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1張PPT)萬里江山萬里詩——《唐詩五首》聯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萬里江山”公眾號征集令“萬里江山”是學校精心打造的傳統文化公眾號,該公眾號以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為主題,將詩詞古文與祖國的大河河山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體驗傳統的同時,接受視覺的洗禮,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傳統文化?,F面向全校學生公開征集山水詩詞。同學們決定推薦《唐詩五首》,請同學們完成活動任務。活動任務任務一:讀江山之韻任務二:品江山之境任務三:感江山之志任務一:讀江山之韻壹文體知識律詩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簡稱“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八句,每兩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一般說來,每首律詩的頷聯和頸聯應是對偶句。律詩要求全詩通押一個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說來,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間,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對。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或者“長律”。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文體知識古詩又稱古體詩,是相對于唐代近體詩(絕句、律詩)而言?!腹朋w詩」與「近體詩」的比較如下:詩體 格律 古體詩 近體詩句數 無嚴格約束 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字數 不嚴格限制 每句字數固定﹐分五言和七言。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詩體 格律 古體詩 近體詩平仄 每個字不受平仄的限制。 每個字平仄有一定的格律。押韻 用韻寬﹐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絕句﹕二﹑四句要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律詩﹕二﹑四﹑六﹑八句要押韻﹐三﹑五﹑七句不押韻﹐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對仗 沒有對仗限制。 絕句沒有限制﹐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文體知識律詩四個特點(1)限句:通常的律詩規定“四聯八句”,分別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每句五言或七言。(2)限韻:律詩要求全詩通壓一個韻,限壓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3)平仄:每句中平仄音相間,上下句中平仄音相對。(4)對仗: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一般來說,律詩頷聯、頸聯的上下句應對仗。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讀江山之韻根據提示劃分詩句節奏,小組內進行比讀,讀出音韻節奏。提示:五言詩:二二一或者二一二例如: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七言詩:二二二一或者二二一二例如: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野望王績東皋 薄暮望, 徙倚 欲何依。樹樹 皆秋色, 山山 唯落暉。牧人 驅犢返, 獵馬 帶禽歸。相顧 無相識, 長歌 懷采薇。ɡāoxǐdú押韻yīhuīɡuīweī使至塞上王維單車 欲 問邊,屬國 過 居延。征蓬 出 漢塞,歸雁 入 胡天。大漠 孤煙 直,長河 落日 圓。蕭關 逢 候騎,都護 在 燕然。sàijìyān押ɑn韻黃鶴樓崔顥昔人 已乘 黃鶴去,此地 空余 黃鶴樓。黃鶴 一去 不復返,白云 千載 空悠悠。晴川 歷歷 漢陽樹,芳草 萋萋 鸚鵡洲。日暮 鄉關 何處是?煙波 江上 使人愁。qīlóuyōuzhōuchóu押ou韻渡荊門送別李 白渡遠 荊門外,來從 楚國游。山隨 平野盡,江入 大荒流。月下 飛天鏡,云生 結海樓。仍憐 故鄉水,萬里 送行舟。jīnɡ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 寺北 賈亭西,水面 初平 云腳低。幾處 早鶯 爭暖樹,誰家 新燕 啄春泥。亂花 漸欲 迷人眼,淺草 才能 沒馬蹄。最愛 湖東 行不足,綠楊 陰里 白沙堤。zhuómòdī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律詩之美,美在對仗。小組交流:是找出五首詩中你最喜歡的對仗句,說說你從中感受到的整齊之美。例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對仗工整,各用一個疊詞,聲調鏗鏘,音韻清朗。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漠”對“長河”,“孤煙”對“落日”,“直”對“圓”,奇麗壯闊的塞外風物帶人進入雄渾意境,圓日、直煙,曲線與直線相映。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任務二:品江山之境貳自讀五首詩歌,圈畫寫景詩句,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篇目 描寫景物的詩句 描寫了哪些景物(意象)《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描寫景物的詩句 描寫了哪些景物(意象)《野望》《黃鶴樓》《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錢塘湖春行》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樹、山、落暉、牧人、犢、獵馬、禽此地空余黃鶴樓。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云、晴川、樹、芳草、鸚鵡洲、煙波、江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征蓬、歸雁、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山、平野、江、大荒、月、云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綠楊陰里白沙堤。水、云、鶯、樹、燕、泥、花、草、楊、沙堤小組內交流分享,先疏通詩歌大意,再自選角度,推薦詩歌中的江山美景。角度一:多種修辭手法角度二:富有表現力的詞角度三:多種表現手法提示:角度四:多感官描寫視角:俯、仰、遠、近感官:視、聽、觸、味、嗅色彩:無色、單色、多色形態:動、靜、動靜結合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賞析:頷聯總寫秋色,是靜態遠景;頸聯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態近景。描繪了一幅山家秋晚圖,營造了悠閑恬淡靜謐的氛圍,光色交織、遠近搭配、動靜結合,恰到好處。江山之境妙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寫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得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牧人、獵人的有所歸和詩人的“何所依”形成對比,更突顯出詩人的憂郁孤獨。品江山之境——《野望》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譯文:仙人已乘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剩下了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來只有白云在此飄浮。晴日里漢陽一帶的樹木歷歷可見,芳草碧綠長滿了鸚鵡洲。黃昏中看不到遠方的家鄉,煙霧籠罩的長江更激起思鄉的哀愁。品江山之境——《黃鶴樓》賞析:第一個“空”:“只,只有”的意思,空空蕩蕩,強調空間上的虛無,重在寫景。寫出了“昔人”已去,只剩下空蕩蕩的黃鶴樓和詩人自己,使人產生孤獨之感。第二個“空”:“空蕩蕩”的意思,強調時間上的邈遠,千載白云,空自飄蕩,重在抒情,這個“空”字傳達出詩人漂泊在外,內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之感。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賞析:有表現力的詞歷歷:描繪出山川的清楚分明。萋萋:描繪出草木極其茂盛的狀貌。如此境界闊大,色彩鮮明的景象反襯出詩人深重的漂泊感和濃重的鄉愁。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譯文:輕車簡從將要去慰問邊關,我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云霄,黃河邊上落日渾圓。到蕭關時遇到偵察騎兵,得知主帥尚在前線未歸。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賞析:頷聯既寫事又寫景。①以“征蓬”“歸雁”比喻自己的處境,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暗示行程的艱苦遙遠。②“征”對“歸”,“出”對“入”,對仗工整,③傳達出漂泊無定的內心感受,蘊含了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江山之境:大漠蒼涼雄渾的之上,在這廣闊的背景上,一縷直上青天的輕煙,孤零零的像根柱子,筆直地伸向天空,壯闊而單調。黃河奔騰,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懸掛在西邊的地平線上,好一幅蒼涼闊大壯觀的大漠黃昏圖!修辭:運用對偶,增強音韻美和語言氣勢。品江山之境——《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賞析:煉字:“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孤煙的直,落日的圓,和地平線一起構成一幅完美的幾何圖案。運用白描手法,描繪出在蒼茫大漠背景下,壯麗獨特的風光圖。情感:情景交融,塞外兩個字既寫出自然之景,又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將自己堅毅剛強的人格和孤寂惆悵的感受融入蒼茫壯闊的自然景色中。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譯文:我乘船遠行到荊門山外,要往楚國漫游。山隨著平曠的原野的出現逐漸消失,江水奔流到遼遠無際的原野之中。月亮倒映在水中,猶如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彩升起,變幻無窮,形成了海市蜃樓。我還是喜愛故鄉的水,它不遠萬里送我行舟遠游。品江山之境——《渡荊門送別》品江山之境——《渡荊門送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賞析:江山之境:連綿的群山隨著平原的出現,漸漸消失得無影無蹤,一瀉千里的長江水奔流著涌入無際的曠野。作者展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煉字:“隨”字化靜為動,將靜景寫活了,將群山和平野位置的逐漸變化、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給人以空間的流動感?!叭搿弊咒秩境鼋剂鞯陌蹴鐨鈩荨"郾憩F了詩人的萬丈豪情、喜悅昂揚的激情。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渡荊門送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賞析:巧用修辭手法比喻:前一句描繪了一幅水中映月圖,寫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表現了江水與江上空氣的澄凈明澈;后一句描繪了一幅天邊云霞圖,云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以靜觀的視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兩幅圖畫。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品江山之境——《錢塘湖春行》品江山之境——《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賞析:①“幾處”是顧盼的神情,移步換景,四處張望?!罢l家”是疑問的語氣。 ②幾處”“誰家” 準確反映了早春景物的特點,說明詩人觀察細致,描寫入微。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處處”“家家”。從鶯和燕的動態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從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品江山之境——《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賞析:①擬人。一個“爭”字,寫出了早鶯飛向枝頭向陽歡歌的景象,生動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機,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②一個“啄”字,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燕子也寫活了。③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品江山之境——《錢塘湖春行》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賞析:亂”字貶詞褒用,寫出了花的顏色和種類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生機勃勃的特點;“淺”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草低矮柔嫩,但尚未豐茂,只能遮沒馬蹄的特點,詩人在寫景的過程中巧妙的融入自己的情感,通過情景交融的描寫,讓自己的步伐觀賞美景,自然地流露出內心的欣喜和對早春景象的喜愛之情。詩人用文字點染世界,讀者從詩句洞見靈魂。江山之境,山水之美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任務三:感江山之志叁任務三:感江山之志一切景語皆情語。五首唐詩中我們感受到了祖國的大河河山和江山美景,在字里行間中,你能感受到作者寄寓的哪些情感呢?請同學們涵泳品味,結合助讀資料,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江山之志——《野望》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gāo)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詩人。其詩多寫仁隱逸田園之趣,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表作品有《野望》《秋夜喜遇王處士》《醉后酌》等。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野望》此詩作于詩人辭官隱居東皋之時。他放誕縱酒,其詩多以酒為題材,贊美嵇康、阮籍和陶潛,嘲諷周、孔禮教。他三仕三隱,追懷伯夷、叔齊這樣的賢者以求得寬慰。后人輯有《東皋子集》。結合全詩內容,簡析詩人“長歌懷采薇”的原因。詩人在現實生活中輾轉漂泊,彷徨苦悶,找不到精神歸宿,又沒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長歌懷采薇”,即放聲高歌,追懷伯夷、叔齊那樣的隱逸高士,引為神交密友。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黃鶴樓》崔顥(hào)(?-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代表作有《黃鶴樓》《贈懷一上人》《渭城少年行》《行路難》等。崔顥生長在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開元、天寶時代,他二十歲左右中進士,因干謁(yè)著名學者李邕(yōng),不被賞識,自此“文譽”被毀,有二十年左右時間,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當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跡遍布大江南北。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野望》尾聯“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中詩人“愁”該如何理解?太陽落山,黑夜來臨,鳥要歸巢,船要歸航,游子要歸鄉,然而天下游子的故鄉又在何處呢?江上的霧靄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濃濃迷霧,那是一種隱隱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呢?詩作以一“愁”收篇,準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余音。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王維(約701-761),字摩請,唐代詩人、畫家。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又因其常以禪入詩,故有“詩佛”之稱。王維擅長各種詩體,尤以五言詩著稱,多詠山水田園,體物精細,狀寫傳神。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寫作背景王維,十六歲有仕進之心,二十一歲以解元登第,可謂是年少有成。然而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查訪軍情,并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其實王維是被排擠出了朝廷,這首詩就是寫于此次出塞途中。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使至塞上》本詩的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寫到的“燕然”,暗用一個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情感:照應標題和首聯,借“侯騎”之口,側面反映戍邊將士緊張的戰斗生活,贊美他們以身許國的愛國情懷,也表現了詩人對將士們的關心。典故:運用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的典故,流露出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情。作用:這里是詩人情緒高漲,似為前線大捷而歡欣鼓舞,個人失意的情緒在大漠雄渾景象的凈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悲壯的情感,表現出詩人的達觀。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感江山之志——《渡荊門送別》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李白青少年時期是在蜀中度過的,把蜀地當作自己的故鄉,所以他有不少詩篇反映出對蜀中生活的懷念之情。這一次從三峽出蜀,面對江漢平原,眼界大開,心曠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廣為傳誦的五言律詩。感江山之志——《渡荊門送別》《渡荊門送別》中的“萬里送行舟”表現出李白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是寫于李白青年時期,是他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次遠游是李白第一次離開故鄉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他“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人生抱負。因此對家鄉的思念與不舍,對未來的躊躇滿志,都交織在一起。結尾處用擬人的手法,寫故鄉的水不遠萬里來送自己行舟遠游,這是一種對故鄉的熱愛與依戀之情的間接表達(對面落筆)。感江山之志——《錢塘湖春行》創作背景:長慶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一直到長慶四年(824年)五月。在任期間,白居易對錢塘湖(今西湖)進行了大規模整治,既為江南運河擴充了水源,也保障了錢塘、鹽官(今海寧)之間運河兩岸數十萬畝農田的灌溉,還解決了杭州城居民用水之憂。感江山之志——《錢塘湖春行》《錢塘湖春行》中作者愉悅的心情僅僅是因為西湖的美景嗎?看到老百姓安居樂業,白居易在這春天的美景中,怎能不心情愉悅呢?情隨景動,景見情意,整首詩用淺顯的語言,細致描摹了春天的各種典型景物,讓人感受到春天,特別是白沙堤的生機盎然,這都源自于作者那顆愉悅的心。詩人用文字點染世界,讀者從詩句洞見靈魂。詩言志,歌詠情。讀詩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唐詩作為我們的國粹,更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五幅畫面,五種人生,通過律詩這樣一種極富美感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音律美、畫面美、情趣美,我們共赴了一場美的盛宴。課堂小結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課后作業1.背誦并默寫五首古詩。2.選擇其中的兩首進行比較閱讀,從不同角度分析異同。21世紀教育網精選資料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media1.mp3 media2.mp3 media3.mp3 media4.mp3 media5.mp3 【輕質減負】第14課《唐詩五首》情境化教學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