美麗的家園!1.用“√”畫出加點字的正確讀音。(3分)慨嘆(gǎi kǎi) 肆虐(nüè lüè) 威脅(xiē xié)2.根據語境,看拼音寫詞語。(8分)3. “濫”字的解釋有:①泛濫;②過度,沒有限制;③不切實際。語段中“亂砍濫伐”中的“濫”應選第 種解釋;“這篇文章陳詞濫調”中的“濫”應選第 種解釋。(填序號)(2分)4.語段中提到的“五彩斑斕”的“五彩”指的是什么 ( )(2分)A.黃、青、藍、白、黑 B.黃、青、赤、白、黑 C.黃、青、赤、白、褐二、選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空。(8分)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2分)A.他是一個從容淡定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緊不慢的。B.在困難面前,我風雨同舟,堅持不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C.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可每次都被他拒絕了。D.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幾個大字。2.對下面這段話表達的觀點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2分)金星是一顆缺氧、缺水,有著濃厚云層的行星,太陽輻射和云層造成的“溫室效應”,使得金星表面溫度極高,不可能有生命存在。A.金星是一顆行星。 B.金星缺氧、缺水,有濃云。C. “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極高。 D.金星上不可能有生命存在。3.下列詩句沒有運用對仗手法的一項是( )(2分)A.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C.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D.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4.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寫倡議書時,要依據倡議的對象寫稱呼,也可以不用稱呼,在正文中點出即可。B.《三黑和土地》一詩用質樸的語言展現了以三黑為代表的農民獲得土地后的喜悅。C.《青山不老》一文主要寫了一位山野老農奇跡般地創造了一塊綠洲的感人故事。D.《書湖陰先生壁》由院外寫到院內,既寫出了山水的情態,又表達了對主人的贊賞。三、根據所學知識填空。(10分)1.媽媽常說我唱歌五音不全,“五音”指的是 、 、 、徵、 ;爺爺是個老農民,五谷豐登是他的心愿,我知道“五谷”指的是 、 、黍、菽、稷。(3分)2.《書湖陰先生壁》這首詩的作者是 。詩中體現湖陰先生勤勞、愛整潔的詩句是: , (3分)3.讀詩賞美景。讀劉禹錫的“ , ”,我感受到了黃河洶涌奔騰的氣勢;讀杜牧的“ , ”,我領略到了江南煙雨蒙蒙的樓臺景色,別有一番情趣。(4分)≈閱讀理解≈四、課內閱讀。(9分)①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產資源來說,它不是誰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②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但是,因為人們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后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1.選文中加點的詞語讓我體會到了 。(2分)2. 選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作者從哪兩個方面來說明這個觀點 根據提示補充思維導圖。(2分)3.第②段中的“本來”一詞可以去掉嗎 為什么 (3分)4.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應該保護它。請你擬寫一條保護地球的宣傳標語。(2分)五、非連續性文本閱讀。(7分)1.觀察公交站牌,運營時間最長的是 路公交車,運營時間最短的是 路公交車。(2分)2.如果想換乘地鐵,可以坐 路公交車;如果想換乘快速公交,可以坐 路公交車。(2分)3.冬冬家住北湖公交站附近,他要在早上9點前趕到文德路奶奶家,怎樣乘車最合適 (3分)六、課外閱讀。(14分)①來到河北北部的塞罕壩,看到一望無際的林海,綠色前呼后擁般撲向眼簾,讓人不由得心曠神怡。今天的塞罕壩,林海濕地、百草千花,處處是風景。塞罕壩的美,不是小家碧玉般的清秀,而是自有一種闊大的氣象。然而翻出近60年前的照片,卻是一副“大漠風塵日色昏”的樣子,草木稀疏,沙漠廣布,一派蕭條景象。②塞罕壩的意思是“美麗的高嶺”。歷史上,這里曾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動物聚集的天然名苑。遼、金時期,這里被稱為“千里松林”。清朝時,這里是木蘭圍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末,國勢衰微,內憂外患,為了彌補國庫空虛,“木蘭圍場”開圍放墾,樹木被砍伐殆盡,加之山火不斷,到20世紀50年代,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這個昔日“美麗的高嶺”變成了林木稀疏、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③直到1962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組建。 自此,塞罕壩開始了持續至今的生態修復工程。在這里,嚴寒、大風、閉塞、物資短缺,不斷地考驗著塞罕壩人,一代又一代塞罕壩人的青春在此定格。在極端環境里,塞罕壩創造了生態奇跡。截至2016年12月,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增長了近5倍;林木總蓄積量由建場前的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增長了30多倍,累計為國家提供中小徑級木材192萬方。據核算評估,林場森林資產總價值約202億元。④塞罕壩是人類對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動寫照,從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而承受慘痛代價,到矢志不渝地修復自然并從中獲得收益,這是塞罕壩的故事,更是對我們今天建設美麗中國的啟迪。我們決不能走無節制向自然索取的老路,而要保護生態、敬畏自然,由此才能到達人類詩意棲居的未來。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1.選文圍繞塞罕壩講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根據短文填空。(2分)塞罕壩的現狀、 、 、塞罕壩帶來的啟示2.用“ ”畫出第④段的關鍵句。借助這個關鍵句,我知道這篇短文要表達的主要觀點是 。 (1+2,共3分)3.讀第①段,作者在描寫塞罕壩現在的美景時,為什么要寫近60年前照片中的景象 (3分)4.第③段中畫“ ”句子主要運用了 和 的說明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 。(3分)5.第④段中加點詞語“前倨后恭”的意思是起先傲慢,后來恭敬。請結合短文內容,說說為什么“塞罕壩是人類對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動寫照”。(3分)≈表達交流≈七、口語交際。(7分)為了拓寬城市道路,某市政府要砍掉原來道路兩邊的大樹,對道路進行加寬。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1.面對不同的意見,下列做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A.認真傾聽,準確把握別人的觀點。 B.換位思考,尊重不同的意見。C.努力說服別人贊同自己的意見。2.作為一名市民,對于砍掉大樹來拓寬道路這一做法,你的觀點是什么 請說明理由。(5分)八、習作。(30分)“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古往今來,“勤儉節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節約糧食要從娃娃抓起,從餐桌抓起,讓節約糧食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請你以“未來小學少先隊”的名義寫一份“節約糧食”倡議書。要求:①提出具體建議;②分條羅列建議;③做到格式正確,內容清楚。第六單元基礎達標卷答案一、1. kǎi nüè xié2.搖籃 壯觀 和藹 例如 根基 慘不忍睹 子孫3.② ③4. B二、1. B 2. D 3. C 4. D三、1.宮 商 角 羽 稻 麥2.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3.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四、1.礦產資源的寶貴和來之不易2.從左到右: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地球上的礦產資源將加速枯竭3.不可以。“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表明了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等先前具有可再生性,是人們的破壞讓它們不可再生。如果刪去,就變成了這些資源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再生,與實際情況不符。用這個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謹性。【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時,一般需要四步。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第二步,解釋詞語的本義,并闡明詞語在文中的意思。第三步,解釋刪去這個詞語會造成什么結果。第四步,明確表明使用這個詞語對文章的好處。根據以上分析回答即可。4.【示例】善待地球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五、1.45 852.85 453.他應該一早乘坐45路公交車,到達人民北路站后換乘61路公交車,然后在文德路站下車。六、1.塞罕壩的歷史 塞罕壩的生態修復2.我們決不能走無節制向自然索取的老路,而要保護生態、敬畏自然,由此才能到達人類詩意棲居的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人類要敬畏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3.第①段寫近60年前照片中草木稀疏、沙漠廣布的蕭條景象,是為了和塞罕壩現在林海濕地、百草千花的美景形成對比,從而表現出塞罕壩的巨大變化。4.列數字 作比較 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塞罕壩的生態環境發生的巨大變化5.塞罕壩曾是一個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的地方,可是由于人們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樹木被砍伐殆盡,這里變成了人跡罕至的荒原。在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之后,人們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進行生態修復,使塞罕壩重新成為一望無際的林海。塞罕壩生態環境的變化正是由于人們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發生了改變,因此說“塞罕壩是人類對自然前倨后恭的生動寫照”。【解析】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由題干可知,“前倨后恭”的意思是起先傲慢,后來恭敬。因此解答本題時,需要結合人類破壞塞罕壩、保護塞罕壩以及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來分析,即短文第②~④段。聯系第②段可知,因為人類的亂砍濫伐,塞罕壩變成了林木稀疏、人跡罕至的茫茫荒原;聯系第③段可知,為了修復塞罕壩,人們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聯系第④段中的“我們決不能……敬畏自然”等可知,人類對塞罕壩由破壞到修復的原因是人類的認識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由原先的“傲慢”變成“恭敬”。結合以上分析作答即可。七、1. C【示例】我認為如果確實因為城市發展需要,針對現狀,可以把原來路兩邊的大樹進行移栽,這樣可以兩全其美。習作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