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行》二次備課本次備課將圍繞一個核心問題展開:如何讓學生超越“讀懂了”,真正“走進去”,感受到杜牧筆下秋山的生命力與詩人獨特的精神氣質?以下是具體的創新性教學框架和策略。一、 核心創新理念:從“賞一幅畫”到“經歷一次發現美的旅程”傳統教學常將《山行》解讀為一幅靜止的秋景圖。我們可以將其重構為一次動態的、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和發現的喜悅。二、 創新性教學設計1. 導入創新:創設“懸念”,引發探索欲常規操作: 展示秋景圖,談話引入“秋天”。創新設計:【“山行”猜想】“同學們,如果讓你用一個字來形容‘秋天’,你會用什么?(學生可能答:冷、枯、黃、愁)如果讓你在秋天的山中獨自行走,你可能會有什么感覺?(學生可能答:凄涼、孤獨、寒冷)”“然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詩人杜牧的一次‘山行’,卻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寫下了一首截然不同的秋歌。今天,就讓我們化身偵探,跟隨他的腳步,去看看他究竟發現了什么,讓他的心情如此不同?”目的: 制造認知沖突,打破對秋天的刻板印象,激發學生探究詩歌獨特性的欲望。2. 初讀感知創新:“山行”路線圖常規操作: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創新設計:【繪制詩人的游覽路線】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詩中找出表示地點和動作的詞語,繪制一幅簡單的思維導圖或行程圖:起點: “遠上寒山” -> (動作:行)途中: “石徑斜” -> (所見:人家)駐足點: “白云生處” -> (動作:停)焦點: “楓林晚” -> (動作:愛)特寫: “霜葉” -> (結論:紅于花)目的: 將文字轉化為空間邏輯,理解詩歌的敘事脈絡,明確“移步換景”的寫法。3. 品讀賞析創新:破解杜牧的“秋天濾鏡”這是核心環節,從三個維度深度解讀。【維度一:比較之眼——為何這里的秋天不“悲”?】引入其他經典悲秋詩句進行對比閱讀(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關鍵提問: 對比之下,杜牧的詩里有哪些“明亮”、“溫暖”、“充滿生機”的意象?(石徑、人家、白云、楓林、紅葉)重點破解“寒山”: “寒”字真的只是“寒冷”嗎?是否可以理解為“秋山的清冽、幽靜”,是一種令人精神一振的“冷爽”,為后面火紅的楓葉出現做鋪墊?【維度二:攝影之眼——品味詩人的構圖與鏡頭語言】讓學生扮演攝影師,分析杜牧的“取景”技巧:鏡頭一(廣角遠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 畫面深遠、有層次感(山路蜿蜒、白云繚繞),那“人家”是點睛之筆,帶來了人間煙火和生活氣息,沖淡了孤獨感。鏡頭二(特寫定格):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詩人為何突然“停車”?是什么牢牢抓住了他的目光?引導學生體會那種突如其來的、極致的美的沖擊。“晚”字妙在何處?(夕陽映照,紅霞滿天,楓葉紅得更加絢麗。)目的: 將審美過程可視化,培養學生對意象的選擇和組合能力的敏感度。【維度三:哲思之眼——“紅于”為何比“紅如”更妙?】終極探討: 詩人為什么說“霜葉紅于二月花”,而不是“紅如二月花”?引導深度思考:“紅如” 是像花一樣紅,只是外形顏色的比喻。“紅于” 是比花更紅!這是程度的比較,是情感的升華,是精神的宣言。“于”字背后藏著什么? 藏著楓葉歷經風霜(“霜”字是關鍵)后的頑強生命力。它不是在春天和百花爭艷,而是在萬物凋零的秋天傲然怒放。這不是嬌美,而是壯美。連接詩人: 這是否也體現了杜牧本人樂觀豁達、積極向上、不流于俗的人生境界?他欣賞的正是這種經過磨難而愈發燦爛的生命力。目的: 抓住詩眼,進行最深入的語言和情感挖掘,實現與詩人精神的共鳴。4. 拓展與遷移創新:尋找生活中的“霜葉”常規操作: 背誦,搜集其他寫秋詩。創新設計:【我的“紅于”發現】聯結現實: 杜牧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能從平凡的秋日中找到不平凡的美。任務: 請你在你的生活(校園、小區、回家路)或你的經歷中,尋找一個“紅于二月花”的瞬間或事物。例如: 考試失利后同學給你的鼓勵,比滿分更珍貴;風雨后被打落但仍散發著清香桂花,比晴天的更迷人;爺爺舊相冊里的黑白照片,比現在的彩色照片更有故事感。目的: 將古詩情感內化為自己的生活態度,培養學生發現美、感悟美的能力,完成從文本到生活的遷移。三、 創新作業設計(菜單式選擇)必做(基礎): 聲情并茂地背誦《山行》,并為自己錄音,評選“最美誦讀聲”。選做(任選其一):畫家/設計師: 為《山行》設計一張明信片或書簽,正面畫圖,背面寫下你最想用這首詩寄語的話。作家: 將《山行》改寫成一篇微型的游記散文,重點寫出詩人心情的變化。探索家: 探究“楓葉”為什么秋天會變紅?(科學角度)或者找一找,還有哪些詩人寫過贊美秋天的詩?(文學角度)四、 教學總結與升華結束時,可以回到導入的懸念:“同學們,現在你們明白了嗎?杜牧的‘山行’,之所以與眾不同,不是因為他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而是因為他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他告訴我們:人生的境界,可以‘紅于’而不僅僅是‘紅如’。希望你們也能擁有這樣的眼睛和心,去發現屬于你們自己的‘二月花’。”總結本次二次備課的創新點:結構創新: 以“偵探解謎”和“鏡頭語言”重構課堂流程,更具參與感和趣味性。深度創新: 通過對比閱讀和咬文嚼字(“寒”、“于”),直指詩歌內核與詩人精神。遷移創新: “尋找生活中的紅于”將古詩情感徹底生活化,落實核心素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