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煙臺市牟平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小題,每題3分。1. 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A. ①如惠語以讓(謙讓)單于 ②原(推其根本)莊宗之所以得天下B. ①君子喻(知曉,明白)于義 ②人窮(貧窮)則反本C. ①譬如平地(填平洼地) ②約從(相約結成合縱)離衡D. ①廉頗、趙奢之倫制(制服)其兵 ②追亡逐北(敗逃的軍隊)2. 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項是( )A. 茍以天下之大 B. 可謂好學也已C.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 士不可以不弘毅3. 下列加點虛詞含義全部相同的一項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見賢思齊焉 天下歸仁焉B. 定而后能靜 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C. 泉之始達 臣子之不孝君父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D. 其恕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其皆出于此乎4.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而不仁 而:連詞,表轉折,卻。B. 文勝質則史 則:連詞,表承接,就,那么。C. 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者:代詞,……的人。D. 如禮何 如:對,把。5. 對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③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④見不賢而內自省也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6. 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聰敏C. 天下歸仁焉 歸:稱贊,稱許D. 可以群,可以怨 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7.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一日克己復禮 B. 譬如平地C. 小子何莫學夫《詩》 D.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8.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克己復禮為仁 克:約束B. 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C.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簣:盛土的竹筺D.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9. 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詩》可以興,可以觀 興:激發人的感情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 天下歸仁焉 歸:稱贊,稱許D.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知曉,明白10. 下列詩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異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質勝文則野 粗野B. 文勝質則史 歷史C. 一日克己復禮 一旦D. 請事斯語矣 實踐11.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當察亂何自起 ②始于足下 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⑤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⑥治之于未亂⑦父自愛也,不愛子 ⑧內交于孺子之父母 ⑨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A. ①⑦/②③⑥⑧/④/⑤⑨ B. ①③⑦/②⑥⑧/④⑨/⑤C.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⑨ D. ①③⑦/②⑥⑧/④/⑤⑨12.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 在止于至善 至:最C. 物有本末 本末:根本和枝末D. 先齊其家 齊:看齊13. 下列對《大學之道》部分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句中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構成了《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B. 一個人知道了自己應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不心浮氣躁,凡事思慮周詳,從而有所收獲。C.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這句話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根本和細枝末梢,都有其發端和終結。D. “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一句闡明了一個人認清了事物本末始終的道理,就真正明白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14. 下列各句中,“所以”表原因的一項是( )A.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C.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D.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1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勝質則史(華美,文采)B.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驚駭,恐懼)C.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D.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政令)16. 下列各項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用法一樣的一項是( )例:見賢思齊焉A. 朝聞道,夕死可矣 B.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C. 在止于至善 D.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17. 將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直接闡述“大學之道”的一項是( )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②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⑤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⑥知所先后,則近道矣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②③⑥18. 請結合句子內容,從下列對加點字解釋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一項(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A. 廣,大 B. 寬容 C. 推廣 D. 大的19. 請結合句子內容,從下列對加點字解釋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的一項(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A. 平整、整齊 B. 整治,使……整齊有序C. 共同、同時 D. 完備20. 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 謂其君不能者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D.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1. 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是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見賢思齊焉C.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D. 士不可以不弘毅22.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無辭讓之心 辭讓:謙遜推讓B.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交:結交C. 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要:求取D.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端:端正23. 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在止于至善 止:終止B. 致知格物 格:推究C.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實踐D. 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概,一律24. 下列句子中,句式與例句相同一項是( )例:敏于事而慎于言A. 克己復禮為仁 B.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C.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D. 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25. 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B.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C.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6. 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 當察亂何自起 B. 故不孝不慈亡C. 惡施不孝 D.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27.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 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君子喻于義 喻:知曉,明白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C.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 簣:盛土的竹筐 D. 請事斯語矣 事:實踐,從事28. 下列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孟子說,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由于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B. 孟子否認后天培養的作用,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簡稱為“四心”。C. 孟子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于“不忍人之心”的看法,這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D. 孟子展開論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發端于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出了生動的例子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29. 下列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古代圣王由于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B. 孟子說,正因為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生驚懼同情的心理,由此推知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但這種同情心是有條件的。C. 孟子認為,人如果沒有同情心、羞恥心、謙讓心、是非心,就不配做人。D. 人有“四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端”,如果自認為不行,就是自暴自棄;認為他的君主不行,是暴棄君主。二、理解性默寫。30. 完成默寫。(1)在《論語·學而》中,孔子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在飲食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2)在《論語·里仁》中,“_______,_______”兩句從時間角度表現了孔子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3)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實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別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在《論語·里仁》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5)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說話要謹慎的要求“_______”,還要求君子“_______”,認為只有這樣才是好學的表現。31. 完成默寫。(1)唐代文學家韓愈《師說》中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兩句,與其中的“小學”相對的是“大學”。《大學之道》闡述了大學的“三綱”,即“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學之道》中,寫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夠處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大學之道》中,寫知道應達到的“至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才能夠做到心不妄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4)《大學之道》中,寫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5)《大學之道》中,寫心不妄動才能夠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夠思慮精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2. 完成默寫。(1)《秦風·無衣》中,詩歌開篇就用“_______,_______”兩句,渲染了軍情緊急,一時難以備全征衣的情況。(2)《秦風·無衣》中,描寫將士們修理鎧甲兵器,共同趕赴戰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兩句借明月的不忍離去來表達抒情主人公內心的離愁別緒。(4)《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33. 完成默寫。(1)李白《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兩句,用夸張和想象的手法,極言黃河奔騰而來的氣勢,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氣勢豪邁。(2)李白《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兩句,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現了他的自信、豪邁與灑脫。(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中,表現詞人夢里歸鄉,與妻子相見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兩句:“_______,_______。”(4)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_______”一句道出了詞人對與亡妻陰陽兩隔、再無聚首之日的哀痛和喟嘆,而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詞人進入夢境的句子是:“_______。”三、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乙)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節選自《孟子·公孫丑上》)34.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2B鉛筆在答題卡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上填涂。無若宋人A然B宋人有閔C其苗之D不長而揠之者E芒芒然F歸G謂H其人曰35.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四體,指四肢,與成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體”意思相同。B. 事,指侍奉、贍養,與“民之從事”(《老子》)中的“事”字含義不同。C. 子,指對人的尊稱。如“夫子”指對年長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D. 病,指擔心、憂慮,與“賊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賊”字用法相同。36.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運用排比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強調“惻隱心、羞惡心、辭讓心、是非心”是人應有的四種德行,讀來氣勢酣暢。B. 甲文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假設論證和對比論證,思路清晰,有說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達義,增強了說理的效果。C. 乙文中對于所養之“氣”是什么性質的東西,孟子認為難以用言語表述,并借用“擺苗助長”的寓言,形象地闡述了“助長”對“知言”的嚴重危害。D. 兩篇選文體現出孟子長于說理,善于論辯,邏輯嚴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學說的德政思想繼承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礎上進行發展。37.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2)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①!”(《述而》)子曰:“周監②于二代③,郁郁乎④文⑤哉!吾從周。”(《八佾》)材料二: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節選自《老子》第六十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第十一章)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節選自《庖丁解牛》)材料三: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猶有盜賊乎?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有亡。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節選自《兼愛》)材料四:故文王⑥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⑦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節選自《韓非子·五蠹》)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注]①夢見周公:周朝初年,因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攝政。相傳周公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認為周代圣賢之一。②監:同“鑒”,借鑒。③二代:指夏代和商代。④郁郁乎:文采豐富的樣子。⑤文:完美。⑥文王:指周文王,周朝奠基者。⑦偃王:指徐偃王,西周時期徐國第32代國君。38. 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夫善A賞罰者B百官不敢C侵職D群臣不敢E失禮。39.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字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歸,“稱贊,稱許”之意,與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中的“歸”詞義不相同。B. 以為,“把……作為”之意,與《燭之武退秦師》“若舍鄭以為東道主”中的“以為”詞義相同。C. “而下無奸詐之心”中的“之”可譯為助詞“的”,與“故大夫之相亂家”中“之”用法不相同。D. “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中的“而”表示轉折關系,與“惡得不禁惡而勸愛”中“而”用法相同。40.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顏淵問老師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他說,約束自我,使言行歸附于先王之禮,就是“仁”,并從“視”“聽”“言”“動”四個方面給出具體踐行的細則。B.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強調肆意妄為去做就會壞事,過分抓住權柄不放手最后還是會失去,所以執政者應該避免任何人為干涉,任由社會自己向前發展。C. 墨子認為當時社會混亂的根本原因在于彼此不相愛,所以他認為人們應該像愛護自己一樣去愛護別人,這樣紛爭就會停止,天下就會恢復安定。D. 韓非子提出了“賞罰”這一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他認為應該充分利用人們“貪利”“畏懼”的本性,施行獎賞要豐厚且能兌現,進行刑罰要嚴厲且肯定。山東省煙臺市牟平第一中學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小題,每題3分。【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D【9題答案】【答案】B【10題答案】【答案】B【11題答案】【答案】A【12題答案】【答案】D【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C【15題答案】【答案】D【16題答案】【答案】C【17題答案】【答案】B【18題答案】【答案】A【19題答案】【答案】B【20題答案】【答案】C【21題答案】【答案】B【22題答案】【答案】D【23題答案】【答案】A【24題答案】【答案】D【25題答案】【答案】B【26題答案】【答案】C【27題答案】【答案】B【28題答案】【答案】B【29題答案】【答案】B二、理解性默寫。【30題答案】【答案】 ①. 君子食無求飽 ②. 居無求安 ③. 朝聞道 ④. 夕死可矣 ⑤. 為仁由己 ⑥. 而由人乎哉 ⑦. 見賢思齊焉 ⑧.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⑨.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⑩. 就有道而正焉【31題答案】【答案】 ①. 在明明德 ②. 在親民 ③. 在止于至善 ④. 安而后能慮 ⑤. 慮而后能得 ⑥. 知止而后有定 ⑦. 定而后能靜 ⑧. 物有本末 ⑨. 事有終始 ⑩. 靜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慮【32題答案】【答案】 ①. 豈曰無衣 ②. 與子同袍 ③. 修我甲兵 ④. 與子偕行 ⑤. 可憐樓上月裴回 ⑥. 應照離人妝鏡臺 ⑦. 春江潮水連海平 ⑧. 海上明月共潮生【33題答案】【答案】 ①.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②. 奔流到海不復回 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④. 千金散盡還復來 ⑤. 相顧無言 ⑥. 惟有淚千行 ⑦. 十年生死兩茫茫 ⑧. 夜來幽夢忽還鄉三、文言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34~37題答案】【答案】34. BEG35. D 36. C37. (1)這不是因為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2)助長浩然之氣的做法,相當于把禾苗拔高,不僅沒有益處,卻又去傷害禾苗。(二)文言文閱讀【38~40題答案】【答案】38. BD 39. D40. 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