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3張PPT)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經》。。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領悟老子的辯證唯物主義和道家思想內涵,思考其現實意義。學習目標010302知人論世壹老 子了解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少年聰穎入周求學效力周室著書出關 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和法則。老子試圖建立一個適合于所有事物的理論,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老子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變動的,是運動的。天地間的事物都是互相對立統一的,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轉化的方法(德)來源于事物的規律(道)。太極陰陽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要求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這三個層面構成了《道德經》的主題,同時也使得《道德經》一書在結構上經由"物理至哲學至倫理至政治"的邏輯層層遞進,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于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也就是從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會秩序的光明正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樸素辯證法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循環論《老子》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真經》《五千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其中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道德經》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句涵廣博。“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胡適“我受孔子思想影響很大,受老子思想影響巨大!”—— 托爾思泰“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 尼采背景介紹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經過長期休養生息發展了起來,而王室的力量卻逐步衰微,漸漸喪失控制諸侯的能力。強大了的諸侯,不再對周王室唯命是從了,他們有的蠶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別的諸侯國。據史書記載,春秋242年間,有36名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480多起,諸侯的盟會450余次。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貪求無厭,無德無能卻好大喜功,強作妄為。使百姓饑寒交迫,疲于奔命,造成人民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老子針對統治者的治國方略,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呼吁統治者要“無為”,不要過多干涉百姓生活。老子的“無為”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要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字音轂(gǔ) 埏埴(shān zhí) 戶牖(yǒu)矜(jīn) 贅(zhuì) 強行者(qiǎng)泮(pàn) 累土(léi) 幾成而敗之(jī)文本探究貳文本感知請用10分鐘,結合注釋,初步理解文意,翻譯《老子》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十一章輻轂輻條共用車轂的中空處功用以:來;為:制作門窗房屋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車的功用正是產生于車轂中空地方的“ 無”。和泥制作陶器,陶器的功用正是產生于陶器中空地方的“ 無”。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產生于房屋四壁中空地方的“ 無”。所以“ 有”( 車子、器皿、屋室) 供人方便利用,正是“ 無”起了作用。器物實體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條件,前提條件;器物中空的“無” ,才是其發揮作用的關鍵。“有”與“無”是辯證統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有無相生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和“無” 的相對性有無室器車屋埴輻空“深山藏古寺”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 紅樓夢·第一回 》事物并不總是表面所看到的那樣,有時候現實與虛假之間存在著微妙的關系,提醒人們要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有與無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清 彭端淑 《為學一首示子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第二十四章譯文: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穩,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 這些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就叫作剩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踮起腳跟跨大步自我顯露自我夸耀建立功勛如果為,做思考1:“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原因是什么?體現了什么道理?原因:超過自己的能力,違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道理:欲速則不達思考2:本章中,老子列舉出了四種不懂道的人生態度和結果分別是什么,告誡我們應該怎么做?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告誡我們自然是順道而行,不自己妄為。要腳踏實地,及時反省,及時自我改正。怎樣理解本章中“自見者不明”的含義?教材注解:自我顯露的不能顯明。自見者不明-自知者明自見者=不自知者?思考:自見者可否是自知者?自見但自知者,亦可以明。一味的個人主義、精致的利己主義,眼睛里看不到別人的價值和光芒,就算有所成就,也會得不到別人的敬重,反而惹人厭棄。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聰明明智力量剛強富有勤勉而行喪失立身之基不朽長壽譯文:認識、了解他人叫作聰明,而認識、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能夠戰勝別人可以說是有力量的,而能夠戰勝自己才是真正的強大。懂得滿足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喪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夠長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長壽。思考:老子強調,加強自我修養要做到哪四個方面?“自知”“自勝”“知足”“強行”修身對外:對內:“知人”、“勝人”“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固然重要)(更為重要,更符合大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1.不喪失本性才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才是長壽。2.清醒的認識自己、超越自己。自知+自勝+知足+強行=長久、長壽“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莊子劉邦曰:“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梁啟超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的學說、思想及精神卻能夠長期影響當代及后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主要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第六十四章抓住關鍵,準確翻譯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事物持守謀劃,解決同“判”,分離狀語后置事物安然未生變的時候容易持守,問題還沒有顯露跡象的時候容易解決,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離,事物細微時容易散失。在事情未發生時就處理妥當,在沒有陷入禍亂的時候就治理混亂。第六十四章抓住關鍵,準確翻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 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毫毛的末端,比喻極其細微的事物。一筐土。累,同“蔂”,土筐。敗壞,弄壞妄為不妄為,指順應自然兩臂環抱起來的大樹,是從細小的萌芽生長起來的;極高的土臺,是從一筐土開始構筑的;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動手去做的就會壞事,有所把持的就會失去。所以,圣人順其自然,故而不失敗;不強行把持,故而不失去。第六十四章抓住關鍵,準確翻譯民之從事,常于幾jī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取獨接近卻謹慎對待作動詞以...為欲 意動作名詞以...為貴 意動省略句彌補、補救人們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使事情失敗了。(如果)像開始時那樣,慎重對待收尾,就不會使事情失敗了。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從不重視稀有難得的貨物,圣人總是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常犯的過錯,來輔助天地萬物的自然發展,而不敢妄為(妄加干預)。思考:如何理解“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民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沒有做到慎終如始 。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過分干預會導致有規律的內部系統紊亂,執著于此導致徹頭徹尾失去它。第一層(開頭到治之于未亂)把握先兆第二層(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重視細節開端第三層(為者敗之到故無失)圣人無為第四層(民之從事到則無敗事)百姓慎終如始第五層(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圣人輔萬物之自然不敢為“無為而治”的具體做法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叁文本總結《老子》四章選文,表現了老子的思想主張,涉及修身養性、治國理政。1.辯證分析“有”“無”的關系;2.告誡我們不要“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不可急躁冒進;3.提醒我們加強個人品德修養,重在修身;4.告訴我們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道理,要慎終如始。儒道異同自身修養加法積極進取使命責任自然天性減法寧靜和諧超越世俗療救社會,使之恢復正常的秩序不滿社會現實楚王丟失了最愛的弓楚王說: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孔子說: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老子說:何必曰人?失弓得之道對這三家(儒釋道),我經常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雜貨店,像大都市的百貨公司,各式各樣的日用品俱備,隨時可以去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南懷瑾:《老子他說》儒道互補儒家偏重社會倫理,思考人與人的關系,強調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積極進取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側重人道。道家偏重哲學問題,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擺脫出世入世的束縛,注重寧靜和諧與超越世俗的觀念;側重天道。孔子教我們高調做事(建功立業,轟轟烈烈)老子教我們低調做人(寧靜致遠,平平淡淡)人生啟迪:用儒家思想進取,用道家智慧煉心。“人”做勇于擔當的堂堂“君子”做內心超然的悠悠“圣人”素材積累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自幼聰穎不凡,立志成為圣人。不過,入仕之后長期擔任閑職。王陽明仕途坎坷,多次差點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但是,他在頻繁的波折中總能很快地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被貶貴州龍場,他每日睡在石棺中,前半生的郁郁不得志和惡劣的生活環境,使他有了著名的“龍場悟道”,為其“心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陽明很好地踐行了“圣人必可學而至”的信念,閑暇之余四處講學,傳播自己的思想,終至桃李滿天下。中年以后,他展示出了超乎尋常的管理水平和軍事才能,南贛剿匪、平定寧王謀反、廣西平叛均是著名的軍事案例,之后教化子民,維護治安,恢復生產,深受治地軍民愛戴。可惜廣西平叛后,王陽明拼盡最后力氣也沒能回到老家。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是王陽明最后留給世人的八個字。1.《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戰勝別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點的重要性的兩句是: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樹為喻,指出強大的事物都是從微小開始萌發的兩句是: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體現“很遙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那一小步走出來的兩句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給人便利,“無”也發揮了作用的兩句是: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處的兩句是: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認識別人叫作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的兩句是: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中充滿了“不爭”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你怎樣看待“競爭”這一問題?談談你的看法。200字左右。①競爭是一種客觀的現實存在。好的競爭有利于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社會的和諧,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區別符合“禮、義”標準的“君子之爭”和只顧謀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爭”。②過度競爭導致無序。如果競爭沒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就會導致混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時刻提醒自己在規范約束下進行有序競爭。③“不爭之德”助不爭而勝。老子所謂的不爭,不是真的不爭,而是依托“道”而爭,即順應規律去競爭,這是不爭之德的體現。天下之事,唯有不爭之德可以服人,唯有與人無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這是老子以柔克剛的思想體現,也表達了一種人格力量。在心里種花人生才不會荒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