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設計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充滿童趣和發現美的喜悅。進行二次備課時,我們可以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嘗試一些創新性的教學設計,讓課堂更吸引學生。下面是一個旨在引導學生從“學習一篇課文”到“學會一種眼光”的創新備課思路,希望能為你提供啟發: 一、核心創新理念:從“學課文”到“學觀察”傳統的教學可能側重于詞句理解和情感體會。二次備課的創新點可以在于:轉變學習目標:不僅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引導他們掌握作者觀察生活、描繪美景的方法,并遷移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突出學生主體:設計更多讓學生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合作分享的環節,代替被動的接受。跨學科融合:嘗試將語文學習與美術、科學、綜合實踐活動等相結合,豐富學習體驗。 二、教學理念與目標的重構(創新點)1. 教師角色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引導者和學生展示的鼓掌者。2. 目標升級:(1)理解課文內容,但更側重剖析比喻句的妙用和理解關鍵詞句(如“明朗”、“熨帖”、“凌亂”)的豐富內涵。(2)培養多角度觀察能力、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口頭與書面),以及合作探究能力。(3)引導學生體會發現生活之美的樂趣,培養熱愛自然、關注生活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的創新設計(一)導入:聯結生活,激發好奇常規操作:展示落葉圖片,直接揭題。創新設計:【我的上學路】課前可布置小任務:請學生留意自己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景色,或用畫筆簡單畫下,或用一兩句話描述。課上提問:“同學們,你每天上學放學的那條路,在某個特別的時刻(比如雨后、黃昏、落葉時節)有什么不一樣的美嗎?”讓學生分享他們的發現。教師引入:“大家分享了這么多身邊的美麗瞬間。有一位小朋友,他在一個秋雨后的清晨,發現了一條平常的水泥路變得完全不同了。我們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什么?” 由此引出課題。創新意圖:從學生自身經驗出發,建立文本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二)初讀感知:“鏡頭”下的水泥道常規操作:自由朗讀,概括課文內容。創新設計:【我是小攝影師】學生自由朗讀后,提問:“如果請你把課文里的美景拍成一段小視頻,你會拍哪些鏡頭?每個鏡頭里有什么?試著給這些鏡頭取個名字。”引導學生找出關鍵景物,并嘗試概括:鏡頭一(遠景): “雨后的天空與道路”——“多么明朗的天空”、“潮濕的地面”、“亮晶晶的水洼”。鏡頭二(俯拍): “金色的地毯”——“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鏡頭三(特寫): “熨帖的巴掌”——“每一片法國梧桐樹的落葉,都像一個金色的小巴掌……”。鏡頭四(動感): “歡快的小鳥”——“我穿著一雙棕紅色的小雨靴……這多像兩只棕紅色的小鳥……”。創新意圖:用“攝影”的情境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內容,訓練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同時初步感受描寫的層次感。(三)精讀品析:破解“美”的密碼這是深度解讀的核心環節,可以從兩個角度切入:1. 【品味語言,感受比喻之妙】聚焦文中的比喻句(水泥道像地毯、落葉像小巴掌、雨靴像小鳥)。深度討論:為什么說水泥道像“地毯”?(引導發現落葉的“平展”、“粘得緊”、“鋪得遠”等特點與地毯的相似之處。)把落葉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好在哪里?(不僅形似,更充滿童趣和親切感。)為什么說雨靴像“小鳥”?(寫出了“我”輕松、歡快的心情。)活動:我也來比喻。出示其他落葉或道路的圖片,鼓勵學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嘗試用自己的比喻來描繪。2. 【關鍵詞思辨:“凌亂”為什么也是一種美?】抓住關鍵句:“它們排列得并不規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思辨討論:“凌亂”通常給我們什么感覺?(不整齊,可能讓人不舒服)為什么這里的“凌亂”反而增添了美?(引導學生理解這是一種自然、隨意、不經人工修飾的美,是秋天自然的杰作,充滿了生命的氣息和變化的美感。)拓展聯系:展示一些自然界中“凌亂美”的圖片(如雪花無序飄落、星星布滿夜空、花朵自然生長),加深學生對這種美感的體會。創新意圖:通過對“凌亂”一詞的深度探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特的審美情趣,學會欣賞不同形式的美。(四)拓展延伸:走向生活的美學實踐常規操作:背誦優美段落,模仿寫話。創新設計:【校園/社區“尋美”行動】任務驅動:成立“小小美學發現家”小組,帶領學生真正地走出教室,在校園或小區里尋找“鋪滿金色巴掌的路” 或者其他被忽略的美景(如灑滿陽光的墻角、爬滿藤蔓的柵欄、雨后掛著水珠的蜘蛛網等)。多感官體驗:鼓勵學生不僅用眼睛看,還可以摸一摸落葉的質感,聽一聽踩在上面的聲音,聞一聞雨后的空氣。成果展示(多元選擇):文字組:仿照課文,寫一首小詩或一段話描繪發現的美景。繪畫組:為找到的美景畫一幅畫,并配上簡短的文字說明。攝影組:拍攝照片,并學習給照片命名或寫一句解說詞。實物組:收集不同的落葉,創作一幅樹葉貼畫。在班級內舉辦一次“我們身邊的‘金色巴掌’”分享會,展示各組的成果。創新意圖:將語文學習徹底融入生活實踐,用任務驅動的方式綜合鍛煉學生的觀察、表達、合作和創新能力,真正落實審美素養的提升。 四、評價與作業的創新1. 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小攝影師”、“尋美行動”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其觀察、合作、表達和創新能力。2. 總結性評價:基礎作業:摘抄文中優美的比喻句,并寫出你喜歡的原因。創意作業(任選一):文字創作:我的____(上學路/放學路)真美啊!(模仿課文的寫作手法寫一段話)藝術創作:為你寫的一段話或課文繪制插圖。實踐作業:向家人介紹你在社區里發現的一處美景,并說說它美在哪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