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答謝中書書教學課件第三單元第12課短文二篇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掌握重點文言詞匯,提高文言文鑒賞能力感受作者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感,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把握文中景物的特點,領略寫景手法,體會作者情感010203教學過程(一)【導語設計】“同學們,看到這些如詩如畫的山水美景,你們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心中的感受嗎?在古代,文人墨客們也鐘情于山水,他們用文字描繪山水之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看看他筆下的山水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br/>教學過程(二)【背景介紹】1、作家簡介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醫學家、文學家。他博通經史,兼修佛道,隱居茅山卻參與朝政,有“山中宰相”之稱。其文辭清雅,代表作《答謝中書書》以短札寫山水之美,兼具哲思與詩情;亦著《本草經集注》等醫學典籍,在自然科學領域頗有建樹。教學過程(二)【背景介紹】2、相關背景謝中書,即謝微,字元度,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南北朝時,因政局動蕩,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繪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為對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陶弘景寫給謝中書(謝征)的一封書信,寫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教學過程(二)【背景介紹】3、文體知識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其文學功能多種多樣:抒情,如司馬遷《報任安書》、林覺民《與妻書》;寫景,如吳均《與朱元思書》;寫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談論文學,如曹丕《與吳質書》等。教學過程(三)【整體感知】1、字詞積累夕日欲頹(tuí) 沉鱗競躍(yuè) 猿(yuán) 與其奇者(yù)教學過程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四季。消散。夕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人間仙境。欲界,沒有擺脫世俗的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他承襲他祖父謝玄(343-388)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教學過程(三)【整體感知】2、朗讀節奏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教學過程3、重點詞語四時俱備 四時:四季。 俱:都 曉霧將歇 歇:消散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欲:將要。頹:墜落。 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競躍:爭著跳躍未復有能與奇者 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五色交輝 交輝:交相輝映教學過程4、古今異義四時俱備 古義:季節 今義:某個時候曉霧將歇 古義:消散 今義:停止、休息夕日欲頹 古義:墜落 今義:衰敗,萎靡古來共談 古義:稱贊 今義:談論(三)【整體感知】教學過程5、詞類活用五色交輝 名詞做動詞,輝映夕日欲頹 形容詞做動詞,墜落(三)【整體感知】教學過程6、一詞多義與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動詞,參與,文中指置身其中②念無與為樂者 動詞,和書:①答謝中書書 與“中”合用為官職名;②答謝中書書 書信,是一種文體。③乃丹書帛曰 動詞,書寫教學過程(三)【整體感知】2、內容概覽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應有盡有。早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紛亂地鳴叫著;夕陽將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仙境。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教學過程根據表達方式,給課文劃分層次。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議論:總領全文)2.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描寫:具體描繪)3.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抒情:感嘆總結)教學過程說說作者從幾個方面來描繪“山川之美”,分別寫了哪些景物?1.四時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2.晨昏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教學過程文中“山川之美”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請簡要分析。山川相映之美:從遠近高低不同的角度選擇意象,清爽宜人。色彩搭配之美: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絢爛多彩。晨昏變化之美:選擇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中生物的活動,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石壁等為靜景,猿鳥、沉鱗等為動景,靜景和動景各自躍然在目。景物特點:景物秀美,山高水凈,絢爛多彩,充滿無窮生機。教學過程結合下面資料,說說你對結尾一句的理解。【資料1】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并從而作為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資料2】梁武帝曾經下詔問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卿何戀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輔政,重列朝班。陶弘景回道:“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與時人為伍的高雅志向。教學過程結合下面資料,說說你對結尾一句的理解。【資料3】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18歲時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謝靈運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大批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他的詩歌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山水詩歌的形成。他因此贏得了“中國山水詩派開山鼻祖”的稱號。教學過程結合下面資料,說說你對結尾一句的理解。明確: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三層言外之意:1.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2.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3.“我”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教學過程陶弘景這封書信,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寫景方法。(四)【文本探究】教學過程①靜態:以青翠樹木、五彩山石呈現多彩的氣象。②動態:以山猿啼叫、林鳥相鳴、游魚競躍表現生機勃勃的景象。1.動靜結合教學過程①從仰視、俯視兩種視角描寫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種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凈;②從平遠、高遠兩種視角描寫了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襯呈現出的一派絢爛多彩的景象。2.多種視角教學過程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角度描寫景物,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描寫了曉霧、猿鳥、夕陽、沉鱗四種景物,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3.多種感官教學過程《答謝中書書》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試結合具體語句分析品味。(四)【文本探究】教學過程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本文句式作品帶有駢文的特點,多用四字句,構成對偶,句式整齊,節奏感較強;間用散句,參差錯落,于整齊中有變化。1.駢散結合教學過程(1)山水勾勒:“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僅八字,以“入云”極寫山之高峻,“見底”盡現水之清澈,二者動靜相映,極簡筆調勾勒出山水宏觀輪廓。(2)色彩鋪陳:“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中,“五色”概括石壁斑斕色彩,“青林翠竹”以兩種色彩代指四季常青的草木,用詞簡練卻層次豐富,畫面感躍然紙上。2.精確凝練教學過程(3)時序動態:“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以“將歇”“欲頹”精準捕捉晨昏時刻的光影變化,“亂鳴”“競躍”僅四字便展現生物的活躍狀態,動靜相生中盡顯自然生機,無一字冗余。2.精確凝練作業布置背誦并默寫《答謝中書書》,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段寫景文字,運用今天所學的賞析方法,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賞析短文,從語言、意境、情感等方面進行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