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6張PPT)導入壹他沒有什么萬卷巨著,萬余字的語錄是他一生思想的濃縮;他沒有什么驚天事跡,極平凡的言行卻給后人樹立了萬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統,寰huán球世界也必將因他而和諧;華夏文明因他而燦爛,未來明天也必將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他,一個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摘自《三千年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學習目標壹理解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貳知人論世,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叁理解本文蘊含的深刻哲理·填寫孔子的身份證·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名丘,字仲尼成就:春秋時期魯國陬邑(山東)漢一生言行《論語》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被稱為“圣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曾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男孔子的形象The Image of Confucius所謂的“圩頂”,就是中間低而四周高,孔子的頭頂骨是中間低而四邊高,就像“尼丘山”一樣,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生而首上圩(wéi)頂,故因名曰丘云司馬遷《史記》了解孔子(公元前551-479)重要生平經歷出身沒落貴族三歲喪父前504年任魯國司空前500年任魯國大司寇前496年周游列國十四年,困厄陳蔡:孔子與弟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如喪家之犬前483年返魯從教,整理文獻前482年顏回逝世前480年子路逝世前479年病逝,葬于泗水前483年孔鯉逝世了解孔子思想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倫理道德范疇孔子的“仁”就是“愛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解孔子思想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杏壇講學)用成語來記論語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見賢思齊: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齊。文質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后形容人文雅有禮貌。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路途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未成一簣:猶功虧一簣。比喻功敗垂成。克己復禮:儒家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于“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對方。YOUR LOGO知識點講解貳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動詞,吃飯勤勉有才藝或者有道德的人學習第一章譯文: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要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思考:孔子認為好學的標準是什么?好學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言行上:說話做事要謹慎敏捷重在虛心請教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拓展閱讀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yì》)表假設,如果怎樣對待禮呢?【初讀文本】學習第二章譯文: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如何對待樂制呢?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佾”指古時樂舞的行列。古時一佾八人,按照周禮規定,演奏樂舞的行列,天子可用八佾,諸侯則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則只能用二佾。季孫氏為魯國正卿。《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對季氏的看法,連“八佾舞于庭” 這種嚴重越禮的事情都干得出來,他還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補充:《八佾》共26則章句,在整本《論語》之中,是主題相對集中的一篇,主要談儒家的禮樂思想。其中,近半數表達了孔子對當時禮崩樂壞的現實狀況的不滿,批評對象涉及季氏、三桓、魯君、孔門弟子以及已經故去的管仲等歷史人物。在孔子心目中,制禮作樂的周公是萬代敬仰的圣賢人物,恢復“郁郁乎周禮”則是解決社會問題的良藥。正如《禮記》所言:“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辨異”,即區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樂“統同”,即抒發感情,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而“仁”又是禮樂制度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內心不仁愛、善良,他會怎樣對待禮儀制度,怎樣對待音樂呢?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知道、懂得真理【初讀文本】學習第三章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譯文:早晨得知真理,讓我當晚死去都可以。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于“道”具有怎樣的態度?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闡述了孔子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明白,知曉,這里也可譯為“懂得”【初讀文本】學習第四章譯文: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解析:解讀這句話關鍵在于對“君子”“小人”的解釋。把君子理解為有道德的人,則小人指無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義”(即道義),小人懂得“利”(即利益)。義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者為君子;行私者為小人。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拓展閱讀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君子的義利觀)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者,有賢德、有才華的人。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心里與......看齊【初讀文本】學習第五章譯文: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解析:“見賢思齊”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區別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種更為主動的行為,而“見賢”則具有隨機性。但總的來說,都是遇到更有修養、有學問的人,不要去妒他、排擠他,而要虛心主動地向對方看齊、向對方學習,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沒有講“見不賢”就要去教導人家,那是好為人師的做法,更應該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沒有相似的不賢之心、不賢之舉,然后去改正,可見儒家強調的學習無處不在,而學習又是以提高自身修養為要義的。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質樸、樸實華美、文采粗野、鄙俗虛飾,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初讀文本】學習第六章譯文:質樸(內容)勝過文采(形式),就會顯得粗野簡陋;文采勝過質樸,就會顯得浮華虛夸。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才是君子。質:是先天的、樸實無華的,是質樸本性;文:是后天的,經過修飾獲得的,如衣著裝飾、談吐文采之類。“質勝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飾、裝點,就會顯得粗野、鄙俗。“文勝質”,則是一種矯枉過正,裝點太多就顯得浮華、虛偽,注重繁文縟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君子就要處理好質、文的關系,協調發展:內心真實、樸素,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說話辦事有禮貌修養(文質彬彬)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氣質上的體現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讀書人停止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初讀文本】學習第七章譯文: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解析:包含三重因果關系;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為“任重而道遠”;②接下來解釋為什么,因為以“仁”為已任。“仁”是孔子學術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③最后解釋為什么“道遠”,因為貫徹“仁”的精神需要終生不倦、死而后已,這是果關系。④后面兩層因果關系合起來是對“任重道遠”的解說,而“任重道遠”又是對弘毅”這一中心句的解說,這種抽絲剝繭的論說方式強調和凸顯了首句的“弘毅”又增強了感彩,使論斷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比喻,比方即使盛土的竹筐停下來填平洼地【初讀文本】學習第八章譯文: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這時)繼續前進,是我自己要前進的。”解析:這句話孔子用了兩個比喻,來說明做人、做學問、做事情要靠自己堅持,不能半途而廢。①一個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這時候停了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其咎在已);②第二個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剛剛倒了一筐土,可以前進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進的(進益在已)解析:“未成一簣”“雖覆一簣”是兩種極端情況,一是垂成;(功敗垂成)垂成之際容易懈怠,一是初始; (慎始如終)初始之時容易畏難。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個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除了有明確的目標以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積土成山,最終達于成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同“智”……的人【初讀文本】學習第九章譯文: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達人)則會招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是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之來,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懼”。智者”為何“不惑”,“仁者”為何“不憂”,“勇者”為何“不懼”?請談談你的看法。【初讀文本】學習第十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仁”就是克己復禮,克己對內(內圣:內有圣人之德),復禮對外(外王:外有王者之政),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畢生追求。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如何理解孔子關于“仁”的這一回答?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大概,表示推測、估計一個字介詞,可以翻譯成“給”寬恕【初讀文本】學習第十一章譯文:有什么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就回答)說:“那就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什么是“恕”?即為《禮記》中所謂的“絮矩Xié jǔ之道”。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絮矩之道: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系處理法則,指內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儒家以“絮矩”來象征道德上的規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初讀文本】學習第十二章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譯文:同學們,為什么不學《詩》呢?學《詩》可以激發熱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諷刺時政。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多知道些鳥獸草木的名字。“興”,是說《詩經》能夠激發人們的廣泛聯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關雎》)“觀”,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群”,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怨”,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碩鼠》)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興,觀,群,怨”?歸納主題本課所選《論語》十二章,在仁、義、禮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孔子關于君子人格及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在思想道德修養、讀書育人、為人處世等方面對后人都有很好的啟發意義。點染現實意義孔子“仁”的學說中蘊含著哪些值得現代人弘揚的思想精華 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克已復禮:克制自己,歸復到禮的規定。生活中,我們都會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規的。你要說孔子,就不能只說孔子要 說春秋,說仁禮,說顛沛流離說 喪家犬,說孔圣人說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說 歷史遺憾,說生不逢時說 泱泱中華說 雖千萬人吾往矣YOUR LOGO課堂練習叁(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___,___。(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暖飽,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情景默寫】(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3)朝聞道,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5)《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孔子告訴他是“恕”。接著孔子又對“恕”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即“________,________”。(6)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7)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應當以《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________,________”自勉。【情景默寫】(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