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期學生學業水平期末測評四年級語文說明:請將本測評卷上所有活動題的答案,全部依照順序做在答題卷上。成成:親愛的同學們,四年級的學習生活即將結束,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歡笑;我們有過挫折,也有過收獲…這就是成長。語言積累與梳理任務一:筑基石,助成長成成:字詞如磚瓦,筑起語言的廣廈;佳句似階梯,助攀成長的高峰。活動1.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詞語。這學期我們學習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從中領略了鄉村dútè()的風景:感受了田園xing fu()的生活;guan shang()了cha na()間發出can lan()亮光的海上日出;見證了我國kāipi()航天新領域的艱辛歷程。一篇篇經典之作shǎnshuò()著智慧的光芒,陪伴我們jian kang)成長。活動2.用“√”給下面的多音字選擇正確的讀音。(1)他仔細調(diào tiao)查了空調(diàotiáo)故障的原因。(2)他雖然性格倔強(qiang jiang),但能力很強(qiang jiang)。(3)養鵝等于養狗,它是看(kànkān)家護院的好幫手,每次我一回老家,就會去看(kankān)看我這位動物朋友。活動3.下面這些詞語分別指的哪一類人?連一連。(1)千里馬唱歌好聽的人(2)百靈鳥有才干的人(3)小蜜蜂團隊中帶頭的人(4)領頭羊勤勞的人活動4.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車水馬龍”可以形容靜謐的鄉村生活。B.“臨危不懼、慷慨、賢惠、彬彬有禮”這些詞語可以表現人物的品質。C.我國一代代科學家潛心研究的同時也創作了許多優秀的科普作品,例如高士其的《看看我們的地球》、李四光的《灰塵的旅行》。D.我們在轉述事情時,只需要關注主要信息,不用注意人稱的轉換。活動5.讀一讀,填一填。成長中充滿了童趣,我不禁聯想到了宋代詩人楊萬里描繪的兒童追蝶圖:“兒童急走追黃蝶,”;成長中我們也會遇到一些困難,當學習遇到挑戰時,可以用“書山有路勤為徑,”來鼓勵自己。活動6.體會下面句中冒號的用法,再從下列詞語中選擇一個,仿照著寫一寫。什么東西響了一聲,它立刻警戒起來: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雞雛要馬上集合到它身邊來。活潑的小狗細心的小亮熱心腸的老奶奶四年級語文第1頁(共4頁)閱讀鑒賞與探究任務二:品先賢,悟成長成成:讓我們探尋古代先賢的成長密碼,一起感悟勤學智慧!【材料一】囊螢夜讀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材料二】“囊螢夜讀”是否可行?①螢火蟲體內有一種磷化物一熒光素,經熒光素酶作用,會引起一連串化學反應,在這個反應過程中,會以光的方式釋放能量。常見螢火蟲的光色有黃色、紅色及綠色。雄螢腹部有兩節發光,雌性只有一節。亮燈是耗能活動,螢火蟲不會整晚發亮,一般只維持2~3小時。②在讀了《囊螢夜讀》的故事后,你會不會對此表示懷疑:螢火蟲發出的光忽明忽暗,借助這么微弱的光,如何能看清竹簡上的字?③關于“囊螢夜讀”的可行性,有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在1個150毫升的透明玻璃燒瓶中,分別放入25只、50只及100只螢火蟲成蟲,然后將1張打印著12號宋體字的A4紙放在距離燒瓶3厘米的地方。在放有25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無法看清。在放有50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勉強能看清。在放有100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能較清楚地看清。如果堅持5分鐘后眼睛會非常疲憊,開始頭疼。④原來,發光較亮的螢火蟲大多體型比較小,但具有較大的發光器,具有一種“閃光脈沖系統”。正是這種閃光脈沖系統,造成了“熒光燈”發光的不穩定性。實驗中螢火蟲發出的光時而穩定,時而不穩定,不規則地閃爍,會讓人的眼睛非常難受,我們的眼睛會本能地排斥不穩定光,所以不一會兒就會覺得疲勞了。⑤“車胤囊螢”的故事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寰螢夜讀”的效果非常不好。這樣看來,車胤對學習的熱愛是不是更值得我們佩服了呢?(選文有改動)活動7.根據材料一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1)朗讀時要有節奏,例如“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2)“恭勤不倦”中“倦”指疲倦。()(3)“博學多通”中的“通”指通過。()(4)“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這句話的意思是:車胤肅敬勤勉,學習不知疲倦,他學識淵博,通曉許多知識。()活動8.根據材料二第③自然段的內容填空。關于“鬢螢夜讀”的可行性,有人做了一個實驗,通過實驗發現:在放有25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一;在放有50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在放有100只螢火蟲的“熒光燈”下,字跡活動9.“亮燈是耗能活動,螢火蟲不會整晚發亮,一般只維持2~3小時。”句子中的“一般”能省略嗎?為什么?活動10.對材料二中畫線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車胤對學習不夠熱愛。B.車胤對學習的熱愛不值得我們佩服。C.車胤對學習的熱愛是更值得我們佩服的。D.我們佩服的不是車胤對學習的熱愛。四年級語文第2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