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沁園春 長沙》課件(共28張PPT)2025-2026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沁園春 長沙》課件(共28張PPT)2025-2026學年統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資源簡介

(共28張PPT)





毛澤東
沁qìn陽和泌bì陽,一字之差,改變歷史,輸掉一場戰爭(泌:mì分泌;bì)
1930年4月,閻錫山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了集中精銳兵力消滅蔣介石在河南的有生力量,閻錫山和馮玉祥召開了聯席軍事作戰會議,分別制訂了精密的作戰計劃。會上決定,閻錫山和馮玉祥各派出一支精銳部隊,在河南省的沁陽縣會師,集中兵力,優勢合同,一舉聚殲駐在河南省的蔣介石軍隊。
沁陽在河南省的北部,離黃河北岸70公里。這個地方北靠山西,而閻錫山的軍隊絕大部分駐扎在山西。之所以選擇沁陽為兩軍的集結地,當然是信賴閻錫山部隊的地緣優勢。對閻錫山來說,沁陽離山西較近,進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
散會后,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很快就擬定了一份調動部隊的緊急命令:“命令某某部,晝夜兼程,直插沁陽,與閻錫山部會師……”誰知這個撰寫命令的作戰參謀官,地理知識甚少,做事粗心大意,竟把沁陽的“沁”字,多寫了一撇,寫成了“泌”字。
沁園春的沁變成了分泌的泌。
這樣一來,集結地點“沁陽”變成“泌陽”。偏偏河南省真的有“泌陽”這地名,這泌陽卻在河南省的南部,離湖北省只有幾十公里路程。當時湖北還是蔣介石重兵駐防之地,在那里集結當然對馮閻聯軍不利。
馮玉祥這支奉調集結參戰的部隊長官接到調動軍令后,非常驚訝,腦子里閃過一個問號,總部到底是怎么搞的,怎么到泌陽與閻錫山部會師?這是靠近蔣介石勢力范圍的地方啊!但是因為馮玉祥平時治軍頗嚴,軍令如山,部下養成了“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習慣,故他不再向總部詢問,立即帶領部隊星夜趕赴離真正會師地點相隔200多公里的泌陽,準備與閻錫山會師去了。
再說閻錫山部隊按預定時間趕到沁陽,左等右等,眼看會師時間已過,還是看不到馮玉祥部隊的影子。閻錫山部隊因人數少,不敢單獨作戰,眼看不妙,立即打電報詢問馮玉祥。馮玉祥向參謀部一查,才知道奉調的部隊已經奉命揮師南下,背道而馳,趕去泌陽了。而蔣介石的部隊卻已經在湖北集結,這里離泌陽很近,眼看就要被蔣介石部隊重兵包圍。馮玉祥大驚,急令撤退,但想完成原定的作戰計劃已經來不及了。
就是粗心參謀多的這一撇,使閻錫山和馮玉祥的聯軍陷于被動,導致聯合作戰計劃失敗。這位參謀也因這一撇斷送性命,受到軍法處置,被槍決了。
如果不是這個錯字,閻錫山與馮玉祥反蔣成功,中國的歷史還可能重寫……
沁陽寫成泌陽的教訓
細節決定成敗
一撇之差導致部隊南轅北轍,數百公里奔波卻未能會師。此案例充分說明,工作需嚴謹細致,任何微小疏忽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甚至釀成重大損失。
強化責任意識
作戰參謀因地理知識不足或工作態度不嚴謹,導致歷史性失誤。這警示我們,無論崗位高低,均需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對任務細節嚴格把關。
完善審核機制
當時命令未經過二次核查即發布,暴露出指揮體系漏洞。現代工作中應建立多層審核機制,確保信息準確無誤后再執行。
避免因小失大
中原大戰因一字之差,使馮閻聯軍元氣大傷1。類似錯誤雖小,但后果可能極其嚴重,需時刻保持警惕,防微杜漸。
總結 :該事件是典型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案例,強調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必須注重細節、強化責任、完善流程,以避免因小失誤導致全局失敗。
走近偉人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湖南湘潭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代表作:《七律·長征》《沁園春·雪》等。
他的詩詞大多氣魄雄渾、意境壯闊,記載著詩人近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有著博大的思想內涵。
1911年,18歲的毛澤東同志來到湖南省會長沙,開始了他在此地長達13年之久的求學和革命斗爭生活。
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讀書。
1918年4月,與何叔衡等同志創立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奮斗目標的新民學會。
“五四”時期,他組織領導了長沙學生和市民的愛國運動,主編《湘江評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文,引起了全國進步思想界的重視。隨后,又領導了驅逐湖南督軍兼省長、皖系軍閥張敬堯的斗爭。
1920年9月,他與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又組建了中共湘區委并任書記 。
1923年4月,他離開長沙,赴上海、廣州等地繼續從事革命工作。
毛澤東在長沙
生平經歷
初心如磐志不渝,百年風華正青春。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歷史洪流中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青春樂章。
“年輕的毛澤東同志,‘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既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仰天長問,又有‘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浩然壯氣。”——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中這樣形容青年毛澤東。
偉人青春
這首詞寫于1925年。當時正值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全國各地工農運動風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運動,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農民協會,創建了湖南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同年秋,軍閥趙恒惕下令通緝毛澤東,毛澤東被迫離開家鄉去廣州。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勢,回憶過去的戰斗歲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詩篇。
1925年的毛澤東
寫作背景
古體詩
近體詩
四言、五言、七言、雜言、樂府詩
絕句:五言、七言
律詩:五言、七言
白話寫詩;不受格律束縛;
適合表達現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詩歌
現代新詩
唐代
詩經
楚辭
古樂府
唐詩
元曲
現代新詩
宋詞


(不受格律束縛)
(受格律束縛)
全盛于宋代
元代成就最高
文體知識
一、識文斷句,初解詩詞大意
【朗誦】有感情的朗誦全詞,注意字音字形字意,用/標出節奏,并圈畫出重音。
檢查預習
立、看、悵、問
思考:1、整首詞具體寫了什么內容?(上闋/下闋)
2、以詞人的活動(動作)為主體,找出表現全詞線索的動詞。
攜、憶、記
一字領起
上闕
眼前景
下闕
憶往事
概括全詞,展開想象,看看這首詞描述了哪四幅圖畫?
(請用四個短語概括)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獨立寒秋圖
湘江秋景圖
崢嶸歲月圖
中流擊水圖
探討:詩歌畫面
【技巧】請同學們試著將“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恢復成現代漢語的語序。比較詩歌的表述與現代漢語語序的表達有什么不同?哪一個更好?
現代漢語語序:
不同:
好處:
在深秋時節,我獨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頭,望著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將“獨立”放到了開頭——倒裝。
起強調作用,凸顯出“獨立”二字,即寫出詞人當時獨自登高望遠的情態,又寫出其雄視天下,愿為砥柱中流的氣概。
附加題:請結合全詩內容,簡析“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句在《沁園春·長沙》中的作用。
參考答案
1.點明時令、地點與環境
“寒秋”勾勒出深秋時節清冷寂寥的氛圍,“湘江北去”以動態水流暗示時光流逝與歷史奔涌,“橘子洲頭”則明確立足點,為全詩提供空間支點。
2.奠定全詞壯闊深沉的抒情基調
“獨立”二字凸顯詩人卓然不群、直面滄桑的孤傲氣度,與后文對崢嶸歲月的追憶及革命豪情形成精神呼應,奠定詠物言志的宏大格局。
3.結構上總領全篇,引出下文
此句作為詞作起首,以“看”字自然過渡至萬類霜天的湘江秋景,繼而由“問”轉入對家國命運的深沉思索,形成由景入情、由今溯昔的層次遞進,開啟全詞情景理交融的藝術架構。
【意象】哪一個字引出詞人所見之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遠眺
靜景
近觀
動景
矯健有力
仰視
自在快活
俯視
動景







練字題:分析紅色字表現出的景物特點
山多紅廣
高低錯落擬人,秋深
深、寬澄澈潔凈
船多 熱鬧
矯健有力
自在快活
【意境】詞人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湘江秋景”圖?(所繪的“湘江秋景”圖具有什么特點/所繪的“湘江秋景”圖營造了什么意境)
參考答案:
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麗、生機勃勃的湘江秋景圖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以紅葉滿山的熱烈景象展現秋的絢爛;“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通過江水的碧綠與舟船的動態形成視覺沖擊,凸顯壯闊空間。
以“萬類霜天競自由”總結自然景象,賦予秋景蓬勃昂揚的格調,暗喻詩人對革命理想的追求,為下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筆。
以“萬類霜天競自由”總結自然景象,賦予秋景蓬勃昂揚的格調,暗喻詩人對革命理想的追求,為下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筆
【作用】為何作者在面對如此多嬌的江山的時候,會發出“悵”的情緒?并分析以此“煞尾”的作用。
原因:
悵,,原指失意,這里用來表達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緒,即作者因感慨祖國山河寥廓而發出深沉的思考: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作用:
手法:
由寫景轉入抒情、議論,(表達方式)并采用了聯想(表現手法)。詞人從眼前景聯想到廣漠的人類社會,聯想到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勞苦大眾,聯想到踩百姓的列強及土豪劣紳,聯想到中國革命的前途和命運。
結構:
承上啟下。上闋寫景提出問題,下闋回憶往事,回答問題
內容和主旨:
通過發出“誰主沉浮”這一問,體現了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心系天下興亡的博大精神和崇高的歷史責任感。
“憶”一直統領到哪里?對“誰主沉浮”給出了什么答案?回憶的是怎樣的一群同學?劃出副詞,體驗其妙用。
統領:
領至“糞土當年萬戶侯”等7句
答案:
包括詞人在內的“同學少年”
人物形象:
正當年輕氣盛,風華正茂,書生意氣,充滿了活力;他們議論國家大事,縱論天下政治,寫下了許多激濁揚清的文章,不曾把把那些軍閥惡勢力放在眼里,視他們如糞土。
關心國家命運,斗志旺盛,蔑視權貴敢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
副詞:
“恰、正、方” 準確地表現了少年血氣方剛、關心國事、胸懷激蕩的年齡特征與天下事舍我其誰的勇氣。
“中流擊水”這一情景蘊含著詞人怎樣的感情?在全詞中有什么作用?
采用夸張和象征(象征青年以熱血阻擋舊時代的洪流)手法,表現了革命青年激流勇進,以拼搏為樂的凌云壯志,藝術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已任,蔑視反動派、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附加題:上下闋如何共同表達“革命青春”的主題?
參考答案:
上闋寫景以壯麗秋景隱喻革命形勢,下闋抒情以青春回憶宣告斗爭決心,自然界的自由競爭(景)與人類社會的革命斗爭(情)相互呼應,通過"秋日生機—青春熱血—革命行動"的三層遞進,完成對"革命青春"主題的立體表達。
歸納毛澤東詩詞特點
意象壯美 (山、江、鷹、魚)
情感豪邁 (問蒼茫大地,擊水中流)
手法獨特 (設問過渡、象征結尾)
附加題:毛澤東的“秋”為何不悲?
完成表格“
對比維度 傳統悲秋詩詞
《沁園春·長沙》
色彩
動詞
情感
象征
灰、黃(枯敗)
紅、碧(絢爛)
落、凋、哀(消極)
擊、翔、爭(積極)
個人愁緒
集體斗志
生命終結
時代變革
“毛澤東通過‘紅遍’‘碧透’的明艷色彩,以及‘擊’‘翔’的強力動詞,將秋天轉化為充滿斗爭與希望的畫卷,打破了文人悲秋的傳統。”
【作業布置】對比《沁園春·雪》,分析兩首詞結尾句的異同。
結尾句原文

詞作 結尾句 寫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1925年,大革命前夕
《沁園春·雪》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936年,長征勝利后
參考答案:相同點分析
1.問答形式,強化主題
長沙:以問句("曾記否")喚起回憶,答案隱含在"擊水遏舟"的行動中。
雪 :以答句("還看今朝")收束全詞,呼應上文的"問蒼茫大地"。
共同效果:通過自問自答強化革命者的歷史擔當。
2.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長沙:"擊水遏舟"象征青年群體的斗爭力量。
雪 :"風流人物"象征無產階級革命者。
共同內核:將自然意象(水、雪)轉化為政治隱喻。
3.動詞力度,彰顯豪情
長沙:"擊""遏"充滿對抗性,展現主動出擊的姿態。
雪 :"看"字舉重若輕,體現歷史選擇的自信。
典型差異:
1.《長沙》的"青春熱血" vs 《雪》的"領袖氣度"
"擊水遏舟"是青年毛澤東的親身經歷,充滿個人奮斗色彩;
"還看今朝"是成熟革命家的歷史論斷,更具宏觀視野。
2.《長沙》的行動號召 vs 《雪》的價值宣言
前者呼喚具體斗爭(如學生運動、工農革命);
后者確立歷史地位(無產階級是歷史的主人)。
結尾句的創作演進:
《長沙》1925年 → "行動派"結尾 → 革命青年的實踐哲學
《雪》1936年 → "論斷式"結尾 → 革命領袖的歷史觀

總結:
兩詞結尾均采用問答形式,但《長沙》以"擊水遏舟"的行動描寫,展現青年革命者的斗爭精神;《雪》則以"還看今朝"的論斷,宣告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前者激烈,后者從容,反映了毛澤東從革命實踐者到理論引領者的思想升華。
作業
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敘事、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
參考答案:
上片寫景抒情,以“獨立” 開篇,以江、洲為背景,構成以詞人為主體的畫面。激蕩的思緒,為 “悵”“問”“憶”蓄勢。接著用“看”領起湘江秋景,奠定壯懷激烈的感情基調,引出發問。“悵”由自然想到人類社會,詞人激情澎湃、慷慨發問。
下片敘事,是上片的感情發展和延續。以“憶”字直貫“崢嶸歲月”圖,追敘往昔戰斗生活,描繪早期革命者群體英雄形象,表現豪情壯志。“中流擊水”圖,展現了革命者不畏驚濤駭浪、力挽狂瀾的英雄氣概,藝術回答了上片的發問。至此,詩情得到了酣暢的表達。
閱讀下面這詩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次石湖書扇韻①
姜夔②
橋西一曲水通村,岸閣浮萍綠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處別開門。
【注】①石湖:南宋詩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職歸隱石湖(在今江蘇蘇州),自號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浪跡江湖,終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見范成大,這首詩約作于此時。
背景關聯:詩中“橋西”“石湖”等關鍵詞,既指實景,也寄托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是由哪些景物構成的?請簡要敘述。
詩歌描繪了一幅江南水鄉清幽恬靜的畫面,寫了小橋、流水、村莊、綠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譯:橋的西頭有一條彎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邊滯留著綠色的痕跡,那是村中平靜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
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來到這里,原來荷花深處別有洞天,主人在那里開立了自己的門戶。
苦筍 陸游
藜藿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成,放使干霄戰風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看到盤中擺放的一對剝去外皮的竹筍,潔白鮮嫩,不禁眼前一亮。
B.詩的三、四兩句既是對苦筍的直接描寫,又有所引申,使苦筍人格化。
C.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
D.全詩以議論收尾,指出人才養成既需要發展空間,也要經受風雨磨煉。
答案:
C 詩人雖然喜愛苦筍,但畢竟吃起來口感苦澀,“所以吩咐不要過多取食”理解有誤。“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兒童要儉約正直,不貪不奢,不是指“不要過多取食”。故選C。
15.詩人由苦筍聯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
答:
①歷史上的魏征以“犯顏直諫”著稱,其言行常常令人難以接受,好比苦筍的滋味并不適口;
②苦筍與生俱來的“苦節”,象征“耿介”的性格,與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應該得到認可。
譯文
粗菜淡飯的餐盤中突然眼睛為之一亮,發現在餐盤中的還有如從襁褓中脫穎而出的嬰兒一般潔白的玉筍。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潔自持的品性是由內在素質決定的,玉筍清淡苦澀的節操是與生俱來的。
我看苦筍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樣,不覺其苦,反倒覺得其嫵媚可親,告誡孩子們千萬別把這些苦筍拔出太多。
自古以來,人才都是要靠培養鍛煉才能成長的,要放手使他們在實踐中經歷風雨磨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巴河县| 横山县| 嘉义县| 米林县| 石门县| 禹州市| 开鲁县| 新乐市| 灌云县| 望城县| 潞西市| 渭源县| 乐清市| 靖宇县| 内乡县| 璧山县| 望城县| 泰来县| 苗栗市| 息烽县| 星子县| 塔城市| 托克逊县| 德庆县| 高邑县| 新邵县| 务川| 德州市| 泽库县| 靖宇县| 太和县| 招远市| 惠安县| 新昌县| 龙井市| 蛟河市| 日喀则市| 揭阳市| 盘锦市| 余庆县|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