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1046年,范仲淹的摯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重修岳陽樓。當時,范仲淹亦被貶在鄧州做官。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著豐富的想象,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四大名樓總圖湖南岳陽樓湖北黃鶴樓山西鸛鵲樓江西滕王閣記:一種不定體.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寫出來都可以叫記。敘事:《桃花源記》 說明:《核舟記》寫景:《小石潭記》復習“記”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生字詞:謫守( )銜( ) 浩浩湯湯( )朝暉夕陰( )遷客騷人( )霪雨( )霏霏( )濁浪( )潛形( )檣傾楫摧( )( )薄暮冥冥( )虎嘯( )讒( )岸芷汀蘭( )( )皓月( )心曠神怡( )寵辱偕忘( )嗟夫( )噫( )zhéxiánshānɡhuīsāoyínfēizhuóqiánqiánɡjímínɡxiàochánzhǐtīnɡhàoyíxiéjiēyī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因罪貶謫流放,出任外官或守邊。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政事順利,人民和樂。古郡名,宋代稱岳州,在今湖南岳陽。到了第二年結合注釋,疏通文意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規模托付,這個意義后寫作“囑”。譯文:慶歷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任巴陵郡的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人民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陽樓,擴大它從前的規模,還在上面刻上唐代賢人和當代人的詩賦;(滕子京)托付(我)寫一篇文章用來記述這件事。結合注釋,疏通文意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勝景,好景色。形容水勢浩大的樣子。寬闊無邊。早上陽光照耀,晚上烏云蔽天。形容早晚陰晴明暗多變。壯麗景象。全面,詳盡。判斷句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麗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連接著遠處的群山,吞吐長江的江水,水波浩蕩,寬闊無邊。早上陽光照耀,晚上烏云蔽天,景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雄偉壯麗的景象。前人對它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南面直到瀟水、湘水。降職遠調的官員和失意的詩人。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恐怕會有所不同吧? 得無:表推測。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既然如此,那么這里往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水、湘水,降職遠調的官員和失意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連綿不斷的雨紛紛灑落。藏起光輝。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議論或描述。隱沒形跡。桅桿倒下,船槳折斷。放晴沖向天空。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離開朝廷,懷念故鄉,憂慮人家說自己的壞話,懼怕人家譏諷自己。傍晚天色昏暗。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如果遇上連綿不斷的雨紛紛灑落,連著整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濁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藏起光輝,山岳隱沒形跡;商人和旅客無法通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哀啼。(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產生離開朝廷,懷念故鄉,憂慮人家說自己的壞話,懼怕人家譏諷自己的感覺,滿眼是凄涼冷落的樣子,感慨悲傷到極點啊。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陽光明媚。平靜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形容香氣很濃。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至于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風平浪靜,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在湖中游來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蘭花,香氣濃郁,草木茂盛。而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浮動的光如跳躍的碎金,平靜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哪有盡頭。榮耀和屈辱統統忘記。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浮動的光如跳躍的碎金,平靜的月影像沉入水底的白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盡頭!(此時)登上岳陽樓,就會有心胸開闊,精神愉悅,榮耀和屈辱統統忘記,端起酒杯對著湖風,喜氣洋洋的感覺。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探求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表現。不因外物和自己處境的變化而喜悲。品德高尚的人。結合注釋,疏通文意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指在朝廷上做高官。指離開朝廷,貶謫在偏遠的地方做官。“進”指“居廟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處江湖之遠”,不在朝廷上做官。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唉!我曾經探求過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這是為什么呢?他們不因外物和自己的處境變化而喜悲;在朝廷上做高官的人為百姓擔憂;離開朝廷,在偏遠的地方做官的人為君王擔憂。這樣在朝為官也擔憂,在野為官也擔憂。結合注釋,疏通文意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名詞→狀語,在……之前。名詞→狀語,在……之后。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譯文: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吧。唉?。ㄈ绻]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于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一、通假字百廢具興同“俱”,全、皆。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重點積累二、一詞多義予觀夫巴陵勝狀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看景象南極瀟湘此樂何極感極而悲者矣至、到達窮盡十分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有時或許、也許濁浪排空長煙一空天空消散政通人和北通巫峽順利通向重點積累三、詞類活用2.北通巫峽,南極瀟湘。名詞→狀語,向北,向南。1.百廢具興形容詞→名詞,荒廢了的事業。3.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形容詞→名詞,賢明之人。1. 狀語后置:①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賢今人詩賦”。 譯文:在岳陽樓上雕刻了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詩賦。② 多會于此。=“多于此會”。 譯文:大多在這里聚會。2. 定語后置: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居高高之廟堂”“處僻遠之江湖”。譯文:處在高高的廟堂上……,處在僻遠的江湖間……。3. 賓語前置:例句:吾誰與歸?=“吾與誰歸”。 譯文:我和誰一道呢?特殊句式理清文章結構層次一.(1)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二.(2~4)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 文章主體(2)總寫登樓觀景,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之問覽物而悲者—去國懷鄉 憂讒畏譏覽物而喜者—心曠神怡 寵辱偕忘三.(5)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3.4)對比(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全文的核心背景: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原因:重修岳陽樓境遇:被降職遠調作記緣由1應滕子京所求開頭即切入正題,為下文作好鋪墊。用意:說明滕子京在謫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條。由此可見作者欣賞他的闊大胸襟,與一般的“遷客”不同。找出第二段中概括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總寫句和全景)并分析表達效果。總寫:“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br/>全景:“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br/>——空間、時間銜:洞庭湖中有許多小山,用“銜”字形象地寫出湖與山的關系。吞:不僅形象地寫出湖與江的關系,而且讀來氣勢磅礴。化靜為動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生情3、4物情天氣惡劣滿目蕭然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天氣晴朗舉杯暢飲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悲陰晴情隨景生情景交融兩相對照動靜結合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么?它與遷客騷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2、 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關系?3、他們有無快樂的時候呢?4、 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所嘆所思51、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么?它與遷客騷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即“以物喜,以己悲”。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物喜、因己悲,是人之常情,但古仁人有堅強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 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后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古仁人之心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不要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還是社會環境的順逆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遷客騷人之心對比4、結合范仲淹的生平,說一說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什么用意?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天圣七年,30歲的范仲淹官職還很低微,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為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太后當時垂簾聽政,權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后才回來。景祐三年,范仲淹又向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結黨營私,任用奸佞,卻反被誣陷“越職進言,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被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買“義田”千畝,救助貧窮百姓,自己卻窮苦一生。可見這種“先憂后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愛民。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托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著對滕子京的勉慰。斯人:像范仲淹和滕子京一樣的古仁人結合作者寫作緣由,應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滕子京謫巴陵,憤郁頗見辭色。文正與之友善,愛其才,恐后貽(遺留)禍。然滕豪邁自負,罕(很少)受人言,正患無隙以規之。子京忽以書抵文正,求《岳陽樓記》。一范公偁 《過庭錄》慶歷新政失敗后,范仲淹貶居鄧州。好友滕子京很有才干,但是遭人排擠,被貶岳州,情緒特別低落。范仲淹與他關系很好,擔心他因為一時情緒,釀成禍端。于是借寫樓記之機,規勸好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與之共勉。文章最后一句話,一方面希望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表達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胸襟和抱負。自勵勵人,委婉含蓄。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這一聲嘆息,一句疑問,讓我們讀出了范仲淹的孤寂、悲涼、不甘,也讀出了他的勸勉、期待。屢遭貶謫仍然堅守抱負,身 處逆境還能心憂天下,這就是范仲淹,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崇高的風骨。1.表達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獨之感;2.表明具有“古仁人之心”的人很少,暗含對當時黑暗政治的諷刺;3.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記:一種不定體.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寫出來都可以叫記。敘事:《桃花源記》 說明:《核舟記》寫景:《小石潭記》 言志:《岳陽樓記》拓展“記”文1.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寫法探究記敘一、交代修樓背景,說明作記緣由二描寫抒情描繪岳陽樓大觀,轉寫遷客騷人覽物之情景“異”霪雨霏霏 ………悲春和景明 喜情“同”以已悲以物喜議論三、探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憂民憂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動靜結合、修辭的運用“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漁歌互答,此樂何極”視覺3、多種感官描寫嗅覺聽覺寫法探究探究主旨我國古代早有“與民同樂”的思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這里說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來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表現他曠達的胸襟和偉大的抱負。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著借鑒和教育的意義。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 滕子京的政績:2. “遷客騷人”登岳陽樓的“覽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則 喜則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去國懷鄉憂讒未譏”。“心曠神怡,寵辱偕忘”。3.描寫洞庭湖全景的句子.(總寫岳陽樓大觀的句子)4.從空間上描寫洞庭湖的廣闊無垠的句子5.從時間上描寫洞庭湖景象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