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中國封建社會影響最大的三大教派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創始人孔子、孟子。主張積極入世。印度傳入,主張因果報應修行來世。本土宗教,創始人老子、莊子;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舉。無為而治,消極出世。先秦諸子先秦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代各學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們的著作。能文能武,博學多才的新士人有獨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書立說或者發表言論,成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先秦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陰陽等。《論語》十二章學習目標1.了解孔子及其《論語》思想2.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理解文章內容。3.體會孔子學說的基本內涵,并思考其現代意義。壹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 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圣先師”。孔子通曉六藝,實行有教無類,收徒講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慣例,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禮、樂、射、御、書、數《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一生大體可分為五個階段30歲前, 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學。30-50歲,欲仕不能。50-55歲,在魯從政。55-68歲,周游列國,歷盡艱辛。65-73歲,安居魯國,辦教育,理六經。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是這樣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語錄體散文集,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合稱為“四書”。《論語》寫作背景《論語》成書于春秋戰國。當時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也是戰亂紛爭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名存實亡的現象十分普遍,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人們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脫韁之馬,肆意踐踏禮制下的人倫理念。在社會呈現“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旨在建立和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其重要觀點記錄在《論語》之中。貳文本研讀(一)字音檢測整體感知八佾(yì) 文質彬彬(bīn)邇之事父(ěr) 譬如(pì)子罕(hǎn) 未成一簣(kuì)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譯文:孔子說:“君子不追求飲食的飽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對工作勤勉,說話卻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就可以說是好學了。”君子好學應重精神輕物質思考:孔子認為君子”好學“的標準是什么”?第一章物質:排除干擾言行:謹言慎行對象:虛心求教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 人而不仁,如樂何 (《八佾》)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樂呢?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禮”“樂”的關系的?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第二章古代天子用的一種樂舞。佾,舞列,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里仁》)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真相,即使當晚死去,也沒有遺憾。”第三章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儒家的“仁義之道”成語“朝聞夕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凸顯了作為志士仁人對于生命意義的定位)執著追求真理,為真理勇于犧牲子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里仁》)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第四章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君子重義輕利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君子上達,小人下達。——《論語·憲問》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譯文:孔子說:“看見有德行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第五章怎樣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孔子給了什么方法?善于反省,見賢思齊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譯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思考:文與質是什么關系?孔子為何主張文質彬彬?君子要做到“文”與“質”的平衡文與質——合理互補,對立統一, 相輔相成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譯文:孔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仁作為自己擔當的責任,不是也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第七章曾子認為,士要如何做呢?“仁”擔當:仁以為己任堅守:死而后已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他指出,自古以來,我國知識分子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大意為,為社會構建精神價值觀,賦予民眾生命的意義,繼承發揚先賢即將消失的學問,為萬世開辟永久太平的基業。第八章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罕》)譯文: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又好比填平洼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堅持的。”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虧,欠缺。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點沒有完成。“未成一簣”:垂成,垂成之際容易懈怠“雖覆一簣”:初始,初始之時容易畏難思考:本章重點強調了什么道理?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填平洼地”的比喻,說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而進退的責任在自己而不在別人。解釋一: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解釋二:當進則進,當止則止。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罕》)譯文:孔子說:“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第九章“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疇,說說你對它們的理解。“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禮記.中庸》智者能將事理看得明白透徹,所以不會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憂慮。勇者不畏懼困難,見義勇為,所以不懼。君子要有仁、智、勇三德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譯文: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復禮,全天下都會稱贊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難道要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克己復禮的細則。”孔子說:“不合于禮的不堪,不合于禮的不聽,不合于禮的不說,不合于禮的不做。”顏淵說:“我雖然不聰穎,愿意實踐這些話。”第十章思考:孔子認為實現“仁”的關鍵是什么?具體怎么做?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譯文:子貢問孔子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第十一章怎樣正確理解孔子的“恕”的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學會互相理解,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譯文:孔子說:“學生們為什么不學習《詩》呢?學《詩》可以激發志氣,可以觀察天地萬物及人間的盛衰與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上級。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第十二章思考:說明孔子認為《詩》的三大功能學《詩》的重要性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相傳周代設有采詩之官,每年春天,搖著木鐸(duó)深入民間收集民間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給太師(負責音樂之官)譜曲,演唱給周天子聽,作為施政的參考。這些沒有記錄姓名的民間作者的作品,占據《詩經》的多數部分,如十五國風。《詩》可以“興”“觀”“群”“怨”寫作特色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為喻來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易于人們理解和接受。2.人物對話,栩栩如生。有的章節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如“顏淵問仁”,孔子給予回答,接著顏淵又問具體表現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堅決執行。通過對話,一個善于思考、領悟,又堅決踐行的弟子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3.哲學思辨,充滿智慧。文章節選了孔子許多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語句給人以人生的啟示,表現了孔子非凡的智慧。主題歸納本課所選《論語》十二章,在仁、義、禮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孔子關于君子人格及修身養性的基本觀點,在思想道德修養、讀書育人、為人處世等方面對后人都有很好的啟發意義。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自己愿意實行仁,仁就可以達到。”《論語》理解性默寫1、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探討文與質的關系的句子是 :2、孔子在《論語·學而》中談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適的句子是:3、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早晨得知道理,當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4、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談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義利觀的句子是:5、《論語·衛靈公》中,子貢詢問孔子有沒有可以拿終身去實踐的一個字,孔子告訴他是“恕”。接著孔子又對“恕”做了進一步的解釋:6、唐太宗李世民曾說“以人為鑒,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論語·里仁》中的:7、青年擔當著國家興盛的重責,正如《論語·泰伯》中曾子所說的:《論語》理解性默寫答案:1、質勝文則野 文勝質則史2、君子食無求飽 居無求安3、朝聞道 夕死可矣4、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6、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拓 展 延 伸君子之道“君子”二字,最能體現中國正道之人的價值取向。君子比勇士更儒雅,比紳士更正義,較之書生少了幾分酸腐之氣,比之英雄少了幾分草莽之氣。君子達可兼濟天下,窮可獨善其身。孔孟之道,即君子之道;可君子之道,卻又不拘泥于孔孟之道。世有孔丘,“君子”始立。可以說,是在孔子的精心重塑和不遺余力的維護下,“君子”一詞才散發出如此高貴的氣質。而自從有了“君子”這一理想人格,我們的文化便有脊梁,余秋雨先生說:“對中國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沒有君子,什么都徒勞。”請你運用本文名句,寫一段具有教育意義的文字。不少于100字。(示例)“朝聞道,夕死可矣”。閉卷掩思,斯言不謬。吾輩青年當立鴻鵠之志,心懷家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了心中追求的夢想橫越江河。作業布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