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階段性檢測試題2025.03一、積累與運用(31 分)時代需要英雄。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認識英雄,學校開展“追光而上·致敬英雄”系列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任務。下面是小語同學寫的觀影體會,請根據要求完成 1~4題。回顧先輩歷史,傳承革命精神。電影“長津湖”①的播出,讓大家對抗美援朝戰爭有了更多關注。70 多年前,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浩浩蕩蕩地跨過鴨綠江。經過長途跋涉,越過無數 qí嶇山路,他們同朝鮮軍民配合密切,冒著槍林彈雨勇敢沖鋒,頂著狂轟làn 炸堅守陣地,用胸膛堵槍眼,以身軀作人梯,抱起炸藥包、②手握爆破筒奮不顧身地沖入敵群。先輩們忍饑受凍決不退縮,烈火燒身巋然不動,敢于“空中拼刺刀”③、粉碎“絞殺戰”、抵御“細菌戰”、血戰上甘嶺,殲.滅敵人無數。歷經 2 年零 9 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這些令人深惡痛絕的侵略者終于認輸,我們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閉上眼睛,我們仿佛至今都能聽到先輩們不可捉摸的呼喊聲。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保衛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他們的豐功偉績將鐫.刻在人們心中,每個中華兒女,更當彰顯新時代風貌,傳承先烈精神。④1.小語有兩個字暫用拼音代替,兩個加點字不確定讀音。請你幫小語選出正確的一項(3 分)A.崎 爛 qiān juàn B.奇 爛 qiān juānC.崎 濫 jiān juān D.奇 濫 jiān juàn2.文段中畫橫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浩浩蕩蕩 B.奮不顧身 C.不可捉摸 D.豐功偉績3.上面文段中畫波浪線的四處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處是(3 分)A.① B.② C.③ D.④4.文段中的畫線句有語病,請加以修改。(2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穩定,保衛了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5.你所在班級舉辦“致敬英雄”主題活動,請你參與。(7分)(1)針對全校同學對各種英雄人物的了解情況小語做了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如圖所示:1請分析圖表,寫出結論。(不要出現具體數據)(4分)(2)請仿照示例,用比喻句說出你對英雄的認識。(3 分)示例:英雄就是力挽狂瀾的舵手。6.班級開展了以“走進昆蟲世界,感悟科學精神”為主題的《昆蟲記》名著閱讀活動。請按要求完成下面任務。(6 分)(1)下列昆蟲名字與作者對它的稱呼對應順序恰當的一項是(3 分)蟬_______;天牛 ______;蝗蟲 ______;金步甲 ______。①兇狠的吞食者; ②樹上的行吟詩人;③藏在樹中的破壞者;④被誤解的飛行員A.④②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2)結合對【甲】【乙】兩段選文閱讀,談談法布爾對昆蟲稱呼背后蘊涵了怎樣的情感?(3分)【甲】我的鐘形罩下關著好幾對蟋蟀。這些囚犯通常不挖洞。于是,這些囚徒被迫過著單身生活,成了老壽星。這間臨時的囚室空空蕩蕩,不會讓囚犯們受傷。【乙】你們把昆蟲開膛破肚,而我研究的是鮮活的生命;你們將昆蟲塑造成恐懼和憐憫的對象,而我要激發人們對昆蟲的喜愛;你們在刑房和屠宰場一般的實驗室里工作,而我在藍天之下、在曼妙蟬鳴中觀察它們;你們用化學試劑檢測細胞和細胞質,而我研究本能最高級的表現形式;你們探索死亡,而我探索生命。7.按要求填寫相應語句。(7 分)“(1) , ”(岑參《逢入京使》)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東望故園,思鄉心切以至于淚雨滂沱的邊塞詩人;“(2) ,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中的笛聲,觸動了詩人濃濃的羈旅情懷“(3)2, ”(王維《竹里館》)中的琴聲,襯托出月夜竹林的幽靜;“(4) , ”(韓愈《晚春》)讓我們看到了百花爭艷,萬紫千紅的暮春景色。二、閱讀與鑒賞(59 分)(一)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 8~9 題。(7分)從軍行①李 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②,獨領殘兵千騎歸。【注釋】①從軍行:唐人以《從軍行》為詩題,旨在標明詩歌題材屬于“邊塞”一類。②呼延將:這里指敵軍的一員悍將。呼延,匈奴四姓貴族之一。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的“百戰”“碎鐵衣”表現戰事頻繁,主人公身經百戰,鎧甲已經破碎,可見其是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B.第二句寫出了守邊將士的險惡處境:邊城被圍困,退路受阻礙。嚴峻的局勢為后面表現將領的英勇做了鋪墊。C.第三句具體描寫將領的英雄形象,在突圍的戰斗中射殺敵方大將,表現其“三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猛氣概。D.全詩沒有一字豪言壯語,從頭到尾都是平淡地敘事,塑造了運籌帷幄、智勇雙全、大破敵軍的英雄將領形象。9.品析“獨領殘兵千騎歸”中“獨”字的妙處。(4 分)(二)閱讀下面的兩篇短文,完成 10~14 題。(18 分)【甲】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孫權勸學》)【乙】初,張詠①在成都,聞準②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奇材,惜學術③不足爾。”及準出陜④詠適自成都罷還準嚴供帳大為具待⑤。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3公謂我矣。”(選自《宋史 寇準傳》)【注釋】①張詠:宋初名臣。②準:寇準,宋初宰相。③學術:學問。④出陜:出任陜州知州。⑤大為具待:盛情地款待。10.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根據上下文語境推斷,“蒙辭以軍中多務”中的“辭”是“告別、辭別”的意思。B.“何以教準”與“靜以修身”兩個句子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不完全相同。C.“及”在詞典中有以下義項:①追上,趕上;②涉及,推及;③趁著,等到……時候。結合語境,乙文中加點的“及”是“等到……時候”的意思。D.“準莫諭其意”中的“諭”根據句意判斷,可以理解為“理解,明白”。11.下列對選文中相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甲文中,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和呂蒙的對話則有調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B.甲文通過寫魯肅和呂蒙的對話,表明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正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C.乙文中,寇準讀到“不學無術”才明白張詠要告訴他的內容。D.乙文中,寇準是“奇材”,可惜“學術不足”,但他位居高位仍虛心請教,值得稱贊。12. 【乙】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標出。(3分)及 準 出 陜 詠 適 自 成 都 罷 還 準 嚴 供 帳 大 為 具 待13.借助下面資料,把【乙】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 分)寇公奇材,惜學術不足爾。“足”在詞典中的常見義項有:①<名>專指腳。②<副>值得。③<形>足夠;充足;滿足。14.【甲】【乙】兩文所講內容都是勸人學習,兩文勸說的方式有何不同?請結合內容分析。(6 分)(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題。(13 分)材料一: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悠悠的歷史長河豐富了漢語的詞匯。漢語詞匯極其豐富,成語是詞匯的重要形式,它以四字結構為主,但是四字結構的詞語數不勝數,有些同學經常將諸如“簡明生動”“潔白晶瑩”等四字結構的詞語也說成是成語,其實,這些并不是成語。因此,要弄清什么是成語,除了四字結構外,我們還要搞清楚它的其他基本特點。4成語都有一定的來源,成語一經形成和出現以后,就長期為人們所使用。如“有恃無恐”“打草驚蛇”都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從結構成分來看,成語不得任意換用和增減,因此成語是定型不變的。例如,不能把“歡天喜地”改為“歡天笑地”,也不能把“南腔北調”說成“東腔西調”。成語的意義跟詞的意義一樣,往往不是成語各個成分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以整體來表達特定意義的。這就是說,要透過字面的意義來深入領會成語的意義。如“水落石出”古義指寫景,所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今義指事情真相大白。例如:“周大勇想問個明白,又不敢問,可是不能不問個水落石出。”(摘自《現代漢語成語變化研究》)材料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新成語”不斷產生,并迅速推廣流傳。“新成語”是針對千百年以來固定流傳下來的傳統成語而言的。所謂“新”不僅指新生,還指新穎。具體指新時期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產生的成語。而這些“新成語”,能否正式成為成語,需要時間的驗證,不過這些詞匯的出現,代表了漢字的極大包容性和當下青年的奇妙想象力與創造力。例如“喜大普奔”,意思是: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將四個成語的首字相連創造出一個嶄新的詞匯,是語言藝術表達的又一次升華。這些看似帶點“無厘頭”的詞語,會不會成為成語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古代成語之所以能夠成為成語,是因為流傳的普遍性。創造一個具有文化內涵的成語需要時間的驗證,如果一個詞匯流傳的時間較久,而被大眾接受的程度較深,那么自然而然地會變成成語。(摘自《淺談中國成語的演變》)材料三:近年來,“新成語”在社交媒體上層出不窮,并迅速走紅。這些“新成語”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語言,也反映了當下的社會思潮和文化風尚。究其走紅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興起,為“新成語”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與他人分享有趣的內容。“新成語”大多出自年輕人之手。年輕人富有創造力,他們喜歡用新鮮有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社會熱點事件也對“新成語”的走紅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某個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人們有時會用“新成語”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態度。此外,名人對“新成語”的走紅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某個“新成語”被名人使用后,它就更有可能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現象。5(摘自《“新成語”走紅背后的原因分析》)15.下列對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漢語詞匯在歷史長河中變得極為豐富,它的形式就是成語。B.不是所有的四字結構詞語都是成語,如“簡明生動”就不是成語。C.相對傳統成語而言的“新成語”要成為正式成語需要時間的驗證。D.“新成語”既豐富了語言,又反映了當下的社會思潮和文化風向。16.閱讀材料一,概括成語的特點。(4分)17.結合以上材料,探究“新成語”產生的原因。(6 分)(四)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 題。(21 分)母親的年貨許 鋒①當我告訴母親我會回老家過年時,她便忙碌了起來,迅速下樓,去超市采購物品。我跟她說,別急,過年還早呢,哪能提前一個月備年貨。我心里想的是,這么早買肉買雞到時候吃也不新鮮啊。她居然還準備早早地把肉剁成餡子,拌上菜凍上,年三十或初一早上包餃子。②在母親的生活經驗中,過年是要提前備一些吃食的,雞鴨魚肉多多益善。雞鴨魚是后來的事,早先只有肉。肉買回來,她先把大部分剁碎,炒成臊子,為了保質,多多放鹽,齁咸。一壇臊子能吃大半年甚至一年,經歷春夏秋冬。③豆腐也必須備上。母親年輕時自己磨豆腐,手搖磨盤,一圈圈下來,滿屋子豆汁香。豆腐蒸了一籠屜又一籠屜,雪白雪白的,然后放到戶外,在風雪中冷凍。東北的冬天非風即雪,河水結冰,屋檐下,掛著一串又一串亮晶晶的冰溜子。④大白菜是不可少的。大白菜有牛頭那樣大,不能凍,一凍再一燉,就水汪汪的,不好吃。家家有地窖,地窖恒溫,適合儲存大白菜。記得當年,總是一卡車拉到部隊家屬院,當兵的爸爸們分菜,然后過秤,家家都要把地窖塞滿。東北的冬天,蔬菜除了大蘿卜就只有這個。⑤那時沒有超市,家附近也沒有商店。冰天雪地,若不儲藏一些物品,是過不成年的。正因為這樣的經歷,母親總習慣預先購置大量年貨,尤其是過年的吃食。⑥前些天,我去一家大型超市,問賣雞的攤主過年是否營業,她說不休息,只是售賣時間有一些調整。我心想,老家的超市應該也是這個樣子。所以,母親過早準備食材的習慣該改改了。6⑦想了想,我南遷 20 年以來,似乎只在老家過過一兩次年,而且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后來父母來南方過年,再后來父親去世了,母親一人來。今年,想起很久沒在北方過年了,不如回去一趟,畢竟母親歲數大了。⑧老家是座小城,買菜肯定方便。我告訴母親,南方超市的大白菜可便宜了,一斤五毛錢。母親說,她那里一棵才五毛錢。我嘖嘖稱羨。大白菜多好吃呀,醋熘白菜、酸辣白菜、白菜燉粉條,或是加肉,加排骨,加雞架或鴨架,湯汁浸菜身,鮮美得很。還可以涮麻辣火鍋。榆中大蘿卜也好吃,用肉湯燴,一口菜一口饃,菜香湯濃饃美。又和母親聊起餃子。過年,老老少少圍坐,餃子熱騰騰地出鍋上桌兒,蘸涼州熏醋、甘谷辣椒,得多香啊!聊著聊著,我的思緒回到了記憶中的年少時光,心也仿佛飛到了母親身邊。⑨其實,過年主要為了吃的年代早已過去。和我的童年比,和母親的青年、中年比,現在天天都在過年。所以年貨不需要備太多,多了反倒成了負擔。我訂票時,高鐵票已所剩無幾。想象一下,億萬人千里奔波回家過年為的是什么?是溫暖的親情和喧鬧的煙火。⑩勸歸勸,母親不聽。她已急急地備了雞,備了羊肉,備了土豆,還把幾種菜切得細碎,拌在一起,放了鹽,給我語音留言:“你愛吃我腌的咸菜,我給你腌了一缽子。” 我覺得母親“頑固”,思想不與時俱進。慢慢琢磨,又理解了母親。說起過年,我總想到兒時放鞭炮、堆雪人的情景,而母親的記憶里,是物資匱乏,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母親在,家在。既是回去陪母親,那么以她的方式準備年貨,以她的方式過年,便很好。18.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A.作者由南向北,奔波千里回家過年,實際是為溫暖的親情和喧鬧的煙火。B.選文圍繞母親制備年貨展開敘述,語言質樸平實,但字里行間充滿溫情。C.作者常年在外心生愧疚,對獨居母親預先購置大量年貨的做法聽之任之。D.因先前有物資匱乏、不儲存食物便過不成年的經驗,母親習慣早備年貨。19.請幫母親完成以下“年貨清單”。(8分)所備食材 制備方法肉 (1)豆腐 (2)(3) 地窖儲存幾種菜 (4)720.結合語境,按要求賞析。(6分)(1)她居.然.還準備早早地把肉剁成餡子,拌上菜凍上,年三十或初一早上包餃子。(賞析加點詞)(2)我的思緒回到了記憶中的年少時光,心也仿佛飛到了母親身邊。(賞析句子)21.文章標題有何深層含義?請簡要分析。(4 分)三、寫作(60 分)22.閱讀下面的的材料,按要求寫作。把父母的愛刻進生命里,你將在親情的陪伴下成長;把朋友的鼓勵刻進生命里,你將在友情的溫暖中前行;把信仰刻進生命里,你將在迷茫時找到方向;把責任刻進生命里,你將成為勇于擔當的人……請以“把 刻進生命里”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補全題目;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姓名、校名。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