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藤野先生魯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開始用魯迅做筆名。【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華蓋集》《墳》等。走近作者概念: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主要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寫作方法靈活多變,敘事、寫景、狀物……各呈異彩,不受時空限制。“神不散”指所運用的材料必須為中心思想服務,即以某個線索組織材料,集中地表現中心思想。分類: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說理散文。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象征、聯想、襯托、對比等。文體知識《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主要記敘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學習與思想經歷,重點回憶了與這段經歷有重要關系的藤野先生。1902年3月,22歲的魯迅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離別祖國,到日本留學。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在仙臺醫專學習期間,結識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摯的情誼。1906年秋,棄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他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1926年,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進入高潮的時期,在反動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魯迅離開北京,來到廈門。10月12日,在廈門大學圖書館樓上寫成《藤野先生》。背景資料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縣一個醫生家庭,在名古屋愛知縣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1904年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教學。1915年,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改為東北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到東京學耳鼻科,以后回到家鄉──福井縣木村開業。1945年8月11日逝世,終年72歲。藤野先生挾 櫻花 緋紅 宛如 掌故 落第畸形 不遜 匿名 詰責 嗚呼 凄然 教誨 油光可鑒 杳無消息 抑揚頓挫正人君子 深惡痛疾 爛漫 發髻 驛站蘆薈 芋梗湯 解剖 訂正 瞥見xiéyīnɡfēiwǎnjīxùnnìjiéqīhuìjiànyǎocuòwùmànjìyìhuìyù ɡěnɡpōudìnɡpiē讀讀寫寫◆多音字( )落第( )丟三落四( )落枕落luòlàlào( )食宿( )星宿( )一宿宿sùxiùxiǔ( )下咽( )咽喉( )哽咽咽yànyānyè( )解剖( )解元( )渾身解數解jiějièxiè◆詞語積累緋紅:油光可鑒:標致:掌故:畸形:鮮紅。文中是說頭發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鑒,照。漂亮。文中是反語,用來諷刺。關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傳說或故事。文中指學校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不正常的形狀。生物體某部分發育不正常,本文指舊社會女子裹腳后骨頭不正常狀態。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理清文章寫作思路。第一部分(1-3):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交代去仙臺的原因。第二部分(4-35):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和離別。第三部分(36-38):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第一部分:在東京所見所聞——留學生的丑態修辭:比喻、反語所感——醉生夢死,靈魂腐朽;憎惡至極去仙臺第二部分第一層:去仙臺日暮里:觸發憂國之情水戶:反清志士客死之地愛國在仙臺:環境艱苦,悠然處之與“留學生”對比,受到優待“居然睡著了”樂觀、幽默出乎意料生活儉樸,不修邊幅,治學嚴謹的學者。用筆勾畫出對藤野先生進行描寫的語句,看看作者刻畫人物時抓住怎樣的特征 用一句話或幾個詞來評價藤野先生。黑瘦、八字須緩慢而抑揚頓挫戴眼鏡、挾著書衣著模胡、舊外套小結:運用白描的手法,作者抓住人物的特征,勾勒其形象,突出人物品質。容貌聲調舉止衣著朗讀第11—23段,談談選段記敘了魯迅與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質?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裹腳工作認真負責嚴格要求、循循善誘熱情誠懇求實精神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藤野先生修改過的講義魯迅上過課的階梯教室魯迅在仙臺學醫時的學校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儉樸、治學嚴謹、待人誠懇熱情、對學生嚴格要求、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學者。決定棄醫從文。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責任感,反襯了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點明了作者棄醫從文,離開仙臺的原因,為下文與藤野先生告別作鋪墊。背景 魯迅1904年8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想用醫學“救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為反壓迫、反侵略的斗爭出力;還想以醫學作為宣傳新思想的工具,啟發人們社會改革的信仰,達到改造國家的目的。但是,現實的教育,使他終于認識到“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重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棄醫從文,離開仙臺去東京,決定用文藝喚醒人民,使祖國富強起來。離開仙臺后(3)懷念、影響①裝訂、收藏講義 ②懸掛照片 ③多寫文章(1)歉意、愧疚:沒有給先生寄信和照片(2)感激、贊頌: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高度贊揚了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和對醫學事業的熱愛,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崇敬、感激和懷念之情。1、東京的中國留學生并不關心學習,其丑態讓魯迅厭惡。這一批代表著先進青年的學生,依然紙醉金迷,丑態百出,看出他們精神的麻木。2、“日暮里”這個地名,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戶,讓作者印象深刻,都說明“家國情懷”時刻縈繞在魯迅心中。3、文中說藤野先生問“裹腳”讓“我”為難,其實并不是指“我”不知如何描述裹腳這件事,而是因為“裹腳”正是中國文化中的糟粕。藤野先生這一問,問到了魯迅心中的隱痛。4、“匿名信”事件,讓作者深切地體會到弱國被歧視的痛苦。5、“看電影”事件,徹底驚醒了作者,讓他意識到改變國民精神的重要性。從而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魯迅赴日求學,只為救國。其輾轉奔波,經歷思想的轉變,并最終回國,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沉的愛國情懷——悲哀、凄然、嘆息、叮囑等。“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為什么“竟沒有說”?——尊重魯迅先生的人生選擇。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詞語。藤野先生送給魯迅的照片及背面題詞(1)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評價藤野先生的語句是:(1)收藏講義;(2)懸掛照片;(3)多寫文章,把懷念之情化為斗爭的勇氣和力量。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三:精讀文章最后一段,思考:“良心發現”指:“增加勇氣”指:“正人君子”指:作者熱愛祖國、勇于斗爭的思想受到觸動。作者長期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對自己乃至中國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氣。諷刺那些為軍閥政客張目而自命為“正人君子”的反動文人。這是反語。作者決心以筆做刀槍,與反動勢力斗爭到底,為中國的光明繼續奮斗。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只記得“水戶”“日暮里”兩個地名;對艱苦的生活不以為意,發奮學習以救國;對“愛國青年”的憤怒;棄醫從文。課文中哪些事例滲透著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參考閱讀:《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第3章《離鄉者的悲哀》: 魯迅到日本去的時候,日本的國力正是逐漸強盛,獨霸東亞的野心也日漸膨脹,又剛剛在甲午海戰中殲滅了中國的北洋水師,舉國上下都彌漫著一股鄙視中國人的風氣。有的報紙就公開宣稱:“西洋人視中國人為動物,實際確乎不得不產生動物、下等動物的感覺,因此,他們(指中國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類的資格。”藤野先生的《謹憶周樹人君》:我雖然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但我所作的只不過是給他添改了一些筆記。因此被周君尊為唯一的恩師,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周君來日本的時候正好是日清戰爭以后。盡管日清戰爭已過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時社會上還有日本人把支那人罵為“梳辮子和尚”,說支那人壞話的風氣。所以在仙臺醫學專門學校也有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當成異己。少年時代我向福井藩校畢業的野坂先生學習過漢文,所以我很尊敬支那的先賢,同時也感到要愛惜來自這個國家的人們。這大概就是我讓周君感到特別親切、特別感激的緣故吧。周君在小說里、或是對他的朋友,都把我稱為恩師,如果我能早些讀到他的這些作品就好了。聽說周君直到逝世前都想知道我的消息,如果我能早些和周君聯系上的話,周君會該有多么歡喜啊。作者對藤野先生有著深深的感情,這種感情在文章的哪些地方流露出來 感激之情懷念之情愧疚之情在東京:(見聞)櫻花 清國留學生 盤辮子 油光可見 學跳舞去仙臺學醫 感觸:受到優待 物以希為貴 相識:外貌 聲調 衣著 事例 品格 添改講義──認真負責藤 相處 糾正解剖圖──嚴格要求 明線:與藤野先生的野 在仙臺 關心解剖實習──熱情誠懇 相識、相處、離別先 了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生 離別:贈照片、題字、叮囑匿名信事件棄醫從文 暗線: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看電影事件離開仙臺后:懷念 偉大 增加勇氣思維導圖這篇課文,通過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四件事情的具體敘述,寫出了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經歷,既可信,又耐人尋味。課文以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明線,以愛國思想為暗線,贊揚了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狹隘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抒發了對他的真摯懷念之情;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課堂小結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詞拒絕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拓展延伸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