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閱讀與積累(專項練習)2025-2026上學期六年級語文上冊統編版(時間: 90 分鐘, 滿分: 100分)題號 一 二 總分得分要求:1.卷面整潔,字跡工整。2.用鋼筆或簽字筆答卷。一、結合語境,補充句子。(28分)1.孫悟空在《西游記》里說自己“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的“五行”指的是 、 、 、 、 。 (5分)2.過年時,鄉下人家門上貼的對聯“風調雨順 五谷豐登”中的“五谷”指的是 、 、 、 、 。(5分)3.山水可以言志,當我們把困難當作平常事對待時,會想到毛澤東的詩句:“ , 。”山水可以壯觀,看到黃河驚濤拍岸,我們會想起《浪淘沙(其一)》里的“ , ”。 山水也可以柔美,看到綠水繞田,山色青翠,我們又會想起《過故人莊》中的“ , ”。 (12分)4.魯迅的名言“ , ”告訴我們:懂得愛的人更加具備勇氣,更加懂得擔當,他們是真正的英雄。(4分)5.小晨在《新時代的中國脊梁》的演講稿中,為突出主題,引用了陸游的“位卑 ”。(2分)二、閱讀理解。(72分)(一)(18分)宿建德江 暮 江 吟[唐]孟浩然 [唐]白居易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1.下列哪些景物在兩首詩中都出現過 ( )(多選)(3分)A.夕陽 B.江水 C.露珠 D.月亮2.通過“日暮客愁新”“暮江吟”中的兩個“暮”字,我知道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 時分的景色。(2分)3.對這兩首詩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兩位詩人都是在小船上看風景,有感而發。B.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月亮的可愛。C.兩首詩的后兩句都是借景抒情。D.這兩首詩描寫的季節都是夏天。4.從“客愁新”中可以知道孟浩然此時的心情是 的,從“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憐”可以知道白居易的心情是 的。(4分)5.相同的景物能給人帶來不同的心情,讀下面有描寫月亮的詩,你能推測出詩人怎樣的心情 (6分)(1)從陶淵明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中,我能推測出詩人 的心情。(2)從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我能推測出詩人 的心情。(二)益者三友(16分)孔子曰:“益者①三友,損者②三友。友直,友諒③,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④,友善柔⑤,友便佞⑥,損矣。”【注釋】①益者:這里指有益的朋友。②損者:這里指有害的朋友。③諒:誠信。④便(pián)辟:逢迎諂媚。⑤善柔:假裝和善來欺騙他人。⑥便佞(pián nìng):用花言巧語討好他人。1.下列屬于孔子說的“益者三友”的是( )。(多選)(3分)A.為人非常誠信的朋友。B.對待每個人都很溫柔、說話總是和顏悅色的朋友。C.處事公正坦率的朋友。D.知識廣博的朋友。2.孔子所說的“損者三友”指的是 、 、 。(6分)3.下列屬于益友做法的是( ),屬于損友做法的是( )。(4分)A.指出朋友的缺點,勸告朋友改正錯誤B.當面夸獎朋友,背后卻說朋友的壞話4.讀了這篇小古文,對你選擇朋友有什么啟示 (3分)(三)閱讀下面非連續性文本,完成練習。(18分)【材料一】淄博歷史非常悠久。在中國歷史上,淄博曾是“戰國七雄”齊國的都城,為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也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曾經是山東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文化底蘊。【材料二】淄博燒烤的爆火并非是一夜之間,而是經過多次網絡傳播逐漸引爆。最初關于淄博燒烤的熱潮,可能要得益于社交媒體上的“種草”效應。抖音上一位博主發布的“淄博燒烤的正確吃法”視頻獲得了 19.1萬的點贊量,并被轉發22.4萬次,吸引了大量的粉絲關注和追捧。而同城熱搜榜上的“大學生組團到淄博吃燒烤”更是引爆了網友們的熱情,搜索量超過了500萬。接著,淄博當地的一些燒烤店也開始在社交媒體上宣傳,推廣自己的燒烤,其中不乏“扛鼎級別”的牧羊村燒烤,吸引了無數網友的眼球。這些燒烤店紛紛借助社交媒體力量,展示著自家的特色燒烤,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興趣和好奇心。 當地人說:“希望以后大家提起淄博燒烤,就像青島海鮮、濟南把子肉一樣,成為地方招牌。”【材料三】3月10日,淄博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新聞發布會,坦言要抓住此次淄博燒烤“火爆出圈”契機,成立淄博市燒烤協會,發布淄博燒烤地圖。此外,為了展示淄博燒烤文化,淄博擬于“五一”前后舉辦“淄博燒烤節”,并擬定3月至 11月為“淄博燒烤季”。為了方便外地大學生坐高鐵來擼串,淄博除了對途經燒烤店的常規線路進行重新摸排,主城區42條常規公交線路覆蓋33家燒烤店,還專門新增了21條定制燒烤公交專線。1.你從材料一中獲取了哪些關鍵信息 至少寫兩條。(6分)2.根據材料二、三的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淄博燒烤的熱潮源于抖音上一位博主發布的“淄博燒烤的正確吃法”視頻,而后來大學生組團來淄博吃燒烤,才徹徹底底將淄博捧火了。B.淄博市政府抓住此次淄博燒烤“火爆出圈”契機,成立淄博市燒烤協會,發布淄博燒烤地圖。C.為了方便外地大學生坐高鐵來擼串,淄博除了對途經燒烤店的常規線路進行重新摸排,還專門新增了燒烤公交專線。D.燒烤店紛紛借助社交媒體力量,展示著自家的特色燒烤,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興趣和好奇心。3.根據材料和你的了解,你認為淄博燒烤爆火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簡要概述兩點。(6分)4.請你為淄博燒烤寫一句宣傳語吧。(3分)(四)故鄉(節選)(20分)魯 迅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阿! 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也說不出話。……我問問他的近況。他只是搖頭。“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時,便拿起煙管來默默地吸煙了。背景資料: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軍閥官僚和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他們掌握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命脈。這雙重的壓迫,使中國的廣大民眾日益貧困,尤其是農民,不僅生活饑寒交迫,而且毫無人權。1. “我”面對久別重逢的閏土,由不知道怎樣說才好直至說不出話來的根本原因是( )。(3分)A.現實社會和生活讓閏土必須遵循的封建等級觀念讓“我”感到無限的悲哀。B. “我”和閏土分別的時間太久了,僅存的友誼已蕩然無存。C.閏土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漠視了“我們”之間的友情。D.見到閏土,“我”的心情激動不已,有許多話不知從何說起。2.結合選文及資料,想一想作者在小說中詳寫閏土少年時、中年時的外貌的目的有哪些。( )(多選)(3分)A.外貌描寫是小說的常用手法,閏土長什么樣,作者就怎么寫,沒有別的目的。B.這樣對比,引發讀者去思考閏土發生這么大變化的原因,加深對當時社會環境的理解。C.這樣對比,流露出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D.這樣對比,恰當地體現出當時廣大民眾的生活狀態,表現出作者對當時廣大民眾的同情。3.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是因為( )。(3分)A.此時天氣很冷,“我”感到了陣陣寒意。B.閏土的變化讓“我”感到驚嚇。C. “我”與閏土之間已經有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D.閏土叫“我”老爺,“我”極度不適應。4.讀畫“ ”的句子,想一想此時的“我”心里會想些什么。 (5分)5.你能從選文中找出“背景資料”中所寫的“中國的廣大民眾日益貧困”的原因嗎 (6分)參考答案一、結合語境, 補充句子。 (28分)1.金 木 水 火 土2.稻 麥 黍 菽 稷3.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4.無情未必真豪杰 憐子如何不丈夫5.未敢忘憂國二、閱讀理解。 (72分)(一)ABD傍晚 【解析】本題考查字義。“暮”的意思是“傍晚”。3. 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詩意。根據兩首詩的內容可知,二者的后兩句都是借景抒情,故選 C項。4.憂愁 愉悅5.(1)悠閑、舒適 (2)思念家鄉(二)1. ACD2.阿諛逢迎的人 玩弄手段的人 花言巧語的人3. A B4.【示例】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要與講誠信的人交朋友,要與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三)1.【示例】①淄博是齊文化的發祥地。②淄博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具有豐富的工業文化底蘊。2. A3.【示例】①網絡的多次傳播。②政府的高度重視。4.【示例】淄博燒烤,美味佳肴,烤出地道山東味!( 四)ABC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作者分別描寫了少年時的閏土和中年時的閏土,這樣對比著寫,主要是為了引發讀者的思考和反映當時社會的殘酷。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根據上下文可知,閏土稱呼“我”為“老爺”,讓“我”發現“我”和閏土之間有階級的差別,故選C項。4.【示例】這不是閏土嗎 他怎么變成這個樣子了 我該怎么問候他呢 5.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 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