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遼寧省七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遼寧省七校協作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七校協作體5月高二聯考
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對“戲劇性”這一概念,歷來眾說紛紜。戲劇本身有雙重性,或者說,戲劇有兩個生命。它的一個生命存在于文學中,另一個生命存在于舞臺上,在中國古典戲曲中,有所謂“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指的就是戲劇這種存在方式上的差別。不過,好的戲劇作品應該同時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與舞臺性。古今中外那些經典的戲劇作品,都是既經得起讀又經得起演的。只供閱讀而不能演出的戲劇作品與只能演出而無文學性可言的戲劇作品,都是跛足的藝術。
這樣一來,我們在理解戲劇性這一概念時,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學性與舞臺性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含義及其區別與聯系。舉例來說,針對清代批評家金圣嘆對中國古典名劇《西廂記》的評論,清代戲劇家李漁指出:“圣嘆所評,乃文人把玩之《西廂》,非優人搬弄之《西廂》也。文字之三昧,圣嘆已得之;優人搬弄之三昧,圣嘆猶有待焉。”李漁說,如果金圣嘆能克服這一局限,全面評價《西廂記》,就會“別出一番詮解”,顯然,不論是從事戲劇創作,還是從事戲劇評論,都要既重戲劇的文學性,又重戲劇的舞臺性。那么,對戲劇性的認識與把握,也就必須從這兩個方面著眼,將“文人把玩”與“優人搬弄”統一起來而探其幽微、得其“三昧”。人們經常用“雙刃劍”比喻一個事物同時具有利弊兩端,這個比喻是蹩腳的——劍之兩面有刃,用起來豈不更好?因此,如果用“雙刃劍”比喻戲劇性,就十分貼切——一刃是從文學構成上講的,一刃是從舞臺呈現上講的,合之雙美,便是完整的戲劇性。今將兩者的大體區別列表表示如下:
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dramatic dramatism 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theatrical theatricality
言說(表達)方式 戲劇體詩之書寫(與抒情詩、史詩的詩性相區別):代言體 戲劇表演之表達(與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的表達性相區別):人的表演
時空制約 時間性(戲劇情節的集中性與時間長度的限制) 空間性(演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舞臺所占的空間)
媒介、屬性、持續的久暫 語言(包括有聲之語言與無聲之文字)、文學性、永恒性 有聲之語言、形體、表演性、一次性
存在方式 內在的、潛隱的、“靈”的 外在的、顯露的、“肉”的
主要創造者 劇作家、導演 導演、演員
被接受的方式 閱讀 觀看
必須強調的是,這兩者的區別是相對的。當一部完整的戲劇作品被“立”在舞臺上時,這兩者就完全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了。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為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礎、靈感的源泉與行為的動力;后者則賦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說,后者為觀眾進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了一把開門的鑰匙。這兩者的完美結合,便是戲劇性的最佳狀態。
誠然,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偏重一端者總是有的。歷史上曾出現過只講文學性不承認舞臺性的傾向。譬如,在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當表現主義戲劇以“先鋒”“革命”的姿態顯示出追求舞臺性的明顯傾向時,其反對者就以強調戲劇的文學性來與之抗衡,宣揚只有“供閱讀的戲劇”在藝術上才是完善的。當時在英國留學的朱光潛也認為“獨自閱讀劇本優于看舞臺演出的劇……許多悲劇的偉大杰作讀起來比表演出來更好”。另一種與此恰恰相反的傾向,則是極力排斥戲劇藝術的文學性。在整個20世紀,此一傾向的勢力大大超過“否定劇場”一派。從“導演專制”倡導者戈登·克雷(1872-966)到“殘酷戲劇”的首創者安托南·阿爾托(1896-1948)與“質樸戲劇”的鼓吹者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都以不同的戲劇觀念與戲劇實踐拒斥戲劇的文學性。
(摘編自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
材料二:
“戲劇性”包含了戲劇的“文學性”和“劇場性”,“戲劇性”的體驗有不同的美感層次。所以,我們討論“戲劇性”問題,首先要確定在哪個范疇中來探討“戲劇性”。是在“文學文本”范疇內,還是在“舞臺演出”范疇內,這一界定是討論的前提。分析的對象和角度不同,對戲劇性的理解就會不同。如果把戲劇的文本和演出(也稱“案頭”和“場上”)看成一個完整系統的話,戲劇性和文本的情境、懸念、沖突的設置,場面的構思處理,外部形式的呈現都有不同程度的關系。“戲劇性”可以理解為戲劇藝術的一切本質特征在作品中的整體性表現。“戲劇性”不僅在于直觀展現行動的過程中,也在于人物產生這個行動的內心過程;不僅在于直觀表現某一事件的過程,也在于某一事件對劇中人物內心的影響。這就是心理的因素。此外,“戲劇性”還必須植根于戲劇的情境,也就是別林斯基所說的“包含在談話的人的相互給予對方的痛切相關的影響中”,河竹登志夫所說的“同人和他者的潛在對立關系”,貝克所說的“能產生感情反應的”,阿契爾所說的“能讓普通觀眾感興趣的”,這些表述都表明了戲劇性的產生需要一定的情境,它與人物的心理和動作結合在一起。由此可見,戲劇作為一種“在場呈現”的藝術,它的“戲劇性”恰好存在于“情境”——“心理”——“動作”三者的辯證關系之中。脫離了虛構情境的心理和動作是生活本身,離開人的心理和動作的虛構情境也是沒有意義的。“情境”“心理”“動作”在戲劇中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對戲劇性的形成都有其各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意義。如果割裂地來看,容易導致對“戲劇性”理解的片面和不完整。“戲劇性”的出現和“情境”“心理”“動作”這三個戲劇“在場呈現”中的本質性特征都有關系,是這三種本質性特征的相互作用和整體性體現。
(摘編自顧春芳《戲劇學導論》)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學性或者舞臺性的缺失都會使得戲劇作品存在缺陷,要么經不起讀,要么經不起演,從而成為“跛足的藝術”。
B. 材料一認為,用“雙刃劍”來比喻一個事物利弊兼具是不夠準確的,但可以非常貼切地比喻戲劇性所具有的兩個方面。
C. 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和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的區別是相對的,可見戲劇性與文本和演出有著不同程度的關系。
D. 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賦予了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而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對文學構成具有靈魂性作用。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李漁認為金圣嘆對《西廂記》的評價并不準確,如果金圣嘆對戲劇的舞臺性更加重視和了解,可能會更好地評價《西廂記》。
B. 材料一中的“案頭之曲”與“場上之曲”中的“案頭”和“場上”,與材料二中的“案頭”和“場上”所指不相同。
C. 較之于文學構成中的戲劇性,舞臺呈現中的戲劇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間性的制約,因此劇作家的創造作用微乎其微。
D. 材料二中別林斯基、河竹登志夫、貝克、阿契爾等人的觀點都表明了情境對戲劇性的產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3. 根據材料二中戲劇在場呈現與戲劇性存在的觀點,下列對戲劇性的出現和戲劇的本質特征關系標示正確的一項是( )
A. B.
C. D.
4. 尤·伊·艾亨瓦爾德認為只有把劇本放在書桌上,一人閱讀,遠避五光十色的喧囂的劇場,作者與讀者的“兩個靈魂才能在靜穆、隱秘之中達到理想的融合”:格洛托夫斯基則認為“在戲劇藝術的演變中,劇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個成分”。請結合材料一的相關內容談談你的認識。
5. 對“戲劇性”這一概念,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認識與把握?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的高歌
馮至
大家游西山回來,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總不免要把那峭壁上鑿出來的龍門作為談話的資料。有多少人從沒有樹林的枯山里鑿出多少偉大的石窟,使我們除卻放眼所見到的混濁的河水、無邊的黃土外,偶然還能遇到寧靜的莊嚴的石像。我們的身體雖然浴在黃土里,但是我們的心情對著那些石像,或者會感到天空一般地晴朗。
“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岡、敦煌等地的石窟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M君這樣說。
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聽了這話,不以為然,他說道:“不能這樣比。你要知道,像云岡,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龍門,多半是從南北朝開端,經過隋、唐,一直到宋時,還在那兒開鑿,那是幾世紀內,千萬只手的成績。而這里的龍門規模雖然小,卻是一個人左手持鑿,右手持錘,只是兩只手一點一點地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轉頭來,望著山腰上的三清閣繼續說:
“這是一個人用堅強的意志鑿成的。在乾隆年間有一個石匠,他姓吳,他在沒有正式工作的時候,也離不開他的鑿和錘。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補一座小石橋,對面來了一個人,用手指著那峭壁向他說,你看那巉巖,那上邊有一座石室,從三清閣到石室是沒有道路的,人們只在巖石邊架上一條鐵索。人在鐵索上走著,稍一不慎,便會跌落到湖里。況且鐵索如今也朽敗不堪了,你為什么不一勞永逸,因山就勢,開鑿出一條石路呢?
“那石匠聽了,望著西山的峭壁,心中就從巖石里盤算出一條宛宛轉轉、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開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鑿,右手持錘,不顧寒暑,不管風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頑固的巖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幫助,十多年如一日,終于完成了我們方才登臨過的那條石路。
“現在逛西山的人,沒有一個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藝術來看,它當然抵不住云岡的任何一個石窟,但它的開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們欽佩的。尤其是因為他在剛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聽了這段話,也不敢再小看這段工程了,只是說了一句:“這類的故事,恐怕當時在云岡,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這時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顯得很沉默,當大家正在唏噓贊嘆的時刻,他說:“我望著這湖水總愛想到海,方才我聽完這段與巖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個和海水有關系的人了。
“我的原籍是河北省離海不遠的一縣,因為地近海濱,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為業的。那時,一只船從大沽口開出去,往往是經過一年半載才能回來。船上的人們把一切交托給那靠不住的海洋。他們一離開家門,母親常常就開始吃素,妻子就開始夜夜衣帶不解地睡覺,以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
“我的原籍地是一片硵地,糧食必須到外處去運,所以往營口的那條航線就成了那一帶居民的生命線了。在這線上有一塊只有兩三個漁村的荒島,附近的礁石最多,人們死在這里的最多。在許多年前,有一只船從大沽口起錨出發了。走了兩三天,正在這荒島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風,這只船觸礁沉沒了。其中有一個人,在垂死的時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載到營口。
“這人遇救后就決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島上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燈塔呢?從此他就飄流在營口一帶。他在他的家鄉成了一個傳說中的人物:有的說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說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說在營口街上被同鄉看見過,好像成為乞丐。——他本人呢,卻像是化緣的和尚一般,到處請求布施,說是要在一座荒島上建設一座燈塔。
“陸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誰聽他這樣荒唐的話呢?他用盡種種的言辭,翻來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說的不是謊話。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為他不是個瘋子,便是個騙子。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種殘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纏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們的面前,把那塊纏在手指的油布用火點燃,讓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說,在那荒島旁,不知有多少人無辜地喪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這一點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錢夠建筑一座燈塔時,他的十指幾乎都燒到了。他在營口出重資雇了幾位泥水匠,率領著他們到了那座荒島,開始了建塔的工作。塔建成了,他從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霧里,在風雨里,在海上的黃昏里,燃起一點比長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黃色的燈光。船上的人們望著這點光,分辨得出方向,他們懷著感謝的心情,以為是島上有什么仙人出現,在憐憫他們。
“那人后來衰老得不成樣子,但是他認為他是不能死的,因為塔上的燈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據說,一天他病勢很重了,他勉強爬到塔頂,燃著了燈,再也走不下來,他就望著那盞燈光,永久地閉上了眼睛。當時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風濤……”
我們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著,大家傾聽T君的這段話,感到興奮,在T君剛一閉口的時候,C君說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說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經說,這類的故事,恐怕當時在云岡,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這時也覺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許多窮鄉僻壤,也總少不了與這建塔者類似的故事。人間實在有些無名的人,躲開一切的熱鬧,獨自做出來一些足以與自然抗衡的事業。”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主要寫了一位石匠和一位漁民的故事,他們都是為他人無私奉獻的無名英雄,尤其是漁民的故事寫得悲壯感人,具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B. 文中漁民觸礁遇救,飄流在營口一帶,他在家鄉成為一個傳說中的人物,人們對他的說法不一,表現了當地人對他的懷念和感恩。
C. 文中漁民出海一直沒有回到家中,根據T君原籍地風俗,如果他有妻子,他的妻子應該夜夜衣不解帶地睡覺,以示與他同甘共苦。
D. 漁民將十指纏布浸油點燃,不惜以損壞自己身體的代價募集錢財,建造燈塔,是一個拼命硬干、為民舍命的“中國脊梁”形象。
7. 下列對散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敘述,敘述內容多采用對話方式展開,敘述方式靈活,使文章生動形象、真實可信,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B. “一個人左手持鑿,右手持錘”一句運用細節描寫,生動表現了文中石匠只身一人,使用簡陋工具鑿出石路的艱辛不易,凸顯了石匠頑強的意志。
C. 畫線句在文中出現兩次,強調作者所要歌頌的是人類歷史上千千萬萬個披荊斬棘與大自然抗衡的無名英雄,收到了由點到面、鋪陳渲染的效果。
D. “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岡、敦煌等地的石窟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了”,M君所說的話在文中起到欲揚先抑的作用,強化讀者的印象。
8. 本文標題“人的高歌”,意蘊豐富。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9. 本文的結構非常嚴謹,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太史公曰:虞、夏以來,人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民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農工商虞,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則富國,下則富家。“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序》)
材料二:
昔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皂隸,各有差品,故上下序而民志定。于是教民種樹畜養,所以養生送終之具,靡不皆育。《管子》云:“古之四民不得雜處。”士相與言仁義于閑宴,工相與議技巧于官府,商相與語財利于市井,農相與謀稼穡于田野,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欲寡而事節,財足而不爭。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而且敬,貴義而賤利。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及周室衰,禮法墮,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離制而棄本,稼穡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貨有余。至乎桓、文之后,禮義大壞,上下相冒,嗜欲不制,僭差亡極。于是商通難得之貨工作亡用之器士設反道之行以追時好而取世資。上爭王者之利,下錮齊民之業,傷化敗俗,大亂之道也。
(節選自班固《漢書·貨殖傳》)
10. 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商通難A得之貨B工C作亡用D之器E士設反F道之行G以追時好
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道,本文指引導,與《離騷》中“來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
B. 適,本文指適宜,與《孔雀東南飛》中“始適還家門”的“適”意思相同。
C. 靡,本文指沒有,與《衛風·氓》中“靡室勞矣”的“靡”意思相同。
D. 貨殖,指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的人。
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司馬遷認為,享受物質與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統治者要順其自然,不與民爭利。
B. 班固認為,夏商周各階層寡欲不爭,統治者用德行禮法治國,最終能夠不嚴而治。
C. 在司馬遷看來,各行各業的人憑本事努力工作以滿足欲望,這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合乎規律。
D. 在班固看來,士農工商追求世俗所好而獲取社會財富,對上可為王者爭利,對下可助平民齊家。
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
(2)此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不嚴而治之大略也。
14. 對于積累財富與遵守禮義之間的關系,司馬遷和班固的看法不同。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小題。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適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
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B. 頷聯用猿啼悲鳴令人落淚寫巫峽的險峻地貌,借大雁飛至回雁峰即返的典故寫衡陽的地理極限。
C. 頸聯寫李少府望著青楓江上遠去的秋帆,王少府在白帝城憑吊古跡。兩句情景相融,結合巧妙。
D. 中間兩聯意境開闊,連用四個地名構建出廣闊空間背景,使詩歌顯得情意真摯而又氣勢健拔。
16. 在班級唐代詩歌鑒賞會上,本詩引起了較大的爭論,甲同學認為這首詩是詩人在自問自答,乙同學則認為是餞別時三個人的對話。請你從乙同學的立場寫出理由。
(三)名家名篇默寫(本題共1題,6分)
17. 補寫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唐代政治家魏征曾有“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的名句,寫盡景色之荒涼凄楚。用猿與鳥兩種意象共同營造氛圍的寫法在詩歌中較為常見,如《蜀道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揚州慢》中描寫杜牧無法用優美詩句抒發對揚州深情的詩句是:“縱豆蔻詞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陳情表》中李密以烏鴉為喻,表達自己贍養祖母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共5題)
在《說文解字》中,“木”是作為木本植物的專用字。
本字 增筆 減筆 重筆
木 本 末 朱 片 才 林 森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漢字(見圖表):“木”加上一筆,可以變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義是樹根,用一橫標示出樹根的位置。(甲)。在中間加一橫是“朱”,標示出樹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義為露出地面的樹根部,即樹樁、樹干。如“ ① ”中的“株”指的就是樹樁。我們再來看“片”字,它實際上是(乙),表示是木頭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筆,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樹木劈開后就成為木材。此外,漢字構形中,雙木為林,三木為森。在漢語中,“林”和“森”也是有區別的:林是樹林,森則是樹木更多、更為密集的樹林, A ,如杜甫歌頌諸葛亮的詩《蜀相》的名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義。
在《說文解字·木部》中還介紹了樹木的各種功用。其中,樹木最高的使用價值是用于建筑材料。由于中國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無論是地基、支撐,還是打板、夯墻,因而都離不開木頭。所謂“建材貴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為貴。而在種種建筑材料中,棟梁的價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結構中,棟梁指的房屋的大梁,承擔了整個房屋的主結構,要選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來,我們把能夠支撐起事業、能派上大用場的人,也稱“ ② ”。木材的第二種重要功用是做車輪。古代沒有橡膠,車輪是以木材制成的。具體的辦法就是荀子所說的“ 以為輪”,即把木頭一邊烤,一邊掰彎,經過工匠漫長而細心的制作,最終將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圓形的車輪。因此,做車輪的木頭就需要有韌性,能夠達到彎曲而且還不斷的標準,這就是所謂“ B ”。
18. 依據圖表所示,仿照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對“增筆”與“減筆”的表述,在文中甲、乙兩處括號內填寫句子,分別解釋“末”與“片”兩字的構形。
19. 請在文中畫橫線的①、②兩處填入恰當的成語。
20. 請在文中畫波浪線的A、B兩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21. 文中最后一段加點的詞語有兩處使用錯誤,請找出并加以修改。
22. 文佳同學看到一副有趣的對聯,“□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萬物祥和”,但上聯和下聯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請你運用漢字構形中“重筆”的知識,幫她補寫出這兩字,并簡要說說理由。
四、寫作(60分)
23.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習題訓練后常常會提供參考答案。這些參考答案能幫助我們檢查解題步驟,規范后續作業;也能給予我們啟發,提供新的解題思路。面對生活中各種“題目”,小到個人的選擇如文理分科、就業方向等,大到國家民族發展道路的決策,我們也總在尋找已有的“答案”作為參考。而到最后,我們或許會發現,我們已不需要參考答案,我們自己就是答案。
對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學年度(下)七校協作體5月高二聯考
語文試題
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1~5題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4. ①尤·伊·艾亨瓦爾德的表述反映了只講文學性不講舞臺性的傾向。
②格洛托夫斯基則認為劇本在戲劇中處于最末,排斥戲劇藝術文學性。
③我認為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偏重一端總是有失偏頗的,好的戲劇作品應該同時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與舞臺性,文學性與舞臺性的結合才是完整的戲劇性。
5. ①要明確探討范疇,分清“戲劇性”在文學性與舞臺性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含義及其區別與聯系。
②在戲劇的文本與演出的完整系統內理解“戲劇性”。
③在戲劇的情境、事件的過程、人物心理和動作中認識和把握“戲劇性”。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6~9題答案】
【答案】6. B 7. C
8. ①“人”不僅指文中以堅強的意志鑿成石路的石匠和以不惜損害身體的代價建成燈塔的漁民,還指有著堅忍、頑強、無私奉獻精神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們。②“高歌”一指這些平凡而又偉大人們的高歌猛進、頑強奮斗,二指作者對這些人崇高精神的高歌贊美。
9. ①議論開篇,引出石匠的故事:從四人游覽滇池觀賞西山峭壁時對“一段小小的工程”的議論寫起,引出石匠的故事。②聯想過渡至漁民的故事:T君由滇池湖水聯想到家鄉渤海灣的海水,由石匠與巖石的搏斗聯想到漁民與海水的搏斗,引出漁民的故事,用聯想把命運相同的不同人物與故事自然聯結。③篇末點題:鏡頭回到船中,通過C君發表的感想,既是對全篇進行總結,又是對所講故事社會意義的提煉和升華,首尾呼應。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14題答案】
【答案】10. BEG 11. B 12. D
13. (1)身體安于閑逸快樂,而心里夸耀著權勢帶來的榮華。
(2)這就是夏商周三代能夠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不需采用嚴厲的手段國家就能治理好的大致原因。
14. ①司馬遷認為,物質享受和追求財富是人的本性,統治者治理百姓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以利引導,再次是教誨他們,又次是整頓他們,最下等的辦法是與他們相爭。②班固認為,遵從先王禮法秩序,百姓各安其業;統治者要用仁德禮儀去引導整頓百姓,使百姓看重禮儀而輕視錢財,國家就會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16題答案】
【答案】15. C 16. ①首聯:詩人設問“意何如”,為總起;
②頷聯與頸聯:分寫李、王二人貶謫地的景象(巫峽猿啼、青楓江帆;衡陽歸雁、白帝古木),可視為二人對貶謫處境的回答;
③尾聯:詩人以“圣代雨露”勸慰二人“暫時分手”,是自問自答后的結論。
(三)名家名篇默寫(本題共1題,6分)
【17題答案】
【答案】 ①.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②. 猿猱欲度愁攀援 ③. 青樓夢好 ④. 難賦深情 ⑤. 烏鳥私情 ⑥. 愿乞終養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8~22題答案】
【答案】18. 甲處:“木”加在上面一橫是“末”,“末”的本義是樹梢,用一橫標示出樹梢的位置。
乙處:把“木”從中間砍掉一半
19. ①守株待兔
②棟梁之才 20.
A處:因此森有茂密之義 B處:輪材貴韌
21. 修改:刪去“因而”。
修改:“仍”改為“也”。
22. 上聯補寫:鑫 理由:上聯前五字均應為重筆構形,且缺五行中的“金”。
下聯補寫:犇 理由:下聯前五字均應為重筆構形,且應填入與“羊馬犬鹿”相類似的馴養動物。
四、寫作(60分)
【23題答案】
【答案】例文:
參他人之經驗,書自我之答案
“和鸞雍雍,萬福攸同。”在大勢如砥、大道如潮的時代中,有太多所謂的標準答案,有太多值得借鑒的參考答案。然俯頷深思,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戲劇,主角由自己擔任,答案由自己書寫,所以青春的我們,當執如椽之筆,不做莽撞行走客,去書寫獨屬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擇參考答案之優,揚其長,讓自我答案有如棠棣之華。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在《阿房宮賦》中之言振聾發聵。的確,有前人的經驗作為參考,可以讓自己的答案更為完整。君不見,唐太宗秉“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之信條,樂于借鑒臣子諫言,使得大唐河清海晏,昌和盛世;君不見,李大釗、陳獨秀借鑒蘇聯馬克思主義思想,讓共和之帆航起新中國之船;君不見,鄧小平擇世界開放之優,讓1979年的春天見證了中國的崛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參考答案亦有其可取之處,方能使之如明月之清輝灑向自己的答案,從此我們的答案就有暗香浮動。
避參考答案之劣,舍其短,使自我答案有如桃李之芬
米蘭·昆德拉之言發人深省:“盲從是通往地獄的毒藥。”誠哉斯言,若人們陷入參考答案之怪圈難以自拔,終落得迷失自我,萬劫不復。我感慨于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的品質,他沒有一味盲從國外潛艇技術,避其短,終讓中國深海事業蒸蒸日上;我欽佩于高伯龍在激光陀螺領域書寫的答案,遇見最絢爛的火樹銀花。“大多數人如落葉踉蹌著歸于塵土,只有極少數人能堅守內心的一片純凈。”所以青年們當免于參考答案之牢籠,不囿于陳規舊法,去書寫人生之答案。
譜自我答案之曲,求其精,令自我答案有如璀璨之星。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王安石的豪言壯語如雷貫耳。墨守前人答案的心自然不該被詬病,但值得尊敬的仍應是能譜寫出獨特答案的人。“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青蒿素之答案是屠呦呦對瘧疾的回答。“彼其之子,美如英才。”雜交水稻的答案是袁隆平對饑餓的回答。青年們,你們的回答呢?
“熱忱傾江海,丹心入天地。”讓我們擇參考答案之優,避參考答案之劣,以此為兩種最銳利的武器,在人生的戰爭中打最漂亮的仗,書寫屬于自我最完美的容案,劈波斬浪地勇毅前行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安县| 滦南县| 潜江市| 婺源县| 富宁县| 玉屏| 沐川县| 筠连县| 霍林郭勒市| 衡南县| 庄河市| 宜兰市| 故城县| 洛隆县| 贡嘎县| 汽车| 滦南县| 太仓市| 嘉定区| 阿瓦提县| 开鲁县| 维西| 鹤峰县| 甘孜| 旺苍县| 焦作市| 湘西| 麻城市| 东丽区| 婺源县| 临洮县| 方城县| 探索| 兰溪市| 黄浦区| 永州市| 新野县| 三门峡市| 光泽县| 门头沟区|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