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穿井得一人 》專項練習含答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穿井得一人 》專項練習含答案解析

資源簡介

《穿井得一人 》專項練習含答案解析
(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題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工之僑獻琴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①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②。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③。使國工④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選自《郁離子》,有刪改)
【注釋】①斫:歐斷。②金聲而玉應: 發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③太常:祭祀禮樂的官署。④國工:這里指樂師,與下文“樂官”相同。⑤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
1.【甲】文選自《 》一書,初中階段我們學過同一出處的作品還有《 》。
2.解釋下列加點詞。
(1)及其家穿井 (2)使國工視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
4.【甲】文中,面對“丁氏穿井得一人”的消息,宋君的做法是“ ”;【乙】文中,面對“獻琴被拒”的結果,工之僑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語言概括)。
5.下列對兩則寓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傳播范圍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意思。
B.【甲】文中,對于同一消息,由于處理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C.【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評價。
D.【乙】文中,對于同一物品,由于處理手法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價值。
6.兩則寓言故事給我們的啟示不同。
(1)【甲】文啟示: (2)【乙】文啟示:
(二)課內外文言文對比閱讀
【甲】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乙】昔者曾子①處費②,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③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桿④逾⑤墻而走⑥。
(節選自《戰國策》)
[注]①曾子:名參,孔子的弟子。②費:魯國的地名。③族,指姓氏。④杼(zhù):織布機的梭子。⑤逾:越過。⑥走:逃跑。
【丙】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①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②,玃似母猴③,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①數(shuò):多次。②玃(jué):古書上說的一種大猴子。③母猴:猴的一種,也叫沐猴、獼猴、馬猴。
7.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得一人之使/逢入京使
B.昔者曾子處費/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其母尚織自若也/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
D.人之與狗則遠矣/親賢臣,遠小人
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①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②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9.乙文中劃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B.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C.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D.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10.以上三則選文共同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哪句原文可以看成應對該問題的正確觀點?網絡時代的我們應該如何做?
(三)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小題。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去宥①(節選)
鄰父有與人鄰者,有梧桐樹,其鄰之父②言梧樹之不善也,鄰人遽伐之。鄰父因請而以為薪。其人不說曰:“鄰者若此其險也,豈可為之鄰哉?”此有所宥也。夫請以為薪與弗請,此不可以疑枯梧樹之善與不善也。
齊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見人操金,攫而奪之。吏搏而束縛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對吏曰:“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晝為昏,以白為黑,以堯為桀。宥之為敗亦大矣。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別④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注釋】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鄰之父:即鄰父,鄰居老人,父:對男性長輩的稱呼。③金:古代計算貨幣的單位,引申為貨幣、錢。④別:離別、告別,這里引申為去除。
11.甲乙兩段選文均選自《 》。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鄰人遽伐之 (2)何故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14.下列對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鄰人很不高興,說:“鄰居如此危險,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
B.鄰人很不高興,說:“鄰居用心如此險惡,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
C.鄰人沉默不語,而后說:“鄰居如此危險,難道能和他做鄰居嗎?”
D.鄰人沉默不語,而后說:“鄰居用心如此險惡,難道能和他做鄰居嗎?”
15.甲文告訴我們 的道理。乙文中齊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 (請自己的話概括),國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 ,以上兩例均從 面闡述了 的道理(請用原文語句回答)。
16.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甲文中對“國人道之”的行為,作者用“不若無聞”來表明他的態度。
B.乙文寫鄰人“有所宥”,齊人“大有所宥”,國君“甚有所宥”,層層揭示“有所宥”的惡果。
C.甲乙兩文都善于運用形象生動的寓言故事來闡述道理,給人以啟示或警醒。
D.甲文中的“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都是乙文中所說的“有所宥”之人。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選自《呂氏春秋》)

楚人有擔山雉者,路人問曰:“何鳥也?”擔者欺之曰:“鳳凰也。”路人曰“我聞有鳳凰久矣,今真見之,汝販之乎?”曰:“然。”乃酬①千金,弗與;請加倍,乃與之。將欲獻楚王,經宿②而鳥死。路人不遑③惜其金,唯悵④不得以獻楚王。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遂聞于楚王。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買鳥之直十倍矣。
[注釋]①酬:付出。②宿:一夜。③遑:憂慮。④悵:遺憾。
(選自《尹文子》)
17.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國人道之( 在路上 ) B.家無井而出溉汲( 澆灌、灌溉 )
C.將欲獻楚王( 想要 ) D.過買鳳凰之直十倍矣(同“值”,價值)
18.用“/”給文中畫線句斷句(限斷2處)。
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
19.下面加點的“而”的用法與“經宿而鳥死”的“而”相同的一項是( )
A.學而不思則罔 B.切問而近思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有聞而傳之者
20.對于傳言,甲、乙兩文中的宋君和楚王態度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段簡要分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傳言?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選自《呂氏春秋》)
桑中生李
南頓①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謝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眾犬吠聲⑥,盲者得視。遠近翕赫⑦,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
(選自《六朝志怪小說選》)
【注】①南頓:古縣名。②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④豚:小豬。⑤行:不久。⑥眾犬吠聲: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眾人隨聲傳聞。⑦翕赫:轟動、驚動。
21.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南 頓 張 助 于 田 中 植 禾 見 李 核 欲 持 去
2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 (2)丁氏對曰______________
(3)因植種___________________ (4)間一歲余_____________
2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2)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
24.這兩篇短文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傳聞?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聞夔①一足
《韓非子》
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②。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三人成虎
《戰國策》
龐蔥與太子質③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而議臣者過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注釋:①夔(kuí):我國見諸記載最早的音樂家。以精通音樂著稱。②樂正:古代官名,負責音樂事務的官員。③質:做人質。
2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有聞而傳之者 傳不習乎(《論語》)
B.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
C.夫市之無虎明矣 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
D.今邯鄲去大梁也遠于市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陳太丘與友期行》)
26.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
B.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
C.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
D.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
2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28.班級開展“對待傳言的態度與方法”主題班會,老師先分享了以上三則故事,你覺得老師的用意是什么?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
【乙】
荀奉倩①與婦至篤②,冬月婦病熱③,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④之。婦亡,奉債后少時亦卒。以是獲譏于世。奉倩曰:“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裴令⑤聞之曰:“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⑥此語。”
(《世說新語·惑溺》)
【注釋】①荀奉倩:荀粲,字奉倩,穎川潁陰縣人。②篤:深厚。③病熱:發燒。④熨:貼著。⑤裴令:裴楷。⑥昧:使……不明。
29.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及: (2)丁氏對曰 對: (3)國人道之 道: 3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 B.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
C.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 D.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
3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2)婦亡,奉倩后少時亦卒。
32.【甲】文宋君聽到“國人”講述的什么傳言,他又是如何處置傳言?請簡要分析。
(八)閱讀下面兩則文言語段,完成各題。
【甲】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①澭水②。澭水暴益③,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④,溺死者千有余人,軍驚而壞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時,可導⑦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⑧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表:做標記。②澭水:黃河的支流。③益:同“溢”,漲。④涉:渡。⑤壞都舍:房屋倒塌。⑥向:從前。⑦導:引導。⑧尚猶:依舊、仍然。
3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1) 及其家穿井 (2) 國人道之
(3) 聞之于宋君 (4) 丁氏對曰
3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5.你喜歡甲文中的宋君嗎?說說理由。
36.寓言總是將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簡短的故事之中,甲文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理性分析,不能以訛傳訛。乙文中水位已發生變化處,楚人仍沿著先前所做的標記過河,結果損失慘重,你從中獲得了什么啟示?
(九)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穿井得一人》)
(二)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②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③,和五聲④,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節選自《呂氏春秋·慎行論第二·察傳》)
【注釋】①樂正夔:樂正,古代官名,負責音樂事務的官員。夔,古代傳說中一種形狀像龍而只有一足的動物,我國見諸記載最早的音樂家。②重黎:古代中國傳說中人名,重與黎,為羲、和二氏之祖先。③六律:即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④五聲:指“唇、舌、齒、牙、喉”。
37.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家無井而出溉汲 溉汲: (2)國人道之 道:_________________
38.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9.從《穿并得一人》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從多個角度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情況?如果有,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
40.《穿井得一人》中的宋君和(二)文中的魯哀公有何相似之處?試結合文章分析。
(十)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三人成虎
龐恭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知之。”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4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的意思。
①及其家穿井 ②國人道之
③質于邯鄲 ④市之無虎也明矣
42.下列各項中加點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非得一人于井中 于我如浮云
B.有聞而傳之者 學而不思則罔
C.國人道之 今邯鄲之去魏也遠于市
D.夫市之無虎也明矣 夫學須靜也
43.選出斷句正確的一項( )
A.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B.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C.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D.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4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議臣者過于三人,愿王察之。
45.仔細閱讀【甲】【乙】兩段文字,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乙】兩文都談面對傳言的問題,【甲】文中宋君聽到傳言后,是這樣做的:“① ”,【乙】文中從故事結尾“果不得見”說明魏王② (填“真的”或“沒有”)聽信傳言。從兩文中,明白了生活中面對傳言我們應該有③ 的精神。
(十一)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桑中生李
南頓①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謝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聞者傳語:“盲者得視。”眾犬吠聲⑥,遠近翕赫⑦,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
(選自《新輯搜神記》)
[注釋]①南頓:古縣名,在今河南項城市。②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③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④豚:小豬。⑤行:不久。⑥眾犬吠聲: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眾人隨聲傳聞。⑦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轟動、驚動。
46.下面句子劃分正確的朗讀節奏。(劃分一處,用“/”標出)
有病目痛者息陰下
47.解釋下列加點的字。
①及其家穿井 ②丁氏對曰
③欲持去__________ ④間一歲余
48.下面加點詞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丁氏穿井得一人 盲者得視 B.后人見桑中復生李 將復何及
C.聞者傳語 傳不習乎 D.以余漿灌溉 間一歲余
4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
(2)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 50.兩段文字告訴我們該如何對待傳聞?
(十二)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乙】
鄭人逃暑
鄭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從陰。及至暮反席于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是巧于用晝而拙于用夕矣。
【注釋】①逃暑:避暑,乘涼。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樹。③衽:臥席。④濡:沾濕
51.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
(1)家無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復徙衽以從陰
52.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B.復/徙衽/以從陰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
5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其陰逾去,而其身愈濕。
54.你從甲乙兩則寓言中各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參考答案
(一)【答案】
1.呂氏春秋 伯牙鼓琴 2.(1)等到,待 (2)讓、令
3.富貴人路過并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黃金交換了它。
4.(令人)問之于丁氏; 請人將琴做舊。(請人將琴作斷紋、古,埋入土中) 5.C
6.(1)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輕信謠言,人云亦云。);
(2)判斷人或事物的優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實質。(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內在。)
【解析】
1.考查文學常識。
甲文出自《呂氏春秋》,初中階段我們學過的同一出處的作品還有《伯牙鼓琴》。《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 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雜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學說”為主干,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農家、兵家、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
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待。
(2)句意:(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使:讓,令。
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過,路過;之,指琴;易,換,交換。
4.考查內容理解。
第一空:根據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得:(令人)問之于丁氏;
第二空:根據乙文中的“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諸土”可得:請人將琴做舊。(請人將琴作斷紋、古,埋入土中)。
5.考查內容理解。
C.“由于使用方法不同”有誤。聯系乙文內容可知,琴還是那把琴,只是做舊了,就成了珍品。所以應為:由于表象不同。故選C。
6.考查閱讀啟示。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根據甲文中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的做法可得啟示:對于會議,一定要經過調查研究,這樣才可能知道事情的真相。根據“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可得啟示:切不可輕信謠言,人云亦云。
根據乙文中工之僑兩次獻琴的經歷可知,琴還是那把琴,只是經過了做舊處理,就變成了珍品,由此可得啟示:判斷人或事物的優劣不能只看外在,不看實質。(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要注重內在。)
【參考譯文】
【甲】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答道:“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像這樣得到的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乙】有一個名字叫工之僑的人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讓優秀的樂師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畫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達官貴人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兩黃金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不是這樣的啊!世上的事情沒有不是這樣的。”
(二)【答案】
7.B
8.①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關注點:求聞、若此、無聞、句意)
②這就是愚蠢的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9.C
10.反映的是如何面對謠言的問題。正確觀點是“夫得言不可以不察”。謠言一再重復,就可能以假亂真,對當事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網絡時代信息鋪天蓋地,我們要學會用分析的眼光對信息加以甄別,不要輕易相信謠言。雖然我們無法阻止謠言的產生,但不要做謠言的傳播者。
【解析】
7.本題考查一詞多義。要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分析辨別詞義。
A.使:名詞,使喚,指勞力/名詞,使者; B.處:介詞,在/介詞,在;
C.若:形容詞,原來的/代詞,你; D.遠:動詞,差得遠/動詞,遠離; 故選B。
8.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①重點詞:之,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第一個“若”,像;第二個“若”,如;
②重點詞:愚者,愚蠢的人;大過,犯大錯;也,表判斷。
9.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及結構來分析劃分停頓。
句意: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仍然照樣織布。“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是別人說和說的話,中間應斷開;“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是曾母的反應及應答的話,中間應斷開;“織自若”是曾母的動作。故斷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 故選C。
10.本題考查閱讀啟示。
甲文中丁氏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言,后來宋君派人前去求證才明白是打井省出了一個勞動力。可見,聽到的不一定是事實,耳聽為虛,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乙文主要敘述了費地有一個與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人了,人們不了解真相事實就去告訴曾子母親,曾母在聽到一個人說自己的兒子殺人了,她不信,聽到第二個人說自己的兒子殺人了,依然不信,“尚織自若”,當聽到第三個人說兒子殺人了以后,“其母懼,投杼逾墻而走”。由此分析,這則故事告誡人們:應該根據確切的事實材料,用分析的眼光看問題。而不要輕易地去相信一些流言。然而,即使是一些不確實的說法,如果說的人很多,也會動搖一個慈母對自己賢德的兒子的信任。
丙文先給出結論“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然后以“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得出“人像狗”的事例來論證,說明了對于傳言不能輕信,要細細品察的道理。
由此可以看出,三位作者都強調實際考察、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缺乏事實根據的謠言是可怕的,需特別謹慎地對待。三文都告訴我們:不要輕信流言,對道聽途說的話一定要經過調查研究,確認其是否真實。丙文的“夫得言不可以不察”即為應對傳言問題的正確觀點。
第三問,網絡時代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更廣,造成的危害更大。我們要用實踐檢驗真偽,對待傳聞要仔細考察,要遵循事物的規律,不信謠,不傳謠,更不能造謠。結合生活實際,言之有理即可。
【參考譯文】
【乙】從前曾參在費地,費地有個與曾參同姓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的兒子不會殺人。”她仍然照樣織布。過了一會兒,一個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仍然織布。又過了一會,又有人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便驚恐萬狀,扔掉梭子,翻過垣墻,逃跑了。憑著曾參的賢德,和他母親對他的信任,有三個人懷疑他,就連慈愛的母親都不相信他了。
【丙】傳聞不可以不考察,由于多次流傳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獼猴,獼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別就很大了。這是愚人犯大錯誤的原因。
(三)【答案】
11.《呂氏春秋》 12.砍伐 原因、緣故
13.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有人)向宋國國君報告這件事。或使宋國國君也聽到這件事。
14.B
15.不可輕信謠言,盲目隨從。 被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 亡國 反 凡人必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 16.D
【解析】
11.此題考查文學常識。甲文出自《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乙文出自《呂氏春秋·先識覽》,這兩篇文章都出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的。
1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這個人就馬上把樹砍掉了。伐,砍伐; (2)句意:為什么?故,原因、緣故。
13.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和句式的特點。“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道(講述)”“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
1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說(同‘悅’,高興)”,“險(險惡)”,“豈可為之鄰哉(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句意應為:鄰人很不高興,說:“鄰居用心如此險惡,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
故選B。
15.本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乙文中齊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見人,徒見金耳”,本質是被貪欲蒙蔽了心靈。“亡國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國之君,大概他們都特別有認知局限的情況吧”,由此可知,國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國。這兩個事例都是從反面進行闡述的,論證了“所宥”的嚴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別宥然后知,別宥則能全其天矣”,強調了只要是人必須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運了。
16.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有誤,“丁氏”所說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聞而傳之者”“國人”誤解了他的意思,并傳播起來,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 故選D。
【參考譯文】
乙:有一個和別人做鄰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樹,他的鄰居(一個老漢)說這顆梧桐樹不吉利,這個人就馬上把樹砍掉了。與他為鄰的老者請他把砍下來的梧桐樹給自己當柴燒。鄰人很不高興,說:“鄰居用心如此險惡,怎么能和他做鄰居呢?”這就是認知上有所局限。請求或不請求把梧桐樹當柴燒,這不能用來懷疑枯死的梧桐樹的好與不好啊。
有個想得到金子的齊國人,早晨起來,穿上衣服,走到賣金子的人那里。見別人手里拿著金子,上前就去搶奪。官吏把他抓住并綁了起來,問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搶人家的金子,為什么 “他回答說:“根本就沒看見人,只看見了金子。”這真是極端的認知局限啊。存在(認知)局限情況的人,當然就把白天當成晚上,把白的當成黑的,把堯帝當成夏桀。局限帶來的禍害實在太大了。亡國之君,大概他們都特別有認知局限的情況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須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運了。
(四)【答案】
17.A 18.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 19.D
20.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聽說此事后,并沒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問事情的原委。體現了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求實精神;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當楚王聽說這件事后,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賜了路人,可知他對待謠言的態度是偏聽偏信,不親自調查。(意思接近即可,如未結合文段分析,酌情扣分)現實生活中對待謠言不能輕信,一定要經過仔細的調查研究,得出判斷。更不能以訛傳訛,做謠言的傳播者。(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17.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A.有誤,句意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道:談論;故選A。
18.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
本句句意為:楚國的人們聽說了,都在紛紛傳說,都以為是真的鳳凰,才會花那么多的錢買來獻給大王。“國人傳之”是國人對待這件事得態度,應斷開;“咸以為真鳳而貴”是國人認為那是真的鳳凰,所以價格昂貴,應斷開; 故劃分為:國人傳之/咸以為真鳳而貴/欲以獻之。
19.考查對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經宿而鳥死”,意思是結果過了一夜,山雞死了。而:連詞,表順接。
A.句意為: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而:連詞,表轉折,但是、卻;
B.句意為:懇切地發問求教,多思考當前的事情。而:連詞,表并列,并且;
C.句意為: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而:連詞,表轉折,但是;
D.句意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而:連詞,表順接; 故選D。
20.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
第一問,根據甲文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當宋國的國君聽說了這件事以后,并沒有完全相信,而是派人去問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可見他并沒有輕信謠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根據乙文中的“楚王感其欲獻于己,召而厚賜之,過于買鳥之金十倍”可知,當楚王聽說了路人買下鳳凰欲要獻給自己的事情以后,完全沒有經過調查研究,就相信了,厚賜了路人,可知他對待謠言的態度是偏聽偏信,不親自調查,不去了解。
第二問,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正確和錯誤的道理,不可不弄明白,這是連圣人都要慎重對待的,生活中我們對待傳言應做到:堅決與謠言的發布作斗爭;要樹立文明的意識,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信謠、不傳謠。
據此可概括作答。
【參考譯文】
乙:楚國有個挑著山雞的人,一個路人問:“這是什么鳥?”挑擔的人騙路人說:“是鳳凰。”路人說:“我聽說過鳳凰好久了,今天真的見到了。你要賣嗎?”楚國人說:“是啊。”路人給他很多銀子,他不賣,要求加倍,待加倍后,才賣給了路人。路人想將山雞獻給楚國的大王,結果過了一夜,山雞死了,路人不可惜花了多少錢,只可惜不能把“鳳凰”獻給大王。楚國的人們聽說了,都在紛紛傳說,都以為是真的鳳凰,才會花那么多的錢買來獻給大王,于是這件事被楚王聽說了。楚王被那個路人的行為感動了,于是把他召去賞賜了好多的東西和錢,路人得到的比買山雞的錢多了何止十倍。
(五)【答案】
21.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 22.待,等到 應答,回答 種 年
23.(1)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了這件事(有人向宋國的國君報告了這件事)。
(2)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拿一頭小豬來感謝您(把小豬獻給您)。
24.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大意對即可)
【解析】
2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此題根據文意: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里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張助”是句子的主語,“植禾”“見”“持去”是張助的三個先后行為,題干要求劃分兩處,可從這個三個動詞斷開即可。 即:南頓張助于田中植禾/見李核/欲持去。
2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待,等到。 ②句意:丁氏回答說。對:應答,回答。
③句意:就把李核種在那里。植:種。 ④句意:時隔一年多。歲:年。
2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①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中的人。道,講述。聞,知道、聽說,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②令,讓。愈,痊愈。豚,小豬。謝以一豚,(拿)一只小豬拜謝。
24.本題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題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內容,結合敘述的事件和關鍵語句理解主旨,進而得出感悟。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文中最后“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桑中生李》“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眾犬吠聲,盲者得視。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評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隨波逐流的社會心理的危害。告誡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見聞,從而揭示要從客觀角度出發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見。由此可見兩則故事給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輕信傳聞,要認真思考,客觀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參考譯文】
《穿井得一人》宋國的一戶姓丁的人家,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丁氏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個人。”聽了的人就去傳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使宋國的國君知道這件事。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丁氏回答說:“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從井中挖出來一個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還不如不知道。
《桑中生李》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里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頭看見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后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對此感到十分驚奇,就互相傳說開來。正好有個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把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不久就會康復。眾人隨聲傳聞,李樹因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見,所以遠近的人聽到這消息都很轟動,那樹下常有數千輛馬車,大家紛紛前來敬祭,酒肉很多,綿綿不斷。時隔一年多,張助出遠門回來,看見這景象十分驚詫,說:“這有什么神奇的?這是我種的李樹罷了。”于是砍掉了它。
(六)【答案】
25.C 26.B
27.①多得了一個勞動力使用,并不是從井里挖出一個人。
②“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
28.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不輕信盲從。
【解析】
25.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傳:傳播/老師傳授的知識; B.信:相信/誠信;
C.之:都是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無實義; D.去:距離/離開; 故選C。
2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的大意和特殊句式進行判斷即可。
句意:夔,是個人,怎么會一只腳?他沒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聲律(音樂)。根據句意可斷句為: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于聲。 故選B。
2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①得,得到;使,使喚;于,在。 ②前一個“足”是“足夠”的意思,后一個“足”是腳的意思。
2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根據《穿井得一人》中的“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是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根據《聞夔一足》中的“夔有一足,非一足也”可知,是有夔這樣一個人就足夠了,不是只有一只腳啊。根據《三人成虎》中的“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可知,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這三個故事都是因為對所聽到的話理解有誤,誤傳出去,聽的人輕信盲從,以訛傳訛鬧出笑話。告訴我們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不輕信盲從。
【參考譯文】
《三人成虎》:龐蔥要陪太子到邯鄲去做人質,龐蔥對魏王說:“現在,如果有一個人說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說:“如果兩個人說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嗎呢?”魏王說:“那我就要疑惑了。”龐蔥又說:“如果三個人說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會相信。”龐蔥說:“大街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說:“我知道該怎么辦。”于是龐蔥告辭而去,而毀謗他的話很快傳到魏王那里。后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的生活,龐蔥回國后,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
(七)【答案】
29.待,等到 應答,回答 講述 30.A
31.(1)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2)妻子死了,荀奉倩過后不多久也死了。
32.丁家挖井挖到一個人。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揭開事情真相。
【解析】
29.本題考查文言詞義。解答此題,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在學習中要注意識記文言實詞,還要注意由課內到課外的知識遷移。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待,等到。 (2)句意:丁氏回答說。對:回答。
(3)句意:全國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道:講述。
3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這句話的意思為:這只是荀奉倩一時興起說的玩笑話,不是道德高尚的話,希望后人不要被這句話搞糊涂了。“此乃是興到之事”是對荀奉倩說這句話的原因解釋,“非盛德言”是對這句話的評價,“冀后人未昧此語”是對后人希望。故斷為: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語。 故選A。
31.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翻譯的要求是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重點詞:
(1)聞,聽到傳聞;若,像;此,這樣。 (2)亡,死亡;少,不久;亦卒,也死了。
3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分析能力。
根據“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可知,宋君聽到“國人”講述的傳言是“丁氏穿井得一人”,即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根據“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君聽到了以后去叫人丁家詢問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丁氏是說挖井節省了一個勞動力,并非挖井挖到一個人。
【參考譯文】
【乙】荀奉倩跟妻子的感情特別深厚。冬天他妻子發高燒,他就親自去院子里受凍,再回到內室用身體為妻子降溫。妻子死了,荀奉倩不久就也死了,因此被世人所嘲笑。荀奉倩曾經說:“婦人的德行沒什么好贊揚的,還是以姿色為主。”中書令裴楷聽說了,說:“這只是荀奉倩一時興起說的玩笑話,不是道德高尚的話,希望后人不要被這句話搞糊涂了。”
(八)【答案】
33.待,等到。 講述。 使聽到。 應答,回答。
34.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個人。
35.示例:喜歡。他不輕信傳言,讓人去實地求證事實真相。
36.例:遇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根據已經發展和改變的局勢改換對策。
【解析】
3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 (2)句意:國都里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道,講述。
(3)句意:讓宋君聽到了。聞,使聽到。 (4)句意:丁氏回答說。對,回答,答應。
3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個人使喚,指多得到一個人的勞力。非:不是。于:在。
35.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據甲文中的“國人道之,聞之于宋君。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當他聽說這件事的時候,并沒有馬上相信,而是讓人去找丁氏求證,可見他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對于文中的宋君應持喜歡的態度。
36.考查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感悟能力。乙文講述了楚國人想攻打宋國,派人事先測量澭水的深淺并樹立標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依然按照舊標志在黑夜渡河,結果淹死一千多人,楚軍驚恐萬狀,潰不成軍,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樣。原先做好標志的時候本是可以涉水過河的,如今河水暴漲,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了,楚國人還是按著原來的標志過河,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由此可見,不能用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不關注事物的發展和改變,拘泥于原來的策略,就會導致最終的失敗。
【參考譯文】
(乙)楚國人要去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里設立標記。澭河里的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還是順著(原來的)標記在夜間渡水,(結果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楚軍驚恐萬狀,潰不成軍,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樣。以前他們設立標記的時候,是可以(根據標記)渡水的,現在水位已經變化,水漲了很多,(可是)楚國人還是照著原來的標記渡水,這是他們為什么慘敗的原因。
(九)【答案】
37. 溉汲:打水澆田。 道:講述。 38.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個人。
39.道理:①說話要防止歧義。②不要輕信流言蜚語,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查的話。③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見為實,耳聽為虛。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兩點即可)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類似的事情。不過,我們對待傳聞應采取審慎的態度,要有調查研究、去偽存真的求實精神。不要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0.相似點:①都對傳聞持有謹慎的態度;②都愿求證傳聞的真偽。
【解析】
37.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1)句意為:家中沒有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溉汲:打水澆田。
(2)句意為:國都的人都在談論這件事。道:講述。
38.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使,使喚;非,不是;于,在。
39.考查文本主旨和閱讀啟示。
第一問:“吾家穿井得一人”這句話本身就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所以說話要清楚,防止有歧義。從“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得:不信謠,不傳謠。根據“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得:凡事不可輕信,一定要經過仔細地調查研究,弄清事情的真相。
第二問: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生活中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總會有一些別有用心者傳播謠言。對于生活中這樣以訛傳訛的情況,一定要采取審慎的態度,一定要經過自己細致的調查研究,不輕信,不盲從。
40.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根據文本一中的“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和文本二中的“魯哀公問于孔子”可知,兩人對于流言都沒有輕信,態度都很謹慎。一個去問事情的當世人丁氏,一個去問孔子,去求證流言的真假。所以兩人的相似點是都不輕信謠言,都努力去尋求事情的真相。
【參考譯文】
(二)凡是聽到傳聞,都必須深透審察,對于人都必須用理進行檢驗。魯哀公問孔子說:“樂正夔只有一只腳,真的嗎?”孔子說:“從前舜想用音樂向天下老百姓傳播教化,就讓重黎從民間舉薦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樂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諧和五聲,用來調和陰陽之氣。因而天下歸順。重黎還想多找些象夔這樣的人,舜說:‘音樂是天地間的精華,國家治亂的關鍵。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諧,而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調和音律,從而使天下安定,象夔這樣的人一個就夠了。’所以說‘一個夔就足夠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十)【答案】
41.及:等到 道:講述 質:作(為)人質 明:顯而易見(明顯、明了)
42.D 43.C
44.①(打井)得到一個人的勞力,并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個人。
②而毀謗我的人超過了三個,希望您能明察這件事。
45.(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 真的 求實(實事求是)
【解析】
4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等到他家挖了水井的時候。及,等到。 (2)句意:國都的人都傳播這件事。道,講述。
(3)句意:到邯鄲去當人質。質,作(為)人質。
(4)句意: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清楚的。明,顯而易見(明顯、明了)。
42.A.介詞,在\介詞,對,對于;
B.連詞,表承接\連詞,表轉折; C.代詞,這件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獨;
D.都是發語詞,引出下文的議論; 故選D。
4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
本句意思是:于是辭別而去。而毀謗龐恭的話早就到了。后來太子不再作人質回國,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 因此斷句為:于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后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故選C。
4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
(1)一人之使,一個人的勞動力;非,不是;于,在; (2)過于,超過;愿,希望。
45.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
甲文,結合“宋君聽到傳言后”找到原句:宋君令人問之于丁氏。可知,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詢問這件事,寫他沒有輕信謠言、盲目隨從。
乙文,“果不得見”意思是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結合“讒言先至”可知,寫魏王真的聽信傳言。兩篇文章告訴我們面對傳言要像宋君一樣注重調查,要實事求是,而不能像“國人”和魏王一樣聽信傳言,甚至以謠傳謠。
【參考譯文】
【乙】龐恭跟太子到邯鄲去當人質。龐恭對魏王說:“如果有一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不相信。”“有兩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不相信。”“三個人說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這話嗎?”魏王說:“我相信它了。”龐恭說:“集市上沒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個人一說而成為有虎了。現在邯鄲離大梁,比到市場遠得多;而且議論我的人,將超過三個人了,希望大王能夠明察他人的議論。”魏王說:“我自己能夠識別的。”于是辭別而去。而毀謗龐恭的話早就到了。后來太子不再作人質回國,龐恭果真不能再見到魏王。
(十一)【答案】
46.有病目痛者/息陰下 47.待,等到 應答、回答 想要 年 48.B
49.⑴居住在國都里的人都在講述這件事,使宋國國君聽到這件事。
⑵這樹有什么神通,就是我隨手種下的罷了。
50.對于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輕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解析】
46.考查斷句。句意為:正好有個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樹下休息。“有病目痛者”是主語,“息陰下”是謂語,故斷句為:有病目痛者/息陰下。
47.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及,待,等到。 (2)句意:丁氏回答說。對,應答,回答。
(3)句意:想要拿走。欲,想要。 (4)句意:過了一年多。歲,年。
48.考查一詞多義。
A.動詞,得到/動詞,能夠; B.副詞,又/副詞,再、又;
C.動詞,傳播/名詞,老師傳授的知識; D.形容詞,剩下/形容詞,多出來的; 故選B。
49.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運用“增、
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注意重點詞的解釋:
(1)國,國都;道,談論;之,這件事;聞,被……聽到;
(2)此:代指那棵李樹;何:什么;乃:是;耳:語氣詞,罷了。
50.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題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內容,結合敘述的事件和關鍵語句理解主旨,進而得出感悟。
甲文,《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個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卻理解錯了意思,以為是“穿井得到一個活人”,到處傳謠言。文中最后“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調查研究,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否則就會鬧出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笑話,使事情的真相被傳得面目全非。
乙文,“因植種,以余漿灌溉,后人見桑中復生李,轉相告語”“眾犬吠聲,遠近翕赫,其下車騎常數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評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隨波逐流的社會心理的危害。告誡我們不應該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見聞,從而揭示要從客觀角度出發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見。
兩則故事給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輕信傳聞,要認真思考,客觀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參考譯文】
桑中生李
南頓有個叫張助的人,在田里種莊稼時發現一顆李子的核,本想拿走,看見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種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澆了一些。后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又長出李樹來,就互相傳說開來。正好有個患有眼睛痛的人,在李樹下休息,向李樹禱告說:“李樹您如果能讓我的眼睛變好,我就把小豬獻給您。”眼痛這種小病,不久就會康復。眾人聽說后傳聞道:“李樹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見。”眾人隨聲傳聞。而遠近的人聽到這消息都很轟動,那樹下常有數千輛馬車,敬祭的酒肉很多,綿綿不斷。時隔一年,張助出遠門回來,看見這景象十分驚詫,說:“這有什么神奇的?這是我種的李樹罷了。”于是砍掉了它。
(十二)【答案】
51.(1)從井里取水(2)待,等到(3)移動、遷移、轉移。 52.B
53.(1)(這樣)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得到了一個人的使喚),不是從井中挖到了一個人。
(2)那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來越濕了。
54.甲文告訴我們:不要輕信傳言,要實事求是;乙文告訴人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并適應這種發展變化(隨機應變),不能墨守成規。
【詳解】
5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家里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澆田。汲:從井里取水。
(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
(3)句意: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徙:移動,轉移。
52.本題考查劃分句子停頓。要根據句意及句子結構進行劃分。
A.句意:宋國國君派人向丁氏問明情況。“宋君”是主語,“令”作謂語,“人”作賓語,“宋君令人”滿足主謂賓結構,句子成分完整,應在其后劃分停頓;
B.句意: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復”做副詞,譯為“又、再”,此處表示鄭人動作的重復,其后應劃分停頓;“以從陰”是“徙衽”的目的,其前應斷句,此選項正確;
C.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語,“犬”作狀語,應在主語后劃分停頓,斷句為:
其一/犬坐于前;
D.句意:以靜思反省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以修身”“以養德”分別是“靜”“儉”的目的,應在“靜”“儉”后劃分停頓; 故選B。
5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要注意句中重點字詞的解釋。
(1)句意:得到了一個人的勞力(得到了一個人的使喚),不是從井中挖到了一個人。之:的;使:使喚,使用;于:在。
(2)句意: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逾:同“愈”,更加;去:離開,這里指越來越遠。
54.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眾人傳為“穿井得一人”,可見謠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傳得面目全非,告訴我們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細辨別,才能弄清真相。
乙文中,鄭人白天隨著樹影移動席子可以乘涼,夜晚用同樣的辦法卻被露水沾濕身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情況是不斷變化的,不能只用老辦法去解決新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據此綜合作答即可。
【參考譯文】
【乙】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臥席。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于露水沾濕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
資料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苍溪县| 九江县| 南漳县| 同江市| 山阴县| 岗巴县| 辉县市| 九龙城区| 衡东县| 贺兰县| 龙州县| 六盘水市| 化隆| 松潘县| 来宾市| 延吉市| 丰县| 改则县| 木兰县| 巴南区| 兰溪市| 甘泉县| 宝山区| 会泽县| 雷州市| 贵阳市| 页游| 科技| 惠东县| 叙永县| 荣成市| 湛江市| 深圳市| 旌德县| 星座| 聊城市| 台南县| 栖霞市| 渝北区| 吉木乃县|