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7張PPT)課前提問1’現代漢語中的語句結構是什么?2026屆文言倒裝句之賓語前置考點解讀1’文言文倒裝句:本來應該按照主謂賓的順序排列的句子,如果其中有定語和狀語,按照順序:(定)主(狀)謂(定)賓,如果一個句子不按照這個順序排列,那就是發生了倒裝。狀語放到謂語后面,就叫狀語后置;定語放到賓語后面,就叫定語后置;賓語放到謂語前面,就叫賓語前置。新高考Ⅰ卷對這一考點的直接考查為文言句子翻譯題,分值為8分。當翻譯題中出現倒裝時,要求能夠將其還原成符合現代語序的句子。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謂倒置文言語法規則 現代語法規則主語+謂語謂語+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謂語定語+主賓主賓+定語狀語+謂語謂語+狀語所謂倒裝,是比照現代漢語習慣說的。賓語前置:它指的是將賓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的現象(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形式:主語+否定詞+一般代詞+動詞(前提條件:①賓語是代詞;②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弗、微、匪、勿、無、非、莫等否定詞表示。)1、古之人不余欺也。2、秦人不暇自哀。3、忌不自信。4、故不我若也,吾又能為哉?《種樹郭橐駝傳》5、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知識梳理15’(二)疑問代詞作賓語1、形式:主語+疑問代詞(作賓語)+動詞如“誰、何、孰、奚、曷、胡、惡(wū)、安、焉”等疑問代詞(1)大王來何操?(2)沛公安在?(3)執肅手曰:“卿欲何言?”(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5)樂夫天命復奚疑!(6)縛者曷為者也?(綁著的人是干什么的?)2、 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一般放在介詞之前。① 王問:“何以知之”?(《廉》)(你)憑借什么知道(燕王會收留你)呢?②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我跟誰在一道呢?”“誰與”是“與誰”,“與”是介詞,“誰”是疑問代詞,充當介詞“與”的賓語,前置到“與”的前面。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種樹》)又憑什么能使我們繁衍生息而安頓我們的身家性命呢?形式:主語+疑問代詞(作賓語)+介詞+動詞(三)用“之” “是”或“惟……是……”為標志(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2)夫晉,何厭之有?(3)唯利是圖(4)無乃爾是過與?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無乃……與”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恐怕……吧”。爾是過,責備你;是:結構助詞,提賓標志;過:責備。(四)介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常見的介詞有“于、以、為、與、從、自、向”等,它們往往與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結合,組成介詞結構。這些在介詞后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叫介詞賓語。介詞賓語放在介詞之后,有以下情況: 1、 介詞賓語不是疑問代詞,但是為了強調它,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種情況最常見的是“以”的賓語前置。如:①一言以蔽之。 (用一句話來概括它。)②夜以繼日。 (“夜以繼日”,賓語“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用夜晚的時間來接續白天的時間”。) 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2、 介詞賓語是方位詞,也放在介詞的前面。這里的“東”“南”“北”“西”都是方位詞,都充當“向”的賓語,放在前面,以示強調。翻譯成現代漢語應是“向東”“向南”“向北”“向西”。特 殊 情 況(1)“相”字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你、他(她)”,這時“相”用在動詞謂語之前。如: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2)“見”解釋為“動作偏指一方”時,可譯為“我”,這時“見”字也常常放在動詞謂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如:① 府吏見丁寧。(我)②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我)③ 望見恕。(我) “誠請見教” “望見諒” “請勿見笑”考題講練15’1.判斷下列倒裝句式的類型并指出正確語序。(1)君何以知燕王。(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3)豫州今欲何至。(4)孜孜焉唯進修是急。(5)未之嘗聞。(6)以為莫己若也。2.選出下列各組中不是賓語前置的句子( )A 之二蟲又何知?B 卿欲何言?C 安得廣廈千萬間。D 與言皇上無權,君未之信。言何知何信之C3.下列句式與“何以能田獵也?”相同的一項是( )A 甚矣,汝之不惠 B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C 子何恃而往 D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C課堂小結2’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介詞“以”的賓語有時會置于介詞前,形成賓語前置。方位名詞作介詞或動詞的賓語,常常前置。代詞“自”、“相”、“見”作賓語,常常前置。賓語前置2026屆文言倒裝句之定語后置考點解讀1’定語后置句式這一考點的考查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在斷句中考查, 一種是在文言翻譯題中考查,高考中定語后置句式這一考點主要以結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譯形式進行呈現。狀語后置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都是在謂語的前面充當狀語。文言文中的介賓短語如果充當狀語,卻在謂語后面的話,我們就稱它為介詞結構后置句,也稱作狀語后置句。知識梳理13’定語后置應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語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飾關系的句子,表領屬關系的定語則不后置。文言文中,定語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詞前邊,但有時為了突出中心詞的地位,強調定語所表現的內容,或使語氣流暢,往往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并用“者”結句。1、“中心詞+定語+者”式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尋找一個能夠出使回復秦國的人。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促織》)村中有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馴養了一條蟲。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愚公)就帶領三個能挑擔的兒子和孫子。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荊軻刺秦王》)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2、“中心詞+之+定語+者”式率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百人(《馮婉貞》)率領謝莊精通武藝善于格斗的少年。馬之千里者(《馬說》)能日行千里的馬。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發出鏗鏘之聲的石頭到處都是。3、“中心詞+而+定語+者”式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能不改變自己志節的做官人,普天之下,有幾個人呢?4、“中心詞+之+定語”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5、“中心詞+數詞定語”式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一頓有時(就)吃掉一石的糧食。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用它鑄成了十二個金人。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游赤壁(的情形)。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鴻門宴》)考題講練10’(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我持白璧一雙,玉斗一雙(3)雖無絲竹管弦之盛(4)村中有少年好事者(5)凌萬頃之茫然(6)崖限當道者(7)至于怨誹之多(8)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險之山溪之,利之兵革——一雙白璧,一雙玉斗——盛之絲竹管弦——好事者少年——茫然之萬頃——限當道者崖 ——多之怨誹——大之宇宙,盛之品類課內(9)并國二十(10)舉地千里(1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12)方宅十余畝(13)軍書十二卷(14)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5)一食或盡粟一石——二十國——千里地——大之天下——十余畝方宅——十二卷軍書——察察之身——一石粟1、選出下列各組中不含定語后置的一項( )A疆土之新辟者,移種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C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D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2、選出下列各組中不屬于定語后置的一項( )A.僧之富者不能至B.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荊州之民附操者考題講練10’D新開辟的疆土,遷移佃農去居住。“今戰士及關羽水軍還者精甲萬人”中心詞+定語+者——荊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C課堂小結3’1、中心詞+定語+者式結構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2、中心詞+之+定語+者式結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3、中心詞+之+定語式結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4、中心詞+而+定語+者式結構“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5、中心詞+數(量)詞式結構“鑄以(之)為金人十二。”翻譯下列句子明年,(張中彥)起為臨洮尹兼熙秦路兵馬都總管。鞏州劉海構亂,既敗,籍民之從亂者數千人,中彥惟論為首者戮之。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問以治天下之大經、養民之良法,(劉)秉忠采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條列以聞。于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譯文: 統計跟從作亂的百姓有數千人,張中彥只是給為首的論罪并處死了他。(籍:登記,統計,1分;“民之從亂者”定語后置2分,論:論罪,治罪,1分;句意1分。)譯文:劉秉忠采納祖宗的舊制,用適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來參照,一條條地列出來上報給他聽。(“條”“ 聞”以及狀語、定語后置句式,各1分,句意1分)當堂訓練15’當堂訓練15’橫線句子的句式特征作判斷,并指出其語言標志詞。岳飛訴冤①岳飛者,南宋抗金名將也。②為奸人秦檜所殺,③魂赴天庭,④訴冤于靈霄殿。飛日:“⑤吾事君以忠,事親以孝。⑥以血肉之軀往來于刀林箭雨之中,未敢自恤。⑦任人唯才是舉,用事唯命是從。 ⑧扶社稷于將傾,拯生靈于涂炭,⑨士民之有識者,云集麾下。繩兀術,搗黃龍,迎二帝有回矣。心之竭誠,人神共鑒。 孰料忠而被謗,信而見疑, 為奸人害,如是正氣不張, 則良善何恃 ”天帝命拘檜,庭杖而死。岳飛是南宋時的抗金名將。岳飛被奸人秦檜殺害,(岳飛的)魂魄來到天庭,在凌霄寶殿訴說自己的冤屈。岳飛說:我用忠誠來對待君王,按照孝義來對待親人。用血肉之軀在戰場上拼殺(在像樹林雨點一樣密集的刀箭里面穿梭,意譯成在戰場拼殺),從來沒有自己愛惜自己的生命的時候(意譯成不貪生怕死)。我在用人方面只要有才能的人就舉薦,在朝廷大事上對皇帝唯命是從。我把朝廷從即將跑滅中扶起,使得黎明百姓免于死亡,那些有遠見卓識的.人,都像云彩一樣聚集在我的麾下。我想用繩子捆縛金國大將兀術,打破金國首都黃龍府,迎回靖康二帝。我想法的誠懇,人神都可以做鑒證。哪里會料到自己忠誠卻被小人誹謗,誠信卻被君王猜疑,被奸人害死。這是正氣沒有得到伸張的結果,那么那些心性良善的人以后有什么可以憑借的東西呢?天帝聽了這些,命人捉拿秦檜,把秦檜廷杖打死了。答案①判斷句,“....者,.....也”②被動句,"為.....所" ③省略句,“赴”后省略介“于” ④狀語后置句,“于靈霄殿訴冤”⑤狀語后置句,“以忠事君”“以孝事親”⑥狀語后置句,“于刀林箭雨之中往來”⑦賓語前置句,“.....是”⑧狀語后置句,“于將傾扶社稷于涂炭拯生靈”⑨定語后置句“.....” 被動句,“被”“見”安 被動句,“為’ 賓語前置句,“良善恃何”定語后置有幾種情況?課前提問1’2026屆文言倒裝句之主謂倒裝及狀語后置考點解讀1’文言倒裝句這一考點的考查類型有兩種,一種是在斷句中考查, 一種是在文言翻譯題中考查,高考中定語后置句式這一考點主要以結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譯形式進行呈現。狀語后置在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一般都是在謂語的前面充當狀語。文言文中的介賓短語如果充當狀語,卻在謂語后面的話,我們就稱它為介詞結構后置句,也稱作狀語后置句。一、主謂倒裝謂語在主語的前面。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謂語前置的目的是為了可提高表達能力,增強表達的效果和氣勢。知識梳理一5’(1)快哉,此風?。ㄋ斡瘛讹L賦》)(2)美哉,我少年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3)不仁哉!梁惠王也 (《孟子》)(4)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此風,快哉!我少年中國,美哉。梁惠王不仁汝之不惠,甚矣(5)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為大王為此計者 誰翻譯下列句子考題講練一5’1.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齊桓晉文之事》)應該啊,百姓認為我很吝嗇。 (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應該是:百姓認為我很吝嗇是應該的啊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魏公子列傳》3.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2.公子能幫助別人擺脫危難的精神又(表現)在哪里呢?(主謂倒裝,兼有賓語前置)3.官吏的橫暴,差役的惡俗,也太過分了?。。ㄔ黼`:指舊時衙門里的差役。) 主謂倒裝二、狀語后置1.狀語常由“于+(名)”“以+(名)”的介詞結構充當。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燭之武退秦師》)2)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3)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4)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知識梳理二8’2.數詞狀語后置1)后秦擊趙者再(《六國論》)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2)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范增三次舉起自己佩戴的玉玦向項王示意《勸學》類型3:動詞+如/若+賓語(名/代)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火勢風勢猛烈,船像箭一樣向前飛駛。小蟲伏不動,呆若木雞。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象個木雞。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繳納貢賦。必哭泣埋葬之如其子。一定像埋葬兒子一樣哭泣著埋葬他。船如箭往若木雞呆如郡縣給貢職如其子哭泣埋葬之考題講練15’(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4分)現在有人,他用強暴無理的態度對待我,那么君子必定會反省自己。(2)況邊地磽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稅,則民不復耕,必致竄逸。計臣但務積粟,不知人心不固,雖有粟,將誰與守?譯文:謀臣只專注于收積糧,不知道人心不穩定,即使有糧食,將和誰一起來防守?( “將誰與守”賓語前置)翻譯下列句子。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 不復皆出于學。(四川卷)譯文:大概用來治理國家的人, 不再都從學校中產生。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感慨地說:“沒有什么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了!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師曠正在旁邊陪坐,聽了這話,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晉平公連忙收起長袍躲讓。琴在墻壁上撞壞了。晉平公說:“太師, 您撞誰呀 ”師曠故意答道:“因此我(氣得)要撞他?!睍x平公說:“說話的是我嘛?!睅煏缯f:“喲!!”左右臣子認為師曠犯上,都要求懲辦他。晉平公說:“放了他吧,我要把這件事(或“師曠講的話”)當作一個警告。2、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 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 公披衽rèn而避,琴壞于壁 公曰:“太師誰撞 ”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于側者,故撞之” 公曰:“寡人也 ”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左右請除之 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 ”現在有個在旁邊說話的小人這不是統治人民的人說的話啊1.找準介詞介賓結構后置句的顯著標志是介詞“于、乎、以”。如“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學于太學”是“于太學學”的倒裝,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詞“于、以”等,翻譯時,應先把“于”補充出來,再將介賓短語移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2.看準位置看介賓短語在句中的位置,如果它放在充當謂語的動詞或形容詞后面,就屬于介賓結構后置句。翻譯時,多數情況下應將介賓短語復位,放在謂語的前面。如下面的句子:具以沛公言報項王(《鴻門宴》)介賓短語“以沛公言”放在謂語動詞“報”的前面,是正常語序,不屬于介賓結構后置句。3.結合語境,靈活翻譯課堂小結3’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③申之以孝悌之義。④遂與秦王會 澠池。⑤火烈風猛,船往如箭。于(從)藍取之、 于(比)藍青乎(對)己參省以(用)孝悌之義申之于 (在)澠池會(于)如箭 (像箭一樣)往狀語后置當堂訓練13’顏太初雜文序【浙江卷】司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發言必自稱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帶、廣袂之衣謂之儒邪?執簡伏冊、呻吟不息謂之儒耶?又況點墨濡翰、織制綺組之文以稱儒,亦遠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漢之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之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之所謂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魯人顏太初,字醇之,常憤其然。讀先王之書,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誦之,以夸誑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與鄉黨無余,于其外則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猶蘙如也,乃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之得失,為詩歌洎文以宣暢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蕩為事,慕嵇康、阮籍之為人,當時四方士大夫其無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風。太初惡其為大亂風俗之本,作《東州逸黨》詩以刺之。詩遂上聞,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鄆州牧怒屬令之清直與己異者,誣以罪,榜掠死獄中。妻子弱不能自訴,太初素與令善,憐其冤死,作《哭友人》詩,牧亦坐是廢。(1)(4分)(顏太初)掌握了先王書中的義理以后,不是僅僅稱道它,用來夸大欺騙世人,而是必定親自去實踐。于時或薦太初博學有文,詔用為國子監直講。會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學官。詔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臨晉主簿。太初為人,實寬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臨晉改 應天府戶曹,掌南京學,卒于睢陽。舊制,判、司、簿、尉四考,無殿負①,例為令錄。雖愚懦昏耄無所取者,積以年數,必得之。而太初才識如此,舉進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脫判、司、簿、尉之列以終身,死時年四十余。噫,天喪儒者,使必至于大壞乎!將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見鋤也?何其仕與壽兩窮如此? 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同州又得其所為《題名記》,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顯于時,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雖賤而夭,其文豈必不傳?異日有見之者,觀其《后車》詩,則不忘鑒戒矣:觀其《逸黨》詩,則禮義不壞矣;觀其《哭友人》詩,則酷吏愧心矣;觀其《同州題名記),則守長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驛記》,守長不事廚傳矣。由是言之,為益豈不厚哉!世人見太初官職不能動人/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雖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棄失居多/余止得其兩卷(2)(4分)前代的讀書人活著時地位不顯赫,但文章在后代長存的太多了。顏太初雖然地位低壽命短,他的文章難道一定流傳不了嗎?參考譯文天下不崇尚儒學已經很久了?,F在的士大夫,開口必自稱儒。儒者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戴高冠系博帶、穿廣袖衣就能稱得上儒者嗎?手持簡冊、呻吟不息就能稱他為儒者?又何況以筆濡墨圈點文章、編織華美的文辭就稱得上儒者,遠遠不是這樣的啊。除去這些不談,像西漢的公孫丞相、蕭望之、張禹、孔光,東漢的歐陽歙、張酺、胡廣,世人稱之為大儒,果真能配得上儒者之名嗎?魯地人顏太初,字醇之,一直看不起這些(人)。讀先王之書,不求甚解,只求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罷了。明白道理后,不只誦讀(先王之書),來在人前顯擺,還要踐行它。他看起來與鄉民沒什么分別,外在形象低調。他低調是因為先王之道湮滅無聞,所以他要尋求天下國家政理風俗的得失,寫詩文來宣揚先王之道。景祐初年,青州牧荒淫放蕩,向往嵇康、阮籍的為人,當時四方的士大夫樂于沒有名教的約束,一致效仿他,逐漸形成風氣。顏太初厭惡他是大亂風氣的源頭,寫了《東州逸黨》詩以譏諷他。詩于是傳到朝中,天子立即治青州牧罪。又有鄆州牧對屬令的清廉正直與自己唱反調大感惱火,就誣陷他并治罪,把他打死在獄中。屬令的妻子弱小不能自己上訴,顏太初向來與屬令交好,同情他冤死,寫《哭友人》詩,(于是)鄆州牧也被罷官。當時有人向朝廷推薦顏太初博學有文采,皇上下詔任命他為國子監直講。恰好有一個向來與顏太初不對付的御史,向皇上進言說顏太初為人狂放不羈,不可以任學官。詔書到達后,改令顏太初為河中府臨晉主簿。顏太初為人,其實寬厚溫良有政績,并非狂人。從臨晉又改任應天府戶曹,掌管南京學宮,死在睢陽。舊例,判、司、簿、尉四次考課,只要沒有殿負(因欠國家賦稅而考課居下),按舊例要升任縣令。即使愚鈍懦弱衰老一無是處的人,只要熬夠年數,必能得到這一職務。然而太初才識過人,(雖然)中進士脫去布衣近十年,最終還是沒能擺脫判、司、簿、尉的職務一直到死,死時只有四十多歲。唉,天喪儒者,一定讓他要陷入悲慘的境地嗎 不是說犬吠所怪(喻俗人群聚詆毀賢者),小人必定被鏟鋤嗎?為什么他的仕途與壽命困窘到如此地步? 世人見顏太初官職一般,他的文章又經常指責人,心里有鬼的人厭惡聽到他,雖然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怎么重視他,所以棄失的文章很多,我只得到其中的兩卷。在同州又得到他所寫的《題名記》,現在結集為它們作序。前世的士人名聲不顯于當時,然而言語立于后世的人很多。太初雖然官職微賤且早早掛了,但他的文章難道一定不能留傳嗎 以后見到這些文章的人,看到他的《后車》詩,就不會忘記鑒戒了;看到他的《逸黨》詩,那么禮義就不再敗壞了;看到他的《哭友人》詩,那么即使是酷吏也心中有愧了;看到他的《同州題名記》,那么郡守就知道弊政了;看到他的《望仙驛記》,則郡守就不再麻煩廚傳(驛站)了。由此看來,好處大大呀!小結狀語后置句:類型1:動詞(形)+于+賓語(名/代)類型2:動詞(形)+乎+賓語(名/代)類型3:動詞+如/若+賓語(名/代)類型4:動詞+以+賓語(名/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