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雄辯與詭辯學習目標1.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積累重點詞句,疏通文意2.研讀選文,找出孟子論辯中的邏輯謬誤并分析,提升思辨性閱讀能力3.分析為何在有邏輯謬誤的情況下,孟子的性善論依然令人信服的原因,客觀認識孟子其人其文的特色和價值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事橫溢。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 滕文公下》)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非攻”“薄葬”。激濁揚清,力挽狂瀾的使命擔當“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任務情境:孟子與人論辯幾乎是戰無不勝的。他能用巧妙的引導和類推讓齊宣王“顧左右而言他”,能以恰切的比喻經常使得向他發難的告子啞口無言,能借“首尾縈回,如環無端”的連環推理使論證獲得一種顛撲不破的力量。然而妹子每一次辯論都真的“獲勝”了嗎?設想自己是孟子辯論的“對手”,進入選文,與他進行公正有效的辯論。活動1:疏通文本1.解釋標紅字詞,并翻譯全文2.關注連詞,梳理結構思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說:“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先王有憐愛別人的心,就有憐愛百姓的政治;用憐愛別人的心施行憐愛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之所以說人都有憐愛別人的心(是因為):(如果)現在人們忽然看見一個小孩子將要掉進井中,都會產生恐懼、憐憫的心理;這并非因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結交,并非因為想要在同鄉朋友中博取名譽,(也)并非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不忍人:憐愛別人。忍人,狠心對待別人。怵惕:驚駭、恐懼。惻隱:哀痛、憐憫(別人的不幸)。內交:結交。內,通“納”。要譽:博取名譽。要,求取。鄉黨:同鄉。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由此看來,沒有憐憫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惡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讓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憐憫之心是仁的發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發端;謙讓之心是禮的發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端。人有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是自然而然的)。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認為自己不行的,是傷害自己;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傷害他的君主。辭讓:謙遜推讓。端:萌芽,發端。四體:四肢。賊:傷害。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所有具備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終必不可撲滅),泉水剛剛開始涌出(終必匯為江河)。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能夠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侍奉父母也不能夠。”擴而充之:擴大充實它們。然:同“燃”。達:流通,指泉水流出。保:安定。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關注連詞,厘清思路提出論點分析原因揭示后果和意義活動2:推理審查1.關注表意絕對化的字詞2.思考因果關系是否成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從推論過程看,孟子舉出“孺子將入井”之例的事實是無法保證的,極易被反例推到,屬于不完全列舉的歸納推理(參考第四單元),論證力是不充分的2.從推論結果看,從人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僅可推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的結論,其他“本心”的提出缺少論證過程。研讀《孟子》中的以下段落,找出辯論中的邏輯謬誤,重構與孟子的對話。拓展延伸片段一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提示:不當類比水只能向下流,只能表明人有某種固定的本性,如何能證明人性本善呢?當今萬民從利,猶如水之下流,不是恰恰能證明人性本惡嗎?拓展延伸片段二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提示:偷換論題王充在《論衡·刺孟》中指出,“利”有“財貨之利”“安吉之利”兩種。從當時梁惠王招賢納士來看,他更想問的是“安吉之利”。但孟子未辨析梁惠王所問為何種“利”,直接認定為“財貨之利”,轉而談“仁義”的重要性,不免偷換概念。為何孟子的辯論經不起邏輯的推敲,卻還能廣為流傳?思考探究1.孟子辯論善于引類連譬,以日常生活中最平易近人的例子啟發人反思自我。這些生動的比喻使得道理活靈活現、易于理解,符合國君、百姓的認知水平,利于當時傳播。2.《孟子》編纂者的立場決定了辯論中孟子對手的言論極簡約且處于守勢,相形之下,孟子的觀點清晰、成體系,易被后人信服。活動3:知人論世,明確價值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體現了他的“性善論”思想,即主張人性向善,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卻提出了“性惡論”,即主張人性本惡,強調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認為哪種說法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呢 觀點一:孟子的“性善論”是從正面激勵人奮發向上、自覺向善的,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孟子把道德觀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強調了人性本善;在主體的道德修養中,孟子又強調了“為仁由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個人揚善棄惡、積極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觀點三 二者各有長短,二者互補更利于道德的發展。清代學者錢大昕說:“孟言性善,欲人之盡性而樂于善;荀言性惡,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雖殊,其教人以善則一也。”即兩種理論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惡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內在依據,認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動性,卻忽視了人道德修養的必要性和被動性;荀子強調道德修養的被動性,卻忽視了主體向善的主動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補充,既能鼓勵人注重自我道德修養,又能加強對人外在的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道德。觀點爭鳴觀點二:荀子的“性惡論”強調借助禮儀規范來加強人的道德修養,重視利用客觀條件進行教育和學習,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發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存在粗陋之處,所以要加強后天的學習和改造,從而造就完善的人格。孟子好辯陳 普禽獸縱橫鬼魅多,人間歧路總差訛。當時緘口終無語,天理民彝竟若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