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記承天寺夜游蘇軾調動你的語文積累,說出兩句吟詠月亮的詩句新課導入《靜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新課導入《望月懷遠》【唐】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新課導入作者介紹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進士。初任朝官,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蘇軾,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作者介紹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入獄,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有職無權,過了幾年閑居生活。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寫于他被貶黃州的第四年。背景簡介課文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北宋)蘇 軾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疏通文意,翻譯課文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門想要翻譯: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了衣服,想要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高興的樣子疏通文意,翻譯課文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翻譯:想到沒有人與我同樂,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懷民也還沒有睡, 我們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于是考慮,想到睡覺共同,一起院子里疏通文意,翻譯課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翻譯: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橫斜交錯,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沒有月光 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們,這樣的閑人罷了。形容水的澄澈大概是只是語氣詞,相當于罷了請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分析其美在何處。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①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把月光比作積水,將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橫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色的澄澈明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表達了作者對月色的喜愛之情,表現了作者心境的寧靜、愉悅。②動靜結合。“積水空明”給人一種靜謐之感,“藻、荇交橫”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這個句子靜中有動,動中有靜,點染出一幅幽靜又不乏靈動的月下美景圖。③運用側面描寫的手法。用竹柏的影子側面襯托出月光的澄澈明亮,表達了作者對月色的喜愛之情,表現了作者心境的寧靜、愉悅。這句話描寫月色卻未著一個“月”字,你能感受到它如詩如畫的意境嗎?發揮想象,用詩意的語言描繪畫面。皓月當空,月光流瀉,在院落灑下一片清輝;庭院盈盈,明澈如水,似有微波蕩漾;竹枝搖曳,柏樹依稀,影影綽綽,宛若水中藻荇交織,纏綿動人。找出文中能看出作者心情變化的語句,細細體味。孤獨寂寞(解衣欲睡)——欣喜(欣然起行)——有點遺憾(無與為樂者)——急切(遂尋)——喜悅、心有靈犀(亦未寢)——平靜、閑適(步于中庭、賞月)——慨嘆(但少閑人)。如何理解文中的“閑人”的二字?閑情雅致之人官賦閑職之人如何理解文中的“閑人”的二字?(1)“閑人”既指二人的政治處境,即作為貶謫之人,有職無權,官賦閑職,內心悲涼無可訴說;(2)又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月夜處處有,卻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3)既含有自嘲、自我安慰之意——不能參與政事,只能閑游賞月;又頗有自許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們兩個雅趣之人欣賞,豈不浪費?這又體現出一種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這篇短文對澄澈透明的妙的月色作了極其生動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他在貶謫中感慨深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讓我們感受到了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曠達樂觀的生活態度。知識小結,鞏固升華謝謝您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