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直面苦旅,重啟人生——列夫 托爾斯泰《復活》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及其作品;了解全書的故事梗概。思維發展與提升:“直面苦旅”,把握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的人生遭遇。審美鑒賞與創造:“重啟人生”,鑒賞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文化傳承與發展:把握“復活”的意蘊,體會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教學重點】“直面苦旅”,把握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分析人物的人生遭遇;“重啟人生”,鑒賞聶赫留朵夫、瑪絲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教學難點】把握“復活”的意蘊,體會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同學們,想象一下:一位貴族青年,多年前“渣”了人家姑娘,結果十年后法庭重逢,自己當陪審員,對方成了被告!這大型“社死”現場,可比咱們平時認錯人尷尬多了。聶赫留朵夫同學此刻內心戲十足:“是我,是我,就是我……”而瑪絲洛娃小姐姐大概在想:“哪兒來的老爺 別套近乎,給錢就行!”這場面,是不是有點像咱們不小心翻了“黑歷史”時的表情 不過別笑,托爾斯泰老爺子可不是只寫尷尬重逢——他讓這對“苦命CP”在監獄探視間里,開始了史上最硬核的“重啟人生”計劃。今天,我們來一起看看,他們如何直面過去的“大型翻車現場”,又如何把人生“復活”成新的篇章!二、走進作者播放視頻,時長4分30秒。三、寫作背景19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國的資本主義迅猛發展,農村遭到巨大的破壞,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日趨赤貧。連年饑饉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托爾斯泰晚年世界觀發生了根本轉變,藝術批判力量達到了高峰。關心人民困苦,以廣大農民的眼光觀察俄國現實生活,代表農民階級發表意見,這在長篇小說《復活》中表現得最鮮明、也最為突出。《復活》的創作歷程:列夫﹒托爾斯泰的法官朋友柯尼到波良納莊園拜訪,閑談時說起一件法庭審理中的事件:一個貴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盜而被判刑的妓女為妻。因為貴族青年的誘惑,這個農家姑娘走上了人生墮落的道路,成為妓女。柯尼說起的這件真人真事,引起了托爾斯泰的強烈興趣,他寫信征得柯尼同意,將這個題材用于創作。于是從60歲到71歲,托爾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時間,才寫完了《復活》。四、《復活》故事梗概小說主人公瑪絲洛娃本是一個貴族地主家的養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公爵誘奸后遭到遺棄。由此陷入了苦難的生活,她懷著身孕被主人趕走,四處漂泊,淪為妓女達7年之久。后來她被人誣陷謀財害命而被捕入獄。十年后,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遺棄的瑪絲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譴責。為了給自己的靈魂贖罪,他四處奔走為她減刑。當所有的努力都無效時,瑪絲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與她同行。途中,傳來了瑪絲洛娃減刑的通知,苦役改為流放。這時的瑪絲洛娃盡管還愛著聶赫留朵夫,但為了他的前途,拒絕了他的求婚,與政治犯西蒙結合。《復活》(節選)篇章:本課節選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說前面的情節是:瑪絲洛娃無辜卷入一起謀財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將去服苦役。擔任陪審員的貴族聶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發現瑪絲洛娃正是自己年輕時拋棄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譴責,經過痛苦的思想斗爭,決定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寬恕。觀看《復活》片段:播放視頻,時長4分55秒。五、走進文本,整體感知(一)直面苦旅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思考:節選部分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明確:本文寫的是聶赫留朵夫到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祈求寬恕的經過。聶赫留朵夫來到監獄探監,試圖得到瑪絲洛娃的寬恕,為自己以前的罪過贖罪。而瑪絲洛娃從不認識到認出他來,瑪絲洛娃與聶赫留朵夫見面后說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對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從聶赫留朵夫那里要錢,已經失去了靈魂。如果將節選部分劃分為三部分,該如何劃分?明確:3.在探監、相認、贖罪三個環節中,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態度和表現是怎樣的?明確:4.都說人生是一場苦旅。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所經歷的人生苦旅分別是怎樣的?請結合故事梗概及選文內容進行分析。明確:(二)重啟人生1.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是在怎樣的環境大背景下進行人生重啟的?請齊讀第1—14段,并思考開頭部分對獄中其他人物對話情形的描寫有什么作用?明確:①從對話內容來看,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當時俄國社會的混亂。②)為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見面提供了背景。③因為這一吵鬧的場面使得瑪絲洛娃聽不清聶赫留朵夫的講話內容,才有了下文兩人近距離的談話,該描寫推動了情節發展。2.請用批注閱讀法找出文中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過這些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的。(男生負責瑪斯洛娃,女生負責聶赫留朵夫)明確:聶赫留朵夫:①第4、5段:語言描寫。聶赫留朵夫在稱呼上的斟酌和語言的不流暢表現了他思想上的矛盾。②第12段:心理描寫。直接寫聶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認為瑪絲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應該贖罪;動作、神態描寫。他的情緒很激動,說明他急于想得到瑪絲洛娃的諒解,同意自己贖罪的想法。③第21段:動作、神態描寫。聶赫留朵夫“說不下去”,內心充滿了傷悲,自己給對方造成的傷害如此直達,表現了他對自己的反省。④第59段“這個女人已經喪失生命了。他心里想。”,第60段-62段:心理描寫。一方面,一個利己的聶赫留朵夫和一個想要實現自我救贖的聶赫留朵夫之間展開了激戰;另一方面聶赫留朵夫看到了瑪絲洛娃已經完全變了個人,當年的純潔美好不復存在,行為舉止間流露出風塵女子的放蕩,這一切讓他質疑自己對她的拯救是否有意義。最終他還是堅定了自己要幫助瑪絲洛娃的想法。⑤第67段:心理描寫。表明了聶赫留朵夫決心從精神上拯救瑪絲洛娃,其實這也是他邁出自己精神復活的第一步。⑥第70段:語言、心理描寫。表現了聶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現了他內心深深的自責和懺悔。瑪斯洛娃:(1)文中多次寫到瑪斯洛娃的“媚笑”:①第2段:神態描寫。瑪絲洛娃仍然高興有人來看她,特別是衣著體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為妓女的習慣表情。②第43段:語言、神態描寫。瑪絲洛娃不相信聶赫留朵夫會贖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這笑是做妓女的習慣表情,也表達了對聶赫留朵夫的厭惡。③第53段:神態描寫。瑪絲洛娃再次出現的“笑”,讓人對其同情,同時更激發了聶赫留朵夫的罪惡感。 ④第65段:動作、神態描寫。突出了瑪絲洛娃的真實狀態,她根本不在意對方的想法,只是要盡可能地獲得一些好處。⑤第76段:語言、神態描寫。瑪絲洛娃不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為恥,甚至引以為榮。在她看來,茫茫塵世無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淵藪,他們從四面八方窺伺她,不擇手段——去占有她,她過去的生活和現在的生活全都證實這種觀點是正確的。“我想請求您……給些錢,要是您答應的話。不多……只要十個盧布就行。”她突然說。語言描寫。瑪絲洛娃不相信聶赫留朵夫的話,把他當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著向她要了十個盧布。(3)“何必提那些舊事。”她冷冷地說。語言、神態描寫。表明聶赫留朵夫過去給她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觸及那段痛苦的回憶。(4)“真怪!”她又說了一遍,接著搖搖頭,向鐵柵欄那邊走去。語言、動作描寫。表明了瑪絲洛娃對自己的關愛極度的懷疑,不信任,覺得聶赫留朵夫所說的話是騙人的。(5)肖像描寫第27段:肖像描寫。這是一個可愛的姑娘,眼睛“特別有神”,讓人無法討厭她,作者這樣寫激起了人們對她的同情。第59段:肖像描寫。通過對瑪絲洛娃外貌的細致刻畫,展現了她歷經苦難后的滄桑與堅韌,同時也暗示了她內心深處尚未完全泯滅的善良與希望。這一描寫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還為后文她精神的“復活”埋下了伏筆,體現了托爾斯泰對人物命運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性復蘇的期待。3.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分別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明確:聶赫留朵夫是一個“懺悔貴族”形象,是一個理想的貴族知識分子。大學時是一個純潔熱忱、朝氣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但是貴族家庭使他墮落為自私自利者,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后,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他遇見了瑪絲洛娃,隨后又拋棄她。當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瑪絲洛娃時,意識到自己是造成她墮落和不幸的罪魁禍首。在為瑪絲洛娃伸冤上訴過程中,他的思想開始升華,從地主階級立場轉到宗法制農民的立場。聶赫留朵夫既是貴族地主階級的罪惡的體現者,同時又是本階級罪惡的批判者。瑪絲洛娃原本是個善良、純樸、天真無邪的少女,自從被聶赫留朵夫引誘和拋棄后,她淪落為妓女,又不幸被誣告為毒害他人的兇手,陷于冤獄之中。她作為俄國下層群眾的典型代表,她“已經喪失了生命”,失去了靈魂,對決心贖罪,幫助她覺醒的聶赫留朵夫充滿了懷疑與不信任,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充滿的是厭惡。4.本文題目叫《復活》,選文部分,你覺得誰復活了呢?明確:(1)“復活”的是聶赫留朵夫,是他自我精神的復活。聶赫留朵夫的復活歷程——人生三階段: ①單純善良的大學生②放縱墮落的花花公子③蘇醒懺悔的復活者(而我們可以從他的身上學習到的最珍貴的一點是他的自我改變,雖然他曾經也墮落過,但當他良心發現后,做了許多努力來彌補過錯。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論這個錯誤是大是小,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刻地檢討自己,承擔自己所犯的錯。)(2)“復活”的是瑪絲洛娃,是她人性和尊嚴的復活。瑪絲洛娃的復活歷程——人生三階段 :①天真美好的單純少女②遭受凌辱,自暴自棄的風塵③寬恕復活,重獲新生(3)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爾斯泰的精神復活。托爾斯泰寫《復活》用了十年時間,六易其稿。小說結局曾寫成瑪絲洛娃同聶赫留朵夫結婚,移居國外過上了幸福生活。大團圓式的結局只說明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后來托爾斯泰又把結局改成瑪絲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寫出了瑪絲洛娃為別人著想的精神“復活”,從而完整地詮釋托爾斯泰的“復活”情感與思想。“托爾斯泰主義”:《復活》中的兩個主人公一路走來愛恨情仇,歷盡坎坷最終都實現了精神靈魂的“復活”,托爾斯泰在兩個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贖罪寬恕、拯救靈魂、“不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揚一種屬于托爾斯泰自己的宗教“博愛”的思想,人們稱之為托爾斯泰主義”。5.選文中聶赫留朵夫說他是來“贖罪”的,說他覺得“他應該在精神上喚醒她”,但其實人生最大的救贖是自救。請你結合所學課文,說說還有哪些作者/作品人物進行了自救行動?明確:《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極度苦難中通過寫作探尋生命的意義。《老人與海》里的老漁夫桑地亞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硬漢精神。《沁園春長沙》中的青年革命者群像:以天下為己任,主宰民族命運的凌云壯志和革命豪情。北宋文學家蘇軾:一生屢遭貶謫,在人生困頓的絕境中,并未沉淪,通過文學創作和哲學思考來疏導苦悶,升華人生體驗。……關于自救的名言:無論在陰暗的深淵,一定要自己向上才能逃出絕望的荊棘地。他人向你伸出雙手之前,你已經歷了萬般的掙扎、苦難、折磨、疼痛,各種對抗,那永不言棄的堅持,挖掉腐肉的果敢,都不應該被他人的“救贖”兩字而輕易掩蓋。沒有自己的苦苦支撐,別人如何將我們拉出深淵 你心雖善感,卻從不改變;你靈魂柔順,卻永不妥協。所以要明白,沒有人能代替你去成長,沒有人能代替你去治愈,去救贖自己。生活與理想,光芒與苦難,都是自己的。上帝愛人,給人選擇的自由,但是不強迫人。所以凡以為自己不錯,拒絕上帝救恩的人,不在上帝救贖范圍之內。上帝只會救贖不會自救,能拯救白己的永遠只能是自己。“你知道,有些鳥是注定不會關在牢籠里的,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肖申克的救贖》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史鐵生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名句:1.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2.了解一切,就會原諒一切。3.人并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4.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5.我們都在等待,等待著別人來拯救我們自己。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7.只有一個時間是重要的,那就是現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是我們有所作為的時間。8.人弄壞了自己的胃,總是抱怨伙食。那些對生活不滿的人也是如此。課堂總結直面苦旅,重啟人生。人生的苦難并非終點,而是重啟的契機。唯有直面苦旅,在懺悔中覺醒,在掙扎中抉擇,才能打破命運的枷鎖,真正走向精神的“復活”。課后作業你認為“復活”需要那些內在和外在的條件?從《復活(節選)》中的內容出發,聯系現實,寫一篇300字左右的短評,談談你對“人性復活”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