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河南大學Henan University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校訓: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止于至善校訓: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校訓: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明德格物校訓:河南理工大學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明德任責校訓: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1.了解《大學》有關知識,落實文言基礎知識,疏通文意。2.理解“三綱”“八目”的具體所指及其內部關聯。3.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學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思考《大學之道》對于自我價值的指導意義。4.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概括說理的藝術技巧。作品介紹《大學之道》出自《禮記》,是《禮記》四十九章中的第四十二篇。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禮學家戴圣(西漢時期學者、禮學家)所編。《禮記》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對儒家文化傳承、當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養、社會和諧建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品介紹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大學》為“四書”之首。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孫中山先生稱《大學》為:“中國政治哲學,最有系統之學,無論國外任何政治哲學家都未見到,都未說出,為中國獨有之寶貝。”作品地位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何為大學?“大學”,是指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講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古代兒童八歲上小學,主要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之類的基本的禮節和文化課。十五歲后可進入大學,開始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學校之教,大小之節所以分也。 ——朱熹《大學章句序》“大學之道”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本指道路此處指在學習政治哲學時所掌握的規律和原則。道:第二章誦讀感悟劃分節奏,明確重音和語調。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yī)是/皆以/修身為本。文本探究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指窮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①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彰明”,發揚、弘揚;親近愛撫民眾達到知道要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心不妄動性情安和思慮精詳處事合宜“本”原指木之根為常;“末”指木之梢為跡。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跡、末節。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規律②形容詞,即美好的品德。文本探究釋義: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做到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文本探究【思考1】概括內容及作用。①首句開宗明義,提出大學之道的“三綱”,即作為引領學習的終極目標——“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綱:本意是提網的總繩,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指網眼,比喻事物的從屬部分。②第二句連用五個“而后”,形象地展現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性逐步影響的過程,從“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關系緊密③第三句承接上文對如何達到大學之道,闡明其中的邏輯關系,為下文引出八條目做準備。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彰明美好的德行親近愛撫民眾達到善的最高境界1.勾畫有關“三綱” 的語句,解讀內容。文本探究【思考2】“三綱”具體如何解釋?他們三者之間是何關系?①“明明德”是彰明人內在的光明的德行,培養高尚的道德,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②“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奠定精神基礎。③“止于至善”是指 “終身行之”,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文本探究【思考2】“三綱”具體如何解釋?他們三者之間是何關系?明明德(內圣 )完善自我,改進自我親民(外王)愛民順民,引導百姓自我完善對己(立德)對人(愛人)止于至善(最終追求)這三個綱領構成一個 由低級到高級、由個體到群體的完整社會體系 ,它表達了儒家一貫倡導的以教化為手段、以德政為目的的施政主張。遞進的邏輯關系內圣外王:古代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謂內備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則為王者之政。儒家的人格理想。根本枝末文本探究【思考3】如何才能“止于至善”呢?知止定靜安慮得開端結果逐步地展現了大學的宗旨對人修身養性逐步影響的過程,從“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關系緊密文本探究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修養自身的品性使動用法,使自己獲得知識推究事物的原理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一律,一概根本狀語后置句使動用法,使自己的心思端正使動用法,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文本探究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釋義: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辦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充分認識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養品性作為根本。思考4、何為“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更多知識意念誠實不欺去除私心雜念具有良好修養處理好家族間關系治理好國家彰顯美好品德方法(步驟)根本、關鍵目的5、“八目”之間是什么關系?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們是由大至小的條件關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關系。(逐一遞進的關系)修身在八條目的地位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方法)目的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功用)(基礎、根本)“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擴大,延伸)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齊桓晉文之事》見于《詩經·大雅·思齊》,意思是給妻子做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家和國。刑:同“型”,這里作動詞用,做榜樣。寡妻:國君的正妻。御:治理。文本探究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三綱”是宗旨,是綱領,是“八目”的指導思想;“八目”是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是對“三綱”的補充和發揮,“八目”的目的是實現“三綱”。【思考6】“三綱”“八目”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文本探究【思考5】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學之道”的?既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①積極:《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其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②消極:《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認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同時,“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帶有濃厚的政治傾向性。第四章藝術感悟分析本文的論證特點1.論證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綱”,然后提出實現“三綱”的具體步驟,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2.運用排比、頂真的修辭手法,文章氣勢更強,意義聯系更加緊密,論證力強。3.句式整齊,節奏分明,增強了語勢,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大學之道,在明 明 德: _______古之欲 明 明德于天下者: ___________知至而后意 誠 : _____先 誠 其意: ___________意誠而后心 正 : _____先 正 其心: ___________家 齊 而后國治: _________先 齊 其家: _______________使 …… 整齊有序規律特點:形容詞放在主語或名詞后充當謂語,其后一旦帶了賓語 (或名詞),該詞可能活用為使動 (或意動) 用法。拓展積累美好的使 …… 彰明真誠使 …… 真誠端正使 …… 端正整齊有序隨堂練習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D.欲治其國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項,助詞,的;代詞,它們。B項,均為介詞,在。C項,介詞,把;連詞,表修飾或承接。D項,代詞,他的;副詞,表推測,大概。故選B。隨堂練習2.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靜 靜:心不妄動D.安而后能慮 慮:憂慮【答案】D【解析】D項,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梢?,“慮”,意思是“思慮周詳”。故選D。隨堂練習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先正其心A.見賢思齊焉 B.在明明德 C.自賊者也 D.先誠其意【答案】D【解析】A項,“見賢思齊焉”中“賢”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賢能的人;B項,“在明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這句話中第一個“明”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發揚、彰顯;C項,“自賊者也”中“賊”是名詞活用為動詞,傷害;D項,“先誠其意”句式結構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誠”在這里是使動用法,使……誠。故選D。隨堂練習4、理解性默寫(1)《大學之道》中,闡明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論身份高低,都應將加強個人品性修養作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學之道》中點明獲得知識的途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學之道》中,寫儒家以修、齊、治、平層層推進,由己及人,達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