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新修訂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學習任務單【單元學習任務】核心任務 課型安排 學習任務 課時安排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去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文情懷。其實,我們身邊也處處有風景,你留意過窗外的景物嗎 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完成一篇寫景類文章。 單元導讀課 任務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任務二:速讀課文,理清字詞任務三:明確任務,做好規劃 1課時單篇精讀課 《三峽》精讀 2課時自讀指導課 《與朱元思書》自讀 2課時整合聯讀課 《短文二篇》整合聯讀《唐詩五首》整合聯讀 4課時讀寫共生課 任務一:讀寫共生,提供支架任務二:合作討論,指導構思任務三:借鑒名篇,評價修改 2課時單元小結課 任務一:拓展延伸,學習寫法任務二:自我評價,總結提高 1課時第一課時 單元導讀【學習目標】1.能夠初步了解單元學習內容及方法。2.朗讀課文,初步體會古詩文韻律之美。3.了解單元學習任務,能做好學習規劃。【課前預學】1.熟讀本單元的課文。2.背誦五首唐詩。【課中探究】任務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閱讀語文書 61頁的單元導讀,根據內容自主繪制思維導圖,要求包含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部分。任務二:速讀課文,理清字詞易錯字音:易錯字形:任務三:明確任務,做好規劃【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背誦《三峽》。第二、三課時 《三峽》單篇精讀【學習目標】1.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并積累文言詞語。2.領會課文運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景物特征的寫法特點。3.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情境,感受長江三峽的雄偉、奇麗。【課中探究】任務一:誦讀·讀準三峽之文1.聽讀課文,在課本上標注易錯字讀音,然后大聲朗讀,感受課文句式整齊、聲韻和諧的特點。任務二:疏通·理解三峽之意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任務三:入境·欣賞三峽之美1.課文四個自然段,正如四組畫面,請根據課文四段文字,說說你會選擇哪些畫面呈現三峽之美?理由是什么?段落 畫面(原文) 理由(賞析)2.請同學們根據四個自然段所寫,用“寫作重點+景物特征”的方式為四組畫面命名。畫面 命名一(第1段)二(第2段)三(第3段)四(第4段)3.課文引用漁歌作結的有什么作用?任務四:融境·討論寫作之序1.《三峽》先總寫三峽概貌,再分寫四季,而寫四季并未按四季更迭順序寫,其中有什么妙處?任務五:吟誦·聽見三峽四季1.請同學們設計朗誦腳本,重點設計語速語調和重音停連,以適應文章的情感表達。鏡頭 原文 重音停連 語速語調三峽概貌·山高峽長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季三峽·雄偉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三峽·優美雅致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秋季三峽·肅殺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水經注》在古代游記散文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認為“古來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課外可以閱讀《水經注》中描寫孟門山、拒馬河、黃牛灘、西陵峽等的段落,體會其寫景文字的精彩。第四、五課時 《與朱元思書》自讀【學習目標】1.根據閱讀提示和注釋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2.把握作者筆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學習作者描繪景物的手法。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審美情趣。【課中探究】任務一:初讀知“音”·讀出音韻之美1.聽讀課文,在課本上標注易錯字讀音并劃分節奏。2.自由朗讀課文,體會駢體文的音韻之美。資料助讀:吳均的書札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有古氣”,詩歌亦清新流麗,時人稱為“吳均體”,開創了一代詩風。本文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是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偶文”。駢體文在語句上講究駢偶(句子兩兩相對)和“四六”(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音韻和諧;用詞上,注重用典和藻飾,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論中的詞句、故實;藻飾是指追求華麗的辭藻。本文用典不太明顯,藻飾也較為節制,多用平常詞語,這使其有別于其他繁復華麗的駢體文,呈現出清麗的特點。任務二:再讀識“文”·理解文意之美1.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讀懂課文大意。任務三:三讀賞“景”·感受景物之美1.課文描述的是富春江美景。蘇軾曾贊嘆說:“三吳行盡千山水,有道桐廬景情美?!蹦敲锤淮航纳剿偟奶攸c是什么?作者對其評價是什么?2.富春江的山水“獨絕”在哪里?任務四: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1.不僅富春江的山水“獨絕”,作者吳均的繪景手法也很“獨絕”。自學: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句指出來文章用了哪些“獨絕”手法。互學:組內補充完善。展學:全班交流任務五:五讀悟“情”·體察志趣之美1.面對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自學、互學:請同學們結合課文中的語句,在書上作批注。展學:用“我從 (語句)感受到了作者 (心情)!”的句式說一說。2.面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吳均這句“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钡母锌欠裼懈S富的意蘊?請結合下面資料談一談你的認識。資料助讀: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吳均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曾私撰《齊春秋》,為梁武帝所惡,焚燒了他的書稿,罷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吳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時佛道思想盛行,所以有歸隱之情?!杜c朱元思書》出自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最早見于初唐類書《藝文類聚》,一般認為并非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的全文,而僅是其中描繪富春江雄奇秀麗景致的一段。3.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作者身上能學到哪些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呢?【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吳均的《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和《與朱元思書》并稱“吳均三書”,都是描寫山水的名篇,學者錢鍾書認為其成就可與《水經注》中的寫景段落相提并論。閱讀課文以外的兩“書”,進一步體會吳均寫景散文的特點。第六、七課時 《短文二篇》整合聯讀【學習目標】1.借助朗讀,欣賞兩篇短文不同的語言風格。2.欣賞文中不同景物的特點,領略不同的寫景手法。3.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課中探究】任務一:讀出音韻之美妙1.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在課本上標注易錯字讀音并劃分節奏。2.朗讀課文,比較兩篇短文在句式、節奏等方面的不同之處。資料助讀:“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用來記事陳情。它的文學功能多樣,可抒情,可寫景;可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談論政事;還可以勉勵后學等。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駢句以外的句子都可以說是散句。駢句整齊,節奏感強;散句自由,節奏舒緩。任務二:理解文章之大意1.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自行疏通文意,讀懂兩篇短文大意,并標注有疑問的地方。(1)答謝中書書(2)記承天寺夜游任務三:感受景物之奇美1.《答謝中書書》開頭就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同學們邊讀邊劃出兩文中至少一處你最欣賞的寫景語句,說說“美”在何處。語句(景) 美在2.《記承天寺夜游》中,有的寫景語句又美在哪里呢?請找出來做簡要分析。語句(景) 美在任務四:探究寫法之豐富1.兩篇短文,雖然短小,卻綜合運用了多種表達方式,請結合具體語句指出來。2.兩篇短文在寫景手法上也有亮點值得我們借鑒,請同學們結合具體句子作簡要分析。(1)《答謝中書書》(2)《記承天寺夜游》語句(景) 手法借鑒任務五:體察情思之微妙1.面對山川美景,陶弘景發出了怎樣的感慨?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下面資料鏈接和課文內容簡要回答。資料助讀: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早年游歷訪道時足跡遍及江浙的名山勝水,后退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常以書信形式詢問他朝廷大事,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謝中書即謝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舍人,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本文是陶弘景隱居時回復謝中書的一封信。南北朝時,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隱居山林,從自然中尋求精神的解脫。2.文章結尾:“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蹦隳茏x出什么言外之意?3.結尾“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結合文章內容和創作背景,說說東坡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資料助讀: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雄健,和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豪壯雄渾,和辛棄疾并稱“蘇辛”。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5.東坡為何獨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中的“亦”說明什么?資料助讀:張懷民 蘇軾的朋友。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6.蘇軾那天晚上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賞月 你是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來的?7.孤獨是一種很折磨人的情緒,在這篇課文中東坡究竟有沒有流露出孤獨的情緒 如果有的話,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8.面對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東坡的心境如何 請結合文末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感慨說一說。9.結合寫作背景和你對蘇軾生平、思想的認識,談談對“閑人”的理解。【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從兩篇短文中任選其一,發揮想象,將其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第八、九課時 《唐詩五首》整合聯讀【學習目標】1.誦讀詩歌,領略律詩的韻律之美。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3.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領會詩人謀篇布局之妙。4.體會詩歌的意境,積累優美的詩句。【課中探究】任務一:通讀,復習律詩的基本特點提問:課題是“唐詩五首”,這五首詩都是什么詩體 從結構上看都有什么特點 任務二: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1.兩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 詩歌 季節 景物描寫 景物特點《野望》《錢塘湖春行》2.兩首詩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詩歌 集中體現情感的句子 情感《野望》《錢塘湖春行》3.結合背景,加深理解。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詩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簡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隱,最后棄官隱居于故鄉東皋村。詩人雖然歸隱,卻始終不是太徹底,所以在田園的景致描寫中總籠罩著一種落寞和苦悶。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當年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內,他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決了杭州人的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積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于石上,置于湖邊,以便后人知曉,這對后來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跺X塘湖春行》寫于823年春天。任務三:誦讀詩歌,體會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任務四: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1.自由朗讀,并選一首分析該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學生發言后教師總結。結構 《黃鶴樓》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起承轉合2.詩人在尾聯抒發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聯,尤其是在頷聯與頸聯的基礎上總結而來的。請選自己最喜歡的一聯進行賞析,感受景物描寫所展現的美好情境,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1.背誦五首詩歌。2.參考補白,說說律詩在對仗、押韻方面的特點。第十、十一課時 讀寫共生課《學習描寫景物》【學習目標】1.學習從多個方面觀察景物的方法,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2.嘗試運用多種手法,結合多種感官的感受,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3.嘗試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鮮活起來。【課中探究】任務一:讀寫共生,提供支架范文 寫作特點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摘自朱自清的《春》)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 我湊上去,想摘一朵。(摘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摘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任務二:合作討論,指導構思1.小組合作討論,如何構思立意?2.同學們自主完成作文寫作。任務三:借鑒名篇,評價修改1.閱讀梁衡的《夏感》和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并小結寫法。夏 感梁衡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長墻。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鸺t的太陽烘烤著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做著最后的沖刺。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人們的每一根神經都被繃緊。你看田間那些揮鐮的農民,彎著腰,流著汗,只是想著快割、快割。麥子上場了,又想著快打、快打。他們早起晚睡已夠苦了,半夜醒來還要聽聽窗紙,可是起了風;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麥子打完了,該松一口氣了,又得趕快去給秋苗追肥澆水。“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遺憾的是,歷代文人不知寫了多少春花秋月,卻極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總是浸在苦澀的汗水里。有閑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緊張的旋律,我卻想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金黃的夏季。(1)梁衡的《夏感》借鑒點:(2)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借鑒點:2.學生在借鑒名家例文的基礎上,修改和豐富原先寫的作文。【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根據評價量表,再次修改作文。作文評價量表標準 評價 建議優秀 良好 達標視角有轉換,如仰、平、俯視,遠、近等至少2個視角有對景物的動態、靜態,形狀、色彩等至少2個方面的視覺描寫有對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至少1個方面的感覺描寫運用了多種手法,如聯想、比喻、擬人的手法等融情于景,使景物鮮活起來;有適當的直接抒情句第十二課時 單元小結【學習目標】1.通過學習回顧,能夠準確評價自己。2.通過討論交流,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課中探究】任務一:拓展延伸,學習寫法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任務二:自我評價,總結提高單元學習自我評價表內容 完成情況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能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風格、古代詩文的韻律,積累文言語感。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能品味詩文中的意境美,學習古人如何通過語言表現自然之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能自信、大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和同學合作學習愉快。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總結反思】我在本節課的收獲有: 我還有這些疑問: 【課后延學】對比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談談他們筆下的蘇東坡形象有何異同, 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