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教學評一體化】第三單元 賞山水之美,品駢散之韻-【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新修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名師備課系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教學評一體化】第三單元 賞山水之美,品駢散之韻-【大單元教學課件+素材】新修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名師備課系列

資源簡介

(共125張PPT)
賞山水之美,品駢散之韻
——新修訂統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大單元教學
學習目標
1.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朗讀并背誦課文,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風格、古代詩文的韻律,積累文言語感。
3.品味詩文中的意境美,學習古人如何通過語言表現自然之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4.理解中國古代文人寄情山水的傳統,體會其精神追求。
核心任務
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去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文情懷。其實,我們身邊也處處有風景,你留意過窗外的景物嗎 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完成一篇寫景類文章。
第一課時 單元導讀
學習目標:
1.能夠初步了解單元學習內容及方法。
2.朗讀課文,初步體會古詩文韻律之美。
3.了解單元學習任務,能做好學習規劃。
導入新課
天的清明,地的廣袤,山的挺拔,樹的健壯……無不讓我們心馳神往。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爭相借景抒懷——寄情山水則生綿綿情思,抬頭望月則發無限感慨。本單元我們將借山水、明月感受古人心靈的律動。
任務一 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閱讀語文書 61頁的單元導讀,根據內容自主繪制思維導圖,要求包含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部分。
任務二 速讀課文,理清字詞
1.欣賞范讀,跟讀課文。
三峽 答謝中中書 記承天寺夜游 與朱元思書 野望 黃鶴樓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錢塘湖春行
2.自由朗讀、熟讀單元課文,體會古詩文韻律之美。
任務三 明確任務,做好規劃
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去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文情懷。其實,我們身邊也處處有風景,你留意過窗外的景物嗎 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完成一篇寫景類文章。
課后延學
背誦《三峽》。
第二、三課時 《三峽》單篇精讀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節奏鮮明、音韻和諧的特點,并積累文言詞語。
2.領會課文運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繪景物特征的寫法特點。
3.借助聯想和想象,進入課文情境,感受長江三峽的雄偉、奇麗。
導入新課
根據“峽 ”字的字形結構,什么樣的地勢才稱得上“峽 ”?
“峽 ”字字典里的解釋就是“ 兩山夾水 ”。
三峽指的是哪三峽呢?
三峽 ”指的是: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
三峽是萬里長江上最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畫廊。宜昌的南津關是其東端,四川奉節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間全長193公里。三峽由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組成。西陵峽以“險”著稱,巫峽以“秀”見長,瞿塘峽以“雄”著稱。
三峽簡介
靈山秀水,激發了古今詩人畫家多少情思與靈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
導入新課
任務一 誦讀·讀準三峽之文
請同學們聽讀課文,在課本上標注易錯字讀音,然后大聲讀幾遍,感受課文句式整齊、聲韻和諧的特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chóng)巖/疊嶂(zhàng),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絕?;?王命/急宣,有時/朝(zhāo)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jiān)/千二百里,雖/乘奔(bēn)御(yù) 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倒影。絕 (yǎn)/多生怪柏(bǎi),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任務二 疏通·理解三峽之意
三峽
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總稱,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與湖北宜昌之間。
在七百里三峽當中,兩岸都是相連的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
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這里是“在”的意思。
同“缺”,空隙、缺口。
日月。 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完全沒有。
如果不是。
正午。
半夜。
山峰,山崖。
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任務二 疏通·理解三峽之意
至于夏水襄(xiāng)陵,沿溯(sù)阻絕?;蛲趺毙?br/>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沖上、漫上。
山陵。
即使。
有時。
順流而下。
相距(間隔)。
沒有這么快。
逆流而上。
這里指飛奔的馬。
乘風飛行。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
有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飛奔的馬,乘風飛行,也沒有這么快。
任務二 疏通·理解三峽之意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
回旋的清波。
極高的山峰。
水清樹茂,山高草盛。榮,茂盛。
飛速地往下沖蕩。
甚,多。
在春、冬兩個季節,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綠色的潭水中有倒映著的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多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
懸泉瀑布在山峰之間飛速地往下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春冬之時,則素湍(tuān)綠潭,回清倒影,絕 (yǎn)多生怪柏,
懸泉瀑布,飛漱(shù)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任務二 疏通·理解三峽之意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zhǔ)引凄異,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在秋天)每到天剛放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肅殺,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接連不斷,凄慘悲涼,
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聲音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民們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天剛放晴。
下霜的早晨。
肅殺,凄寒。
回響。
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
凄慘悲涼。
聲音悲涼婉轉。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段落 畫面(原文) 理由(賞析)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綿延七百里,兩岸都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只有起伏,沒有中斷。從廣度上突出了三峽的綿長。
(2)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層層疊疊的懸崖峭壁,把天和日光都遮擋住了。“隱、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仰視所見,正面寫山的高峻。
(3)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時分,難得看到日月。側面表現了山峰的高峻、江面的狹窄、峽谷的幽深。
1段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段落 畫面(原文) 理由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夏天發大水時,江水滿溢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正面表現水勢極大,流猛且急的特點。
(2)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
要是碰到皇帝有命令必須急速傳達下去,那就不得不冒險航行了。下行的船只因水流迅猛加快了航速,早晨從白帝城出發,甚至傍晚就能到達江陵。可謂日行千里,側面襯托出江流之急。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以乘奔馬、御風飛行作比,更表現出江水一瀉千里的氣勢。
2段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段落 畫面(原文) 理由
(1)(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春冬之景,與夏天迥異。江流雖還湍急,但氣勢已然不同;潭深水碧,倒映著各種景物,又多了一份沉靜和優美。俯察江中,波回影倒,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
(2)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仰視兩岸,山高、柏怪、泉懸、瀑飛,繪形寫貌,形神兼備,靜中有動,有聲有色,山水相配,構成一幅優美雅致的山水畫卷。
(3)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良多。一字一景,境由心生,總述贊美。
3段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段落 畫面(原文) 理由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直接(正面)寫三峽秋季的肅殺凄清。
(2)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猿聲凄切哀婉,山谷空曠寂靜,側面烘托三峽秋季的肅殺凄清。
(3)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引用漁歌,一言“峽長”,一言“聲哀”。進一步渲染蕭瑟、凄涼的氣氛。
4段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畫面 命名
一(第1段)
二(第2段)
三(第3段)
四(第4段)
三峽概貌·山高峽長
夏季三峽·雄偉峻急
春冬三峽·優美雅致
秋季三峽·肅殺凄清
任務三 入境·欣賞三峽之美
課文引用漁歌作結的有什么作用?
引用漁歌作結,
結構上,總結全文,與上文“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相呼應;
內容上,進一步渲染蕭瑟凄清的氛圍;暗示三峽山高、嶺連、峽窄的特點,間接表現了景物帶給人的感傷情緒,也流露出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任務四 融境·討論寫作之序
《三峽》先總寫三峽概貌,再分寫四季,而寫四季并未按四季更迭順序寫,其中有什么妙處?
作者先總體描繪三峽概貌,突出其雄偉氣象;接下來,按照特點的不同,具體描繪三峽四季的不同景象。作者未按照四季更迭的順序寫,而是借著文脈之勢,先寫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壯,與第1段一脈相承;再寫春冬與秋天,轉為沉靜,雖氛圍、特色不同,但文脈轉緩,文氣相貫。
從另一方面看,三峽之所以成為“峽”,是因為旁有群山約束,中有江水流淌,二者缺一不可。山為屏障,是峽之外圍,所以第1段先寫山,勾勒全貌;水是峽之筋骨,所以后兩段重點寫水,而又從動、靜兩方面寫其特色;最后又將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應。
任務五 吟誦·聽見三峽四季
鏡頭 原文 重音停連 語速語調
三峽概貌·山高峽長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自”后微頓,引出空間維度;“略無”加重,“闕處”輕收,突出山之連綿無斷;“隱天”“蔽日”稍揚,顯山之高峻壓迫感;“自非”后頓,“不見”輕抑,藏驚嘆。
語速:緩(從容鋪展)
語調:平起,略帶沉厚(似老者述古。
任務五 吟誦·聽見三峽四季
鏡頭 原文 重音停連 語速語調
夏季三峽·雄偉峻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袝r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夏水”“沿溯”后頓,“阻絕”加重,突出水勢蠻橫;“或”字輕提,轉寫特例;“朝”“暮”重讀,“發”“到”語速加快,顯時間之短;“雖”后頓,“疾”字收束短促,藏“水比風快”的驚嘆。
語速:由中轉快(如水流漸急)
語調:揚升,帶激昂感(顯水勢洶涌)
任務五 吟誦·聽見三峽四季
鏡頭 原文 重音停連 語速語調
春冬三峽·優美雅致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則”后微頓,“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四字一組輕讀,顯色彩明麗;“怪柏”稍重(顯奇),“飛漱”輕揚(顯靈動)
“清/榮/峻/茂”四字分讀,每字后微頓,“良多”輕拖,顯回味。
語速:緩(如水流輕淌)
語調:柔揚,帶欣喜感(似俯身賞景)
任務五 吟誦·聽見三峽四季
鏡頭 原文 重音停連 語速語調
秋季三峽·肅殺凄清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霜旦”“澗肅”后頓,“寒”“肅”重讀,顯秋之清冽;“長嘯”拖長,“凄異”壓低,顯聲之悲;“空谷”后頓(襯空曠),“哀轉”“久絕”尾音輕顫(似余音回蕩);“故”后頓,轉引歌謠;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兩句,前句稍緩(述景),后句輕抑(帶嘆息),“淚沾裳”尾音漸弱(似余悲未了)
語速:緩且沉(如秋葉墜地)
語調:抑(低沉帶蕭瑟感)
課后延學
《水經注》在古代游記散文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認為“古來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課外可以閱讀《水經注》中描寫孟門山、拒馬河、黃牛灘、西陵峽等的段落,體會其寫景文字的精彩。
第四、五課時 《與朱元思書》自讀指導
學習目標:
1.根據閱讀提示和注釋自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筆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學習作者描繪景物的手法。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審美情趣。
任務一 初讀知“音”·讀出音韻之美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響;好鳥/相鳴,嚶(yīng)嚶/成韻。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kē)/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任務一 初讀知“音”·讀出音韻之美
資料助讀:
吳均的書札以寫景見長,“文體清拔有古氣”,詩歌亦清新流麗,時人稱為“吳均體”,開創了一代詩風。
本文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是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偶文”。
駢體文在語句上講究駢偶(句子兩兩相對)和“四六”(一般用四字句和六字句);聲韻上,講究平仄相對,音韻和諧;用詞上,注重用典和藻飾,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論中的詞句、故實;藻飾是指追求華麗的辭藻。本文用典不太明顯,藻飾也較為節制,多用平常詞語,這使其有別于其他繁復華麗的駢體文,呈現出清麗的特點。
任務二 再讀識“文”·理解文意之美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沒有一絲兒風,煙霧都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相同的顏色。(我乘船)隨著江流飄蕩,任憑船隨意向或向西漂流。
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
消散
任憑
表示約數
獨一無二的,絕妙的

同樣的顏色
跟、隨
向東或向西(漂流)
任務二 再讀識“文”·理解文意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淺青色
即“甚于箭”,意思是比箭還快。甚,勝過、超過
濃密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
這些山巒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軒,高。邈,遠。這里均作動詞用。
飛奔的馬
憑借
竟,爭著
上,向上
筆直地指向云天
形成千百座山峰
江水都是淺青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一望到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流水比箭還快,洶涌的巨浪像飛奔的馬。
夾著江水的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濃密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山巒憑借(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遠處伸展,群山互相爭著高聳,筆直地指向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
任務二 再讀識“文”·理解文意之美
沖擊,撞擊
擬聲詞,形容水聲清越
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斷絕
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
泉水沖擊山石,發出清越的聲音;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蟬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斷。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任務二 再讀識“文”·理解文意之美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鳶鳥飛到天上,這里比喻極力追求名利。鳶,俗稱老鷹,兇猛而善高飛。戾,至、到達
平息名利之心
同“返”,返回
橫斜的樹枝???,樹木的枝干
籌劃人世間的俗務。經綸,籌劃、治理
互相掩映
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也會)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國家大事的人,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交錯遮蔽,(擋住了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仍顯得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任務三 三讀賞“景”·感受景物之美
課文描述的是富春江美景。蘇軾曾贊嘆說:“三吳行盡千山水,有道桐廬景情美?!蹦敲锤淮航纳剿偟奶攸c是什么?作者對其評價是什么?
特點——“奇山異水”
評價——“天下獨絕”
任務三 三讀賞“景”·感受景物之美
富春江的山水“獨絕”在哪里?請同學們結合具體語句說一說。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br/>整體風貌:晴空萬里,天山同色。天與山自然不是一個顏色,這里寫的是空氣明凈所成的一種清澈透明、渾然一體的感覺。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水靜處:清澈透明,千丈見底。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br/>水急處:急速奔涌,如箭若奔。
水異
任務三 三讀賞“景”·感受景物之美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br/>兩岸高山:山高林密,連綿陡峭,直插云天。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瓩M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br/>山中景物:萬物欣榮,天籟動聽,光影多變。
山奇
任務四 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俯視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平視
仰視
近觀
遠眺
視角多樣
任務四 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靜景
動景
動靜結合
化靜為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動景
靜景
任務四 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視覺
調動感官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聽覺
視覺
任務四 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夸張
善用修辭
夸張、比喻
擬人
對偶
任務四 四讀學“技”·探究寫法之美之美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善于觀察
善抓特征善于審美
要言不凡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總括特征)
分寫山水
明凈的江河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
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動感的山勢
和諧的天籟
多變的光影
任務五 五讀悟“情”·體察志趣之美
(1)我從“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备惺艿搅俗髡呖v情游賞,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與愜意!
(2)我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备惺艿搅俗髡咭晕矣^物,景中寓情的歡快與自在!
(3)我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备惺艿搅俗髡叩膶Ω淮航剿谰暗牧鬟B忘返,陶醉于山水美景的喜不自勝,以及超出塵世、寵辱偕忘的精神境界!
任務五 五讀悟“情”·體察志趣之美
資料助讀: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吳均好學有俊才,通史學,曾私撰《齊春秋》,為梁武帝所惡,焚燒了他的書稿,罷了他的官。仕途遇阻,吳均不免心灰意冷,加上六朝時佛道思想盛行,所以有歸隱之情。
《與朱元思書》出自作者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最早見于初唐類書《藝文類聚》,一般認為并非吳均寫給朱元思的信的全文,而僅是其中描繪富春江雄奇秀麗景致的一段。
任務五 五讀悟“情”·體察志趣之美
(1)美麗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凈化心靈的作用.這兩句由景而生慨嘆,符合我們見到美景時的自然反應,反襯出景物之怡人。
(2)這里或許有自述心志的味道,表現出歸隱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3)含蓄地流露出對友人的規勸之意,不妨放下繁雜公務,一同來欣賞這美景。
任務五 五讀悟“情”·體察志趣之美
通過本文的學習,你從作者身上能學到哪些來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向作者學習,不妨做個純粹的欣賞者,享受山水美景帶來的心靈凈化。塵世中充滿喧囂與忙亂,緊張的學習之余,走進自然,恰情悅目,獲得心靈的短暫休憩,有利于更好地生活。
課堂小結
六朝時畫家宗炳說,觀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懷觀道”,澄懷方能觀道,觀道適以澄懷。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來看待山水世事,內心便映照出自然的情韻,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的人生態度。
課后延學
吳均的《與施從事書》《與顧章書》和《與朱元思書》并稱“吳均三書”,都是描寫山水的名篇,學者錢鍾書認為其成就可與《水經注》中的寫景段落相提并論。閱讀課文以外的兩“書”,進一步體會吳均寫景散文的特點。
第六、七課時 《短文二篇》整合聯讀
學習目標:
1.借助朗讀,欣賞兩篇短文不同的語言風格。
2.欣賞文中不同景物的特點,領略不同的寫景手法。
3.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導入新課
遙遠寧靜的山林之下,心若止水的“山中宰相”沉醉山水,悠然寫下了“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钡母袊@召喚;空蕩寂寥的小院之中,仕途窘迫的“東坡居士”踏月自慰,釋然道出了“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不一樣的景色,不一樣的人生,不變的是詩人們對自我的尋找和從山林自然中汲取的構建心靈家園的力量,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短文二篇》。
任務一 讀出音韻之美妙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tuí),沉鱗(lín)/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suì)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橫(hénɡ),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任務一 讀出音韻之美妙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比較兩篇短文在句式、節奏等方面的不同之處。
資料助讀: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用來記事陳情。它的文學功能多樣,可抒情,可寫景;可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談論政事;還可以勉勵后學等。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散句,則是相對于駢句而言,駢句以外的句子都可以說是散句。駢句整齊,節奏感強;散句自由,節奏舒緩。
任務一 讀出音韻之美妙
《答謝中書書》帶有駢文的特點,整齊中而有變化:多用四字句構成對偶,句式整齊,節奏感強,兼用散句,參差錯落。詞語淺顯易懂,但用字頗多斟酌。
《記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不事雕飾,句式自由,長短句交錯,兼用整齊句式,節奏舒緩。用詞散淡自然。
任務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
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
共同,一起。
聳入。
四季。
都。
交相。
答謝中書書
任務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將要。
消散。
確實,的確。
從。
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將要。
墜落。
指水中潛游的魚。
爭相,爭著。
人間仙境。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躍出水面。
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啊。自從南朝宋山水詩人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
任務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
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想要,打算。
門。
睡覺。
共同,一起。
考慮,想到。
高興的樣子。
介詞,在。
院子里。
任務二 理解文章之大意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形容水的澄澈。
只是。
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均為水生植物。
大概是。
任務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語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美在山水相映。山峰直人云端,說明山很高,水流可以見底,說明水極清澈。高山峻峭,水流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匯聚,境界清新。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美在色彩配合。清翠的竹林與五色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多彩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
任務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語句(景) 美在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美在晨昏變化。清晨,籠罩在樹林里的霧氣即將消散,林子里的猿猴和小鳥感受到日光的來臨,開始此起彼伏地鳴叫起來;傍晚,太陽將要下山,潛游在水中的魚仿佛舍不得太陽的離去,在落日的余暉中,爭相躍出水面。生命的躍動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更為畫面增添了靈動。
任務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語句(景) 美在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美在動靜相襯。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任務三 感受景物之奇美
語句(景) 美在
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美在空靈的境界。月光酒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庭院,清澈透明,竹柏的影子,映于地上,如水藻、荇菜縱橫交錯?!胺e水空明”寫月光的空靈清澈,“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庭中景物,渾然一體,不知月光化為積水,還是積水反射月光。作者僅用18個字,就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這空靈的境界,也許正是作者彼時心境的寫照。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議論
描寫
抒情
議論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記敘
描寫
議論抒情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答謝中書書》
高峰入云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清流見底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調動感官,多視角描繪山川秀美景色。
俯瞰
仰視
平視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動靜結合,畫面靈動,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br/>靜景
賦景物以動態
極寫動態
動景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語句(景) 手法借鑒
月色入戶
“入”字,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給人以動感,仿佛是月光登門拜訪,意境活潑。一個“入”字給一個寂寞、失意的人溫暖的感覺。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筆墨凝練。僅用18個字,就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句中沒有一個“月”字,卻無處不見皎潔的月光。
《記承天寺夜游》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語句(景) 手法借鑒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比喻修辭。作者用“積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暗喻先聲奪人,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澈的水中交錯著的藻和荇,把暗喻又推進了一層,使人感到水月莫辨,營造出一種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任務四 探究寫法之豐富
語句(景) 手法借鑒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動靜結合?!胺e水空明”給人一種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見其靜,點染出一幅幽靜又不乏靈動的月下美景圖。
(4)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胺e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橫”則以竹柏倒影來烘托月光的皎潔。這兩句,一正寫,一側寫,二者結合,共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這幾句是寫月光,也是寫作者的心境,表現了作者醉情月景、超凡脫俗的“閑人”雅趣。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資料助讀: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早年游歷訪道時足跡遍及江浙的名山勝水,后退隱茅山。梁武帝禮聘不出,常以書信形式詢問他朝廷大事,時人稱其為“山中宰相”。
謝中書即謝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舍人,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本文是陶弘景隱居時回復謝中書的一封信。
南北朝時,政局動蕩,社會矛盾尖銳,不少文人隱居山林,從自然中尋求精神的解脫。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和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結尾一句,含有三層言外之意:
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
其二,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
其三,“我”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1)內容上,是作者針對眼前的“山川之美”發出的感慨和展開的議論,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絕,表達了作者期望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
(2)結構上,總結全文并呼應開頭,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結尾“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內容上,是作者針對眼前的“山川之美”發出的感慨和展開的議論,突出了山水之景的奇絕,表達了作者期望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
(2)結構上,總結全文并呼應開頭,將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資料助讀: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雄健,和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豪壯雄渾,和辛棄疾并稱“蘇辛”。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地方軍事助理官)。官銜上還加了“本州安置”字樣,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離安置所,實際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元豐六年,是作者被貶謫到黃州的第四年。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②念無與為樂者——作者被貶,心情郁悶、孤獨。
①月色入戶——月色很美。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資料助讀:
張懷民 蘇軾的朋友。
1083年被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
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然,決不掛懷貶謫之事,公務之余,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亦”說明張懷民與作者的處境相同,情懷自然也一致。見明月而未寢,體現出被貶官之人的郁郁寡歡之情。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蘇軾那天晚上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賞月 你是從哪些詞句中讀出來的?
愉悅,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沉醉,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的寫意描述中感受到。
悠閑,從“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不勝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孤獨,從“念無與為樂者”中的知音難求中感受到。
任務五 體察情思之微妙
孤獨是一種很折磨人的情緒,在這篇課文中東坡究竟有沒有流露出孤獨的情緒 如果有的話,你是如何捕捉到的
從夜游的原因看:有面對明月,“無與為樂”的孤獨。
從夜游的地點看:承天寺,佛門之地,有一絲孤獨之感。
從夜游的同伴看:“閑人”東坡和張懷民,兩個被貶的失意官員。
從夜游的內容看:月光雖美似乎也有一絲清冷之意。
同學們,兩篇短文,一幀山水長卷,一幕月夜小景,都是文人與自然的私語。愿大家帶著這份對天地之美的感知,在生活中多駐足、多體悟,讓心靈常有清風明月相伴。
課堂小結
課后延學
從兩篇短文中任選其一,發揮想象,將其改寫成一篇白話散文。
第八、九課時 《唐詩五首》整合聯讀
學習目標:
1.誦讀詩歌,領略律詩的韻律之美。
2.結合相關背景,領會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的情感。
3.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領會詩人謀篇布局之妙。
4.體會詩歌的意境,積累優美的詩句。
任務一 通讀,復習律詩的基本特點
課題是“唐詩五首”,這五首詩都是什么詩體 從結構上看都有什么特點
都是律詩。律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系。
律詩句子字數整齊劃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
本課的《野望》《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為五言律詩,《黃鶴樓》《錢塘湖春行》為七言律詩。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1.兩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
詩歌 季節 景物描寫 景物特點
《野望》
《錢塘湖春行》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1.兩首詩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色 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
詩歌 季節 景物描寫 景物特點
《野望》 秋季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清冷、靜謐
《錢塘湖春行》 春季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開闊
動物:生機勃勃
植物:欣欣向榮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2.兩首詩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詩歌 集中體現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錢塘湖春行》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2.兩首詩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詩歌 集中體現情感的句子 情感
《野望》 徙倚欲何依
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徘徊中見苦悶、矛盾的心情
懷念古時的隱者(用典),體現出詩人的孤寂與落寞
《錢塘湖春行》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直抒胸臆,表達了熱愛之情;
寓情于景,流露出喜悅之感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3.結合背景,加深理解。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初唐著名詩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性情簡放,“不喜拜揖”,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隱,最后棄官隱居于故鄉東皋村。詩人雖然歸隱,卻始終不是太徹底,所以在田園的景致描寫中總籠罩著一種落寞和苦悶。
任務二 比讀,學習《野望》《錢塘湖春行》
3.結合背景,加深理解。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822年,白居易上書論河北的軍事,不被采用,于是請求到外地任職,當年7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在杭州刺史任內,他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六井,解決了杭州人的飲水問題。又見西湖淤塞,農田干旱,便主持修堤,以蓄積湖水,用于灌溉,解除了旱災所造成的危害,并作《錢塘湖石記》,將治理湖水的政策、方式與注意事項,刻于石上,置于湖邊,以便后人知曉,這對后來杭州治理湖水有很大的影響?!跺X塘湖春行》寫于823年春天。
任務三 誦讀詩歌,體會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
兩首詩都是首聯點題?!兑巴废冉淮恕巴钡臅r間(薄暮時分)、地點(東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悶、矛盾);《錢塘湖春行》則先交代“春行”的游蹤(從孤山寺北出發,到賈公亭以西)和錢塘湖的整體輪廓(遠眺湖面,春水初漲;云腳低垂,與湖面相接)。
接著,兩首詩都緊承題眼,用頷聯與頸聯寫出所見的景色?!兑巴废葟倪h景開始描繪秋天山野的靜態,再轉入近景,寫人的動態;《錢塘湖春行》先寫早春的動物,再轉入植物的描寫。
最后,兩首詩的尾聯都是由外物回歸自身,首尾呼應,抒發情感?!兑巴分?,詩人雖處田園生活中,周圍的一切卻顯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賢尋找慰藉,高歌懷念古時候的隱者。《錢塘湖春行》的尾聯用“最愛”直抒胸臆,表達出詩人喜悅的心情。而“行不足”更可讓我們想象到詩人余興未闌,完全陶醉于錢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任務三 誦讀詩歌,體會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
通過《野望》《錢塘湖春行》兩首詩我們可初步了解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首聯“起”,以敘事為主,要點題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氣氛,奠定基調;“承”,就是第二聯承接第一聯的意思,或寫景,或敘事,會展開來寫,是首聯的延續與延伸;“轉”,表示詩意轉折、變換,會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總之要另辟蹊徑或變換角度;“合”,就是全詩的收結,以議論、抒情為主,要點明題旨。
任務四 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結構 《黃鶴樓》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任務四 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結構 《黃鶴樓》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起 扣題,寫神話傳說。可以想象詩人憑欄遠眺,陷入無限沉思。 點題。交代了地點及事由。關塞迢迢,山高路遠。此時詩人形單影只,內心感到孤寂。 點題。交代地點與事由。詩人乘舟來到遙遠的楚地。
承 延伸。黃鶴已去,徒留白云。寫出了詩人對世
事變化難以預料的感慨。 延伸感受。詩人自覺好像“征蓬”,又似“歸雁”,傳達出漂泊無定的內心感受。 延伸寫景。詩人寫了乘舟過荊門所見到的景象,他是以移動的視角來寫山巒
與江水的。
轉 轉寫登樓所見。從懷古之思回到現實。 由個人的小心情轉寫自然大境界:奇美壯麗的塞外風光。 轉 寫 靜 態 的 景象——江上美景如畫,讓人陶醉。
合 抒情作結。由景生情——江上暮靄茫茫,不知鄉關在何處。陡生無限的鄉愁。 呼應首聯,總結情感。個人失意在大漠景象的凈化下已然消散,表達了因前線大捷而
歡欣鼓舞的高漲情緒。 含蓄地抒發了思鄉之情。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而只說家鄉之水情深義重,對自己戀戀不舍。
任務四 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2.詩人在尾聯抒發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聯,尤其是在頷聯與頸聯的基礎上總結而來的。請選自己最喜歡的一聯進行賞析,感受景物描寫所展現的美好情境,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該聯的意思是: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
晴空里,可清晰地看見隔水相望的漢陽城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在這里詩人描繪了一幅空明、悠遠的畫面,為自己抒發在迷蒙暮色中產生的鄉愁作了鋪墊。
任務四 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2.詩人在尾聯抒發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聯,尤其是在頷聯與頸聯的基礎上總結而來的。請選自己最喜歡的一聯進行賞析,感受景物描寫所展現的美好情境,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該聯的意思是:黃沙茫茫,無邊無際。昂首看天,天空中沒有一絲云影。極目遠眺,但見天盡頭有一縷孤煙在升騰。俯瞰蜿蜒的河道,時當傍晚,一輪圓圓的落日低垂,河水閃耀著粼粼的波光。
這幅畫面雄奇瑰麗,意境雄渾。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著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而這里用了一個“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匯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任務四 自主學習《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2.詩人在尾聯抒發的情感都是在前面三聯,尤其是在頷聯與頸聯的基礎上總結而來的。請選自己最喜歡的一聯進行賞析,感受景物描寫所展現的美好情境,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該聯的意思是:山隨著低平的原野的出現而逐漸消失,江水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中奔流。
這一聯描寫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詩人用流動的視角來寫景物的變化,勾畫出了一副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其中“隨”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了出來;“入”字則寫活了江水在廣闊的原野上奔流之景,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也能讓人感受到詩人喜悅開朗的心境。
課后延學
1.背誦五首詩歌。
2.參考補白,說說律詩在對仗、押韻方面的特點。
第十、十一課時 讀寫共生課《學習描寫景物》
學習目標:
1.學習從多個方面觀察景物的方法,通過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2.嘗試運用多種手法,結合多種感官的感受,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
3.嘗試描寫景物時恰當地融入情感,使景物鮮活起來。
我們跟隨古人的腳步,去感受自然之美、體悟人文情懷。其實,我們身邊也處處有風景,你留意過窗外的景物嗎 或許是車水馬龍的道路,或許是花木茂盛的園圃,或許是小伙伴們玩耍的場地……以《窗外》為題,完成一篇寫景類文章。
導入新課
任務一 讀寫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寫作特點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高峰入云,清流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實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采用了仰觀、俯察這兩種視角
改用平視的視角極目遠眺
由靜轉寫動,描繪了朝與夕兩個特
定時間段
任務一 讀寫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寫作特點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摘自朱自清的《春》)
結合多種感官的感受,從不同角度
描寫景物:描寫了花兒的態、色、味、聲,還通過聯想與想象,使描寫富有畫面感和動感
任務一 讀寫共生,提供支架
范文 寫作特點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 ……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顏色便上淺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來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那里裝的是什么仙露瓊漿 我湊上去,想摘一朵。
(摘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作者從正面細致描寫紫藤蘿花,描繪得非常形象、優美,依次描寫了花瀑、花穗、花朵,從整體到局部,條理清晰,層次感強。還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同時,融情于景,間接抒發了內心的愉悅
但是我沒有摘。我沒有摘花的習慣。我只是佇立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流著流著,它帶走了這些時一直壓在我心上的關于生死的疑惑,關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這繁密的花朵的光輝中,別的一切暫時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
(摘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
從賞花很自然地寫到憶花,寫出了心情的變化。紫藤蘿瀑布帶走了焦慮與悲痛,給自己帶來了精神的寧靜和生的喜悅,這是直接抒情
任務二 合作討論,指導構思
1.小組合作討論,如何構思立意?
(1)注意描寫范圍的選擇??梢詫⒋皯舢斪饕粋€“畫框”,只描寫“畫框”內的風景,也可以將視野擴大至窗外能看到的所有景物;可以選取窗外景物的一個局部進行細致描繪,也可以整體勾勒,把握全局。
(2)可以根據窗口所處的位置、高度,選取一個主要的觀察視角,再輔以其他角度靈活描寫。還要注意調動多種感官,使景物描寫更加生動。
(3)可以圍繞窗外景色最主要的特點,給景物描寫定一個基調,如美麗、歡樂、忙碌等,描寫時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
任務三 借鑒名篇,評價修改
1.閱讀梁衡的《夏感》和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并小結寫法。
(1)梁衡的《夏感》借鑒點:
①善于抓住特征寫景。作品以“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開篇,獨句成段,突出了夏天的總特征,同時提挈下文。作品的主體部分,就是圍繞這三個特征來具體地描述夏季的自然風光和夏季里農民勞作的景象的。
②巧用對比手法。
③語言極富表現力,如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來增強其形象性和感染力。
任務三 借鑒名篇,評價修改
1.閱讀梁衡的《夏感》和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做批注,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并小結寫法。
(2)劉湛秋的《雨的四季》借鑒點:
①圍繞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態來寫,中心明確,層次清晰。這篇文章是按照“總一分一總”的結構來寫的,基本上一段一個中心意思(結尾除外)。中間四段是文章的主體,寫得最充分。
②有很多生動、細致的描寫。這些描寫要么動靜結合,要么調動多種感官,要么運用特寫鏡頭。
③本文抒情性很強,充滿詩意。如“每一棵樹仿佛都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就是飽含著感情寫成的語句,在寫景中顯出深情。尤其是最后兩段,作者似乎不能自已,一下子激情高漲,直接地表達出對四季雨的贊美、喜愛。
課后延學
根據評價量表,再次修改作文。
第十二課時 單元小結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回顧,能夠準確評價自己。
2.通過討論交流,學習“借景抒情”的寫法。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借景抒情,是作家們將內心深處的情感細膩地涂抹于自然景物之上,使景語皆成情語,以及文字背后洶涌澎湃或涓涓細流般的情感世界。借景抒情這一寫作手法,連接著自然景色與人類情感,創作出動人心弦、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在具體創作中,既能領略到自然的萬千風貌,又能在景與情的交融中,深入體會到人類情感的深邃與廣闊。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1)直接描繪景色,自然流露情感
這是借景抒情最基礎的方式,作家通過對景色細致入微的描繪,讓情感在筆觸間自然流淌。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看似單純的景色描寫,實則蘊含著作者對寧靜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實紛擾的暫時逃避。
(2)對比今昔之景,抒發感慨之情
通過對同一處景物在不同時間的狀態進行對比描寫,從而抒發內心的感慨。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3)以景之變化,隱喻情感起伏
隨著情感的起伏波動,筆下的景色也相應地發生變化。正如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里的景與情的轉換,如同四季更迭,蘊含著希望與失落的交織。
(4)賦予景色人格,寄托情感思想
將景物當作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個體來描寫,使情感的寄托更為深切。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5)借助四季輪回,傳達情感變遷
四季的更替有著鮮明的特點,作家們常常借助不同季節的景色特點來傳達情感的變化與發展。
(6)描繪遠景近景,營造情感層次
通過描寫遠景與近景的結合,營造出情感的層次感。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7)用色彩描繪景,暗示情感色調
色彩是借景抒情的有力武器,不同的色彩往往能暗示不同的情感色調。
(8)描寫特殊天象,抒發宏大情感
特殊的天象如日出、日落、星空、暴風雨等往往能激發作家們抒發宏大的情感。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9)借山水之景,表隱逸情懷
山水自古以來就與隱逸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作家們常借山水之景表達隱逸情懷。
(10)以田園景色,抒思鄉之念
田園景色往往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思鄉之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倍鸥Φ倪@句詩深刻地表達了思鄉之情與故鄉景色之間的緊密聯系。。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11)描繪荒蕪之景,傳達哀傷情緒
荒蕪的景色往往能觸動人們內心的哀傷與悲戚?!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瘪R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以一組荒蕪的意象勾勒出天涯游子的斷腸之痛,也充分體現了荒蕪之景與哀傷情緒的契合。
(12)借景之動與靜,襯情感之緩與急
動靜結合的景色描寫能夠很好地襯托情感的緩急。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13)用局部景暗示,展情感之微妙
通過描寫景物的局部來暗示情感的微妙變化。
(14)借景之朦朧,表情感之迷離
朦朧的景色可以用來表達迷離恍惚的情感?!扒f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李商隱的這句詩也表達了一種迷離朦朧的情感境界。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15)以景之盛與衰,映情感之喜與悲
景物的興盛與衰敗能夠反映出情感的喜悅與悲傷。
(16)借景之奇崛,抒情感之激昂
奇崛獨特的景色能夠激發作家內心激昂的情感并借此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倍鸥Φ倪@句詩也表達了在面對壯闊奇景時內心的壯志豪情。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1.小組合作,討論“借景抒情”的方法。
(17)用景之幽微,傳情感之細膩
幽微的景色有助于傳達細膩的情感?!白栽陲w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鼻赜^的這句詞很好地詮釋了幽微景色與細膩情感之間的關聯。
(18)借景之錯落,現情感之紛紜
錯落有致的景色描寫可以展現出情感的紛紜復雜。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
(1)情景交融要自然
借景抒情的關鍵在于情景交融,不能生硬地將情感強加于景色之上。景色與情感之間要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就如同血液在身體里自然流淌,情感也要在景色描寫中自然滲透。如果只是為了抒情而堆砌景色,或者為了寫景而強行加入情感,都會使文章顯得矯揉造作。例如,不能在描寫一片寧靜祥和的草原時,突然毫無緣由地插入極度悲傷的情感抒發,這樣會破壞文章的整體美感與連貫性。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
(2)景物描寫要精準
對景物的描寫必須精準到位,包括景物的形態、色彩、聲音、氣味等各個方面。只有精準地描繪出景物的特征,才能更好地為抒情服務。比如描寫梅花,如果只是說梅花好看,而沒有描述出梅花的形態,如枝干的曲折、花朵的疏密、花瓣的顏色與質感等,那么在借梅花抒情時就會缺乏感染力。“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一個“綠”字精準地描繪出春天來臨江南大地變綠的景象,從而為后面的情感表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
(3)情感表達要真摯
情感是借景抒情的靈魂所在,必須真摯誠懇。虛假的情感難以打動讀者,即使有再美的景色描寫作為依托。只有當作者真正將內心深處的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讀者才能感同身受。比如在回憶故鄉的景色時,如果只是為了寫文章而編造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那么文字就會顯得空洞無物。而像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童年故鄉景色與人物的描寫,字里行間都飽含著對往昔歲月的真切懷念與對舊時光的深刻反思,所以能深深觸動讀者的心弦。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
(4)避免景多情少或情多景少
在借景抒情的作品中,要把握好景與情的比例關系。如果景多情少,文章會顯得過于冗長且情感淡薄,讀者難以體會到作者的核心情感;反之,如果情多景少,就會變成純粹的情感宣泄,缺乏景色的依托,使文章空洞而缺乏感染力。例如,有的文章大篇幅地描寫景色,卻只是在結尾處簡單地提及一點情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容易迷失在景色描寫中,無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意圖;而有的文章通篇都是情感的抒發,偶爾點綴一點景色描寫,也會使情感顯得無根之木,難以令人信服。
任務一 拓展延伸,學習寫法
2.小組討論,“借景抒情”注意事項。
(5)立意要明確
借景抒情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景色描寫與情感抒發上,要有明確的立意。無論是表達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批判還是對美好品質的贊美等,都要讓讀者在閱讀后能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例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通過描寫岳陽樓的景色變化,抒發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情懷以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文章立意高遠,使讀者在欣賞景色與感受情感的同時,也能得到思想上的啟迪與升華。
任務二 自我評價,總結提高
單元學習自我評價表
內容 完成情況
能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

能體會駢散結合的語言風格、古代詩文的韻律,積累文言語感。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

能品味詩文中的意境美,學習古人如何通過語言表現自然之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

能自信、大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和同學合作學習愉快。 很好[ ]還不錯[ ]有待提升[ ]
課后延學
對比閱讀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談談他們筆下的蘇東坡形象有何異同, 你怎么看待這種現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鸡西市| 云南省| 西昌市| 临澧县| 磐石市| 石景山区| 合作市| 郑州市| 平邑县| 黔西县| 灵山县| 东源县| 资中县| 建湖县| 高阳县| 禄劝| 开远市| 抚顺市| 合阳县| 通州市| 杂多县| 原平市| 平和县| 兰西县| 德庆县| 韶山市| 安康市| 江津市| 左贡县| 湘潭市| 湖南省| 闻喜县| 即墨市| 常宁市| 青川县| 富平县| 仲巴县| 扎赉特旗| 宣汉县| 兴隆县|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