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馬戴詩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小題灞上①秋居馬戴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寄臥郊扉久,何年致②此身。注:①灞上:今陜西省西安市東。作者早年屢試不第,進身無門,困居于此。②致:達到,實現。下面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這首詩寫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來寂寞,情景蕭瑟,渲染了凄清、陰冷的氛圍。B.首聯中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想起雁兒們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思。C.頷聯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到地面,再而轉到詩中的主人。“寒燈獨夜人”,“寒”與“獨”相互映襯,由寒燈而顯出夜長難捱,因孤獨而更感到寒氣逼人。D.頸聯中“空園白露滴”運用以靜襯動的手法,突出表現環境的寂靜:“孤壁野僧鄰”,說自己與閑云野鶴般的僧人為鄰,突出詩人的處境的孤獨。E.尾聯詩人直接抒發感慨,其中表達的渴望為國效力的豪邁之情與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中的相同。詩人寓居灞上,那么,將“寄臥郊扉久”中的“臥”改為“居”,可否?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落日悵望唐·馬戴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入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遠望所見,歸鳥與孤云不僅渲染了孤寂氛圍,也觸景生情,引發了詩人的惆悵。B.孤云與歸鳥短時間就能飛行千里,這樣的自由恰反襯出詩人滯留異地的客愁。C.尾聯寫詩人徘徊水邊,不敢臨流照影,以年華漸老的惆悵落寞心緒收束全詩。D.詩歌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情景交融,彼此獨立而又互相映襯。小麓同學發現頸聯中一字有不同版本,有一版本為“遠燒入秋山”,另有一版本為“遠色入秋山”,你認為“燒”“色”兩字哪個更好?試結合詩句闡明理由。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后面小題宿翠微寺[唐]馬戴處處松陰滿,樵開一徑通。鳥歸云壑靜,僧語石樓空。積翠含微月,遙泉韻細風。經行心不厭,憶在故山中。下列對詩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是一首五言律詩,寫的是月色下詩人在翠微寺的所見所思。B.頸聯寫了積翠、微月、泉水、細風這四個意象,烘托出幽深柔和的氛圍。C.“含”字意為“包含”,突出翠色重疊、草木繁茂,“泉韻”指泉水聲音和諧悅耳,“細風”即微風。D.尾聯間接抒情,通過描寫詩人行走于此內心不覺厭倦,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請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頷聯。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面各題。楚江①懷古(其一)馬戴露氣寒光集,微陽②下楚丘。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廣澤③生明月,蒼山夾亂流④。云中君⑤不見,竟夕⑥自悲秋。【注釋】①楚江:應指沅江。②微陽:夕陽。③廣澤:指洞庭湖。④亂流:形容涌蕩的江波。⑤云中君:神話傳說中的云神。也兼指屈原《九歌·云中君》,借寫屈原之事。⑥竟夕:通宵。下列各項中對這首詩理解和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這首詩在現實與神話的詩意交融和古人與今人的精神相接中,完美和諧地完成了“懷古”的主題。B.頷聯一句寫聽覺,一句寫視覺;一句寫物,一句寫人;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C.“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寫詩人站在木蘭舟上觀景,忽然聽到了洞庭湖邊樹叢中猿猴的鳴叫,表達了詩人輕松愉快的心境。D.表達詩人遭貶后悲涼落寞的心境和遠謫他鄉的孤單離索的情懷。結合全詩,分析本詩主要運用的表現手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后面小題【甲】逢入京使岑參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乙】早發故園馬戴語別在中夜,登車離故鄉。曙鐘寒出岳,殘月迥①凝霜。風柳②條多折,沙云③氣盡黃。行逢海西④雁,零落⑤不成行。注釋:①迥:高遠的樣子。②風柳:隨風飄蕩的柳條。③沙云:被大風卷起的呈云狀的沙塵。④海西:縣名,故城在今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南。⑤零落:不完整,稀稀拉拉。乙詩中“早”體現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結合甲詩的前兩句和乙詩的最后兩句,說說兩位作者分別是如何表達自己思鄉之情的?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塞下曲 盧綸(唐代)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乙)出塞 馬戴 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林洮。 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下列對兩首詩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首詩都寫出了邊塞環境的惡劣,以及戰士們英勇無敵的形象。B.甲詩寫出了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突襲,將軍在“滿弓刀”的奇寒天氣情況下準備率軍迎擊的畫面。C.乙詩最后兩句寫夜襲敵軍軍營的情景,表現了唐軍作戰的機智和英勇。D.甲詩首句從寫景開始,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時間,又烘托出戰前緊張的氣氛。兩首詩都是邊塞詩,請根據內容說說,兩詩描繪的場景有何相似處?答案1.DE 2.“臥”更準確生動地寫出了詩人百無聊賴、寂寞孤單的常態,也更準確地表明詩人未得起身、未獲任用的人生際遇。抒發詩人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獨,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求取官職希望渺茫的無奈,而“居”字卻沒有,所以不能替換。【解析】1.D是以動襯靜,E與陸游的詩不同。最后兩句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長安東)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表現出陸游堅定不移的報國之志和憂國憂民的拳拳之念。2.考查對詩歌詞語的賞析。最后兩句的意思是“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直接說出詩人的感慨。詩人為了求取官職來到長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時,一直沒有找到進身之階,因而這里率直道出了懷才不遇的苦境和進身希望的渺茫。“臥”比“居”更準確生動地體現了詩人百無聊賴、寂寞孤單的常態,表明詩人未得起身、未獲任用的人生際遇。總之,“臥”比“居”更充分地表現詩人懷才不遇、進身渺茫的失意和憂憤。3.D 4.示例1:“燒”字更佳。“燒”意思是“燃燒”,“遠燒入秋山”描繪出夕陽余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寄托了詩人(思鄉、滯留異鄉)孤獨傷感之情。示例2:“色”字更佳。“色”意思是“顏色”“景色”,“遠色入秋山”描繪出夕陽余暉返照秋山,漸漸隱沒,寄托了詩人(思鄉、滯留異鄉)孤獨傷感之情。【解析】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鑒賞。D.有誤,根據首聯“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和頷聯“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可知,首聯寫景,頷聯抒情;根據頸聯“微陽下喬木,遠_____入秋山。”和尾聯“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可知,頸聯寫景,尾聯抒情。并非“前兩聯寫景,后兩聯抒情”;故選D。4.本題考查煉字。此題不設統一答案,只要能夠結合詩歌的景色特點進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比如,“遠燒入秋山”是寫夕陽從近處的樹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暉返照秋山,一片火紅,像野火在遠遠的秋山上燃燒,漸漸地隱沒在山的后面。“燒”字的使用,是靜中有動;“遠”字又寫出了意境的空闊,增強了對孤寂之情的表現。而“遠色”是指遠處夕陽的色彩,“微陽”的光線和亮度不足以讓人產生“燒”的感覺。5.D 6.運用動靜結合(以動襯靜、反襯、視聽結合),“云壑”“樓”為靜態,“歸鳥”“僧語”為動態,以“歸鳥”“僧語”反襯“云壑”“樓”的靜,表現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寧靜,表達詩人對此情此景的喜愛之情。【解析】5.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D.根據尾聯“經行心不厭,憶在故山中”中的“憶”字,可知尾聯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尾聯間接抒情”表述有誤;故選D。6.本題考查表現手法。頷聯“鳥歸云壑靜,僧語石樓空”意思是:鳥兒回到了云層中,樹林里非常靜謐,空曠的石樓中傳來了僧人念經的聲音。“云壑”“樓”為靜景,“歸鳥”“僧語”為動靜,在靜謐的環境中傳來僧人的念經聲,以動襯靜,表現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寧靜,表達詩人對此情此景的喜愛。7.C 8.全詩運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描寫在深秋薄暮時分,詩人泛舟于洞庭,見到殘陽西下,水闊山青,聽到樹上猿啼,江流聲聲,不禁引起了對屈原的緬懷,因“云中君不見”而“竟夕自悲秋”。憑吊屈原,追慕先賢,實則抒發懷才不遇的感慨,借以表達自己的愁苦憂傷的心情。【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掌握。C.頷聯描繪了“猿猴哀啼、木蘭舟漂流(猿在洞庭湖畔樹上啼叫,人乘木蘭舟在湖中泛游)”的淡淡畫卷,婉而不露,讓人能感受到詩人流露出的悲秋懷古之情。故“表達了詩人輕松愉快的心境”的闡述錯誤。故選C。8.本題考查分析手法體會感情。詩的首聯描寫了秋風搖落的薄暮時分,江上晚霧初生,楚山夕陽西下,露氣迷茫,寒氣侵人,這種蕭瑟清冷的秋暮景象,透露了詩人悲涼落寞的悲秋情懷。結句“竟夕自悲秋”直接表達了悲秋情懷。“廣澤生明月”的闊大與靜謐反襯出詩人遠謫遐方的孤單離索,“蒼山夾亂流”的迷茫與紛擾,襯托出詩人內心深處的撩亂彷徨對景懷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來。云神無由得見,屈子也邈矣難尋,這句詩既抒發了對忠君愛國但報國無門的屈原的敬慕、緬懷之情,又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傷愁苦之情。故本詩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苦情緒。9.①在半夜的時候就和家人告別;②在路上聽到早晨的鐘聲;③天上掛著殘月;④霜還未化 10.甲詩第二句運用夸張,是說思鄉的眼淚怎么也擦不干凈,已經揩濕了雙袖,可是臉上淚水仍舊不干(從第一句分析或者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寫出了一個普通人想家想到極點的情態。乙詩結尾借物抒情,以零落掉隊的海西雁來自比,表達自己離鄉時的孤單落寞和對故鄉的依依不舍之情。【解析】9.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語別在中夜,登車離故鄉”意思是:在半夜的時候告別,我登上馬車離開了故鄉。在半夜的時候就和家人告別,體現了“早”;“曙鐘寒出岳,殘月迥凝霜”意思是:曙光中的鐘聲寒冷地從山岳傳出,殘月在地平線上凝結成霜。曙光中聽到鐘聲,天上還掛著殘月,暗淡的月光灑在秋霜上。這些都體現了“早”。10.本題考查詩歌蘊含的情感。“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意思是: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的淚沾濕雙袖模糊面容。詩人已經離開“故園”多日,正行進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東邊的家鄉長安城當然是漫漫長路,思鄉之淚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兩支袖子都擦濕了,鄉愁難收。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思念親人之情;“行逢海西雁,零落不成行”意思是:我行走的時候遇到了飛往海西的雁群,但它們飛得凌亂無序,無法成為一行。托物言情,以零落的海西雁來自比。行走在路上看到落隊的海西雁,就聯想到自己此刻就是一只落隊的雁,離開了朝廷和朋友,告別家人,孤單而行。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的擔憂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11.B 12.兩首詩都是描寫邊塞雪夜戰士們英勇與敵作戰的場景。【解析】1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辨析。B.有誤,“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意思是死寂之夜,烏云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應為“單于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率軍潰逃”;故選B。12.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比閱讀能力。“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意思是死寂之夜,烏云遮月,天邊大雁驚飛,單于的軍隊想要趁著夜色悄悄潛逃。正想要帶領輕騎兵一路追趕,大雪紛紛揚揚落滿了身上的弓刀。“金帶連環束戰袍,馬頭沖雪過林洮。卷旗夜劫單于帳,亂斫胡兵缺寶刀”,意思是扎緊戰袍,系上紅纓大刀,打馬前行,雪夜渡過洮水河。旗子高揚,連夜沖入單于帳內,砍殺胡兵,寶刀都殘缺破損了。根據甲乙兩詩中“大雪滿弓刀”“馬頭沖雪過林洮”可知,兩詩都描寫了邊塞雪夜戰士們英勇與敵作戰的場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